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
成佛是什么境界
什么是般若
什么是涅槃
什么是成佛
最好最快的方法【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段当时印度见佛的礼仪,我们不再重复讲了。【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你为我们大家详细分析解说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来不曾见过,从来不曾听过。我们现在承蒙佛的循循善诱,身心舒畅,得到很大的利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清净慧在此提出的问题是接着弥勒菩萨的问题而来。应了中国的一句话打蛇随棍上。
清净慧菩萨很会说话,先恭维释迦牟尼佛一番,世尊啊!您了不起啊!您讲的话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自从听了您的话以后,我们好舒服口+育!希望您为大家再重宣法王圆满觉性,还不是为我哦!是为大家以及一切众生。你看他推得多干净,他好像一点事情都没有,而且还是替您老人家将来教化众生,逼得佛非说不可。我们说句开玩笑的话,清净慧菩萨好滑头口+育!他自己推得干干净净,所以叫清净慧,他真清净!真有智慧!
他问什么问题呢?他说一切众生和诸菩萨以及如来他们悟得什么?证得什么?菩萨所悟的道与佛所得的道其中有何差别?还有众生所得的差别又在哪里?他说请佛将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我们负责替您宣扬广播,使将来的末世众生,听了佛所讲的圣教,依教奉行而开悟,一步一步地进入佛的境界。【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由此可了解人类的文化,凡是对重要的事情,大都再三重复,就像现在的法令在颁布之前,必须经过立法院三读通过。【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释迦牟尼佛告诉清净慧菩萨说:好的!好的!善男子,你们能够为了末世众生来问修行渐次的差别,你现在好好听,我来告诉你。【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清净慧菩萨听了很高兴,其他大众也都静静聆听。【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这一段有很多性字,性啊性的,不容易懂,却是非常重要,佛学的基本哲学在这里。
圆觉自性就是我们心性的本体,也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三者一体。若真想见佛,不是要见到佛的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基督教说不崇拜偶像,佛教也是一样不崇拜偶像,金刚经上说:若人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但是,基督教讲究不崇拜偶像,却拜起了十字架。佛教反对崇拜偶像,为什么又拼命拜佛像呢?其实不是拜佛像,而是拜自心。当你一念诚恳恭敬拜下去的时候,心无杂念,心即是佛。而且你把佛像当成真的佛拜,立假即真,万法唯心,因为你的诚心,感应道交,自助天助,只要你的心造得出来。它就是真的,自然就有功效。
讲到拜佛,很多人见到我,就跪下来磕头。我一辈子最怕这一套了,无论男女老幼或是在家、出家向我磕头,我一定马上先跪下来。假如人家向你磕头,自认为是善知识予以接受,完了!有这一点傲慢心就完了!所以,我叫你们赶快回拜人家,并且要非常真心诚敬。拜佛也是一样,一合掌,对佛万分恭敬,此时你的心谦恭安祥,得利的是你自己。
所以,要多拜佛,多求忏悔,学佛不拜佛,这算什么学佛?有些青年知识分子拜佛觉得不好意思,好像很丢脸,一点气派、一点胆量都没有!要拜佛就拜佛,目中无人,恭恭敬敬拜下去,这才是大丈夫,连这一点心量都没有,还学什么佛?不过,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一度如此,跟很多同学一起到寺庙,心里很想拜佛,但是,看到同学都不拜,实在不好意思跪下来拜,等到大家走了,赶快跑回去匆匆忙忙拜一下,怕人家看见。可是,有一天想想不对,非丈夫也,我要拜佛,还管你们啊!我又不是为你们而活,为什么要在乎你们?我到基督教的教堂,也一样跪下来拜,耶酥在西方教化了那么多人,他也是圣人,他被钉到十字架上,流出鲜红的血,那真痛的!他没有怨恨别人,他说我为世人赎罪,凭这句话,我非向他磕头不可,了不起的菩萨!
圆觉自性就是一切佛及一切众生相同的本性,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开悟?为什么诸佛菩萨先我们开悟而成道?佛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理由--非性性有,这四个字如何解释?照字面上来说,非性,不是性;不是性嘛!又是性。非性性有,性有非性,这讲些什么?多去想想,真会想成精神玻非性就是一切万法无自性,例如这张桌子是不是原本就有这张桌子呢?不是的,它是由山上的树木砍下来,锯成木材,经过木匠制造而成。再说,木材是不是原本就有木材呢?也不是的,它是由一粒种子,吸收水份、阳光、养份,慢慢长成的,如果碰上大火一烧,便化成灰烬,变成其他的元素。所有万物都没有它自己固定不变的本质,所以万法无自性,这叫作非性。
那么,性有如何解释呢?这里的性是指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来源,这也是一切众生与诸佛共有的本体,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真如、涅槃、菩提、实相般若、一真法界,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就是这个性。
谈到这里,再引述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的中庸向各位说明。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一切众生的生命本来就有,叫作天命之谓性。率性不是乱来。我要打你就打你,这不叫率性;率性就是心经上所讲的自在,明心见性自在了以后,叫作道。悟了道以后起行,起菩萨万行,悟后起修叫作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须臾就是佛教所讲的刹那,道这个东西刹那之间都不可以离开,可离开的话,就不是道了。道在哪里呢?不要向外找,就在你那儿,道不是修来的,它不增不减,只是你没有认到而已,不迷,你就在道中间。不管在中国或在印度,都有相同的思想,所谓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把中庸的道理拿来融会贯通,就比较容易了解非性性有的道理。
接下来,循诸性起,学佛修道要怎么修呢?依性起修,从自己的心性上开始起修,修行的意思就是修整自己的心理行为。循诸性起的意思就是中庸上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先要明心见性,认识生命本有的自性,才能率性,才能自在。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不论你修什么法,不管是显教、密教,都没有用。必须明了认识了圆觉自性,循诸性起,依性起修,最好成佛。
成佛是什么境界?无取无证,学佛很难吧!你还以往真有所得呀!一般世间凡夫学佛修道都是以所有得之心在修,那么,不修行不做功夫吗?搞不好落入畜生、地狱之中。心经也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了一万年,不增,没有多一点;你不修它,它少了没有?没有,不减。上天堂,它没有变成纯净一点;下地狱,它也没有变得污秽一点;不垢不净。下地狱受苦,谁在受苦?自性晓得在受苦;上天堂享福,谁在享福?也是自性知道在享福。我们一般人都在苦、乐、忧、喜的感受中,苦、乐是属于生理的感觉,忧、喜是属于心理的感觉。舍,都把它空掉,若能把苦、乐、忧、喜的感受都空掉,那就是不苦不乐,就是极乐。心经接下来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一路无到底,最后,无智亦无得,等于圆觉经这里所讲的无取无证。
