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道十
镇州
镇州。常山郡,今理真定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昴宿五度。周之九州岛,盖并州地也。春秋时,鲜虞国。《左氏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杜预注云:“中山新市县也。战国时,属赵,即东垣邑也。”又曰:“河北本殷之旧都也。秦并天下,即秦之巨鹿郡地。汉高帝分巨鹿置恒山郡,因山为名也。吕后封惠帝子义为恒山王。文帝废义,封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后改曰常山郡。”张晏注云:“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改曰常山郡,属真定国。”后汉属常山国。魏如晋为常山郡。后魏因之。后周建德六年,于此置恒州,领常山郡,因旧名也。隋初废郡而州存。至大业初,州废,复立郡。唐高祖义旗初,复置恒山,领真定、石邑、行唐、九门、滋阳五县,州治石邑。武德元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徙治所于真定,省滋阳,又割廉州之藁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常山郡。干元元年,复为改恒州,兴元元年,升为都督府。元和十五年,避穆宗讳,改为镇州。梁因唐制,为成德军节度使。唐同光初,改为北都,其年,复为成德军。晋天福七年,改为恒州顺德军,以安重荣叛命初平故也。汉天福十二年,复为成德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今十三:真定。藁城。石邑。获鹿。井陉。平山。灵寿。行唐。九门。鼔城。元氏。赵州割出。栾城。赵州割出。束鹿。深州割出。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东京九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九十里。东至定州一百二十四里。南至赵州一百里。西至太原府五百一十六里。北至蔚州四百九十里。南北至定州鼓城县一百九十里。西至太原乐平县屈曲三百二十四里。西北至代州五百四十里。东北至定州五百四十里。
户:唐开元户:四万二千六百九十四。皇朝户:主三万八千四百七,客一万五百七十。
风俗:《通典》云:“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汉书》曰:“燕、赵之人,敢于急难是也。冀部天下上国,圣贤之薮泽。其人刚狠,无宾序之礼,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冡,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游媚富贵。”又云:“邯郸北通燕、涿,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嫁、娶、送、死奢靡,不事农、商。患其剽悍,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他郡剧。”又云:“仕宦不偶值冀部,言人剽悍。”
姓氏:中山郡五姓:旻、甄、焦、杨、蔺。
人物:田叔。井陉人,景帝时拜鲁王相。李康。字萧远,中山人,撰运命论入《文选》。
土产:恒山。瓜子罗。孔雀罗。春罗。隋《图经》:“真定县梨,味为天下最。”
真定县。旧二十一鄊,今一郷。本汉中山国之东垣邑也。《十三州志》云:“真定,本名东垣。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高帝纪》曰:“高帝十年,代相陈豨反;十一年,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卒骂,上怒,城降,卒骂者斩。”因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以为真定国。后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后燕慕容垂都之,后徙卢奴。隋开皇三年,县属恒州。唐朝改为中山县,今复为真定。大茂山。《隋图经》云“大茂山,恒山之异名也。山南俗谓之太白山”是。蒲泽。郦道元注《水经》云:“滹沱河水又东,经常山城北;又东南,为蒲泽,济水有梁焉,俗谓之蒲泽口。”滋水。去县三十里。《水经注》云:“滋水去县又东,至新市县入滹沲河。”新市故城。汉立,新市县,故城在今县东北。飞彭城。《隋图经》云:“飞彭城,黄岸水经其内。”常山大龟。晋长沙王封常山,至国,穿井四尺,得白玉璧,方四寸,下有石。石下有龟,长二尺余。论者曰:“仲尼获麟而卒,是亦有不终之象也。”后果如谶。安乐垒。魏太武出关,登常山,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都于垒,今郡是也。三将宅。谓蔺相如、廉颇、李牧,皆为赵襄王将,今郡宅皆存。故权城。即古之犍鄊也,在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于射犬,又北与五校战于真定,大破之,即此地也。滹沱河,在县北一里。
