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明令重庆为陪都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付杰付明喜 本章:国民政府明令重庆为陪都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命令中说:“重庆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渝。树抗战之基,赞建国之大业。今行都形势,益臻巩固,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恢闳建置,民意佥同。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

    如同一个人一样,一座城市总有自己的外貌和性格,在它所有的传奇中,总有一个故事贯穿始终;如同每个生命都有一颗专属于他的星辰在遥遥对应一样,总有一种命运在冥冥之中让一座城市神秘而荣耀。

    60多年前,费正清从昆明飞临重庆上空,这座中国战时首都在瞬间给他的印象是:“一个极为不幸的人类居住地。这里连一块平地都没有,一切东西都似乎蒙上了1/4英寸厚的灰尘。”这名年轻的哈佛大学教授,却正是靠着在重庆度过的15个月,感受到中国的精神和力量,奠定了日后成为美国头号中国学权威的地位。类似的例子还有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美国水利专家萨凡奇、《时代》周刊发行人卢斯、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内斯特·海明威、以《亚洲内幕》名扬世界的美国作家约翰·根室、在专著《天下一家》中盛赞中国的美国总统特使、作家温台尔·威尔基……确实,重庆云横雾纵,山重水复,蕴藏了难以言表的历史玄机,诸多偶然的人物和偶然的事件在这里偶然际遇,从此星流云散。这座天涵地负的山城,却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沧桑嬗演中,秉承造化旨意,深谙世事奥妙,因缘巧遘,得天独厚。重庆的命运是独一无二的,它注定要在一个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去担负天下兴亡。如果没有造化所钟、天意垂顾,重庆至今不过是一片封闭平庸的农产品集散码头、被历史沧浪遗弃的一潭死水。

    1935年,随着四川统一和西南各省的统一问题渐趋解决,国民政府逐渐将国防中心由西北转向西南。特别是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以四川天险作为屏障,以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为依托,一旦东部沿海遭到敌人封锁,仍能对外交通联络。同时四川人民众多,物产丰富,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长期坚持。1935年3月2日,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4月,他在总理纪念周讲演时第一次指出:“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同年7月,蒋介石面对即将来临的中日战争,再次指出:“对倭寇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同年10月6日,蒋介石在成都出席国民党四川省党部扩大纪念周讲演时又指出:“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民族复兴最好的根据地。”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央势力进入四川,川政统一之后,国民政府已经开始将建设重心由西北转向西南,开始考虑对日抗战时的后方根据地,即蒋介石所称的“民族复兴根据地”的建设问题。

    随着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国内抗日民主势力的发展,国民政府开始进一步走向抗日的立场。1935年9月,蒋介石在《经济往来》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对日本的妥协让步,毕竟有一定限度。”这是蒋介石首次对日本侵略者所表示的强硬态度。接着,蒋又要驻日大使蒋作宾告诉日本政府:如果中国政府“被逼到无法忍耐的时候,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与侵略者作战”。在随后召开的国民党五大和五届二中全会上,国民党对日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

    国民党五大后,国民政府进行了改组,蒋介石取代汪精卫为行政院长,大部分部长为亲英美派所担任。与对日政策变化相适应,国民党在行动上也开始着手准备抗战,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其主要内容为:争取国际支援,特别是争取苏联的支援;实行币制改革,为战争准备财源;在京、沪、杭等战略要地修建国防工事;在交通方面,迅速修通粤汉、浙赣铁路,延伸陇海铁路,新建桂越、甘新、川康等战略公路;整编全国军队,实行兵役法征集新兵;准备撤退沿海地区的大学,保护和转移北平等地的重点文物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大举进攻中国,8月13日,上海战事发生,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付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展开了顽强的抵抗。随后,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发表《国民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以四川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驻地。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的生存之目的”。12月1日,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这时,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心仍在武汉,行政院主要部、会也留在武汉。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留在武汉的机构也迁到重庆。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教育中心。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中国近代史和重庆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抗日战争和重庆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机关、工矿企业、各类学校、文化机构、金融机构的内迁,重庆从一个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跃而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从一个古老的商业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中心城市;从僻处四川东部的一座普通中等城市上升为一座国际名城。

    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后,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陆续迁至重庆,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但是,重庆原是四川省政府管辖之普通市(省辖市),市政府经1932年紧缩改组后,仅设警察局和总务、财政、工务、教育四处,财政收入完全上交,然后由四川省政府拨款,这种状况同重庆当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与正常职能的发挥,已经严重的不相适应。

    1938年10月下旬,参政员胡景伊等21人建议国民政府改重庆为特别市,直隶中央政府,并提交行政院第384次会议讨论研究。1938年初,刘湘在武汉病逝后,蒋介石任命其心腹张群继任四川省主席,遭到刘湘在川部属王陵基等人的激烈反对,因此改由刘湘系军长王瓒绪代理省主席一职。在此情况下,如果重庆再直隶中央,将会过多触犯四川实力派的利益,所以行政院最后决定采取过渡措施,重庆市在隶属关系上仍然照旧,属四川省政府管辖,但其市政府组织暂准沿照中央直辖市的规模,提高市长和所属各局行政首长待遇;在财政上,除营业税外,其他收入均归市财政,另由中央政府政府酌予补助,会计独立;重庆市政府在必要时可以直接函通行政院,同时呈报四川省政府,为将来时机成熟,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作了准备。

    1939年5月3、4两日,日本空军连续轰炸重庆,造成市民伤亡数千人,中外震惊。5月5日,国民政府为加强领导,明令重庆市升格为行政院直辖市,任命贺国光为重庆市长。同时拨款100万元救济灾民,集中车辆船舶,积极疏散离开灾区等措施,迅速稳定了重庆局势。

    随着国民政府迁驻重庆,大量的军政、文化、教育单位和工矿企业迁渝,各迁渝单位或租赁房屋或新建房棚,城市迅速膨胀。政府对工厂、单位迁渝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当时的四川省政府下令对迁渝工厂的征地实行优待办法,对工厂企事业的迁渝重建,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重庆的有关单位和人士也积极配合,主动租、售房屋或地产给内迁单位、企业。旧城区、新市区的旧有空地和化龙桥、土弯、小龙坎、沙坪坝、海棠溪、龙门浩、玄坛庙、弹子石以及江北老城、溉澜溪、陈家馆、香国寺、猫儿石一带,各种简易房屋和厂房、工棚很快地就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市区也因此扩展至上清寺、两路口,郊区扩展至磁器口、歌乐山一带。到193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全市人口统计已达5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共60余万。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升重庆为行政院直辖市,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提高了重庆的地位,稳定了大后方的民心,有利于抗日战争的大局。国民政府也在暗示日本人,我们已经决心长久相持。


如果您喜欢,请把《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方便以后阅读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国民政府明令重庆为陪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国民政府明令重庆为陪都并对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