注意!我听了以后不要吹牛口+育!刚才所讲的是成佛境界,我没有成佛,没有悟到圆觉境界,不要看了圆觉经,懂了一点道理,会背几句,就在外面乱讲什么无取无证,佛法不用修了。你没有证得而乱说,就是犯妄语戒,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罪很重,是无间地狱的罪,在密宗来说是金刚地狱的罪,我们不可以做佛法的大骗子。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众生。实相就是见道的真正境界,相就是现象、境界。相在中国文化里用得很多,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讲:是诸法空相,这些都是相。我们学佛经常听到说不要着相,凡是看得到人、事、物都是相,看不到的思想、观念也是相,拜佛像也是相。那么,拜佛像不是也着相了吗?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拜佛像而对三世诸佛起恭敬心,由此领悟自性,真正受益得利的是自己,礼拜的是自己。
不只是拜佛像,很多出家人或在家人喜欢拜经,一句一拜,或一字一拜。以前有位大和尚拜法华经,一字一拜,拜了八、九年,有一天时节因缘到了,拜到了一个字--屎,突然发现不对,我拜佛可以,为什么要拜大便?这一下大彻大悟了。这是拜佛经的功德。还有一位和尚拜心经,也拜了好几年,有一天拜到无眼耳鼻舍身意,不对呀!摸摸自己的脸,脸上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为什么心经说没有?这一下悟道了。
所以,不拜偶像,拜的是佛法。但是,你真把它当相来拜也对,真把它当佛来拜也对,等于我们游子想到父母的样子就难过,一样的道理,以上所讲的是相的问题。
接下来再讲实相的问题。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但是,智慧仍然无法表达佛法高深的含义,所以,保留原音不翻译叫作般若。般若有五种意义,分为五种般若:(一)实相般若(二)境界般若(三)文字般若(四)方便般若(五)眷属般若,这五种般若都是般若的范围,包含了世间及出世间所有的学问知识,直接翻译为智慧并不很贴切。
什么是实相般若呢?就是悟了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到了无取无证,就是到了成佛的境界,也就是实相无相,没有境界的境界,就是道之本体。接下来的是起用,起用就不是无相了,而是有相有境界。
什么是境界般若?菩萨有菩萨的境界,罗汉有罗汉的境界,做一天功夫有一天功夫的境界,不修行也有不修行的糊涂境界,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悟了道,智慧开了,文字学问自然就好了。以前在我家乡,有位打鱼的渔夫,一个大字也不认识,忽然跑去出家,拜佛拜了九年,在大殿的石头上,都拜出了印子来。后来不拜了,跑去睡觉,一睡又是睡了好几年。醒来以后,又会写文章,又会作诗。他的诗真好,我早念读书,开始喜欢的诗就是他的。另外在四川一个寺庙的方丈,也是个怪人,现在家相,叫作杨剃头,帮人家剃头,嘴里念念有词,但是,不晓得他说些什么。他自己不肯梯度,但是,也没有家眷,大家晓得他是悟了道的。人家拿佛经上的问题问他,他都答得出来。甚至,有些读书人故意拿上的问题问他,他也照样告诉你这句话在哪本书上第几页第几行。人家再问他:师父啊!你没有读过书,你怎么知道?他就瞪起眼睛骂人,格老子!我没有读过书,你们不是读了那么多书?你们读书就是给我读的呀!这是什么道理?非性性有,一切众生的心性都相通,这就是文字般若。
那方便般若呢?方便就是各种方法,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学问、气功、外道、魔道等等,你懂得越多,你的方便就越多。
眷属般若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属于眷属般若,属于行的部分,属于道德方面。
为了解释实相,我们讲了那么多。现在,再转回来。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真正得了道,到了无取无证,或者说无修无证,也就是十地菩萨的无学位,一切了不可得,此中无众生,无菩萨,亦无佛。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菩萨众生皆是幻化,一切有成就的菩萨与一切凡夫众生,在一个大原则之下而言,都是幻化。什么是幻?原来没有的东西把它想成有,就是幻,所以叫幻想。电源,电视是不是幻?不是,那是影。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现在聚在这里也是幻化,为什么呢?一千年以后,一万年以后,我们还在吗?这个大楼还在吗?我们是幻化,菩萨也是幻化,菩萨悠然而来,悠然而去,这是幻化。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也是幻化。真如,如真,好像真的,幻化。
幻化灭故,真正到了空的境界,就是幻化皆灭。所以,我们注意口+育!不管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也好,一切所有的众生都靠不住,都会变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幻化。必须要达到连空都空掉,幻化灭了,无取无证,毕竟空,才算是大彻大悟。
佛怕大家听不懂,又作了一个比喻,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我们活了一辈子,哪一位看过自己的眼睛,或者看过自己的脸,看过没有?看过?那是在镜子里看到过。对不起,那是假的,镜子上的影像是交叉反射的,学过物理就知道,它是左右颠倒相反的。眼睛能够看到别人,但是,看不到自己。做人也是一样,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起别人,喜欢批评别人,却不晓得反省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众生的愚蠢,所以,学佛要少看别人的缺失,多看自己的过错。佛为什么作这个比喻呢?因为我们心也跟眼睛一样,认不到自己,心在哪里?自己找不到。修行的道理也是如此,把心收回来,返观自己,也就是心经上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佛以眼不自见眼作比喻的秘密,因心就是佛,而一般众生拼命向外找佛,所以无法明心见性。
佛在这一节里,最后作了一个结论,讲了一句名言: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都是一样平等,佛与众生都一样平等,说得更彻底一点,甚至也没有一个叫平等的东西。平等的观念是释迦牟尼佛提出来的,因为世界上的人或者东西就其相而言没有平等的。其实,人世间的百态若真平等了,那就不好玩了。城市里的楼房都是一样高,你我也一样高,一个长相,你穷我也穷,都穿清一色的衣服,戴同一模式的眼镜,这样好吗?形形色色才叫世间,但就在这本体之性及种种差别相中,它就是平等的,因此佛法又说性相平等,性是指本体,相是指现象,就是用,体与用平等,本体与现象平等,为什么呢?因为体与相都是空,没有一个平等的形象存在,若是弄出一个全部齐一的平等形象,那又不平等了。若论平等的观念,一般政治上所讲的平等,只限于人权的平等,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平等,则不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一切众生平等,连猫、狗、蚂蚁、苍蝇、蚊子等等一切众生与我们均一切平等,凡是有生命的均一切平等。【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因为一切众生自己迷惘,观念颠倒,所以不能灭除一切心理,生理上的幻化境界,不能清净。在这里特别请诸位用功修行的人,注意下面一句: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大家都在做各种功夫,都在修道,其中会遇到很多境界,而这些境界都是人妄想所造成的,这也是一种迷倒,甚至有人得到一点清净的境界,便以为是悟道了,这正是大妄想。于灭未灭妄功用中,在应该灭掉而没有灭掉的妄想境界中,等于各位打坐,想要空掉妄念,于空而未空之间,有时候,觉得功夫不错,一点妄念也都没有,真的没有吗?你知不知道没有妄念?知道,这个知道不是妄念吗?那么,你说不知道,对不起,那是昏沉。
