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园林、园区、圆融……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第二十六章 园林、园区、圆融……

    说苏州,不说园林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可见园林在苏州的地位。据有关记载,苏州园林在明代时有271座,清代尚存130座。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城和近郊可稽可查的园林有114座,亭园74处。

    苏州园林之多、之美与苏州这块地方独特而富饶、人文荟萃和辉煌的历史有直接关系,同时与自然环境的秀美精致有关。从远古时代开始,姑苏城里修宫建亭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越国美女西施到了苏州后,吴王夫差为了讨这位绝代美人的欢心,修了不少用现代人的话说的“休闲度假村”。那些古式“休闲度假村”讲究的是有山有水有亭有桥,与院庭之外的苏州景物要一致,所以渐成苏州园林雏型。后来苏州文人墨客多了,且雅兴和修养不断提升,于是园林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思想被越来越多地渗入其中,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苏州园林无论大小,总是熔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于一炉,结合着叠石、治水、花木、装饰等要素,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留下弥足珍贵的瑰宝。

    真正意义上的苏州园林建筑史是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那时建有姑苏台、馆娃宫、长洲苑等。东晋以后,佛道寺观、私家园林更是陆续兴起,如辟疆园、云岩寺、普明禅寺、保圣寺、玄妙观、紫金庵、沧浪亭、狮子林等。明清时代,苏州的私家园林更是蔚然成风,约有500余处。有钱人和那些文人墨客皆以修造园林为骄傲,有点儿像今天的富人置地盖庄园一般。那个时代朝廷里做大官的人也十分倾心到苏州城里捐钱修建园林,以标榜自己的显赫地位和德性。如明代王献臣的拙政园、徐泰时的留园、甫里许自昌的梅花墅,清代宋宗元的网师园、顾文彬的怡园,都是非常著名的园林。

    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它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到晚清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汲取了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又是它的一大特点,可赏、可游、可居。这样的建筑,是人口密集、企盼朝夕与大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又想独处一地、不被外界所纷扰的有钱人和文人雅士所寻求的那种城市生活方式而形成的。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又是吴越之后的几朝皇城,非常适合上面这些人在这样的地方居住,所以其兴建园林之风常盛不衰,一家比一家精巧美观,形成了诸多千古传世的杰作。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体现在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那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等,无不彰显其主人的审美情趣与处世之道。也许因为苏州园林的美太让人留连忘返,也许它的美妙不可尽言,所以才滋生了唐伯虎这样的风流才子。其实苏州园林的精致与淡雅,不仅能造就浪漫,也能铸就铁骨,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便是其中一位。被称为“中华七十二伟人”之一的顾炎武,其故居在昆山千灯镇,也是一座具有明清代表性的中小型园林,占地60亩,分宅区、亭林祠和花木园林区。故居和园林融为一体,朝东座西,有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墙门、门厅、轿厅、正厅和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的膳房、读书楼、后花园。顾宅在千灯小镇独占天地,人称“顾半街”,也就是说他顾家在千灯镇占了半条街。就在这样的乡下小园林里,诞生了一位高声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启蒙思想家。

    在苏州的诸多园林中,千灯小镇的“顾半街”实在排不上号,可见苏州古城内的那些气派豪华、雅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大园林是何等的辉煌绚丽!

    苏州的园林如画、似谜、胜仙境。

    苏州园林里传出的声音,有读书声,有教诲声,有议天下大事声,有碎言细语的闺怨声,有棋盘桌牌声……那声声语语渗透了文与雅、恬与淡。

    园林带给我们的视觉感观是精美与雅致的风物。

    园林带给我们的思想意识是深邃与完美的文化。

    在吴江名镇同里有两座园林让我久久回味:一座具有200年历史的“退思园”,另一座是当代建就的“静思园”。

    先说“退思园”和它的深义。

    吴江同里这个名字的来历也很有味道。身处苏州腹地的同里,自古就是“民丰物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兴,园池亭榭,声伎歌舞,冠绝一时”的一方富土,故名曰“富土”。宋、元、明三朝,同里均为吴中巨镇。宋代有闲情逸致之官人,说富土太招人,干脆将其拆之:富字上去一点,中横断,故而“富土”成了现在的“同里”。

