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 top">一
在重庆市垫江县长龙乡朝阳村6组,有一个众所瞩目的小院。小院四围,黄葛扶疏,绿竹掩映。竹木之侧,群芳争艳;竹木之间,百鸟齐鸣。小院之内,一幢两楼一底的小洋楼亭亭玉立,一方成多边形的地坝坦荡如砥。
这所院落,无可争议地成为这个组这个村乃至这个乡的标志性建筑。
院落的主人叫徐廷贵,乃当地一大能人,自然也是当地一大名人。
徐廷贵效仿祖辈的故事,虽然年年月月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地不遗余力,却依旧是饱一顿,饿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他虽然身健足健心灵手巧,却毫无用武之地。在苦干中苦熬,在苦熬中苦等,他深信久等必有一禅。那一“禅”便是顿悟,便是机遇,当然也是挑战。在1978年岁末,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举行,他终于等到了他以及他的世世代代的祖辈们百载千载也未曾相逢的机遇与挑战,在雪压冰封的隆冬,迎来了他22岁生命之中第一个真正的春天。农民可以离土了,农民可以离乡了,农民可以进城了,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本事、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了。粗通土木建筑原理的徐廷贵揭竿而起,组建了一支建筑施工队,今日砌堡坎,明日夯地基,他麾下的施工队员个个有工资,他作为施工队长月月有利润。不过几年之间,徐廷贵顺利立业,也如意安家,爱妻是村里如花似玉的杨永芳。小两口夙兴夜寐,苦干巧干,小日子日益红红火火。转眼之间,他俩变戏法似的推倒老屋,建起了如前所述的那座美轮美奂的别墅式院落。1987年的一个夜晚,一声婴儿的啼哭飞出院落,倏然划破墨黑如漆的长空,他俩喜得贵子,这贵子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徐茂。
小俩口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他们的这个宝贝儿子在未来的岁月里,不仅仅只是他们的宝贝,而且更成为了学校的宝贝、社会的宝贝、国家的宝贝。
徐茂出生之日,正是家中幸福指数蒸蒸日上之时。父亲在外砌砖盖瓦,修房建屋,为家里引来财源滚滚。母亲在家养花浇树,煮饭炒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月月生活不差钱,年年盘底有余钱,方圆百里内外的这一个首富之家,连钱都不缺,还会缺什么呢?
所以然,十九岁以前,较之一般的农家子弟,对于生活与读书,徐茂的感觉是极为奇特的。
比如对于钱,他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向爸爸要学费,爸爸给。向妈妈要伙食费,妈妈给。他在火锅店宴请了同学,爸爸去买单。他在超市看中了一件夹克,妈妈就掏钱。爸爸妈妈就像取款机,徐茂花起钱来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比如对于路,他的感觉也是没有感觉。自记事起,只要出门,他都是随着爸爸或妈妈驱车去来。长大之后,去学校也好,去镇上也罢,他都要么是的士去,要么是巴士回。他的感受是:车到门前才有路,有路就有出行车。
至于读书,他的感觉就更是没有感觉了,严格说来,他是对学习的困难没有任何感觉或者可以说是对学习的困难任何时候都没有感觉。他自幼颇具天赋,生性又酷爱读书,不仅把各种教材诸如数理化语算外读得头头是道,而且还将教材之外的群书杂书诸如中国的诸子百家西方的文史典籍读得如痴如醉读得活色生香。
生活不缺钱,读书也不缺天分,徐茂还缺什么呢?