妄用功这句话说得很严重,意思说你所有的一切修行,包括打坐、念佛、持咒、观想等等,都是妄功用,等于说妄用功夫,都没有用。很多学佛修道的人碰在一起,会问:你学佛、修道、打坐几年了?有些人很得意地说:二十几年了。好像很了不起,功夫很高。对不起,这些所有的功夫都没有用。你说功夫好、境界好,那应该真实不变的呀!否则就是像佛所说的妄,假的。因为你的功夫再好,假如不再继续修持的话,就没有了,就变去了,可见这并不真实。再说,每一个好境界来的时候,你应该如如不动,你做得到吗?所有说,你所修行的有为法,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你的妄想所变化出来的,佛称之为妄功用。
虽然是在妄功用中,其中却也有所差别,就拿罗汉境界来说,罗汉有四果,四种不同的果位,与四种禅定层次互相配合。无论是修禅或密宗,学大乘及小乘,都离不开此四禅八定的原则。现在到了末法时代,不管是在家或出家,能够达到初禅的人,几乎没有。初禅就是由系心一缘达到离生喜乐,一般人连初果罗汉都达不到。也千万不要以为会打坐就是禅了,那只是练习进入初禅的最初步骤而已,密宗及道家讲究打通气脉,但不要以为打通气脉就可以成佛了,那也只要为进入初禅铺路而已。十地菩萨的每一地与四禅八定都互相配合。打坐不是禅,下了座以后,在行住坐卧中,在喜怒哀乐中,在清净忙乱中,能够系心一缘,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叫作定,请问哪一位能做到了?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寂灭二字是涅槃的义译,寂灭是简单的翻译,详细地翻应该是圆满清静寂灭净乐。寂是寂静,灭是灭除烦恼妄想,寂灭不会死亡的代名词。注意!不要误以为寂灭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绝对的寂静,进入不生不灭中去。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假如有人言下顿悟,随即顺势进入灭成佛的境界中,到此则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什么是涅槃?不是死后才叫涅槃,本来就是空的,本来就是寂灭的,本来就是没有妄想可以灭的,本来就是清静的。并不是说你修道有成就以后,才得到涅槃。什么时候才是成佛涅槃的境界?就是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永远只是一个现在,而现在也没有。若能把握现在的一刹那就在寂灭中,现在就是在涅槃境界中,当下即是,不须另外求个清静寂灭,想求个清静寂灭,已经不清静寂灭了。好!假如你拿这个道理跟人家讲,好像很懂佛法,好像悟了道似的!那么,你就犯了大妄语戒,因为你没有证得,千万不要乱说啊!【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刚才所讲当下寂灭是见道的道理,现在佛接着所讲的是修道的道理。见道以后,还要修道,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见道以后,依性起修。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是佛教哲学里特别的名称,无论东方或西方的文化,都在追求一个大问题,宇宙如何开始?人从哪里来?西方文化说是上帝创造的。佛教把宇宙的开始称为无始,无始就是没有开始,例如一个圆,任何一点都是起点。有关宇宙的来源和人种的起源,是个大问题,科学家还在探索之中;达尔文说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我可不同意,我的老祖宗可不是猿猴。佛经里提到地球的人类是由光音天飞下来的,在地上抓地味吃,吃多了就飞不回去了。
我们的生命最初是由妄想而来,妄想有个我,悟道就是把这个妄想的我瓦解掉。一般众生因为有妄想,所以有我,因为有我,所以有你,有他,然后就我爱你,你爱我,爱来爱去。以前我到大学授课,同学们逼得我讲恋爱哲学,我说我不懂,后来被逼着没有办法,我说:爱是自私的,因为我爱你才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你说这是不是自私?爱是绝对自私的,爱是占有的,爱是痛苦的根源,爱是烦恼的根本。总而言之,爱是由我而来,我是由妄想而来。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而有我,以及有我就有我爱,而我爱就是自私的占有。你看!每个人生下来都在抓、抓,抓了一辈子,最后抓到殡仪馆,终究抓不住了,抓换个佛学名词就是执著。
好了!佛讲到这里,有个重要问题来了,各位想不想得圆觉境界?请各位现在好好把眼镜闭起来听讲,好好体会佛说的念念生灭,好好找一找自己心中的佛。各位现在眼镜闭着,觉得有个会听话的东西,会思想的东西,这就是念,也是这个念形成了假我,念佛的念是这个念,不是嘴巴念。佛说这个念,念念生灭,像一股流水,自己不知道自己念念在生灭中,你把这个现象看清楚了,把这念念生灭切断了,变成不生灭,你就有希望了,你就可以学佛了。
念念生灭不停,就形成了假我,产生了妄想,产生了执著,产生了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思想见解,故起爱憎,因此就产生了喜爱与讨厌。所以,年轻人谈恋爱,我爱你,爱不到就恨,变成我恨你,若是这样,爱是很可怕的。爱也好,憎也好,它就是念念生灭的心理作用。所谓圆觉境界就是切断了念念生灭的作用,过去的念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念不去引发它,中间永远维持这个空,寂灭现前。看不清楚这个现象,切不断念念生灭,就耽着五欲去了。【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佛说假如碰到善知识,由于善知识教师法的高明,当下顿悟,明心见性,便能明了自己本有的净圆觉性,对于原本的自性勉强加上形容词,叫作净,清净;圆,圆满寂灭;觉,也就是菩提、觉悟。此净圆觉性是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平等无别的同一根性。
这里所说的善友是指善知识,在中国文化里师友并称,老师给同学回信,往往自称友生或愚兄,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谦虚。但是,我常常发现学生给老师写信,最后来个愚生,他的意思很好,我是愚笨的学生。可是,这么一来,究竟他是老师还是学生,就搞不清楚了。学生就是学生,不要随便加个愚字,愚字在中国古礼来说,是长辈的自称,例如哥哥给弟弟写信,用愚兄;舅舅写信给外甥,用愚舅也可以。
发明起灭,发现明白了自己念头的起起灭灭,我们的思想、感情、情绪、感觉这些都属于生灭法,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在生灭中,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而佛法的目标极至是不生不灭,但是,一般学佛打坐做功夫的人,都是以生灭法来求成佛,佛是不生不灭的,净圆觉性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如果以生灭心去求不生不灭的圆觉境界,刚好背道而驰,这是很滑稽的事。
