☆我并不是教育子女的专家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和我的丈夫是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他的前妻为他留下了三个孩子,因此,一结婚我就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当时我对家庭生活还一无所知,不得不一边完成功课一边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20~30岁的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就如同打仗一样,过得十分辛苦。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份辛苦并没有白费,孩子们如预期的那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大女儿爱丽丝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后来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儿子彼得在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学业。小女儿南希16岁的时候在众人的赞叹声中进入耶鲁大学,她是同年进入耶鲁大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两个女儿现在正在美国有名的法律商会担任国际律师(南希正在休产假)。儿子彼得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正在纽约曼哈顿忙着他蒸蒸日上的事业。
三个孩子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有人都认为我肯定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诀。遇见我的人通常都会请教我如何将孩子送进哈佛或者耶鲁大学,甚至有人问我教育孩子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令我很为难,我只有对他们说抱歉了。回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时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能令这些父母们满意,尽管他们十分热衷于这一点。
在我一边照料家庭一边学习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时间像普通的父母那样,读一些有关教育子女的书籍。面对众多育儿理论和教育方法,我实在不敢奢望能有时间去拜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当时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所谓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不久前我经过市内的一家大型书店时,看到有许多年轻的妈妈在争相看一本书,出于好奇我也上前拿了一本。这本书的书名是《父母必读》,打开书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
“婴儿出生3个月后大脑就已经相当发达,这个时期父母如何进行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智力的高低。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聪慧的大脑,父母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开发。”
这些宣称父母必读的书,都有一套如何使孩子头脑发达的理论,它们详细地教你如何培养孩子;还有不少书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每个年龄段甚至每个月应该如何使你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当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参考一些信息或者教育理论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现在大多数年轻的夫妇都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因此对于一些初为人母、毫无经验的母亲来说,书本上传授的育儿理论无疑给她们带来了一线光明。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接受的教育理论、方法越多,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越不知所措。当你按照所谓的教育方法去教孩子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时,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孩子的反抗,你也不禁怀疑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而不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你又会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落在别人的后面……我想,作为父母应当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当中去。
不要盲从于理论
“按照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育过程分阶段进行教育。”
大多数父母看到这句话时都会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原来孩子的每一个年龄段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工具时,他们就会认定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了。
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的M公司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他们的幼儿教育理论是这样的:
“幼儿期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幼儿潜力的开发,决定了他将来学习能力的高低。根据韩国幼儿的特性和发育状况而制作的教学工具可以针对幼儿的每个年龄段进行教育。”
和M公司并称为幼儿教育界双雄的P公司也有类似的主张: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创造力,据研究,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100个儿童当中有30人最后成为精英。本公司通过临床试验创造了一套认知教育理论,根据每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
M公司和P公司的幼儿教育理论都是以外国儿童专家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这一理论主张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以每个月为时间单位进行阶段性教育。孩子的教育被细分为语言、数理、探知等几个方面。
在半个世纪以前,还没有这些所谓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被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父母一般会向孩子的爷爷、奶奶、姨妈、姑妈或者向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邻居请教。