如此这般,徐茂便暗暗滋生出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
2006年6月,高考大幕庄重地拉开。进入肃穆的考场,大多考生心中愁云密布,唯有徐茂满怀灿烂阳光。明朝金榜题名,他今日志在必得。
果然金榜题名。他以597分的优异成绩,在当年垫江县数万高考生中名列前茅,他当即报考了他昼思夜想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人事关系”专业,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牌专业。
孰料,阴差阳错,录取他的高校却是四川大学。他将他不少同学羡慕得眼红心跳的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悄悄置诸箧底,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决定:立即复读,来年再考,一定要考进人大,一定要读到该校的“劳动与人事关系”专业。
家里有钱,他读得了书;他有天赋,他读得好书。对于复读,他信心如若东风鼓荡的好一叶满帆。
一年复读,终于结束。他正待跃跃欲试,再上考场。2007年6月6日即当年高考的前一天,这个对所有衷心渴望大吉大利的人们视为六六大顺之日,飞来横祸却自天降临徐家小院——徐茂之父徐廷贵因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
那一刻,一首已记不清歌名的当年却流行一时的反法西斯歌曲的几句歌词顿时反反复复地回荡在徐茂的心头:“万恶的强盗闯进了家园,乌云布满了蓝天……”
那万恶的强盗,就是对他亲爱的父亲与他幸福的家庭谋财害命的万恶的病魔。
父亲逝世,当然是大事。但高考之于徐茂,乃是更大的事。冥冥之中,徐茂老是觉得父亲的亡灵在频频催促他快进考场快进考场。于是,父亲逝世之翌日,徐茂擦干眼泪,强忍悲痛,貌似若无其事地进入了考场。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挨至第三天,乃其父出殡之日,他在考场再也坐不住了。他是父亲的独苗,也是父亲唯一的端灵人,他得回家,他得回家。于是,他只得忍痛割爱,决然放弃了最后一科即英语的考试,匆匆返家奔丧。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如此,他的高考成绩自然大打折扣,分数揭晓,他仅得507分,离他预期的分值少了一百余分。
为父亲治病,家里积蓄耗费尽净。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家里还欠下外债8000元。
家里近三十年来破天荒地差钱了。没有钱,百事难为了,徐茂心知肚明。再度复读,他已没有条件了;出门坐车,他已没有资格了。从今往后,脚下的路,再也不能靠四轮六轮机动车而只有凭依他双脚步步前行了。
他接到了也不得不接受了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1班的录取通知书。来日方长,中国人民大学之梦,待来日再去圆吧。
偿还家里外债,要钱;支付自己的学费与饭费,要钱;解决妈妈的生计,要钱。
挣钱,便成了徐茂独立生活别无选择的第一步。
徐茂本为高才生,高才生往往都会被爱才如命的老师另眼相看。一个时时关注徐茂的徐茂高中时代的班主任余绍康老师找到徐茂,对徐茂面授机宜:你科科优秀,完全可以开办补习班挣钱谋生。
余老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万事开头难,徐茂不畏难,只缘于他已然没有畏难的余地了。东问西询,总算租定了教室。八方联络,终于招来了学生。在这个高中补习班,徐茂又是班主任又是辅导员又是科任教师,而且还是多个学科的科任教师。语文、政治、外语他门门皆通,数学、物理、化学他类类皆精,所以讲起课来,晓畅而又生动。学生拥戴他,家长欢迎他。短短一个月,徐茂不仅挣得了讲课费3万元,而且还收获了“好老师”的好名声!
钱是人的胆,钱是人的魄,钱也是人孝心爱心的催化剂。凭这3万元,徐茂一分不欠地偿还了家中的全部债务,还剩2万2千元。有了这2万2千元,徐茂便有了学费有了饭费而且还有了妈妈的生活费,其心深处自然也冉冉升腾起了未来生活的底气。他随之拿定主意,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带你上学!”
妈妈听罢,倏然眼红心热,她在心中喃喃自语:“我的儿子长高了!我的儿子长大了!”
