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保卫战中,还有一位在外围战斗中以死报国的饶国华将军。
饶国华,字弼臣,四川资阳人,生于1894年。祖辈世代务农,家境贫寒,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进学堂读书。他聪颖的才智、勤奋的学风,常常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赞赏。辛亥革命以后,受革命思潮的影响,饶国华决心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遂由士兵逐步晋升为排长、连长,到1920年,更升任川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八团团长。
卢沟桥事变后,四川省刘湘发出通电,请缨抗战杀敌,得到委员长嘉许。其部队二十三集团军二十一军奉调出川,一四五师中将师长饶国华成为第一批率部誓师出川奔赴抗日前线的将领。誓师大会在成都少城公园举行。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出征,将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义愤填膺:“失地不复,誓不还川!”军长潘文华带头预立遗嘱,发出“胜利归,败则死”的壮语豪言。饶国华在四川各界的欢送会上也慷慨陈词:“此次率部出川抗日,责任重大,定将奋勇杀敌,报效长官和川中父老。如若胜利,凯旋归来;万一不幸遭遇失败,当以死报效祖国。”
随后,饶国华率部从万县登轮出发,先到武汉,后转河南新乡。淞沪会战后期,一四五师奉命驰援南京,防守广德,掩护从淞沪前线撤退的部队,扼守南京的侧面大门。11月下旬,十几万从淞沪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从他们身边潮水般杂乱地退去,紧接着追击而来的是日军牛岛贞雄十八师团成千上万张牙舞爪的皇兵。一四五师远道驰援而来,士兵们还穿着夏天的单衣,不少人的赤脚都被草鞋磨起了血泡,一些人甚至草鞋磨烂了还打着赤脚,工事也未完全构筑好就匆忙投入了战斗。
日军的飞机蝗虫般在头顶盘旋轰炸,日军的炮火雨点般向阵地飞来,一拨拨步兵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向中国守军阵地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只有机枪、步枪和手榴弹,激烈的战斗中弹药供不应求,伤员没药医治,甚至找不到一处安全架锅造饭的地方,但士兵们都有着誓死报国的决心,他们饿着肚子用血肉之躯和敌人绞杀在一起,拼死在一起。形势十分严峻,饶国华向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请求援兵,唐式遵大声命令:“给我顶住,我到哪儿去找兵,我又不是神仙!”
三天恶战过去,中国守军越来越少,敌人却越打越多。第三天夜晚,团长刘儒斋打来电话说,他的团只剩下几十个人,为了给全团留下几粒种子,他要后撤了。饶国华气得在电话中大声怒吼,却无法让刘儒斋改变主意。
刘儒斋给防线打开一道缺口,第二天,日军从缺口冲了进来,一四五师防线全面崩溃,部队被冲散各自为战。11月20日,广德陷落,饶国华带着一个营退守到一个叫十字铺的小镇上。他深感自己治军无方,防守不力,导致广德失守,责任重大,愧对国家民族,决心以死报国。夜晚,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他挥笔写下绝命遗书:
……广德地处要冲,余不忍陷于敌手,故决与城共存亡,上报国家培养之恩,下报各级长官爱护之意。今后深望各部官兵奋勇杀敌,驱寇出境,还我国魂,完成我未竟之志。……
写完他又深情看了一遍,轻轻折好,装进信封。然后站起身来,转身推开窗户,但见残月当空,夜色苍茫,望着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一股悲愤之情涌上胸腔。随后,将军拔出手枪,对准自己头颅。卫士发现情况不对,急忙上前阻止,“砰”的一声,将军身躯已轰然倒在地上,一腔热血从枪口缓缓流了出来,轻轻地洒落在他深爱着的国土上。
饶国华将军自戕殉国的消息传开以后,举国引起强烈震动和反响。国民政府于1937年12月追认其为上将,并予以国葬。1940年,在成都中山公园竖立饶国华将军纪念碑及其铜像,供后人纪念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