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公司里的“东施效颦”

类别:综合其他 作者:李开复 本章:微软公司里的“东施效颦”

    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演说家。他似乎有无限的能量,能极大地激励起员工的激情。鲍尔默的演讲一旦开始,就没有人能阻止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他会握起拳头一次又一次地击打自己的手掌,他会突然提高音量,或是在台上兴奋地奔走

    微软公司有一位经理被鲍尔默的魅力所吸引,打算模仿并复制他的一切。一次演讲时,这位经理也学着鲍尔默的样子,兴奋地大喊大叫,不断做出夸张的手势,不时在台上跑来跑去。但在场的听众都以为他只不过是在用模仿鲍尔默的方式制造笑料,于是,这位经理只能在大家的一片笑声中尴尬地结束了这场东施效颦的闹剧。

    这位经理和上面提到的东施一样,试图模仿或复制他人独特的成功模式是行不通的,这样的做法不会带来真正的成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培养和教育年轻人的角度来说,只有摒弃一元化的思维定式,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整个社会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人才,青年一代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所以,我的成功哲学的核心是:

    不要轻易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而应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不要让人人都成为李开复,而是要让更多的人理解李开复的成功哲学,并利用李开复的经验和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只有理解了以上几点,这本书才会对你更有意义、更有帮助。

    既然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那么,该如何追寻多元化的成功呢?

    多元化成功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去刻意重复别人的成功之路,或者用别人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自己,但它要求我们重视诚信的价值观,拥有完整、均衡的人生态度,善于用智慧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能不断地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妥善地处理好身边人际和沟通问题如果从这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那么,无论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这种努力本身就是最可嘉许的成功了。所以说:

    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径;只有一元化的成功才会强迫人们复制他人的成功模式。

    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时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缺乏诚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质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做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国内大学教师曾告诉我说:优秀是有标准的,我们有一个给学生打分的指标体系。这种给人才贴标签、分类别,给成功评等级、定指标的做法在国内教育界几乎是根深蒂固的。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老师们就习惯于将孩子简单地划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两种类型,就好像他们分别是从两个不同的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

    美国教育界的思维方式恰恰与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诚恳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动选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成才没有公式可以套用。试图用一个成功个案来总结教育规律,或寻找某些成才捷径,这些做法都有失偏颇。


如果您喜欢,请把《做最好的自己》,方便以后阅读做最好的自己微软公司里的“东施效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做最好的自己微软公司里的“东施效颦”并对做最好的自己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