妈妈当然绝不会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儿子的生理身高与心理身高会长得更高更高,儿子脚下的路会走得更远更远。
<er h3">二
爱子莫如母。
母亲随徐茂进入大学。但作为母亲,当然不情愿成为儿子的累赘,决意出校打工,自食其力。儿子拗不过母亲,只好陪母亲去应聘。
徐茂的母亲,中等身材,壮壮实实,生得清清爽爽,长得干干净净,一看便是个能干的人,也是个勤快人。结果,在一家颇具规模的餐馆,徐茂的母亲顺利应聘,包吃包住,月薪千元。
徐茂少了后顾之忧,心情何其畅快,一时之间,信心满怀,只觉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为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1班新生,徐茂提前三天便进入了大学校园。
认到一个人可能简单,但认识一个人却很难很难。徐茂有幸,他事前绝对没有料到,他因为提前三天进校,竟然就迅速进入了两个关键人物的视野。换言之,两个关键人物凭依极为简捷而有效的方式,迅速认识了提前三天进入校园的徐茂。
这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王仕勇,一个是冉涛。
王仕勇,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1994年进入重庆工商大学任教,现任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书记才思敏捷,嗜诗如命,大学时代其诗作便频频刊发于《诗刊》、《星星》等核心诗刊,为当时重庆著名的校园诗人。
冉涛,四川师范学院教育系1990级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王仕勇同时进入重庆工商大学任教,现任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冉副书记儒雅睿智,沉稳刚毅,大学时代便相继担任系学生会学习部长、校团委学习部长,为当时南充地区高校系统颇有名气的学生领袖。
王书记第一次同徐茂相逢,便对徐茂留下了深刻印象。王书记当然不认识徐茂,可作为有心人的徐茂,却通过他人打听到了谁是王书记。见着王书记,他便主动请缨:“王书记,开学在即,进校新生众多方方面面的事情也多,有事您尽管吩咐,我可以全力参与接待新生的工作”。徐茂热情似火一席话,说得正忙得焦头烂额的王书记心头如同大旱逢甘霖。
冉副书记结识徐茂,更富戏剧性。开学前的某一个晚上,冉副书记巡查新生宿舍,走进一个房间,他便看见有的学生在忘乎所以地玩电脑,有的学生在天南地北地侃大山,唯有一个坐在墙角床头的学生,正在安安静静地看书。他径直走到那个学生身边,问:“你叫什么名字?”“徐茂。”“你看的什么书?”“《哥达纲领批判》。”得知人名,冉副书记喜出望外,原来此人便是那位他事先已闻其名却未见其人的虽然缺考一科却传奇般考入王书记与他治下的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徐茂。闻听书名,冉副书记更为吃惊,吃惊于徐茂课外阅读之广泛。当得知来人是冉副书记,徐茂便合上书本,赶忙给冉副书记让座,接着便将自己生活与学习的种种坎坷娓娓道来。虽是言及背运,然而,谈吐之间,徐茂却尽显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王书记大学时代便是优秀学生,且颇具诗人气质,对才华横溢朝气勃发的徐茂自是惺惺相惜。冉副书记大学时代也是优秀学生,且精明干练,将“学生领袖”做得名至实归。对徐茂,两位书记当然各有偏爱之处,但偏爱之外,却有更多的共识:徐茂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徐茂渴望一本,却降入二本,虽然失意却不改进取的初衷。徐茂学而不厌,科科成绩出类拔萃。徐茂以助人为乐,对服务于同学情有独钟。徐茂渴望获得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们就慷慨地为他提供一个平台。徐茂急欲脱颖而出,我们就尽力推助他脱颖而出。
新学年刚刚揭幕,徐茂便荣任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1班的班长。
接下来的路,当然得靠徐茂自己走了。毕竟,辩证法历来颠扑不破: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后来的实践作证,书记没有看错徐茂,徐茂没有辜负书记。徐茂一路走来,走得风生水起,走得如诗如歌,走得如图如画,壮哉美哉,好一片姹紫嫣红!
<er h3">三
人若自强,先须自立。
这个自立,即经济上的自我独立。恩格斯说得好:“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谈得上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上层领域的工作。”
徐茂失去了父亲,也就完全断绝了经济来源,生活陡然濒临绝境。20岁的徐茂,自父亲溘然长逝之日,便做出了自己奋斗的抉择。自进入大学前的那一个暑假起始,年年暑假与寒假,他都坚持归返故乡开办高三补习班,他语数理化不拒,日复一日,每个补习班期达至一个月。时复一时,每天课时多达十五个小时。他讲课讲得口干舌燥,讲得嘴皮发麻乃至头皮发麻,但他乐此不疲。每每进入新学期,他在假期中挣得的学费与伙食费便在他的衣袋中鼓鼓囊囊地同他相依相偎地同时返校,他为之气定神闲。作为学生,他超前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徐茂补习”已然成为一个颇负美誉的品牌名传遐迩,他为之何其快慰。
自立之后,便当自强。
作为一个学生,自强之首选,当然是学习。徐茂先天丰厚,后天又极勤奋。自发蒙之日起,他读书读得一路顺风,在各个年级在各级学校尽皆如木秀于林。他不仅将课堂知识烂熟于心,而且还将课外书籍读得有滋有味。进入大学之后,更高层次的师资配备,更为丰富的图书储藏,更让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使他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重庆工商大学一等综合奖学金”和“学习优秀奖学金”他期期都拿,拿得手软。门槛甚高的“国家励志奖学金”他居然也将其收入囊中。林林总总的征文竞赛,他是有赛必赴,赴必获奖。他曾相继荣获教育部工委“建国六十周年读书征文比赛”全国一等奖、“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学生论文竞赛重庆市一等奖、“税收、民生、民主、发展”征文比赛国家三等奖等不胜枚举的多个奖项。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亲自倡导的“传箴言”活动中,徐茂以个人上传短信515条、审核通过261条的不俗成绩被评为“南岸区‘传箴言’冠军”。
