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毛泽东这样说到丁玲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李向东王增如 本章:11、毛泽东这样说到丁玲

    丁玲在全国出了名了。丁玲出名有两次,头一次是1952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那一次是红了,一次是1957年反右,这一次是臭了。连她最崇敬的毛泽东,都以一种不屑的口气说到她。

    九月底,毛泽东在接见捷克斯洛伐克访华代表团时谈到丁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搞文学的很糟,丁玲这样的人,是一个大作家、党员。现在很好,可以把她赶出去了,赶出去更好办,文学艺术会更发展。(陈晋《文人毛泽东》)金口玉言,铁板钉钉。

    毛泽东讲这话的时候,党中央正在开会,中共八届三中全会,9月20日开幕,10月9日闭幕。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反右派斗争的方针政策和具体部署。9月23日,总书记作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提出:“对于党内的右派分子应该开除他们的党籍。”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仍应回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提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他从反右派斗争中获得的新的认识。

    八届三中全会还通过了《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其中,第一部分规定了哪些应划为右派分子,第二部分规定了哪些应划为极右分子,第三部分规定了哪些不应划为右派分子。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

    这些,成为对右派进行组织处理时的政策依据。

    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四天之后,10月13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3次会议的讲话中,又两次点到丁玲。他说:“共产党里头出了高岗,你们民主党派一个高岗都没有呀?我就不信。现在共产党又出了丁玲、冯雪峰、江丰这么一些人,你们民主党派不是也出了吗?”(毛选五卷488页)江丰原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在反右斗争中也被划为反党集团。

    在谈到对右派分子的处理时,毛泽东又说,章伯钧的部长恐怕当不成了。比如丁玲,就不能当人民代表了。比如钱伟长,恐怕教授还可以当,副校长就当不成了。还有一些人,教授恐怕暂时也不能当。对右派如何处理,如何安排,这个问题请诸位去议一下。(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毛泽东在不到一个月里,三次谈到丁玲,说明他还记着丁玲,还在关注着丁玲。但他已经不再欣赏器重丁玲。而处在丁玲的角度,只要毛泽东能提到她,不论怎样评价,是褒是贬,实在都是她的一种荣幸!

    她与毛泽东长达二十年的友谊,至此也画上了句号。

    丁玲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36年的初冬,她逃离南京,跋山涉水来到党中央所在地保安。一到保安,她就受到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的欢迎,“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她和毛泽东本是同乡,他们又有几个共同的熟人朋友(丁玲在周南女校的老师陈启明,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丁玲在长沙暑期补习班曾经与杨开慧同学),于是就有了谈话的题目。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话题是文学,在偏远的陕北高原,文化底蕴深厚的毛泽东,难得找到一个可以谈谈中国古典文学的知音,丁玲恰在此时来到,便弥补了这个缺憾。她那时可以自由随便地去看望毛泽东,而毛泽东也乐得有这样一个谈话对手,可以与之畅谈李白李贺李商隐,作为紧张工作之余的休息和消遣。丁玲虽然不能与毛泽东相“匹敌”,但悟性极好,又阅读过许多古典文学作品。那时的毛泽东对她印象颇佳,因而才有了那首《临江仙》:“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题赠作家的诗词。

    丁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中回忆说:那时毛泽东每次去红军大学讲唯物辩证法,警卫员都来通知我去听。他同我谈话,有几次都是一边谈,一边用毛笔随手抄几首他自己填的词,或者他喜欢的词,有的随抄随丢,有几首却给了我,至今还在我这里。那时我听他谈话,常常感到自己的旧文学底子太薄,不足为他谈话的对手,因此多半是我听,他讲,我以能作为他的听众而感到高兴。

    丁玲后来寄交胡风为她保存的毛泽东手书,除了《临江仙》外,还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四篇。八十年代初胡风回到北京后,都交还给丁玲。

    毛泽东对丁玲一直很关照,把她看作一个私人朋友,1938年和江青结婚时,还请她和徐海东、谭余宝一起去吃饭。而丁玲每有困难,也常常向毛泽东求助。她听说康生在中央党校讲,丁玲在南京自首过,便去找毛泽东,要求组织上对她在南京被囚禁的一段历史予以审查和澄清。1940年元旦,陈云部长把中组部的审查结论通知丁玲,并特意告诉她,结论的最后一句:“应该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是毛主席亲自加上去的。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关键问题上给予丁玲帮助。

    第二次,是1942年丁玲写了,受到一些高级干部的激烈批评,这时毛泽东又出来为她说话,他在一次高级干部学习会上说: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五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时大家照相,毛主席还特意站起来问“丁玲在哪里呢?照相坐近一点么,不要明年再写。”

    1943年延安审干,丁玲补充交代了在南京曾经写过一个“以后出去后不活动,愿家居读书养母”的条子,因此被列入有问题暂时未弄清的人,进入了她在延安最低沉的一段时期。又是毛泽东给了她转机,1944年7月1日凌晨,毛泽东给丁玲和欧阳山写信,对他们写的模范人物报道给以表扬,并邀请他们来枣园畅谈、吃晚饭。四十年后丁玲深情地回忆:“延安枣园里的黄昏,一钩新月,夏夜的风送来枣花的余香,那样的散步,那样的笑语,那样雍容大方,那样温和典雅的仪态,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受到毛泽东表扬的那篇报告文学《田保霖》,无论素材还是文采,都属平常之作,毛泽东意在鼓励丁玲,肯定丁玲,意在为丁玲“正名”。此后毛泽东还在多种场合表扬丁玲,陈赓就告诉过丁玲:毛主席在一次高干会上说:“丁玲现在到工农兵中去了,《田保霖》写得很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最高领导人讲了话,背着两个大包袱、弄得有些灰溜溜的丁玲果然处境大变,重又恢复了以往的活跃和风光,写出了大量工农兵题材的新作。

    毛泽东都是在关键时刻出面相助。丁玲牢记在心,能不感激领情?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丁玲离开延安去了晋察冀,与毛泽东见面的机会就十分稀少了。有可靠记载的只有三次。一次是1948年6月15日在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村,毛泽东给了她鼓励和很高的评价。第二次是1949年6月丁玲从沈阳到北京,11日给陈明写信说“见了老板一次,谈了些不重要的问题,也无特殊之事,他又在劝我读书,可是我实在不想进学校了。”“老板”即毛泽东。第三次是1951年夏天,在颐和园云松巢,毛泽东游园时顺便来看了她。此后,丁玲几乎没有机会见到毛泽东了。

    毛泽东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任何时候,待人处事的第一原则都是政治原则,个人喜好随之而改变。他从来不会陷于温情失去理智。1955年他圈阅过陆定一说丁玲历史可疑的那封信,不会不受到影响(他在1958年写的《再批判》按语中就说“丁玲在南京写过自首书,向蒋介石出卖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反右派的严肃斗争中,丁玲的“反党”罪行又痛遭批判,他自然要把过去的友情一笔抹掉。他的这一个性,在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如果您喜欢,请把《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方便以后阅读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11、毛泽东这样说到丁玲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11、毛泽东这样说到丁玲并对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