藁城县。东南五十八里。元十五鄊。本汉旧县,属真定国。后汉改属巨鹿郡。晋省。后魏重置。高齐改为高城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槀城县,兼立廉州。大业二年,废廉州,以所管藁城、鼓城二县属栾州,后州废,仍移藁城入废州城,今县是也。废旧县城。在今县西。肥垒城。古之肥子国,白狄别种也。汉立肥垒城,故城在今县西南。滹沱水,在县东二十九里。
石邑县。西南三十里。旧十五鄊。本战国时中山国之石邑也。《史记》:“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取石邑县。有井陉山甚险固,故李左车说陈余曰:‘井陉,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请守之。’不从。”卽此。汉立石邑县,属常山郡。故城在今县西北,谓之人文城。隋开皇三年,移定州之石邑县,于方夏村置,改属恒州。韩信山。隋《图经》云:“山团,俗呼为韩信台,又呼为土门口。”西入井陉,即向太原路是也。洨水,一名童水。《水经注》云:“洨水出常山郡,即石邑县也。”韩信城。韩信破赵,驻军于此。鹿泉水。一名井陉水,南去县十里。赵佗墓。在县北十三里,南越王赵佗,真定人,僭号南越。汉文帝为其先人置守冢,昆弟在者存问之,佗遂黄屋左纛而称臣。
获鹿县。东南九十五里。旧七鄊本。汉石邑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置鹿泉县于此,有鹿泉水,属并州。大业二年省,义宁初重置,还并州。至德二年,改名获鹿。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封龙山。《十六国春秋?前赵録》云:“王浚遣祁宏率鲜卑讨石勒,战于飞龙山下,勒兵大败。”郦道元注《水经》云:“洨水,东经飞龙山,北是井陉口。今又名土门。”《赵记》云:“每岁疾风、电、雹、雨东南而行,俗传此山神女为东海神儿妻,故岁一往来。”今祠林尽壊,而三石人犹存,衣冠具全。其北即张耳故墟。耳山。上有水,周回四十步,俗呼为龙泉。大翮山。隋《图经》云:“鹿泉县有大翮山,昔有二书生得道,化为二鹤冲天,堕二翮于此山,故得名。”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持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后遂呼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姓抱犊而上,故以为名。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在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李左车说余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师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絶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还,吾兵絶其后,野无可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麾下。”成安君儒者,不从,故败。鹿井。出井陉口南山下。
井陉县。西北九十里。旧五鄊。《穆天子传》曰:“天子猎于铏山,即此。”注云:“燕、赵谓山脊为陉。”本汉县,属常山郡。《史记》云:“秦始皇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即此地。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汉属常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恒州;十六年于县置井州。大业二年,废州复为县。唐武德初,重立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改为井陉县,属恒州。按今县城当控扼之要也。锦蔓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行背水为阵,信曰:“陷之死地而后生。”谓此水也。
平山县。西北八十里,旧七鄊。本汉蒲吾县地,北属常山郡。后汉于此立房山县。魏以来废。开皇十六年,又置房山县,以县西北山为名。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义宁元年,置房山郡。唐武德元年,置岳州,领房山县;四年,州废,县属恒州。至德元年,改为平山,仍以恒州为平山郡。房山。隋《图经》云:“岭上有王母祠,甚灵,俗号为王母山。后汉章帝元和三年,幸赵祠房山。”即谓此也。在县西北五十里,濊水出焉,亦谓石臼水,又谓之鹿水。出行唐,东入博陵,谓水刀沟,一谓之袈裟水,又从此过石潼山,南流入滹沱河。前燕慕容隽时,房山王母祠前大树自拔,根下得玉圭璧八十三颗,光色精竒。隽以为神岳之命,遣尚书段勤以太牢祭之。每祀,有一虎往来祠侧,性颇驯狎,不害于物。在县东二十里。