当人们走出了朝鲜战争的阴影后,迎来了韩国的一个生育高峰。年轻的父母们纷纷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来到了大城市,曾经的大家庭生活模式自然解体。面对呱呱坠地的孩子,这些年轻的父母身边没有可以请教的对象。于是,那些所谓的经过长期研究和试验的教育理论学说很自然地代替了老一辈人的言传身教。
这些理论经过数年的研究和验证,最终被父母们当作一种正确的方法所接受。根据这些理论,曾经因为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产生的不安,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现在,由于这些教育理论浅显易懂、使用方便,因此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准备的年轻父母来说,这些理论就成了解决燃眉之急的救命稻草。但是,这一切却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鲁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个和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鲁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客人折磨死。
父母们都深信“无论谁只要努力就能将事情做好”。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还有一些孩子天生个性就很倔强。有些父母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盲目照搬所谓的理论,一不留神就将自己心爱的孩子置于自己设计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上了。
在美国生活期间,我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不过我发现,相同的种子种到相同的土壤里,长出的幼苗却各不相同。但不管哪一种种子,只有当小苗长到一定高度后才有可能成活,如果小苗无法达到这个高度那么它就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机会。在好位置扎根的种子要比其他种子长得快些。同一种树,有的树枝很多,修整时需要将多余的树枝剪掉;而有些树的树枝很少,只是一个劲往上长,修整时应尽量剪断其顶部的枝芽,促进其枝叶横向发展。另外,施肥也不可采取同一标准,需要根据花草树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分别对待。种植花草树木尚且需要根据每株植物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修整,更何况是教育人呢?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笼统地套用现成理论,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我的三个孩子在幼年时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们度过了一个平凡的儿童时代。但是,他们的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爱丽丝性格活泼,具备领导能力,但缺乏艺术细胞;彼得性格内向,却善于操纵机器,在科学领域很有天分;南希有出众的艺术感觉,书法和逻辑思维与众不同。
三个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我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自然要因材施教。作为母亲,每时每刻都需要有冷静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
我认为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什么理论原则,而是凭着一个母亲所固有的本性和直觉。当然,这并不是对一些普遍理论的全盘否定,从这些理论中吸取一些适用于自己情况的知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学习这些理论学说的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说,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分清哪些内容适用于自己的孩子,哪些内容不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要注意孩子的变化
“彼得孕期未满就出生了,是一个早产儿,他比别的孩子反应稍微慢一些,你对他一定要有耐心。”这是结婚后丈夫叮嘱我的话。当时,彼得刚上小学,做起事来比姐姐和妹妹还小心,无论做什么都不是很积极。
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发起脾气来。这令我们十分惊讶,于是把他送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的话听起来令人很沮丧,他说彼得小时候心理受过打击,导致精神上受到了创伤。
从那时开始,我为如何教育彼得感到非常苦恼。两个女儿已经按照我的想法从细微的生活习惯上开始一点一点地发生转变,而且生活都已步入了正轨,但是彼得却始终不能融入其中。因此,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判断出了问题。
在长时间的苦闷之后,我开始不断地对彼得进行观察。但令我苦恼的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直到有一天,发生在厨房中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彼得的看法。当时我在厨房里整理餐具,彼得站在一旁认真地看我做事。当我从橱柜的高层将餐具拿出来的时候,彼得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将重的碗放在那么高的地方呢?把轻的放在高处,把重的碗放在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怎么能说他是个先天不足的孩子呢?他的观察力不是很敏锐吗?
而就在那不久之后,我对彼得又有了新的发现。一次放学后,我看到孩子们在房间的地板上聚精会神地玩着什么游戏,我问他们在干什么时,他们回答说在玩一个彼得发明的游戏。
“彼得,你是怎么发明这个游戏的?”
“妈妈,您知道我喜欢看科幻小说,前不久我读了一本科幻小说,我从小说中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这个游戏。妈妈您不和我们一起玩吗?”
丈夫经常为彼得沉浸于空想的科幻小说而感到担忧,但我却从中发现了彼得与众不同的一面,我觉得他看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在我看来,彼得不是那种脑子里充满各种想法的孩子,而是比同龄人更加喜好分明、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孩子。
于是,我将丈夫对彼得的担忧和我先入为主的看法统统抛弃。与同龄人相比,彼得具有出众的观察力,他还可以自己发明游戏。他并不是一个比别人发育慢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心理受过打击而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
从那以后,只要是他按照自己想法所做的事,我都会给予表扬。另一方面,我也不再一味地将他锁在家里,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他出去,让他直接去听、去看、去做。
无论到哪里,我都会选择这样做,而且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也是另辟蹊径、不拘泥于经验的结果。这样做使我了解了彼得喜欢做什么、善于做什么。
彼得在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方面有着很高的天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天分越发明显。上高中的时候,他曾作为学校的代表在全美科学大会上领奖。可是,又有谁会相信,10年前,他还是一个被人认为先天不足、放学后需要补课、时刻处在父母保护中的孩子呢?