佛说你明白了自己心念起灭的现象,即知此生心自劳虑,就知道这一生都是自寻烦恼,换句话说,等于中国的一句古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假如有人劳虑永断,什么叫劳虑永断?就是把感情、感觉、思想这些尘劳思虑全部切断,呈现一片空灵,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段清净的境界,叫作法界净。
法界是华严经常用的名词,有四种法界:(一)理法界,道理、学问也是一种法界。(二)事法界,事实、科技、功夫属于事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有这种理就有这种事实,有这种事实就有这种理,懂了佛法的道理,那么功夫就要做到,做不到那就有碍。而有此事必有此理,若不懂此理,那是学问不够;有此理必有此事,若没有见过此事,那是经验不够。有很多人将自己不懂的事或没有见过的事,就轻易判定为迷信。但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随便将不知道的事说成没有,这是我们做人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四)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事事无碍法界,必须六通具足,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觉、知觉的现状。
另外还有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包含了以上四种法界。为什么叫一真法界呢?我们分析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东方的道教、佛教、回教、印度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对于人生的看法都带有悲哀的、痛苦的、遗憾的、罪恶的色彩。但是,一到了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痛苦、悲哀、罪恶都没有了,华严经看此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我常常告诉修道的朋友,你们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净;但一下山来,我招待你到夜总会、歌厅、舞厅走一趟,保证你那莲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来。可以出世却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却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碍了,不算真解脱。什么才是圆觉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须如维摩经上所讲的烦恼即菩提,无论在任何脏乱、烦恼、痛苦的环境里,都一样清净、快乐。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叫作凡夫随顺觉性,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见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圣洁、庄严、清净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备了宗教的信仰、佛学的兴趣、完美的情操,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则一无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注解佛法,我认为佛是这样,我认为入定是这样,都没有用心去参究,没有用功去实证。【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刚才所讲的是凡夫,现在所讲的是菩萨。菩萨是见了道的人,在理上已见到一部分,在事上、功夫上也已修到了某一阶段。菩萨的全文叫菩提萨土+垂,是觉悟有情的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后,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谓菩萨者乃最大的多情人也,换句话说,菩萨也是烦恼中人。什么是菩萨的烦恼?慈悲是菩萨的烦恼,了不起的菩萨愿意承担天下人的烦恼,他愿意解决别人的烦恼,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菩萨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开士,这是义译,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佛在这里说菩萨也有障碍,菩萨的障碍在哪里?见解为碍什么叫见解?见就是观点,主观的成见;解就是理解、注解。有些菩萨虽然有某些程度的解脱,甚至不被烦恼困住,不被妄想困住,不被生死困住,这些都困不住他,解脱了。解脱的道理就是中国俗语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在佛学来说,就是地、水、火、风、空五大。但却被自己的见解把自己障碍住了,就算在见解上得到了解脱,犹住见觉。悟道的观念却妄不掉,停留在道的境界上,就如苏东坡描写庐山的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是看不清楚自己。举个例子,如学者们,一看就知道是读书人的样子,商人就有商人的样子,军人就有军人的样子。我常常说:假如学者没有书生气,军人没有粗暴气,商人没有铜臭气,这是第一等人。这就是犹住见常的道理,自认为学问好,表现出一副很潇洒、很有学问的样子,如此定了型,便是被困,被自己的思想、观念束缚,被自认为得意的事左右。
佛在这里说:得道的菩萨被道困住了,所有说:觉碍为碍而不自在,自己总觉得自己觉悟了,看别人总觉得不对劲。等于刚刚学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后满口佛话,见人就问你吃不吃素呀?没有吃素!唉口+育!阿弥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恶极似的,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我平常最怕碰到这种人,令我毛骨悚然。但是,这种人也有好处,就是佛教界常说的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这些人就是学佛一年的境界,到处都是佛。学佛二年,佛在大殿。佛离得远了一点,他身上的佛气也少一点了。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嗯!差不多解脱了,越学得久,越学得久,佛离得越远了。至于在座有些同学学佛学了十几年,那就佛在无边了!(众笑)这是笑话,但是,你也不要把它当成笑话。什么叫解脱?不要以觉碍为碍,那就得自在了。学道而没有道的味道,觉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实,你看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缘吃饭,吃完饭,收衣钵,自己还去洗碗,把衣服折叠好,然后洗洗脚,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尘擦一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行经,多平实。千万记住,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那就有点入魔了。