徐茂荣获的奖项中有一个奖不能不提。
2009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隆重举办“全国青年大学生培训班”,每个省(直辖市)仅有一名大学生代表,徐茂竟然就有幸被遴选为重庆市大学生之唯一代表,进入中央党校参加培训,同时,他还荣幸地被有关方面指定为这个培训班的班长。在这个培训班,三十几位学员,男生人人皆为人中龙,女生个个都是人中凤,在这个龙飞凤舞的龙凤斋被指定为掌门人,惹得徐茂之外的众多学员对徐茂的来头好一阵猜测,但终归没有弄清徐茂究竟是何方神圣。只是在后来的时日里,凭依耳闻目睹,同学们心目中的徐茂形象才渐渐自模糊而清晰,自清晰而丰满,自丰满而高大。徐茂不仅恪尽职守,将班长的作用发挥得尽善尽美,使培训班得以正常运转。而且,作为一名普通学员,他还分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加紧复习,同时,还四处查阅图书资料,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某日上课,有关的官员及学者入室旁听。台上,主讲教师突然言及《哥达纲领批判》,并当场提问:“何为‘哥达纲领’?请台下的同学回答一下。”孰料,老师这一提问,无疑给几十个同学头上刮来好一片茫茫迷雾,人人面面相觑,个个噤若寒蝉。冷场之中,一声流利而舒朗的普通话突然自后排响起:“老师,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家抬眼回望,答话者正是他们的班长徐茂。只听徐茂侃侃而谈:“哥达纲领,即第一国际时期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1875年5月在哥达举行的爱森纳派和拉萨尔派合并代表大会上通过,史称‘哥达纲领’。1875年2月威廉·李克内西等人不听马克思、恩格斯的劝告,迷恋表面的团结,追求无原则的合并,匆忙地同拉萨尔派的哈资尔曼共同起草了一个充满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的纲领草案,于同年3月7日分别在两派的机关报上发表。这个纲领对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可避免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性以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只字未提,而用空洞的‘劳动’和‘社会’的说教来掩盖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宣扬‘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社会主义和‘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自由国家’作为党的斗争目标,实质是反对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否认农民的革命性和工农联盟,不提德国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义务,鼓吹所谓‘不折不扣’、‘公平分配劳动所得’。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在机会主义纲领基础上的合并,马克思并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予以批判,即《哥达纲领批判》。”说到此处,徐茂更提高了音量的分贝,“《哥达纲领批判》对以后各国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与夺取政权后如何建立政治体制,均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徐茂慷慨陈辞,在此戛然打住,全场同学异口同声地一阵狂呼,台上提问的老师张口结舌,忘了叫徐茂落座,一边厢的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时任中共中央党史教研室主任的俞俊生也惊得目瞪口呆,竟然忘记了对徐茂的精彩诠释予以点评。
忘情狂呼也罢,张口结舌也罢,目瞪口呆也罢,徐茂无可争议地让在场者有幸领略到了21世纪中国高素质大学生融汇古今学贯中西的熠熠风彩。
顺理成章,徐茂也被评为那一届“中共中央党校全国青年大学生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唯一的优秀学员。
<er h3">四
自立了,自强了,徐茂并没有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了。
自幼学而不厌的徐茂曾经破书万卷,受益良多。
徐茂读梁启超:“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渐亡为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州则国胜于欧州,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读得徐茂荡气回肠,读得徐茂倍觉双肩庄重,那庄重,便是一个中国当代青年理该履行的庄重的使命与责任。
徐茂读康德:“头上的星空和内在的道德律,于我心中充满着常新的、益增的敬仰与畏惧,我们越常思考,便越坚定它。”读得徐茂心明眼亮,满目新美如画,那新美,就是一个地球新新人类该担承的道德与道义。
作为生命,本来就具有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生命对于自我,当然属于个体;但生命来到世间,也自然属于社会。此前,命运多舛,徐茂感慨系之;此前,因之多方受惠,徐茂更是刻骨铭心。各级政府的悉心关照,徐茂不敢忘;各级学校的深切爱护,徐茂不敢忘;高中校园的班主任余老师虽未授他以“鱼”而是授他以“渔”,引导他办成了补习班,使他劈就了生活费与学费的双重来源,徐茂不敢忘;刚刚跨入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总支王书记与冉副书记便慧眼识珠,任命徐茂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1班的班长,为徐茂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徐茂不敢忘。两千多年前的淮阴侯韩信落魄时受漂母一饭之恩,发达后尚且还知道对漂母以千金相报,两千多年后,我徐茂更应以我一生一世,尽情回报包括对我徐茂不可胜数的施恩者!