相信你自身蕴藏的力量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弗洛伊德的学说。因为他的理论是将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进行仔细分析后得出来的,这会令人产生心理压力。特别是他关于孩子的理论,在他得出理论之前,他对孩子就已经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
幼儿期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它产生的内在原因。每当谈起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话题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应该符合书本上的理论,否则就是错误的。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每种变化中都蕴藏着不同的特性。所以,我们所了解的育儿理论和原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适合大多数孩子,但对我的孩子却恰恰不适合。理论性教育方法的出现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盲目、僵化地去生搬硬套,就如同强迫孩子穿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样,结果会令孩子很不舒服。
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要想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观察孩子,长时间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据此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母亲才真正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欢什么……
在我发现彼得的特点并加以训练之前,我一直对彼得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个先天不足、反应迟缓、心理存在缺陷的孩子。当时,我对彼得的特点、才能简直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的母亲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能够尽情发挥才能的环境。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再强调一次: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只有父母最清楚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不该忽视自己的力量,更不该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盲目按照书本和电视中介绍的方法,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结果就像给干渴的孩子喂面包,而面包只能让孩子更加口渴。
我想奉劝那些年轻的父母们,在倾听别人的教育理论和原则之前,应该先找到自己的方法。在绞尽脑汁研究他人的理论之前,先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自己的双眼找到孩子的特点、才能以及喜好。
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瞬间,脑海中就应该立刻浮现出一种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会比世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家,那么也就不会发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无限才能。
☆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最近,“良师益友”一词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中。例如,在企业里为了实现有效地组织管理,领导者不断强调“良师益友”的重要作用。而在宗教团体、社会团体以及国家单位中,许多人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而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良师益友”。因此,现在社会各层的领导都需要好的“良师益友”来辅佐自己,这里所说的“良师益友”也就是值得信赖的顾问。
“良师益友(mentor)”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一位叫做门特(Mentor)的人。公元前1200年,古希腊伊塞卡国王奥德修斯在出征特洛伊之前,将自己的独子托付给了他最信赖的朋友,那个朋友的名字就叫做门特。
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场上整整拼杀了10个年头,在这10年当中,门特既是王子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又代替奥德修斯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同时他还是王子诉说衷肠的倾听者。战争结束后,当奥德修斯返回伊塞卡国时,在门特的悉心照料下,王子已经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青年。
这时良师益友(门特)已经成为智慧与信赖的象征,他意味着引导人生方向的指路人,也就是说,良师益友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就是值得信赖、追随和模仿的对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父母当作镜子
受父亲的影响,我在不满20岁的时候就来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独立求学。父亲深深地了解:与其强迫性地教育孩子,不如以身作则。孩子们现在已经明白了父亲在篮子里放钱的良苦用心,明白了父亲孜孜不倦读书所起的表率作用。虽然父亲连一句强迫的话都没有说过,但正是在父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
宣布不要父母一分钱的我,在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瞬间起,就意味着今后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
在美国的独立生活开始后不久,我很快就判断出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做。我的坚强令许多人瞠目结舌。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但是对我来说却不存在任何障碍,这都得益于父亲早年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我经常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有时因为学习太辛苦也曾想过放弃,可每当想起父亲在深夜读书的样子,我就会立刻重新振作起来。
父亲的教诲作为一种记忆一直伴随着我的留学生涯,最后我没辜负父亲的厚望最终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同丈夫邂逅并结婚后,养育孩子成为我人生中的又一个挑战。
在孩子面前我总是小心翼翼。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想起这些我甚至会惊出一身冷汗,因为做母亲的压力相当大。但是,我也有机会得到回报,我就像一面明亮干净的镜子一样,照出孩子们的影像;而将懵懂的孩子培养成才,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
为此,我始终坚持两个原则。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求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他们的榜样;其次,在生活中,我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
就像我的父亲那样,除了要求孩子们遵守一些基本的生活规范外,我从未强制要求他们做任何事情。而且在生活中,我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我想只要让孩子们看到我努力的样子,他们就会变得勤奋。