    不管如何拆“富”,同里依然富甲吴中。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想进同里一般还必须通过舟楫方可。四面环水的富甲之地,成了富绅避乱的好去处、各业劳动人民谋生发展的宝地,当然也有朝廷落职、退休之官到此安家隐居。同里便在这种情形下越发兴旺昌盛,出了一个状元,42名进士和90多个举人。读书人和官人一多,小镇就更加繁荣富强。同里距苏州古城只三四十里路,落户此地的有钱人和文人墨客少不了学学苏州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于是造景修园便成了同里的一大特点。同里造园林,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这里有个名叫计成的中国造园巨匠。计成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所著的《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经典著作,不但影响中国,且传播到日本及西方。同里有这么一位造园大师,那么苏州园林的兴盛之风和艺术风格就不一定是同里人学苏州城里人,而可能是苏州城里人学同里人了。

    在众多大大小小的私人园林中,退思园无疑是同里镇上最大也是最完美的一座“集江南古建筑之大成”的经典之作。

    这座占地仅九亩八分的园林,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齐全,并以池为中心。若站在全园主景退思草堂前环顾四周,各个景点犹如一幅舒展自如、恬澹静谧的山水长卷。如向池中击掌,一池锦鳞便会应声而来,真是奇妙无比。而且园子的整体构造也打破了一般园林那种前宅后园的常规,它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园子的主人据说是清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此人为武将,在安徽凤阳当官时宦囊充盈,就开始在同里老家建花园,以备晚年享用。园子尚未完工,慈禧就让他镇压捻军。在战场上,任兰生不忍心杀尽捻军,结果慈禧知道后问他罪。罢官后的任兰生从此看透红尘。他的好友左宗棠送来一副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任兰生干脆将后来完工的花园叫做“退思园”。

    退思园:退而思过。

    退思园:退而思进。

    退思园:由退思进,因忙得闲。

    退思园:退而思进,进不言功;老骥伏枥,永不停步。

    这便是同里退思园留给后人的财产,充满了不甘、不屈和以退为进的韬略。想想细声软语的苏州人在历史和现实里所创造的惊天动地伟业的过程中所凸显的精神,岂不是与这种貌似消极、形似无声无息、实则积极主动、轰轰烈烈的处世哲学一脉相通?

    同里的退思园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保护起来,每年都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驻足叹赏,成为苏州郊区一景。

    走出退思园,让我感到特别震撼的是看到了同里的另一座伟大建筑——静思园。

    静思园和退思园只差一字,但一个“退思”、一个“静思”却包含了两种近似却又差之千里的思想境界。

    静思园的主人是当代人,他叫陈金根,属马,今年56岁,同里本土人。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静思园”——

    先说面积:早已完工并对游人开放的第一期工程的静思园有66亩地,其设计是由苏州园林设计院和上海同济大学的几位当代著名设计师完成的。其整体建筑呈东宅西园格局,园林为“二湖一带”,即北面的镜湖、南面的小庞山湖和中间一带的“枕河人家”。园中的水面占地约全园的三分之一以上。园中主要景观有鹤亭桥、小垂虹、静远堂、天香书屋、庞山草堂、苏门砖雕和盆景园、历代科学家碑廊、咏石诗廊等。

    切不可以为当代人造的静思园就是古苏州园林的仿制品。你进园细看,所见之物,无不古朴,件件是真,且较古苏州园林,有更多的创新和提升,尤其是主人对造物置景的严谨而使其物景无不意味深长。