当年,在班长就职演说会上,徐茂泥土般质朴的几句话掷地有声:“我很穷,我什么都没有,但我有一双勤奋的手为大家服务”。
这里的“大家”,应读作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1班全体同学与徐茂认定的他的恩人在内的广大人民。
而且,徐茂一直在积极要求入党并且在大二时光荣入党,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其基本的行为准则,他是了然于心的。那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就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想到此,徐茂心中有歌油然回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为班长,徐茂颇具牺牲精神与服务精神,他事无巨细,绝对身体力行,是同学的主心骨,是老师的好助手。他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学校的“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重庆市“优秀班集体”。他个人也一次又一次荣获重庆工商大学“优秀学生”、“优秀班长”等荣誉称号。青年人大都争强好胜,徐茂一路走来,一路有鲜花铺路,难免就有同学不太服气,不太服气的同学之中,同学胡倩就是其中的一个。某日,胡倩与人谈及,她酷爱清朝著名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然而她去了多家书店,却一次次空手而归。孰料说者随意,一旁的有一个听者却听得在意。翌日,当班长徐茂将一部印刷精美的《纳兰性德诗词集》不动声色地递到胡倩同学手中,胡倩如获至宝,感极如泣,其心深处,对徐茂种种成见顷刻间如风卷残云。如此,这般感人事例多多,徐茂因之赢得了同学日益广泛的尊重与校方日益高涨的器重。他在校内的“仕途”也因之顺风顺水。按学校不成文的规定,就学院团总支而论,大一的学生任干事,大二的学生任团总支属下的部长,大三或大四才能担任团总支书记或副书记。就学生会而论,院学生会主席及校学生会主席,一般都安排大三或大四的学生担任。于此,徐茂一直在破格也一直在破纪录。他大一上学期荣任班长,大一下学期便荣任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大二时荣任院学生会主席,至大三时,他已荣任校学生会主席。值得一提的是,他任干部不仅破格不仅破纪录而且还破了学校不成文的规定。为不影响学生干部的学习,学校不主张学生干部兼职,但是,徐茂已任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却依旧兼任班长;徐茂已任院学生会主席,又依旧兼任院团总支副书记与班长;徐茂已任校学生会主席,却依旧兼任院团总支副书记、院学生会主席,其班长职务,即使广大同学一再挽留,他也勉强辞掉。他当干部,旨在为老师服务,为同学服务;老师挽留他,同学挽留他,只缘于老师与同学都亲眼看到了亲身感受到了徐茂是全心全意在为他们服务。
作为一个置身于民族复兴中华振兴之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徐茂时时刻刻都同母亲般的祖国与人民唇齿相依,息息相通。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千年未遇的特大地震顷刻爆发,一时间,山崩地裂,房毁人亡,交通瘫痪,水源断绝,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汶川人民乃至川西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徐茂的课桌再也不能平静了,徐茂的坐椅再也不能平静了,徐茂再也坐不住了。抢在第一时间,他积极组织同学做好了支援灾区的种种准备,同时,他急若星火般奔向渝中区中山四路,向团市委递交了奔赴灾区的请命书,但因故未予获准。徐茂并未气馁,旱路不通就走水路,他四处奔走,八方出击,募得不菲的善款和物资。然后,他率领同学积极投身团市委发起的“阳光慰问”活动,一次次冒着烈火般的酷暑在渝中区及周边区县的大大小小的医院进进出出,对前来治疗的灾区群众,或嘘寒问暖,或送钱送物,让因震灾受伤的一个个病员如沐春雨。2008年6月20日,作为抗震救灾优秀自愿者代表,徐茂应邀参加了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行的“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受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张轩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热诚鼓励。