在饱受艰辛的那段时光里,我也曾想过打退堂鼓,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总是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容让我的心平静下来。那时,白天我是一名在学校教书的教授;晚上我是一个主妇和妈妈,而且还得写论文。我咬紧牙关,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因为过于辛苦,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每年都要住院一两次。
在希望孩子们做什么之前,我总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我从未出去喝过酒,下班后马上回家做家务。就像当年父亲那样,我总是在书房里学习到很晚。
绝不强制孩子们做事情,同时自己为未来的生活努力拼搏——这就是我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这两个原则对孩子的影响,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地体现了出来。
当我学习的时候,他们在我身边一起看书,并且打赌看谁读的书最多。很快,他们成了附近图书馆里有名的“书虫”。南希在我写论文的时候,将打字当作一种游戏,最后,我所有的讲义都是她打出来的。因为她跟我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她成为读书最多的一个孩子。
如今三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每当他们回忆起幼年的时光,都会感觉当时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任务,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到晚上,当他们看到妈妈默不做声地坐在书桌前看书时,他们也会很自觉地去学习。就像我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中成长一样,他们也是在我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像一面镜子。
父母首先成为孩子的榜样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的才能,同样每位父母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没有任何关系。
我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今后孩子们生存的社会感到非常忧虑。我们在高喊榜样的重要性的同时,却意识不到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榜样。
在孩子的心智稳定之前,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母亲身边的时间,而在没有给孩子展示正确的生活态度之前,怎么能强制要求他们成功并超越别人呢?许多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信心,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和条件使母亲们感到不安。
无论是几千年前、现在,还是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就存在于父母的心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整天围绕在父母身边,第一个学习的榜样就是父母。就算是父亲早晨起床后看报纸的样子,在孩子的脑海里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当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述学习的重要性、解释是非曲直的时候,几个孩子能够理解并真正遵守吗?如果孩子能够接受,那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是不太容易接受的。
与其苦口婆心地说服孩子,不如妈妈先给孩子做一个表率,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
作为母亲,不能只考虑孩子怎样做才能长大成才,还应该考虑自己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生活中妈妈的意义
南希作为年龄最小的考生考入耶鲁大学专攻法律并最终成为一名国际律师。但是,现在她却要为了养育她的两个孩子而放弃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事业。考虑她来之不易的学习和工作成绩,我劝她要慎重考虑一下。她微笑着回答说:“妈妈当年不也是这样吗?托妈妈的福,我健康成长起来,现在我有了孩子,我也要对他们负责,我绝不会为我的选择后悔。”
美国不扼杀创造力
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开朗,将来能够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令人遗憾的是,韩国的教育无法满足母亲们的愿望。
我认识一位母亲,在孩子上小学后,她每天都叫嚷着说无法再生活在韩国了,她说如果有一天攒够了钱,她将带着孩子移民海外。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辞辛劳的母亲们最向往的国家就是美国。我在美国生活了50多年,非常理解这些母亲的想法。美国式的教育高瞻远瞩,教育工作者时刻都在研究,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但是,美国在成为教育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事实:20世纪70年代,在全美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建立法制国家“回归基础(BacktotheBasic)”的运动,事情的起因,正是源于美国标榜的“自由”。
提起美国,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第一次来到美国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衣着暴露、在市中心闲庭信步的女性。在这里我们可以亲眼目睹美国人是如何享受个人自由的,他们近乎于放纵的自由,令我们看了都觉得不好意思。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片面的一部分,虽然美国人的文化和我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全部。
在步入近代社会之前,美国可以被称作是自由至上的国家。美国人绝不允许有任何东西干涉私人生活,他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份自由。但是,就如同一汪积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自由主义开始发生了腐变。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的背信弃义重新唤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与怀疑,并且逐渐转变成了放纵与堕落。此前支撑着社会的自由平等思想,也远离了正轨。街上出现了许多不务正业的嬉皮士,甚至还有很多人公然在街上吸食大麻。
这就引发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孩子们也纷纷走上了街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走上街头的人年龄越来越小,最后连小学生也开始在黑夜的大街上徘徊。孩子们分不清自由与放纵、自立与出轨的界限。
走上街头的孩子们称:枯燥的学校学不到任何东西,他们要过更加有创造性的自由生活。
在脱缰野马似的孩子们面前,公共教育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孩子的父母也不能给价值观混乱的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
即便是这样,美国政府依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在等待中期盼事态自己会发生好转。一直标榜“自由与梦想”的美国,还想为自己的口号留下最后一点尊严。
但是,事态进一步恶化,青少年犯罪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有人说,连夜晚走在纽约的大街上,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