    就说鹤亭桥,此桥是静思园的标志性建筑。它一改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的风格,百米之长的桥体横架湖心,气势磅礴,其整体样式袭用沧浪亭的楼宇式飞檐作廊桥之顶,更显凛凛威风。鹤象征着人类最优良的品质,它寓意长寿、忠贞和幸福、吉祥之意。鹤亭桥采用一高两低形似展翅飞翔的仙鹤,凌空横跨在湖水两岸作为隔景。桥体用全石构筑起的一大两小半圆形拱孔,与平静如镜的湖面贴在一起,形成三个动静相宜的圆孔,站在湖岸远望此景,寓意深长,美不胜收。

    小垂虹据说是根据建于宋代的吴江一座著名的垂虹大桥克隆而来的,古桥现已残落。然笔者在吴江市区见过其风貌,虽不完整,但仍可窥当年的气势。静思园内的小垂虹是主人为了表达对故乡旧境的追忆之情而复建的一景,非常别致而优美。

    走过小垂虹,经“弄碧”,一路修竹万竿,曲折环绕。来到“惜红轩”。此处西面畅豁,三面临水,轩宇高敞,视野开阔,很便观赏胜景。尤其是里面设有“美人靠”,游步多时后小憩片刻,十分惬意。依着“美人靠”,举目环视园内,可看到北面庞山水抱,景物清幽,云墙蜿蜒,古木苍郁,湖石叠山,小桥流水。西面步石曲桥,亭台参差,花树错综,倒影入画,一派江南水乡风味。南面曲廊萦纡,荷香四溢,有道是:“隔岸垂杨笑语,池荷映水新妆。”据说仲夏时这里更是美不胜收,因为满池荷花盛开,大有“饵之红霞,惊之火流”的情趣。

    静思园中有景无数,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灵璧石之最”的“庆云峰”。据主人介绍,为获此峰,他八赴安徽灵璧,与当地石农用古人堆土填石之法,“日升数寸”,历时三年之久,方使巨石得见天日。为把超过百吨重的“庆云峰”运至数百里外的吴江同里,园主出资修路5公里,造桥2座,并动用了原苏联运送载火箭的25米超长平板车以及建造上海杨浦大桥的吊车。白天车多难行,只能深夜行路,风雨兼程55个昼夜,方使巨石安然到达。高9.1米、宽2.95米、厚2.24米、重136吨的“庆云峰”矗立于静思园,使整个园庭有种稳如泰山之感。有趣味的是巨石身上布满了孔窍,有1600多眼,洞洞相连,若顶端注水,千泉泻玉,在峰底举燧,百窍生烟,真乃叹为观止。

    “庆云峰”落座静思园时,有一段精彩趣事。当日风和日丽,晴朗无云。30多名富有经验的石农在现场用钢丝绳将巨石扎好起吊,由于要使巨石保持垂直,几经周折,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才将其落驻。围观的万众一片欢呼雀跃,主人全家奉香膜拜上苍恩赐。此时突然天空狂风大作,乌云滚滚,随后倾盆大雨,将裹在泥尘中多时的“美石”冲刷一新。转眼间天空又晴朗万里,霞光四射,在场人无不惊诧不已。当场有文人作诗道:“天赐灵石落吴江,吉人金根园收藏。一帆风顺踏实地,庆云峰名千古扬。”诗虽一般,却记载的是当时的奇妙一刻。

    静思园内除了这些标志性大型巨景外,还有“落霞亭”、“如归舫”等精美的石木建筑景物。不过最精致的要算那些厅院,如“花篮厅”、“楠木厅”、“奇石馆”、“盆景园”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花木奇石都是稀世之宝,比如有的奇石形态之奇、之美实为空前绝后,价值连城。

    “科学家碑廊”可能是静思园与所有苏州园林最显著的区别了。在这里可以看到吴地古时与现代的那些著名科学家的石像与石刻箴言。在这里,那座造型独特的“计成亭”毫无疑问最显眼……