觉碍为碍的道理,有句禅宗的话可作为注解,叫作悟迹未除。虽然悟了道,但是,所悟的痕迹自己空不掉,因此而不自在。这种情形叫作没有登地的菩萨,也叫作因地菩萨,一切众生都是因地菩萨,在座诸位都是因地菩萨,不是果位菩萨,为什么不是呢?因为功德不圆满,智慧不圆满。
接着,佛又再说:【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这一段是讲修行做功夫的方法与境界。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照与觉。照与觉是修行用功的心理状态。觉包括感觉和知觉。例如身体上气脉的变化,气走到那里,如何通啦!这是感觉状态,不要被感觉骗了,并不是说这样不对,而是说你的心不要被这种感觉牵着走,不要以为有了这些感觉,就很怎么了,就很了不起,这些是生灭法,有起有灭,会变化去的。第二个是知觉状态,例如,打坐有时觉得很清静,好像空了,觉得很安详(祥)自在。这种宁静、空灵、安详(祥)的知觉状态,每种宗教都有,例如基督徒受洗,在教堂里一跪,非常诚恳地祷告,感受到圣灵降体,这也是中国所讲诚则灵的道理,是我们的觉照起了作用。
我以前有一位老朋友,现在已经过世了。他是宪兵军官,在大陆撤退时期,共产党到处通缉他,下令抓他。后来有一天,我在庙子碰到他,两个见面当然很高兴,我问他怎么逃出来的,而且以前也不信佛的,怎么现在到庙子里来?他说我逃得才妙呢!而且还把妻子小孩一齐带出来。有一天,他躲在重庆一家小饭店里,晚上共产党来查房,这下子完蛋了,他看看妻子,妻子看看他,两个人傻了,一时急得没办法,只好跪下来,上帝啊!观音菩萨啊!佛啊!关公啊!阎罗王啊!土地公啊!凡是所知道的神一概都请都求。嘿!怪了,那平时爱哭的孩子也不苦了,两个共产党进来,逗逗那孩子,逗了半天,也忘了问他们话,就走了。菩萨真灵呀!后来,每一关他都这样跪下来求,如此一路安全逃到香港。逃出来以后,他就信佛了,也开始研究佛经。但是,现在却有个问题,他学会了大悲咒,碰到事情,再求菩萨,反而不灵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他问我这个问题,我反问他:你说呢?他说:诚则灵。对了!一点都不错。现在有了分别心了,大悲咒有什么作用,六字大明咒又是什么,这些都知道,恐怕楞严咒更灵吧!完了,一有了分别,效应就打折了。
那么,照是什么呢?我们做功夫说观照,照字上面加一个观,观与照一样不一样呢?心经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是想,照是照,两者不同。观不是用眼睛看,例如你打坐时,晓得自己的念头起起伏伏,来来去去,这是观。又如念佛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口+育!明天早上八点钟要起床,闹钟忘了上发条,糟了!我念佛怎么想到别的地方去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过,想想没关系,嗳呀!又错了。这是观的境界。功夫到达了照,就不用观,如同太阳出来了,全体没有杂想,没有妄念,宋明理学家称之为清明在躬,这是照的境界。观与照的道理在唯识学瑜伽师地论里,叫作寻与伺机,观有寻找的意味;伺是不须寻找,在那里等着、照着。
有照有觉就是当你在打坐念佛时,一边在念,一边心里在看着念头,看有无杂念,但是,这还只是觉照的初步。做功夫真达到觉照的境界,在梦中都还在觉照;真修行人在梦中的起心动念,与平常醒着一样清楚,而且能做得了主。白天不敢乱想,白天不敢想坏事,到了梦中都出来了,就做不了住了,这样的修行是没有用的。即使在梦中都能够做得了主,还得更进一步,做到无梦的境界,在睡眠中还能知道心性的根本,这才是有照有觉的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地,只是菩萨境界的初步,以圆觉自性来讲,有照有觉还是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所以,真正登地以上的大菩萨常觉不祝常觉,永远在清醒中,这个觉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觉悟。假如你永远有个觉,动都不敢动,一动不觉了,那就是有住,而不是不住,真的菩萨境界是常觉不住,不住在觉的境界中,也不抱着一个觉照的境界,有一个觉照的境界就有所住了。禅宗的六祖因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修行的一个方法,如果以圆觉的境界来讲,应该改为本无所住而生其心,悟了道以后,就是本无所住了,此心本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照与照者,第一个照是能照,下面的照者是所照,例如妄念是所照。能照与所照,同时寂灭,同时都空了,这才是得道的境界。【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你说什么叫作空呢?你说打起坐来,有个清静,有个空,还有个境界,那就糟了,那是意识形态妄想所造成的,搞鬼的就有个鬼的境界,玩神的就有个神的境界,修道的就有个道境界,求空的就有个空境界,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意识所造出来的。那么,什么才是真的空呢?--寂灭。佛有个比喻,自己把自己的头一刀砍断了,就再也没有人想说要砍什么头了。真正的空是无量无边,没有境界。很多人打坐不能入定,都想去掉妄想,越搞越忙,都是自作障碍,自认为有个空,拼命做功夫求空。其实,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空,不用再求个空,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在定中,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过。则以碍心自灭诸碍,一切唯心所造,一切唯心解脱,把自己的障碍心拿掉,自然就没有障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问题解决了,就一切没事了,也没有另一个不受障碍的境界。【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修多罗教是指佛所说一切经典,佛说他所讲的一切经典如同指出月亮在哪里的标记,假如我们看见了月亮,知道了月亮在哪里,那么,这只指出月亮的手指就不需要了,因为指头不是月亮,在楞严经里,佛也说了八个字以指指月,指非是月。不要把指头当成月亮了,佛经只是指头,指出真理在哪里,不要把佛经所讲的道理抓住不放。在金刚经上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我所说的法,如过河的船,已经上了岸,不要把船背着走,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一切如来种种的开示言说,就像指月的手指以及渡河的船一样,只是工具而已。【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假如有人因佛的指示而悟到上述境界了,这种情形叫作已登地菩萨的随顺觉性,这是正统的菩萨境界,不过,还是没有到家。【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知,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是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道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现在要讲的是佛地、如来地--成佛的境界。这也是中国禅宗如来禅的境界,当然不是祖师禅。这一段经文的文字极其优美,同时也涵盖了一部维摩诘经,整部维摩诘经的道理都在这一段里。