徐茂表现日益优异,其影响愈益强烈,因此也引起了更高领导层次的关注。200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际,徐茂在冷静而深入地思考之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写了一封信,全面阐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择业观念,提出了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种种有益的建议。对徐茂来信,薄书记予以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
无可置疑,徐茂将其社会责任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数他对山区贫困学生的慷慨资助。
2008年仲冬,徐茂领着同学来到江津骆崃山,开展校方旨在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义工服务活动。当时,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在骆崃山小学,几个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是三年级学生宋春凤。但见小春凤满脸暗色,衣裤单薄如蝉翼。徐茂一问,才知道春凤很小时其母亲便远走他乡无消息,从此便同年老体弱的爷爷与瘫痪在床的爸爸相依为命。家中几乎无经济来源,年老体弱的爷爷种了小块自留地,养了几只鸡鸭鹅,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无异于杯水车薪。春凤每周生活费仅有区区5元钱,也就不奇怪了。所以,她每顿只吃咸菜拌饭。另一个四年级学生何巨浪,数九隆冬,脚上还穿着一双在城区已然绝迹几十年的塑料凉鞋,一丝不挂的双足,冻得又红又肿。徐茂一问,才知巨浪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因收入不稳定,只能时断时续地寄点钱回来,这就苦了小巨浪,小巨浪因之摊上了有一顿无一顿的无尽无休的苦日子。还有一个4年级学生黄菲,目光有些呆滞,神色有点黯然,因缺少营养,满头头发泛黄,她也是留守儿童。她的父母双双体弱多病,虽然常期在外务工,可含辛茹苦挣得的一点工钱大都熬进了他们的药罐,所以,他们寄给黄菲与爷爷的生活费就少得可怜,可怜到月均不足百元。爷孙俩凭这微薄的几十元,除了吃饭,难及其余。在黄菲的记忆中,她已有好多年都没穿过新衣服了,置身21世纪,其生活水准及其理念,还滞留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那一个特殊的困难时期的生活水准及其理念而裹足不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孩子们的苦情,既让徐茂触目惊心,更使徐茂好生心痛。
他当即选择了八个生活最无着落的苦孩子,决意对他们予以定期资助。
资助孩子,不是一个而是八个;资助孩子,不是一次性而是长期性且是月月践行。这对于一个一餐海鲜可以不惜吃掉三万五万的大款而言,易如反掌;可对于一个长期依靠勤工俭学所得与奖学金读书与吃饭的徐茂来说,又谈何容易。但徐茂其人,从来都笃信言必行,行必果。他慷慨地捐出了自己的奖学金,捐出了自己所挣补课费的积蓄,精心统筹,周密计算,按受助孩子困难程度的不同,有的一月寄给100元,有的一月寄给120元,月月不误。即便如此,徐茂远未心满意足。在接下来的悠悠岁月里,那些苦孩子成了徐茂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成了徐茂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苦孩子当中,有谁过生日,徐茂必定到场,送上一个生日蛋糕,送上一份虔诚的祝福。每逢开学,徐茂必定到校,给他们送上一套精美的文具。有的周末,他会专程奔赴骆崃山,把八个孩子请到镇上的小饭馆,请他们吃上一餐平素很难吃到的回锅肉、水煮鱼、姜爆板鸭、芋儿烧鸡,大快朵颐,彼乐何极。有的周末,他又会将那几个孩子接到主城区,领着孩子们坐缆车,乘轻轨,观摩天楼,游大礼堂,神清气爽,又何其开心。只要同徐茂哥哥在一起,因艰难时事而不苟言笑的孩子们便又有了欢声,又有了笑语,又回归天真,又再返烂漫。
徐茂还经常给孩子们写信,对孩子们多有鼓励,多有鞭策。孩子们也时时给徐茂回信,向他们倍感亲近的徐茂哥哥报告他们在他们父母面前也不会透露的他们学习与生活的种种情状以及他们极为私密的种种念想。宋春凤在给徐茂的一封信中,便这样写道:
“亲爱的徐茂哥哥:
您好!