事态已经快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政府终于站出来,开始收拾残局。因为孩子们的成长关系到美国未来的根基,于是政府喊出口号要挽回局面。因此,“回归基础”成为美国21世纪教育的雏形。
美国的教育就像硬币的两面
面对混乱不堪的教育局面,美国政府首先宣布恢复正常的公共教育。以前,很多专家只注重对孩子自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现在,他们也开始意识到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只要打牢基础,一切才有可能。
美国政府首先采取强制措施要求孩子学习基本课程。如果不去学校上课,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也不能升级;如果哪个学生出勤率太低,学校有权不经该学生父母同意而将其强制转到特殊学校。
政府的政策很快取得了效果。父母们也认同政府的做法,因为他们也意识到只有打好基础之后,才可能谈自由、自立和创造性的问题。就这样,经过3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教育才发展到了今天的地步。
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灯总是彻夜通明。学生们不分昼夜自觉地学习,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但并没有人要求学生们必须这样做,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在享受着学校所给予的自由。他们感受着学习所带来的充实,尽情享受着蕴藏在基础教育之上的自由。
通过报刊杂志的介绍,人们似乎可以感觉到美国的教育是相当自由的:上课就像讨论会、学习如同做游戏、学生穿着奇装异服……但实际上,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是美国最著名的私立美术院校,但在这里我们却感受不到想象中那种激发人创造力的自由授课气氛,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素质的严格训练。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每天早晨7点必须到校,上1个小时左右的自习后,从8点开始听课。这里的授课方式非常严格,在一天之中,学生们除了短暂的休息之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站着画画。学院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大家自己体验一下画家的生活和今后所要面对的激烈竞争。
晚上9点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后,学院还会从其他著名大学邀请知名教授来给学生们讲课。这一切都结束后,已是深夜11点多了,因为错过了末班公共汽车的时间,住在外地的学生便无法回家。于是,他们便留在学院里继续学习,然后在学校的宿舍里短短地睡上几个小时,准备第二天上课。
学院里负责辅导学生的画家说:“仅凭自学是打不好基础的,打不好基础就谈不上今后的成功。严格的授课方式是为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打好基础,我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这也是付出巨大代价后换来的教训。”
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美国教育的两面性。美国人尊重能体现孩子个人能力的自由和创造力,但同时也为孩子们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他们的教育哲学。
我们常想,如果像美国家庭那样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岂不是更好?但实际上,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对孩子的管制近乎于保守。父母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朋友交往、学习态度等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他们这么做正是为了给孩子打好学习的基础,而且,这作为美国普遍的家庭文化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如果没有基础,创造力便无从谈起
现在韩国的母亲大部分是被所谓传统教育所束缚的一代。其中有很多人被埋没了才能,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她们认为,孩子绝对不能重蹈自己的覆辙,如果孩子想做什么就任由他们自由地去做。
因此,她们一边致力于孩子的早期教育,一边又要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为了教育孩子,这些母亲们真是煞费苦心,因为她们不想孩子像自己一样成为传统教育的牺牲品。
很多母亲抱怨说:“我小时候,一天到晚都坐在书桌前埋头背书,学习枯燥得要死。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逼我们学那些无聊的功课。”
最近,韩国有很多学校已经采用了能够激发创造力的新教学方法,这正顺应了母亲们的想法。从传统教育中脱离出来,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好事。
但问题是,现在有些母亲因为对过去的传统教育存有太大的抵触心理,从而忽视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当年的美国教育正是因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创造力,实行开放式教育,结果导致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
我也和那些母亲一样,接受过传统教育。在留学美国之前,我也是整日伏在桌上,做着漫长而又令人厌烦的朗读、背诵、写作。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真的一无是处吗?我觉得正是这样的传统教育,令我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使我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坚持下来,自己把握生活。
现在的母亲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了反复背诵、重复练习的作用,却没有认真想过这种教育方法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孩子们真的学不到东西吗?应当如何给孩子打好基础呢?
在我们一边高喊自律、激发创造力、进行感性教育、废除校服制度的同时,美国的名牌大学则又纷纷让学生穿上了统一式样的校服。他们认为男女同校制度也存在很大问题,以纽约的学校为中心,许多学校开始实行男女学生分开教育。小学和初、高中课程内容之繁多,甚至不亚于大学的课程内容。美国人现在更重视通过艰苦的训练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是,我们的邻国日本也经历着和美国相同的遭遇。过去,日本将美国文化一股脑地全盘吸收,结果在教育方面也陷入了困境。孩子们陶醉于颓废的流行音乐之中,街头到处都是穿着奇装异服、头发五颜六色的青少年。
但是,现在日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日本人将美国的教育当作一面镜子,建立起自己的新教育制度,在重视创造力和自立的同时更强调打好坚实基础。
每当我看到韩国的母亲们时,总是很担心。我希望她们不要只看到硬币的正面却忽视了背面,不要总是追随别人的步伐走路。
现在,韩国的孩子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他们无视学习,甘愿去街上当暴走族,书包里装的不是课本,而是香烟和化妆品,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现在的孩子不肯吃苦,稍微辛苦一点他们就会大发雷霆,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越来越多的孩子空有理想却很少付诸实践,有的孩子甚至连理想都没有。
播种之前先开垦出肥沃的土地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曾经有一位母亲问过我关于美国创造力教育的问题。她是这样问的:“创造力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待在家里的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背诵和写作吗?他们坐在书桌前注意力到底能集中几分钟呢?”