在谈到成佛的境界之前,我们先大略讨论一下宗教的问题。任何一个人先天自然的都有宗教的情分,因为人生下来,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之中,都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大的就整个人类文化而言,无论东方或西方,几千年来始终无法解开人从哪里来以及宇宙如何开始之谜;现在的太空科学如此发达,其目的就是为了探求宇宙的来源。小的就每一个人而言,人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人生下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东西,生命本身的问题就很大。当人碰到问题时,到最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如韩愈所讲:人穷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人在走投无路、无可奈何之际,总要找个依赖;人类的依赖性是天生的,这也是人性脆弱的一面,由此自然而然想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神,这就是宗教的来源。
所谓宗教,在于使人的思想、情绪有所依赖,有所寄托,而且这个宗教可以掌握你的思想和情绪。再进一步来探究宗教的哲学,就要问这个我所信赖、依托者,它究竟存在不存在?这是大问题。一般的宗教都把这个所信赖。依托者人格化以及神格化、超人化,因为人的力量不够,所以信赖一个超越人的神。于是,人放弃了自我,人丧失了自我。那么,如果神存在,这个神又从哪里来的呢?探究这个问题同样是宗教哲学的课题。接着我们又要问:我为什么要信他?我所信赖的对或不对呢?万一不对,那又怎么办?这些都值得研究。研究到最后,一切问题都清楚了,见到了生命的本来,见到了宇宙的本来,这叫作佛或译为佛陀,佛陀是觉悟的意思,就是把宇宙人生第一等一切问题都弄清楚了。
几千年前,这位把一切问题都彻底解决的人,叫作释迦牟尼佛。他开始也和我们一样,对于人生问题、生命问题充满着疑惑,从小就思索这些人生之中生、老、并死等等问题,而且小时所受的教育比一般人好,他接受的是宫廷教育,集中了最优秀的老师,传授了最精华的学识,再加上他天生禀赋优异,所以,在十几岁就精通各种天文、数学等学问。他是独子,在当时不用竞选就可以当皇帝,但是,以他的智慧看来,一个国家社会没有真正三十年的太平,人类无法过安乐的日子,所以皇帝他不想干。
为了追求探索人生无法解决的烦恼问题,他十九岁舍弃了王位,跑去出家。但是,在出家之前,他尽了他的义务,娶了妻子,生了儿子,然后才出家。这点要特别留意,释迦牟尼佛的作为并没有违反家庭的孝道。
当他大彻大悟之后,得到了答案,了解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一切的事情乃无主宰,并不是阎王主宰了你的生命,也不是上帝主宰你的生命,但是也非自然,不是唯物所变化。一切万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缘所生。什么叫作因缘呢?因是前面的一个动机;只要前面一动,连锁的关系就来了,就是缘。因缘的连锁关系如何来的呢?自己来的,无主宰,不是他力,也非自然。
因缘又分为亲因缘和疏因缘的差别,什么是亲因缘呢?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例如一粒麦子,在那里摆久了,他自动会起变化,非他力。但是,与他力也互相关联,亲因缘是由过去的时间、空间和自我的积累,所带来的种子,这其间的关系还很复杂。种子生现行,现行又变成未来的种子,循环不已。什么是疏因缘?增上缘与所缘缘以及等无间缘是属于疏因缘,例如我们生命的来源,必须由男性的精虫和女性的卵子相结合,再加上精神体三缘合和而成,此三缘是亲因缘,精虫和卵子中所带来父母的遗传是增上缘。遗传的因素对我们生命的影响也很大,人的思想,行为动作都会和父亲或母亲想像。有些人的个性则与父母亲完全相反,譬如父母很老实,生的孩子很调皮,这是否与遗传无关?不,这是遗传的反动,因为老实的人也有调皮的一面,只是他压抑不敢发出来,到了下一代就发出来了。一个人生下来以后,其思想个性慢慢也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些因素乃属于增上缘。还有一个所缘缘,现在的生命由于过去的种子生现行,前生所积累的习性和父母的遗传以及所受到的教育和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种种因素加起来,形成了主观的思想意识,再产生新的思想和行为,与别的人和事物发生牵联,互相影响,这就是所缘缘。这些现状又变成种子衍生下去,如此循环不断,这也是轮回的道理。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永远没有间断地转,叫等无间缘。
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不停地转下去,如果要了生脱死,不受这连锁性的生命力量所束缚,必须要切断了此因缘的作用。如同我们的思想永远没有停止过,睡时仍然在思想,所以睡觉都会做梦,没有一个人真正睡着过,有些人以为没有梦,其实是醒来以后忘记了。那么,死亡以后会不会思想?一样在思想,那是另外一种境界。如果把我们的思想从中截断,叫作三际托空,过去的思想已经成为过去,不复存在了;未来的思想还没有来,当然也不存在;现在呢?也没有一个现在,刚才现在,现在立刻变成过去了。宇宙间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永远都是现在,但是,现在也无法把握,它不断流逝,这种现象,我们暂且称之为空。释迦牟尼佛了解了宇宙生命中这个道理,毕竟无主宰,非自然,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是它的本体,因缘所起是它的作用,称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例如我讲话,必须有缘起,要有我的生命、思想、身体、呼吸系统、声带、嘴、舍、牙齿等等许多因素凑合才能发出声音,这叫因缘所生法。说完就没有了,故言我说即是空。
释迦牟尼佛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彻大悟,生命得到自在。他得到了一个结论:人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说: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奇怪啊!真奇怪!每一个人都是佛,不只是人,每一个有知觉的生命,包括动物,都具备了和佛一样的智慧功能,那么,一般众生为什么不是佛呢?只因为自己的思想把自己障碍住了,把自己虚妄不实的思想当成真的,紧抓着不放,所以不能证得佛的境界。佛悟道所讲的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唉呀!修行搞了半天,原来我是道。此时悟了道的释迦牟尼佛原想涅般+木,所谓涅般+木就是把生命回归到原来的地方,例如把冰熔化为水。但是,大梵天的天主请求佛不要涅般+木,还要弘法度众生啊!释迦牟尼佛说:止!止!吾法妙难思。好了!不要说了!不要说了!我所了解到的道理,不可思议,无法表达,每个人都是佛,叫我讲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由三十二岁开始出来宣扬这个道理,当时在印度所受的打击非常大。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这个所有生命共同的本体,找到了这个生命的本体,叫作无上正等正觉,也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佛法不是迷信,而是大智慧的成就。释迦牟尼佛从开始说法,一直到了晚年却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这是什么道理呢?缘起性空,一切现象、一切境界的本体都是空的,若谈到本体,那真是不可说,说一个空已经不对了,因为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所执著,这是佛的境界。他还怕人们不相信,在金刚经中再三强调如来是真悟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好了,我们现在再回过来看圆觉经这段经文。这段很难懂,也很难解释,所以才先说了一段序文以为解说的背景。
