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爱卿,1913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郊红光村。刚三岁父死娘改嫁成了孤儿,靠婶娘抚养。曾给地主放过牛。1930年6月,红军到了他家乡,他“赖”着参加红军,破例被批准当了一名通讯员。由于他勤学苦练,作战勇敢,1930年冬参加共青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冬,日寇开始向绥远东部进犯,晋绥地区便成了抗日前线。1937年8月,阎锡山招集大批爱国青年和学生,组成“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党中央根据当时形势,决定与阎锡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参加决死队,以推动这支武装力量共同抗日。此时,担任红四师十一团参谋长的蔡爱卿,受党派遣到决死队工作。蔡爱卿为打破一些人的亡国论调,决定以战争胜利的实际行动予以批驳。经请示党的领导人薄一波同意,他于1937年12月,率七队部分人员到达平遥、祁县地区寻找机会打击敌人。经过侦察,摸清了敌人活动的规律。城里驻有一支日军的骑兵部队,经常早上出城干坏事。于是,第四天凌晨在祁县城南五里村设伏。蔡爱卿他们占领有利地形,采取突然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当即击毙敌骑兵小队长等十余人。乘胜进城后又消灭了一批敌人,当天占领平遥城,大大鼓舞了士气。不久,决死队进行整编,与游击二团合编为三十八团,蔡爱卿被任命为该团第一任团长。
1940年8月,蔡爱卿率三十八团参加震撼世界的“百团大战”,薄一波同志亲自向部队作战斗动员,士气十分高涨。他们相继参加了拔除马首、上湖、和尚足车站等敌据点的战斗,随后,全面投入破坏铁路的斗争。经过十三昼夜的奋战,将马首以西,段廷以东的铁路、桥梁、隧道及其建筑物捣毁,致使日寇运输中断。接着,蔡爱卿又率部参加榆(社)辽(县)攻坚作战和占领候家脑战斗,均胜利完成了任务,受到一二九师领导的赞扬。
1941年,日军集中百分之七十五的在华兵力和全部伪军,疯狂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敌人对我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连续大规模的“扫荡”,都遭到惨重失败。
1942年10月间,日寇指挥官冈村宁次调集日军三十六师团和三十九师团的3个大队以及20多个县的伪军共1万多人,突然袭击并占领了我太岳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沁源县,妄图通过推行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进行分区“清剿”,进而摧毁我太岳抗日根据地。
为了粉碎日寇的阴谋,太岳军区党委决定,由蔡爱卿、胡荣贵率领的三十八团和二十五团一部,与中共沁源县委联合组成围困日寇的指挥部。任命蔡爱卿为指挥长,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为政委,对敌实行围困战。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召见了蔡爱卿,详细说明这次反占领战的重大意义。陈司令员说:“太岳、太行、晋察冀等山区根据地,都是插在华北敌寇心脏中的尖刀,敌人为了消灭山区根据地,要在沁源搞实验,总结出经验再到其他山区根据地推行。日军以沁源为中心,对我太岳区采取中心突破,逐渐向四周扩张,以达到蚕食我太岳区之目的。我们沁源决不能让他们如意,我们要千方百计把他们赶走。当然,也不能硬打,要用围困的办法把它赶走。”最后,陈司令员还说:“派你们去发动群众,带领民兵,开展一场全民战争,对占领之敌进行围困。”
这一席话,使蔡爱卿对围困战的精神有了初步理解,但如何实施,则是学习人民战争中的一个新课题。
蔡爱卿很快和县委书记刘开基见了面,并根据区党委指示,成立了指挥部。会上分析了沁源的当前形势,认为关键的问题是争取群众,于是决定:一、搞一次空室清野,发动群众大转移。以城关为中心,北至交口、郭道,东至霍登,西至中峪,西北至李元,把距这些据点30里以内的村庄全部撤空,让这块100多里周围内的群众全部转移到深山安家。二、把全县划分为11个战区,以三十八团和二十五团一部分为骨干,结合县大队、民兵编成三结合武装,分片保护群众,打击进山搜捕群众的敌人。