我做事情的时候,总是首先理清做事的顺序,按照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顺序将应该处理的事情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去处理。这样一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我之所以能够在母亲、学者、主妇等不同的身份变换中游刃有余,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个要领。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母亲的责任就是要分清对孩子来说什么事情是既重要又紧急的。虽然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教他们各种本领(当然也包括创造力和EQ)是相当重要的事,但这并不是最紧急的事。对孩子来说,最重要而且最紧急的事情是学好基础知识,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其他的教育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其实,这和种地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种子茁壮成长,选择优良的品种及使用优质的肥料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不先把土地开垦好,那恐怕再好的种子、再优质的肥料也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吧。总之,不管做什么事情,最关键的就是打好基础。
我相信,爱丽丝、彼得和南希之所以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因为我帮他们开垦出了一块可以施展才华的土地。
我的孩子们从来没有接受过个别教育。他们只是坐在椅子上认真学习,自己去完成功课,遇到问题时,也会绞尽脑汁去寻找答案。我想,正是这些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在日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想对那些急于让孩子发挥创造力、自由实现梦想的母亲说一句话,那就是:“先打好基础,再谈其他!”
没有牢固基础,我们就无法从孩子那里得到任何希望。这就如同我们无法期待荒芜的土地上长出绿油油的庄稼一样。
☆从日本没落的教育吸取教训
不久前,我接到一个从日本打来的电话。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您在日本时所教的学生×××的妈妈,您还记得我的孩子吗?”
我努力在记忆中搜索着,很快,一张清晰的脸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日本生活期间,曾经有人委托我负责一所学校的管理事务。由于已经从教育一线退下来很久,所以我决定先考察一下再做决定。不过很快,这所学校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这里的学生非常特殊,他们不是经受过高考落榜的打击,就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进入正规学校。他们在这所学校里做留学的前期准备,他们都准备去美国留学。这一次,已经年过半百的我再次站到了教育的第一线,我非常重视和珍惜这份工作,因为它可以给经受过失败的孩子们再来一次的机会。
但是,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这些孩子为了考上大学,被迫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费尽心思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们不知今后何去何从,心中充满沮丧和迷惘。照料这样的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在枯燥的学校里,孩子们像鹦鹉学舌一样接受着教育,已经筋疲力尽的孩子们早就丢掉了他们的梦想。失败的经历使他们心中羞愧不安,而且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戒备,他们默默忍受着失败带来的心灵创伤。
其中有一个报考一流大学落榜的孩子,内心的压抑和心灵的创伤使他关闭了心灵之门。而且,因为父母的离异,他甚至找不到可以倾诉衷肠的对象。但是,我看得出,这个孩子身上还有重新找回自信的希望。于是我抛开师生的身份,开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和他谈心。他渐渐地敞开了心扉、恢复了自信、找回了梦想、重整旗鼓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学习中来了,最后,他终于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
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真不知道这位母亲从哪里得到了我的电话。她告诉我现在孩子已经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并且回到了日本。在日本泡沫经济大崩溃的恶劣条件下,他被一家外国著名银行录用,可以说有个不错的前途。他的母亲表示这都是我当年耐心教导的结果,并再三向我表示感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瞬间我感到无比自豪。但在欣慰之余,我又为那些没能重新振奋起来的孩子们感到惋惜。尽管有的孩子克服了众多社会上的偏见,实现了再次飞跃的梦想。但是,还有很多孩子将自己封闭起来,与教育制度的格格不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挫折使他们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使孩子染上了“一流病”
乔治?奥威尔在小说中这样描写道:一切都要按照政府的规定去做,绝对不允许有个人的思想,因为这会妨碍统一规划的社会;因此,可以唤起个人思想的读书、写日记等学习行为被彻底禁止。
1984年已经过去,乔治?奥威尔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集权社会并未降临到我们身边,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真的很担心那个令人恐怖的社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今,年迈的我依然坚持每天读报纸和看电视,每当在报纸或电视中看到韩国父母和他们孩子的生活状况时,我总会全身泛起一阵凉意,这跟我数十年前在日本亲眼目睹的父母和孩子的情形实在太相似了。
不久前,听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从小就很聪明伶俐的孩子因为拗不过父母,被迫进了一所所谓的一流医科大学。
然而这个孩子十分厌恶这种用刀割开皮肉,再用针缝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违背父母的心愿。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从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医生。