徐茂哥哥,多谢你对我们山里孩子的关心。
那天下午,听说您要来学校看望我们,我是又激动又高兴。我们走进小会议室,胡老师叫我们静静地等待您的到来。当您到来,我又高兴,又羞怯,也还有些紧张,我怕我有什么做得不妥当,遭到你们笑话。当您问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当时没好意思告诉您。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好好读书,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虽然我现在还仅仅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实现我的梦想。您问我生活中有没有困难,我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困难,但只要一想到有您的资助,我就有信心克服眼前的一切困难,更为发愤而努力地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以尽快地改变我的命运……”
春凤其言,读来不乏酸楚,但我们感受最多的却是欣慰。
徐茂善举,已经远远不止于对几个挣扎于贫困线上的苦孩子成功实施了生活的资助,应该说,徐茂善举,已经对几个挣扎于贫困线上的苦孩子完美实施了灵魂的救赎。孩子们冷漠的心,因之注入了汩汩的热流:还是有好人在身边,还是有希望在人间。孩子们迷蒙的眼,由兹沁入了缕缕阳光:唯有知识,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之后,同样是领着同学开展义工服务活动去了黔江,在那里,徐茂又发现了10名贫困学童。他当即断然对他们予以资助。这样,他资助的孩子已有18名,资助的金额已逾2万元。在徐茂的影响下,徐茂有3名同学加入了“关爱行动”,他们纷纷捐助出自己的奖学金专门成立了专款专用的“爱心基金”,受资助的学生已经达到20名。
徐茂出名了。
记者竞相追踪,荣誉纷至沓来。徐茂其人其事,相继刊发于《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商报》、新华网、华龙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真实》栏目,对徐茂予以了专题报道。2009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以为题,以徐茂同学勤工俭学资助山区孩子的感人事迹为主线,多角度展现了徐茂同学贫而不困、自强不息、心怀社会、拼搏进取的高尚品质。他因之被评为重庆工商大学“2008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被该校莘莘学子誉为“工商丛飞”,同时被评为“重庆市第二届道德模范”。2009年,徐茂双喜临门,他不仅作为全国大学生代表光荣赴京,观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60华诞的大型阅兵式,而且,他更是一举斩获了“全国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有幸成为了五千年礼仪之邦十三亿中国人民的道德楷模。
好人徐茂,阔步登至荣誉的巅峰。
掌声经久不息,鲜花层层相拥。
徐茂很平静。他平静地表白:“其实,我的力量很小很小,我只是希望尽我绵薄之力,能让这些孩子多买些铅笔,多买些好书,穿得暖些,吃得饱些。”
徐茂很谦逊。他谦逊地言说:“我能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很幸运,我只是重庆工商大学两万多名学子中极为普通的一员,重庆市三千万市民中极为渺小的一个。我只是有幸生长在了一个好的时代,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做得太少太少,人民却给了我太多太多。”
对于徐茂,党则已有定评,人民则自有公论。
2009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典礼并给包括徐茂在内的所有全国道德模范庄重地颁发了大奖。颁奖大会的盛况,也极为耀眼地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2009年9月25日下午3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市委办公厅专门接见了全国道德模范徐茂同学及全体“重庆市第二届道德模范”。中共中央委员、市长王鸿举,市委常委兼市委宣传部长何事忠,市委常委兼市委秘书长范照兵陪同接见。
谈及徐茂事迹,薄书记竟一连说了六个“了不起”,对之予以了极高的评价,然后,他对徐茂亲切地说道:“你的事迹我早就知道,向你致敬,希望你能正确对待所获得的荣誉,继续保持好的品格。重庆和祖国的腾飞需要广大青年的努力,祝福你一路走好!”
薄书记教诲谆谆,徐茂听得明白。薄书记希望殷殷,徐茂听得真切。
此前,有老师与同学说起徐茂走路,均有爱怜兼有的热烈赞美:“徐茂哪里是在走哟,他经常是在跑”。笔者第一次采访徐茂,电话那头,徐茂告诉我:“张老师,我同你还有20分钟的距离”,“不要忙,我们相向走吧”,“张老师,你原地莫动,我跑着来吧!”未及十分钟,跑得气喘吁吁的徐茂便翩然而至。由是,“徐茂经常是在跑”之说,笔者深信不疑。
昨天,徐茂早已变走为跑。明天,徐茂将跑得更久更长,跑得更快更欢。他要跑出更多的时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以实实在在的帮助,给更多需要爱的人以真真诚诚的爱,直至让天之下,地之上,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爱。
徐茂日夜兼程,徐茂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