沁源不愧是老革命根据地,沁源人民不愧是受党教育多年,觉悟很高的人民。在县指挥部动员令下达后,凡属空室清野范围内的人,马上扔掉自家的坛坛罐罐,由部队协同地方机关在几天内,将沁源城关和交通要道上的23个村庄的1.5万多名群众,全部转移到山沟里安了“家”,日寇占领的只是一座空城,全部供给都得从外地运来。蔡爱卿将部队化整为零,深入农村,用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武装全县8万多人民群众,并由部队、县、区基干队和民兵组成38个游击集团,配合全县13个战区的群众,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开始时,最大的问题是进山的上万群众的粮食住宿问题。当时正处寒冬,大雪纷飞,给缺衣少食的群众带来严重的威胁。蔡爱卿一面向上级反映,请求政府调来1000多担粮食和一批衣物;一方面号召部队指战员发扬和沁源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每人每天节约二两口粮,捐出部分衣物,支援群众渡过难关。还帮助群众挖了5000多个窑洞,开荒抢种一批庄稼,使群众情绪暂时稳定下来。接着,蔡爱卿和指挥部同志经调查研究,决定号召群众广泛展开向敌夺粮运动,并调动部队和民兵白天和上半夜轮番袭扰敌人,使敌人无法休息,等到下半夜鬼子和伪军疲困时,再掩护大批群众进城抢粮。后来,又将抢粮运动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劫敌运动,在部队的掩护下,民兵和群众摸进敌人据点抢物资,搬用具,有时还将敌人的枪支弹药也抢出来。在围困沁源的两年半中,共抢出粮食3万多担,牲畜2000多头,大车140多辆和大批用具以及武器弹药等。从而,改善了人民生活,袭扰了敌人,锻炼了群众。
自从游击小组成立后,他们对敌人展开了持久的日夜不息的袭扰活动。
1943年春末的一个夜晚,蔡爱卿带领一个游击小组到城外的山头上观察城内敌人炮楼的活动情况。敌人已经入睡,除几处昏黄的亮光外,全城一片黑暗,在星光下只能看到炮楼上的哨兵在晃动。蔡爱卿命令神枪手对敌哨兵射击。枪声划破夜空,敌哨兵倒下了。城内的敌人立刻像开了锅一样,哨声、枪声、叫骂声乱成一团,炮楼上的机枪也盲目地扫射起来。战士们说,用了一颗子弹,换来了敌人成千上万发子弹,太合算了。蔡爱卿风趣地说:“就是不能让敌人安安稳稳睡大觉。我们留几个人当引子,其他同志回去睡觉。”后来,蔡爱卿把各游击小组编为轮战队,轮流担负袭扰敌人的任务,搞得敌人夜夜不得安宁。时间久了,敌人知道是扰闹,任凭怎么引诱也不还击了。这时,他们又想出青蛙战术。战士和民兵捕捉了大量青蛙,把花椒塞进青蛙嘴里,而后在夜间偷偷送到敌人炮楼下和据点附近。青蛙经花椒刺激后,整夜叫个不停,闹得敌人不得安宁。还有的战士和民兵把大量红辣椒扔在火里烧,火势顺风直扑敌人据点,把敌人熏得不但睡不好觉,还咳嗽流眼泪。
为了不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蔡爱卿和指挥部的同志分工负责,带领部队和民兵在各个交通要道,大打“麻雀战”、“冷枪战”和伏击战,大量杀伤敌人,切断敌人的补给来源。1942年冬,民兵们在元驿以西黑虎岭公路的陡坡转弯处泼水冻冰,使敌人的汽车从山上摔入深渊,迫使敌人不得不改用骡马运输。次年春天,三十八团六连在周仑岭伏击敌人运输队,歼敌60余人,缴获骡马48匹及其他许多物资。
同时,蔡爱卿还指挥部队自制土地雷,为部队和民兵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很快在全县掀起了人人造雷,大摆地雷阵的群众运动。他们在大路上埋下“子母雷”、“连环雷”,在河里埋“水雷”,在树上挂“半空雷”,在箱子里大柜内和坛坛罐罐中安上“看家雷”,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懵头转向。
1945年春,针对日伪兵力减少的情况,蔡爱卿建议,经指挥部决定,组织沁源军民向日寇发起最后攻击。群众用4000多颗地雷把敌人困守的几个据点进行严密封锁,并在沁源城边的山头上插起红旗,从城关镇到交口镇的公路沿线布满了干柴,白天吹号鸣鼓,晚上烧起一堆堆大火,搞得敌人胆颤心惊,最后迫使敌人不得不于1945年4月11日逃出沁源县城。此时,蔡爱卿部署部队和民兵设置了几十里长的阻击战,广大群众举起大刀、长矛、锄头、棍棒从四面八方追击溃逃之敌。
长达两年多的沁源围困敌人的斗争结束了。其间,我军作战2730多次,实施地雷爆炸580多次,歼灭日伪军4200多人,解放被捕群众1745人,彻底粉碎了日寇“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罪恶计划,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赞扬。当时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薄一波同志称蔡爱卿是坚持沁源围困斗争的猛将。在1946年太岳军区四纵队召开的英模会上,蔡爱卿被授予“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并荣获特等奖章一枚。
解放战争期间,蔡爱卿先后任过太岳军区四纵十一旅副旅长、中原豫西军区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警二旅旅长等职,曾率部参加上党、平汉战役和官崔、伏牛山等战斗。
建国以后,蔡爱卿历任中南军区高射炮兵一师师长、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3年离职休养,1978年3月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