在这种强逼之下,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学业,这似乎终于可以完成父母的心愿成为一名“有好出路”的职业医生了。但是,他最终没能忍受父母选择的这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脱去了医生制服,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学医曾经耗费了他10年的青春时光,但是抛弃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医学知识他没有丝毫的眷恋,他说那10年简直就像生活在地狱。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坦率地说,我觉得韩国所有的父母都怀有这样的心情,只要能把孩子送到一流的大学,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因此,每次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调整时,总会引起这些父母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们不得不东奔西走、想方设法地去突破新制度的缺口。但是,他们从不考虑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这是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实际上,对考试制度调整异常敏感的人不仅有高考考生的父母,就连幼儿园孩子的父母也会为此感到紧张。政府正在讨论“英才教育法”的消息一经传出,孩子们的父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开始行动起来,好像新的教育法马上就要颁布实施一样。
被夸大其辞的舆论迷惑的年轻妈妈们立刻将孩子送到各种英才教育学校。随之而来的英语、计算机、才艺等名目繁多的培训班的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由于不堪考试的重压,自杀、放任自流的青少年数量与日俱增,因为怕影响太大,现在连新闻都在限制刊登这类消息了。虽然我没有详细的资料,但是,各大医院精神科病房的学生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就足以证明问题的严重性了。
婴幼儿的状况更加严重。在小儿精神科,即使预约,也要排上6个多月才能看上病。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精神类疾病,事态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一起寻找孩子喜欢做的事情
在认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后,日本人开始谋求教育上的改革。他们将统一僵化的教育改为培养学生才能的教育。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更具人性化,他们将教学的内容更加专业化。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的培训学校也渐渐多了起来。
在韩国,社会各界也开始声讨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大家纷纷要求学校改革目前落后的教育方式。
但是,这些小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撼动韩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单凭《教育法》的几次修改并不能彻底改正几十年来形成的恶习。我认为,改变教育现状应当循序渐进,通过多方面的改革来彻底解决问题。
为了改变韩国落后的教育状况,请孩子的母亲们首先从自我做起吧!我并不清楚什么时候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但我却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能原地不动地等待,不能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跟着说什么,而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去寻找真正对孩子有好处的教育方式。日本教育走了很长一段弯路,其原因就是因为本该成为教育核心的父母,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首先应当了解孩子希望做什么。我们经常会询问孩子:“你想做什么?”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去寻找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给孩子制造一个思考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思考领悟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大概所有的妈妈都有些小瞧自己的孩子。妈妈总觉得孩子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只不过是个年龄尚幼的孩童,还需要妈妈的呵护。假如你是一位妈妈,请千万不要这么想,其实,孩子要比妈妈想象中聪明得多。只是因为妈妈不相信孩子,才将孩子培养成了“妈妈的心肝”、“妈妈的宝贝”。
我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精神,每当他们放假的时候,我都会把他们赶到外面去。要么去工厂里打工,要么去远足,总之不能待在家里。我对他们只有一点要求:“通过观察和尝试获得经验,然后再用心去体会你所收获的一切。”
这样做对孩子认知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在开放的空间里通过尝试和感觉,孩子们会发现自己善于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爱丽丝通过这一过程,发现自己在辩论和与他人打交道方面有特长,因此她考取了法学院,走上了律师的道路;彼得沉醉于操纵和发明机器,因此他专攻物理;南希对事情的判断很敏锐,在她16岁时,就宣布要成为一名律师。孩子们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磨炼,最终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然,孩子们在探索、磨炼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事情,或者像我所担心的那样,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们将做得更好。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叫孩子去体验,只教他们一味啃书本,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再说:“这个不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已经定型,哪里还有改变的余地?
我认为最好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寻找自己的方向。这样,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选择。与其盲目地追随潮流,费尽心思去琢磨不断变化的教育制度,不如把精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如果妈妈总是跟着潮流摇摆不定,那么孩子也会跟着摇摆不定。
孩子的教育不同于挑选时装,时装可以跟着流行时尚不断更换,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旦选定就要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决不可以换来换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为孩子找到一种适合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一定是最流行的,但它一定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作为妈妈一定要有这个勇气和能力,这样才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