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名小卒华为异军突起,一举成为中国商界的“后起之秀”。这支“后起之秀”开始叱咤风云,成为国际商坛上的“风云人物”。
从注册资金2万元的小公司到销售额220亿元、利润30亿元的电子百强企业,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领航者”。华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到与世界跨国大公司并驾齐驱,简直是一个奇迹。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领域很难找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但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领域,跨国公司独占鳌头的时代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新的竞争对手已经“亮剑”了。
华为——“中华有为”,已经崛起了,它的异军突起被称为“跨国电信设备巨头的噩梦”。
无线技术“独树一帜”
个人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技术更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大哥大”价格不菲,成为那个时代身份的象征。到了90年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有发展,移动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
机会无处不在,关键看你是否能抓住。最新发展起来的CDMA技术,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还没有形成少数巨头垄断的局面,因此,为国内外各大移动通信设备商提供了统一的竞争平台,也为中国通信制造业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磨剑”,华为抓住契机,潜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享有了世界级水平的“对话权”。
华为技术独树一帜,赢得了运营商的高度重视。电信行业著名调研机构heavy Reading指出:“西欧运营商的态度正在向华为倾斜”,华为的崛起将是“今后五年电信设备供应市场格局改变最不可忽略的力量之一”。
举办奥运会可是一件大事,竞标程序异常烦琐和严格,技术要求之高是普通的设备提供商望尘莫及的。然而,华为却得到了奥运会承办方的直接点名,这在奥运史上是少有的例外。2004年2月的一天,华为总部突然接到奥运会承办方的电话,要华为为雅典奥运会提供全套的GSM设备系统,并会立即支付大额订金。程序如此的简单,顿时轰动了业界。
一年一度的“麦加朝圣”规模宏大,每年全球成千上万的穆斯林涌向沙特的麦加城参加朝觐。在此期间,电信系统超负荷运作,经常出现中断,沙特电信为此可是大伤脑筋。2006年,沙特电信采用华为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设备,在“麦加朝圣”期间首次实现网络正常运行。2007年,朝觐的人群更是庞大,三百多万人聚集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体朝觐,总话务量比2006年增加了近30%,高峰时期高达平时的19倍,短消息次数和切换次数更是频繁有加,华为无线再次大显身手,帮助沙特电信顺利渡过朝觐的繁忙时期。
经过辛勤耕耘,华为无线技术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扩展开来,自2003年以来,华为成为全球无线领域成长最快的供应商,2005年5月被评为“亚太最佳无线设备供应商”。到2006年年底,华为完成了亚太、欧洲、中东、北非、独联体、拉美、南非、北美等八大区的布点,在东欧、独联体、中东、亚太等地形成“规模销售”,“进入了当地的主流运营商”。
过去我们总是仰视跨国巨头,拜倒在它们的脚下,华为无线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我们开始站立起来平视它们了。
占领“制高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崛起,数据业务飞速增长。华为抓住难得的机会,积极部署,进行技术攻关,逐渐掌握核心技术,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
全球IPV6论坛主席拉蒂夫·拉迪德明确指出:“中国将是IPV6最大的市场,IPV6的关键应用将率先在中国出现。”
IPV6是数据通信产业的一个技术亮点。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启动CNGI项目,并计划于2005年年底建成世界最大的IPV6网。这将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要想占领技术制高点,关键要有战略眼光,而且还要行动敏捷。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紧跟世界数据通信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全力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争取抢先一步。
多年来,华为通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水平可以与跨国巨头相媲美,在一些代表国际主流技术水平的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许多产品不仅达到了国际、国内同类标准,有的关键性部件甚至高于标准一个数量级,还有的填补了中国通信技术的空白。
华为处处赶在前面。它利用3G技术设计GSM系统,这种注入了新鲜设计血液的新一代基站,有效提高了网络性能,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基于R4架构的软交换核心网支持全IP组网方式,具备了向3G平滑演进的能力。这种新的数字集群技术既满足了共网集群的需要,又兼顾了专网集群,改变了世界集群格局。
到2005年年底为止,华为产品及解决方案已遍及91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巴西、中国、德国、匈牙利、印度、罗马尼亚、俄罗斯、西班牙、泰国、阿联酋和英国等49个国家的IP骨干网络,成为全球高端数据通信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打破“中国制造”的尴尬
标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充斥全球市场,我们为此很“自豪”。然而,这只是表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加工工厂”,赚的只是加工费,高额的利润却被人家拿走了。在某种程度上说,“Made in China”成了“质量低劣、价格便宜、没有技术含量”的代名词。目前中国VCD生产厂家正经历着“痛苦的煎熬”,由于没有独立的技术产权和品牌,90%的利润都被人家拿走,就这样,那些国际巨头还贪婪不够,妄图吞掉全部的利润,中国厂家若不同意就将被告侵权。
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关系着一国的经济独立程度。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却很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电信市场,几乎听不到中国企业的声音,不能不令人忧虑。在国际舞台上,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沦为加工车间,境地颇为尴尬。
中国选择了欧洲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制式作为移动通信的技术标准,但是却开发不出自己的技术。1997年以前,中国移动通信98%的市场被外国电信公司占据。
任正非,永不低头的“硬汉”,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背负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带领华为人投入巨资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华为的GSM产品研发技术完全成熟,迅速进入市场,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拥有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本土企业开始站立起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任正非在胜利面前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来劲了。他带领华为人继续攻关,以求尽善尽美。他们又为大秦铁路研发了GSM-R(GSM for Railway)技术,随后该项技术在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地得到了推广。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提供GSM-R技术的企业简直是凤毛麟角,而华为在该领域已经能够与西门子、北电等巨人并驾齐驱。
欧美、日本等一些与华为接触过的大公司,一致认为华为领导着中国通信行业的技术潮流,不可小瞧了华为。华为一流的技术、精湛的水平、强大的核心技术攻势成为通信行业的一支“后起之秀”,打破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无核心技术的神话,改变了“中国制造”的尴尬形象,中国人从此扬眉吐气了。
软件开发与国际接轨
处在价值链上游的企业更注重咨询服务,而这关键体现在软件水平上。IBM的目标是要做全球It建设的总架构师,爱立信对公司机构进行整合,建立独立的服务部门。赛门铁克(Symantec)公司依靠领先的安全与软件存储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安全和存储技术,一举成为全球软件巨头。
国内电信企业对软件还没有重视到战略的高度,不习惯为硬件设备中的软件单独买单,但是华为对软件开发的重视程度却与日俱增。为了开发软件,任正非“泼金如水”,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到研发中去,而这笔经费的80%都投在了软件上。
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华为采用国际上最流行、最适用的软件生产工程标准。这一标准就是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即软件成熟度模型。CMM的过程理论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抵达目标的最便捷、最准确的路。
为了提高研发质量,华为对内部机构进行重组,同时积极寻找最好的CMM环境,最终他们瞄准了印度。1999年6月,华为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成立印度研究所,作为试点主攻软件开发。他们积极利用印度先进的软件开发经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2001年,这个研究所首先获得了CMM4国际认证。
2004年,华为印度研究所获得了业界最高等级的CMM5国际认证,表明华为的软件开发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同年,华为的北京研究所、南京研究所也先后通过了CMM4国际认证。
华为的软件开发采用国际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使这位通信行业的后起之秀傲然挺立,跻身于国际“巨人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