灵寿县。西南五十里,旧一十五鄊。本中山国。《土地十三州志》云:“灵寿,中山桓公新都。”《系本》又云:“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按中山武公本周之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晋太史余见周王,王问之诸侯,孰先亡?对曰:“中山之俗,以昼为夜,淫昏康乐,以臣观之,中山之君其先亡乎!”其后魏乐羊为文侯将,攻拔中山,封之灵寿。《史记》:“赵武灵王以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君尚于肤施。”是也。汉于此置灵寿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废县属井州;七年,州废属恒州。旧县城,在今县西北,即古邑城。晋移于此,今废城尚存。滹沱水。在县西南二十里。石潼山。小而峻,三面削絶。一谓五岳山,又为五台之称。五峯。在县西北,形类台观。学道者多居之,有精舍,即文殊行道之所也。又有袈裟水出焉,又曰:五台峻峙,唯南面麤可跻陟。卫水。《禹贡》曰:“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水经注》云:“卫水出常山灵寿县西,东北入于滹沱河。”派水。经白羊山,山之下有白石如羊,头角身足粲然逼真。从行唐县东过温泉,入房山界也。牛饮山,莬台冈。在邑界。
行唐县。北七十里。旧八鄊。本赵南行唐邑。《史记》云:“赵惠文王八年,城南行唐。”秦为真定地。汉初割真定地置为县,因旧名,后汉因之,属常山郡。后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太和初,移置如夫人城。孝昌四年,复行唐县于旧城,即今理是也。唐长寿二年,改为章武县。神龙初,仍旧为行唐县。至大厯历三年,于此置洹州,以界内洹水为名。割恒州灵寿、定州恒阳二县以隶焉;至九年,废洹州,县复旧。梁开平二年,改为章武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永昌县。汉复旧名。滋水。在县北十六里,隋《图经》云:“行唐县,滋水经其境。”鹿水。隋《图经》云:“行唐县,鹿水东入,谓之木刀沟,经石潼山。”仙人岩。晋《太康地记》云:“故行唐县西北,有仙人岩。”滹沲水。出州西,至忻口而东出房山县界,其源自派山下理所湁潗两渠,至下博,非方舟不济矣。轮井水。《水经注》云:“行唐城上西南隅,有大井若轮,水深不测。”王山祠。《水经》云:“行唐城内北门东侧祠后有神女庙,前有碑。其文曰:‘王山将军,故燕、蓟之神童,后为城神。’圣女者,此土华族石神夫人之元女。赵武灵王初营斯邑,城弥载不立。圣女发叹,应与人俱遂。妃、神童潜刋真石,百堵皆兴,不日而就,故祀此神。后之灵应不冺焉。”夫人城。《晋太康记》曰:“行唐县北二十里有夫人城,即王神女所筑。”
九门县。东三十里。旧八鄊。本战国时赵邑。《战国策》云:“本有九室而居,赵武灵王改为九门县。”《史记》云:“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九大城。”是也。汉于此置九门县,属常山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唐义旗初,于此置九门郡,后废,以县属恒州。抱犊山。隋《图经》云:“九门县有抱犊山,在新市城西,通蔺相如故宅,故曲而避之。”望风台。赵武灵王筑,以望齐及中山,亦曰寒台是也。滹沲水,在县北四十九里。滋水,北去县二十里。
元氏县。□□□□□□。本赵公子元之封邑。《史记》云:“赵孝成王十一年,灭元氏。汉于此置元氏县。”《汉书?地理志》:“元氏县属常山郡。”后汉光武北征彭宠,阴后从行,生明帝于元氏。传世章帝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始生堂,皆奏乐,用新诗,复元氏租赋。《晋书?地道志》改属赵国,其常山郡移理于真定县。常山故城。汉为郡,其废城在今县西。黄石山。《水经注》云:“槐水,出黄石山。”山连邑界赞皇山别阜。飞龙川。在县西北五十里。
栾城县。西十五里。元十三鄊。本汉关县,属常山郡。后汉省。魏太和十一年,于汉关县故城置栾城县,取平棘县旧栾城为名,属赵郡。隋属栾城,又改属赵州。唐大历三年,与定州、鼓城同隶恒州。新汲水。在县西北二十里。
束鹿县。旧二十二鄊。本汉西梁县地,属巨鹿郡。按今县南六十里有西梁城尚存。又《郡国县道记》:“西梁故城,一名五梁城。城有二重。后汉并入扶柳县。”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安定县,属定州;十八年,置鹿城郡,取县束鹿城为名,属冀州。唐贞观元年,改隶深州。至德二年,改为束鹿,今属镇州。衡漳水。在县南九十里,今名衡水,亦名苦水,西南自赵州宁晋县界流入。滹沱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大陆泽。在县南十里。贳时夜切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西南。鄗若尧切县。汉邑名,废城在县东邬。
鼓城县。东北九十五里。旧十二鄊。本春秋鼓子之国,盖白狄别种也。汉下曲阳县之地。《春秋左传》曰:“晋荀呉围鼓。”杜预注云“巨鹿下曲阳县有鼓聚”是也。”《十三州志》云:“中山有上曲阳,故此加下。”隋开皇六年,分藁城地于下曲阳故城东五里置昔阳县,属定州,即今县是也;十年改属廉州;十八年,改昔阳县为鼓城,盖取古鼓国以为名。唐贞观元年,废廉州改属定州。大历三年,又与赵州栾城县同割以隶恒州。雷泽。《中山记》:“雷河、沟水源出鼓城县。”临平故城。汉以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南。下曲阳城。亦汉废县,城今在县西。滹沱水。在县北十三里。魏收墓。在县北七里。后汉京观。在县北七里,后汉皇甫嵩攻黄巾贼张角弟宝,于下曲阳斩首十余万,筑为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