第一句话,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什么是障碍?贪、目+真、痴、慢、疑、妄想、感情、情绪、知觉这些都是障碍,障碍就是冤家,冤家就是障碍,起心动念皆是。佛说这些障碍就是究竟觉,这些障碍用不着清除,翻过来就是了,你也可以由贪、嗔、痴而悟道,它是一体的两面。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不要以为守住清净一念就是道,清净的境界掉了就以为糟了。道是不垢不净,清净是道,不清净也是道,这才叫解脱。若只守住一个清净的境界,认为这才是道,这还叫解脱吗?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很多人想修道成佛,拼命打坐,千方百计设法打通气脉,感觉到这里发热了,那里气又动了,心里沾沾自喜,好像很有功夫,成佛有望。而假如打坐很久,没有反映,就开始懊恼,是不是我业力深重?大概成佛没有什么指望,还是算了吧!不要以为功夫就是道,对不起!功夫是功夫,不是道。功夫是可以修得起来的,既然可以修得起来的东西,自然就有毁坏之时,功夫不修就没有了,是不是?注意!道是不增不减。你多坐一天,道也不增一分,少坐一天,道也不减一分。什么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举个例子:盖房子,拆房子,皆是虚空。盖了房子,虚空在哪里?把墙打个洞,虚空又出来了,虚空还是虚空。楞严经不也提到: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聪明人与傻瓜都一样有智慧,而且,笨蛋讲的话,聪明人不一定讲得出来,不相信,你苯苯看,愚痴之人也有般若,并且没有短少。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真正的佛法并不排斥、仇视其他的宗教,无论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贯道,甚至鬼道、魔道与佛教都在道中,均平等看待。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每一位教主都悟了道,只是所见的程度有深浅而已。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不管你有没有成佛,有没有悟道,境界都一样,没有悟道的人也一样在佛境界中,只是不知道而已。
诸戒定慧及淫怒俱是梵行。悟了道以后才晓得戒定慧是把淫怒痴转过来,戒定慧与淫怒痴乃是同一体性。什么是梵行?就是清净行。你说贪嗔痴不清净,嘿!佛却在这里说贪嗔痴是梵行呢!不过你不要看了这句话,就去乱搞,这是佛说的,这是佛的境界,你不是佛,你没有悟道,不要乱来啊!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众生是一切有知觉的生命,国土指的是没有知觉的物质世界。换句话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是同一本体来的。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什么是净土呢?维摩诘经告诉我们:心净则国土净。学净土的人要注意,南无南无拼命买飞机票,想到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出境呢?躺进棺材之时才能去呀!如果是这样,我们常常听到:唉呀!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往生西方。那不是求早死吗?净土在哪里?就在这里,一念之间,只要心净,处处皆是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众生,不管有灵性或无灵性,都本已成佛。佛道是什么?觉性也。你明白了,就悟了道,那么简单。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烦恼本身就是解脱,烦恼本身停留不住,不信你看看哪一个烦恼能一直烦你一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再不然,你去留一个烦恼看看,能留多久?一个小时都留不祝留得住的话,还算是有本事呢!很多人找我说:我好烦恼,怎么办?我说:有一个好办法,再去找多一点烦恼的事来烦一烦。他说:我没有办法。好,烦不下去,只好放下,放下就成功了。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我们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样,充满整个法界,充满整个虚空;照了诸相,对于外界的一切现象,以及内心的现象,都能清清楚楚地知觉明了。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到了这个境界就叫作佛。看完了这一段,只好一笑,原来凡夫就是佛。有位禅师悟了道,说:鼻孔原来是向下。还有一位禅师悟了道,人家问他:你悟到什么?他说: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一段就是佛境界,如此如此。
接下来,佛讲用功的方法,而且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这一段是大乘道平时修持的法门。在修持这个法门之前,先要认定心即是佛。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个最大毛病--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这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人都受幻想或回忆的宰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如果能够很平实地认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若能认清这个道理,那么便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么平静就好了。假如真能做到了,这就是菩萨道,不须再念什么咒,或是观想、拜佛。这时就如苍雪大师所说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什么是佛呢?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非常平实,这是真正的观心法门,正修行之路,这也就是禅,如来禅所标榜的法门。
但是,你说我做不到,还是有妄想怎么办?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妄想来了就让它来嘛!妄想自己会走,用不着急急忙忙拿个扫把去赶走他,他自来还自去。我在楞严经大义今释上写了十七首诗,透露了用功的方法,其中一首: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我们的妄念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到处飘,到处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扫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个妄念去掉了,第二个妄念又来了,你把旧的树叶扫干净了,新的树叶又掉下来,这样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罢休闲处坐,不如我不扫了,不管了,任他着地自成灰。妄想用不着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唐代的诗人杜甫有两句诗,可以拿来形容妄想自性空,
