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热血铸文报国家——记新四军鲁艺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石魁史立成 本章:100、热血铸文报国家——记新四军鲁艺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

    沉沉的夜幕,笼罩在苏北大地上。

    这是1941年7月23日的午夜。在盐(城)阜(宁)地区一片河网地带,行进着新四军的一支队伍。根据军部的命令,这支由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音乐系、文学系部分师生和普通班组成的队伍,于当日傍晚撤离驻地——盐城兜率寺,前往盐城县建阳五区,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狭窄的田埂像蛇似地游动在河汊与河汊之间,仅容单人通行,加上雨后泥泞,又无灯火,队伍只能借夜空微弱的星光摸黑前进,时有人不慎滑落水田。

    “心莫慌,脚要放平!”

    “一个紧跟一个,莫掉队……”

    队伍里,不时响着一个人的叮嘱声。那浓厚的广东话语是大家所熟悉的。说话的人身材瘦小,但精神抖擞,一枝手枪和一只褐色皮包交叉斜背在腰际,看上去,威武精干。他就是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

    邱东平(原名丘谭月,字席珍),1910年5月16日(农历庚戌年四月八日)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村的一个小康之家。1925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海丰特支”(当时名为“海丰学校支部”)秘书,同时,热情协助海丰总农会、农民自卫队誊写、油印、制作标语等。1926年,16岁的邱东平担任共青团海陆丰地委秘书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邱东平和五兄邱汝珍(共产党员)先后参加海陆丰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海丰人民武装起义和海陆丰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人民政府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威胁的时候,他和同志们一起为保卫红色政权而英勇地战斗。在此期间,他曾担任过海陆丰苏维埃政府主席彭湃的秘书。1928年2月底,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失败,他留在海丰坚持斗争。后来由于形势不断恶化,他在亲人的帮助下,被迫流亡香港、九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邱东平经二哥邱国珍介绍,赴南昌任十九路军156旅旅长翁照垣的秘书。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爱国官兵奋力还击日军的进攻,邱东平和五哥邱汝珍等四兄弟参加了保卫大上海的战斗,并在战地合影留念,后随军撤往福建,参加了福建人民政府的组建工作。他受十九路军的委托,专程从福州到上海找到党的组织,把十九路军反蒋、抗日、联共的意图及其计划及时转报中共中央。此后一个时期,他在香港和上海积极从事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的宣传工作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工作,多次拜会暂居香港、上海的叶挺将军;在去日本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参加了“左联”的工作,并拜会郭沫若。“七·七”事变爆发后,邱东平又亲历了淞沪“八·一三”抗战。

    抗战的炮火,激发了邱东平强烈的革命热忱,也打开他创作欲望的闸门。他一手拿枪,一手握笔,从上海北上济南,西下汉口,参加抗战活动。在济南,他写下了《暴风雨的一天》;在南京,他写了《叶挺将军印象记》和《善于构筑防御工事的翁照垣》;在武汉,他写了《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作品,又与欧阳山、草明、邵子南、于逢合作中篇小说《给予者》。这部“代表抗战意志出现”的作品,由他执笔完成。在南昌,他写了《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他成为抗战时期描写抗战斗争生活很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都贯穿着一条鲜明、耀眼的爱国主义红线。

    1937年10月新四军筹备处在武汉成立,邱东平参加了筹备工作,并随叶挺搬到了汉口太和街28号新四军筹备处,同时,赶写抗战题材的小说和报告文学。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在南昌成立,他于当月下旬离武汉赴南昌新四军军部,被分配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做宣传工作。不久,随叶挺挺进皖西。4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组建先遣支队,深入苏南敌后,实施战略侦察,开展游击战,为主力部队开路,他要求参加。先遣支队司令员粟裕开始不同意,他去找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未见到便留下一封信,信中恳切地写道:“说明我的志愿,我正式地辩明我是一个通讯员,我负有‘重要’任务,有伟大的历史使命的先遣支队的出动,及它以后如何在敌人的前后左右进行工作的情形,我非常迫切要求了解。”又提出他懂得一点日语,可以做一点对敌军的宣传工作。尔后他见到了陈毅,陈司令笑着说:“不错,你这个通讯员实在非跟着走不可。”他终于如愿,作为新四军先遣支队的一名战士,随粟裕直插敌后,与敌刀兵相见于苏南战场。7月下旬,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和张鼎丞率领的二支队先后挺进苏南敌后,先遣支队与一支队合并,他调到一支队政治部任敌工科长兼陈毅司令的对外秘书,随陈毅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

    在新四军一支队,他先后参加了丹阳、延陵、珥陵和黄桥战役。作为新四军的一员,他战斗在抗日战场上,英勇顽强、不畏牺牲。同时,他以火一样的战斗热情,用笔反映了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人民与日伪军的斗争。比如:他在距离火线仅70公里的地方写了《向敌人的腹背进军》;他写的报告文学《截击》,及时向中国人民报告了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对日寇第一次作战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他亲自参加了拔掉京杭要道上的日军强固据点东湾的战斗,并很快根据战斗实况写了报告文学《东湾——日军据点的毁灭》。他的出色表现,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党的重视,得到人民和战士的肯定。陈毅司令在给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电报中肯定了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的报告文学集《向敌人的腹背进军》收集了他随新四军深入江南敌后所写的作品,由新四军军部出版后受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的欢迎,称他为“人民的作家,一位正视现实的武装的战士”。