    粗略走一圈静思园,大约两个小时。“这是第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中的第二期工程大约比现在还要大一倍。你看,那边是我们与中青旅合资建的一家五星级宾馆……”漂亮的讲解员马莉小姐指着后院附近正在忙碌之中的那个处于装修阶段的一群楼宇说道。

    “你们老板花了多少钱建这座园林呀?”这是我踏进静思园后一直想着的问题:静思园宏大的面积、精致超然的建筑和大批价值连城的宝石奇花和明清旧物……一个亿?十个亿?我想象肯定值。

    “全是他自己掏的钱?”这是我特别想知道的第二个问题。

    “他哪来那么多钱呀?”这是我想知道的第三个问题。

    “他建如此豪华精美的园林到底干什么用?”这是我最想知道的问题。

    “你去问他自己吧。”马莉小姐抿嘴一笑,将我引至一个叫“嘉会堂”的院庭内。主人出来了——哈,实在令人意想不到:竟然不是个手持檀木香扇、飘逸倜傥的风流之辈,而是个秃了头、胖墩墩的家伙!

    陈金根——同里人,外形看上去是个标准的“老板”。如此外型的生意人,竟然能造人间极品。我百思不解,但这种闪念仅在几分钟后便消失殆尽……

    “我应该说是个生意人,但最先应该说是同里的一介农夫。”这是陈金根的开场白。我开始知道这位仁兄的老家就在距同里镇不远的庞山湖一带,也知道了他是一个乡镇农民企业家出身,并且属于起步比较早的一个。开始搞毛纺产品,后来搞冶金产品,再后来连带搞空调什么的。由于企业的生意多数与上海大单位打交道,这使得他的事业越做越红火。苏州人会做生意,其特长之一是善与用户“轧朋友”。我卖给你产品,还请你到苏州、同里来“白相”(上海话,玩的意思)。上海人会“白相”,来时看苏州景色,回时带一车水乡土产,其乐无穷。“蛮好蛮好”声中,生意就“热络”了。于是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的陈金根的口袋越来越鼓起来,肚子和身子也跟着肥胖起来……

    富了干些什么呢?盖豪华楼房别墅?吃山珍海味?不停地吃、天天吃?或者享受尽人间各种奢侈?否也。陈金根虽经艰辛创业后头秃体胖,可他的思想却敏锐而深刻……

    人活一世,富,能富到何种地步?享受能保长命百岁?于是陈金根想到了一件事:他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乡人民建一座永远复活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儿时受父亲影响而想到的要建一座园林。”陈金根说,他小时候常随父亲到苏州城里去玩,因此“儿时游那些园林所留下的美好记忆”使他内心一直装着这样一个梦想。

    而这仅仅是梦想而已。

    上世纪80年代,陈金根的企业在上海旧城改造中做事,于是对古建筑、老古董非常感兴趣的陈金根吩咐手下:“看着有点意思的老货色、老古董都给我留着,拉回同里去。”这一留、一拉,日久天长后,陈金根的“家”成为“老古董”的大观园。“开始置了十亩、八亩地做个小园林,后来请上海朋友来白相,他们觉得有味道,于是我就慢慢把园子做大,一直做到现在这个样子……”陈金根说。

    我所疑惑的一个问题解开了。

    “过去建园林,都是做大官的,或者是文化人。没有听说老百姓能去建园林的。我是个梦想者,小时候就做着有个自己的园林的梦。但这个梦想的实现得感谢邓小平,感谢改革开放的时代,也感谢苏州地方的领导和我的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陈金根说,苏州的园林过去都是为自家所用,不对外开放,因此精致小巧。这样的园林与苏州的社会文脉相关。“但我认为,园林存在的最具价值的是它的文化性,尤其是体现着主人的文化意识和品位。一个园林就是一个人的心境、一个人的胸襟,或者说是一个家庭的心境与胸襟,再说透一点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其实在这一点上,富人与穷人应该是平等的,当官的与百姓也是平起平坐的。每个人、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都有资格接受园林艺术的文化熏陶。尤其是中国今天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苏州的老百姓靠党的政策富裕了起来,为什么就不能去享受封建社会那些帝王将相和财主们所能够享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呢?这就是我有了钱后想做的一件事。”