自去自来粱上燕,相亲相近水中欧。
佛告诉我们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什么道理呢?因为你你很平静坐在那里,妄想来时,自己都知道。既然知道了,此时,妄想早已跑掉了。你能够知道妄想的那个知,他没有动过,他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
接下来,佛告诉我们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学佛的人往往认为妄想不对的,妄想来,我总要看住他,没有妄想才是道。佛说你错了,例如我现在讲话是不是妄想?是妄想。不要怕妄想,妄想就妄想。妄想来的时候,不要再去研究这是无明啊!因缘啊!业力啊!不加了知。
第四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你就傻乎乎地坐在那里,听也听到了,看也看到了,很平安,很自在,坦然而住,这样就好了。你不要再去分辨这是不是清净境界?这是不是空?这样不晓得对不对?那么简单,应该不是吧?自己又骗起自己来了。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生何以不能明白?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学佛的人好忙哦!这里拜佛,那里听经;又是供养,又是磕头;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连自己家人都不顾。结果,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因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佛说假如将来的众生听到我讲的这个法门,信,相信心即是佛、平常心就是道;解,也理解到了;受,接受;持,照这样修持。你说我有时做不到,忙时,开车时,做生意时,办公时,都要用精神,动妄想,怎么办?此时如何修持?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这是入世的修持。等事情办完了,则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好了,出世法与入世法都讲了。你不要听了以后认为这样才是佛法,那我吃了十二年的素,不是白吃了?又起妄想,有起后悔。吃素就是吃素,吃素与佛法有什么关系?那是你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很好。但是,可不要认为吃素就会得道。你能如此信解受持,不生惊畏。这样就有资格学佛了,是则名为随顺觉性,随而顺入菩提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佛说假如有人听了我刚才所讲的修行正路,能够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此人过去生过去世曾经供养百千万亿位的佛和菩萨,已经种下了许多的功德,今天才会有这样的智慧和信心。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此人以后将会通达真空妙有一切法门和一切学问。那么,在其他的佛学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明心见性悟了道的人,称为得根本智。得根本智的还要修,不算学佛完成,还要学佛法、外道、魔法、世间法等等一切法,如此成就一切差别智。根本智也可以权作一切种智看,只要了解了自心,就可以开发一切智慧。【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要把自己所讲的话,再扼要总结,作成可以歌颂的偈语。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清净慧当知】
清净慧菩萨,你应该了解。清净慧菩萨的名字就代表了这个法门,我们的心智本来清净,不用再去求个清净。不管你打坐不打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是清净的。你懂得了清净,自然开发了智慧,此名为清净慧。【圆满菩提性】
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以后,到达了大圆满的菩提觉性。这是什么境界呢?【无取亦无证】
什么都没有,无所得。佛法是空的,什么都抓不住,你们拼命得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让你抓得住呀?念佛不是嘴里叫佛。心念一清净,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本来就在这里,念佛,念佛,念就是佛,心即是佛。【无菩萨众生】
到这个时候,就明白无佛道可成,亦无众生可度,每一个人都是佛。佛一生下来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不是佛的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我就是佛。那么,你说我就是佛了,你要听我的,那你是混蛋!真正佛不是这样。佛是无取无证,但是,天下的众生都在有取有证。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从吃开始,然后抓钱、抓名,什么都要,最后两手一摊,进了棺材,什么都带不走。要懂得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
悟与未悟之间有所差别。有人说我悟了,我已经看破红尘,【渐次有差别】
所以吃素、拜佛、修道、你说他看破了没有?嘿!又在龋在修心的进度上,悟得彻不彻底?是有所差别。差别在哪里呢?【众生为解碍】
一般众生被自己的知识、观念、见解所障碍住了,所以不能认识自己的心,不能悟入佛境界。例如有些人认为自己打坐坐不好,就以为成佛没有希望了。佛在心不在腿呀!又如许多人发觉自己妄念很多,认为是业力重啦!就不敢打坐,不能学佛罗!这些都是因为自己不正确的观念、见解,把自己障碍住了。【菩萨未觉离】
见了道的菩萨为什么没有成佛呢?因为还怕自己的清净境界搞掉了,始终还在觉悟的境界里,把道的境界保持得太厉害了。【入地永寂灭】
真正登了果地的菩萨就不同了。菩萨的等级可为十地,十个程序。到了十地菩萨则永远寂灭,什么是寂灭呢?就是清净慧。永远在清净中,自然有智慧,而且慧如泉涌,此是无师智,无师自通,一通百通。【不住一切相】
不执著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等等,心无所住【大觉悉圆满】
真成了佛,则觉性圆满遍一切处。【名为遍随顺】
此时无论是出世法、入世法、魔法、以及外道法皆是佛法,圆融无碍。【末世诸众生】
未来末世一切众生,【心不生虚妄】
随时保持平常心,不去幻想,坦然而住,这就是观心法门,这就是正修心之路。【佛说如是人】
佛说如果有人能做到平常心即是道,【现世即菩萨】
此人就是现在世因地上的菩萨。【供养恒沙佛】
他于过去生已经供养了无数的佛,【功德已圆满】
功德已经圆满了。【虽有多方便】
虽然佛法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皆名随顺智】
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走上觉悟菩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