    1940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在盐城筹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邱东平为筹备委员之一。他为筹办鲁艺华中分院积极地工作。1941年2月初的一个雪后初晴的下午,鲁艺华中分院在盐城贫儿院旧址召开了成立大会,会上,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代军长陈毅讲了话,他报告了筹备经过。院长由刘少奇兼任,他被任命为教导主任。分院设在盐城贫儿院旧址和附近的兜率寺,学员来自四面八方,除从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来的,还有跋涉千里,通过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国统区以及海外投奔来的热血青年。这里生活艰苦、条件简陋,教学器材和师资力量不足,邱东平和师生们一起,整理环境,挑土修路,堆垒舞台,同大家一起吃玉米糊糊和红高粱,一起睡地铺,他还亲自给文学系讲课。学校师生们边教边学,边创作边实践,经常深入到部队、农村和学校中去演出,作宣传。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创作和演出了《皖南一家》、《重庆交响乐》等许多剧目,除戏剧演出外,学音乐的学员常到连队或学生中去教歌,学美术的走上街头画墙头画和在街头开办抗战画展,学文学的写报道,出墙报,写街头诗。在苏北抗日根据地,鲁艺华中分院不仅是一所为革命培育文艺干部的学院,而且是一支很有战斗性的抗日宣传队伍。

    邱东平担负繁重的教务和教学工作,并没有停止创作。他开始创作一部以新四军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军长陈毅还批准他创作假赶写。陈军长对他说,我读过你的文章,老实说,成百上千的战士好找,要想找你邱东平这样的作家,很不易啊!当他告诉陈毅军长,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取名《茅山下》时,陈毅赞赏说,好,茅山傲然不屈的峰峦,正象征着我们新四军健儿伟岸的英姿。他要求东平赶快写,陆续送给他看……

    抗战中,情况瞬息万变。1941年7月20日开始,日寇集中第十五、十七师团各一部,独立十二旅团全部,约1.7万余人,并纠集伪军,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军部和第3师。敌人的如意算盘是合击盐城,北犯阜宁。在军部召开的疏散大会上,陈毅讲道:“我指挥机关和主力,必须一开始就得及时跳出敌人的合击圈,于外线抄袭敌人背后,形成强有力的反包围形势,这是惟一的选择。面临这一严重的形势,华中局决定,将鲁艺分院化整为零,将师生们派往盐阜区各级抗日地方政权和部队中去参加斗争。”

    散会时,军长一把拉住邱东平:“同志哥,看样子,你的《茅山下》不得不搁置了。”

    “当然要服从战争。”邱东平回答得干脆。

    现在,邱东平和他的战友们在苏北大地上突围进军。河汊网络般纵横交错,远近高低的蛙鸣声,衬托出夜的寂寥。

    这支由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音乐系教授孟波(兼分院教务科长)、邱东平和戏剧系教授许晴负责的队伍,继续艰难地向前行进。突然,由远及近传来一阵敌人的汽艇声。紧接着,一道白晃晃的光柱,斜刺里向这支队伍扫来,在他们头顶一尺多高的地方倏然而过。

    “下稻田,快蹲下!”随着孟波一声命令,所有的人连跳带滑下了稻田。邱东平将手枪提在手上,几步跨到孟波身旁,许晴也来到。三人分析了敌情,商量了对策,下达紧急转移突出敌人包围圈的命令。

    鸡叫二遍时,队伍离开北秦庄。带着战斗班走在前面的许晴隐约看到正前方有一群人在走动。许晴略停片刻,以为前面可能是自己的部队,又继续向东走。走不多远,突然,枪声骤响。是敌人!敌人放着枪,发出“唧哩哇啦”的嗥叫,从东、南、西面向他们包抄过来。许晴临危不惧,带着战斗班的几名同志,凭借一堵土墙阻击敌人,掩护队伍突围,不幸英勇牺牲。

    北面,横着一条四、五米宽的河,上面的一座木桥是惟一的通道。狡猾的日寇已在木桥南端布下一道火力网,用机枪的交叉火力封锁了桥头,显然是想在此将这支新四军的队伍一网打尽。

    突围开始了!

    邱东平伏在桥旁一块隆起的田埂后面,边阻击敌人,边指挥撤下来的同志们冲过桥去,向西北方向的张庄转移。

    他在阵地上左奔右突,率领着一批师生,冲破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网过了河。但回头一望,见桥南面还有一部分师生,他旋即又火速返回。突然,一颗子弹向他射来,打在腰际背着的搪瓷缸上,擦身而过,他不屑一顾,瞄准一个敌人,扣动扳机,日军军官应声倒下。日寇一阵慌乱。他抓住这个时机,奋不顾身地带着几个学员第二次冲过了河。

    “邱主任,快跟我们一道转移吧!”有几个学员喊道。

    “不,你们快撤,我掩护!”他继续沉着地指挥没有冲出敌人包围的同志们过河。

    同志们在危难中,按照他的指引,有的泅水渡河,有的在桥上匍匐通过。大批的同志脱险了,邱东平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敌人走后,同志们在离张庄不远的桥边,发现了邱东平的遗体,折成环形的黄油布雨衣和褐色皮包还斜背在身上。同志们轻轻地打开那只褐色皮包,惟有一叠厚厚的稿纸,正是《茅山下》手稿,第一页上,签着流畅的笔迹:邱东平。

    为了悼念邱东平,延安文艺界于当年12月14日,在延安文化俱乐部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新四军陈毅军长在所作《本军抗战殉国将校题名录书端》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又如邱东平、许晴同志……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其宣传动员,风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陨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

    1953年,《东平选集》出版,陈毅亲笔书写“东平选集”四字。

    东平的作品是辉煌的。但更辉煌是他的战斗生活和他为人民解放而献身战斗的精神!

    (总政直工部组稿马福德撰写)


如果您喜欢,请把《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方便以后阅读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100、热血铸文报国家——记新四军鲁艺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100、热血铸文报国家——记新四军鲁艺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并对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