    陈金根让我解开了第二个疑惑。

    “同里有退思园,那是一代旧臣任兰生罢官后回故里建的一座园林。其取名‘退思’,意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当然也含有教诲后代‘退而思进’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明哲保身。有人建议我给园林取名为‘进思园’。进与退固然对称而具有鲜明的互照与对比,但似乎‘进’字少了些园林应有的雅和苏州人的文化内涵。‘静思’二字是费孝通老先生的主意。他建议用‘静思’,并说:富而思进,静以致远;这既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必须具备的,而且也是全体富裕了的苏州人民所需要的精神境界。于是‘静思园’就这样产生了。”

    富而思进,静以致远。说得多好!这就是苏州人独有的文化“专利”。她可以升华为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的时代标志,彰显乐观向上、锐意创新、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和开放、开拓、开明、不拘一格的现代意识。

    “苏州人性格中的圆融、包容等看似静境、貌似保守的精神形态,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强烈而炽热的追求、向上、发力和最终为了成功的彻底张扬与燃烧……”我将这总结和提炼式的话讲给一个苏州农民听,讲给一个将自己创业获得的十亿元财富全部花在建一座有形建筑与无形家园的当代苏州人听。“对对,我就是想这样表达的!”陈金根频频点头,笑着握住我的手,说,“到底是文化人。”

    其实真正的哲学家和文化人属于陈金根这样的人。苏州人几乎个个都是哲学家,他们的为人处世便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

    由同里的退思园和静思园,我忽而想起屹立在金鸡湖畔的那一尊异常独特的造型建筑,它的名字叫“圆融”。

    它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象征——这尊钢铁巨形雕塑,是一个旋转般的圆扇形但中间又有一个正方形的窗孔的造型,充满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的象形,同时又有强烈的优美动感,寓意苏州的开放和与世界对接的时代景象。霞光下的“圆融”,似一团火焰,似一瓣心叶:这火焰是苏州人民在复兴地区和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中所燃烧的激情与智慧,这心叶是对祖国和自己家园的那片真挚而赤诚的感情。

    “圆融”,又像一颗鲜红的血滴,又如一粒晶莹的汗珠,但细细看去,她更似我父老乡亲那座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心灵家园与精神世界……

    “圆融其实是一种心境,一种胸怀。有了它,才能致远,才能太平,才能永恒。”这是三年前我在探访苏州寒山寺时,方丈秋爽所说的话。当时这位高僧并不知道我要为苏州写书。我出于对父老乡亲们常挂在口头上的“圆融”二字的词义探究,顺手将它写在手心底请教同桌邻坐的方丈,他如此道来。

    方丈说得好。圆融其实就是一种心境,一种胸怀。

    苏州人对圆融格外偏爱,是因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现实追求中深深渗透了这种心境与胸怀,而正是这种心境和胸怀,使得苏州这块富足之地蒸蒸日上,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着……

    当你到苏州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后,也许你还能找到某些不足,但你不能不承认你的心是那样的激动和欣喜的,因为你能在这里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实现了我们期望中的那种现代化和人民的那种幸福生活,你也能在这里看到一个依靠自己智慧和能力的地区是如何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运用到本土建设之中,并转换为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你还能在这里看到人类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其实就在我们人类自己的无限创造之中——只要我们善于融古铸今、融和通达、融新求进,我们理想中的人间天堂是一定会有的,而且一定是美丽无比!

    ……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方便以后阅读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第二十六章 园林、园区、圆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第二十六章 园林、园区、圆融……并对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