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颜回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贾志刚 本章:第六部分 颜回

    那么,孔子自己怎样回答同样的问题呢?

    孔子认为颜回比自己还要贤,为什么一向骄傲的孔子这样高看颜回呢?因为孔子是理想主义者,颜回则比他更理想主义。孔子想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加于这个世界,颜回则愿意首先自己来实践这个理想主义。有的时候孔子对自己的话都有些怀疑,可是颜回坚决信从。

    同上。

    孔子一开始认为颜回很蠢,可是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颜回确实是个好学生,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而且能够坚持。

    “嗯,你就是高明的君子了。”孔子说,颜回的回答超出了孔子的最佳答案。

    “他的敏锐比我强。”

    6.6(9.11)★★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有什么不如意就发泄出来,别闷在心里。郁闷死了自己,得到赞扬又有什么用?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颜路的儿子,说起来,应该与孔子的母亲同族。颜回个性比较平淡,语言较少,上课的时候不爱参加讨论,但是听讲非常认真,并且从来没有懈怠的时候。时间长了,孔子怀疑这小子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后来私下考察,发现颜回其实对自己的课理解得很好,并且能够有所发挥,这才知道颜回其实很聪明。

    所以,这段话应该是颜回入学时间不长时说的。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老板的话固然要听,但是有的时候老板的话明显言不由衷,揣摩透老板的真实意图,即便做了事情被老板骂,老板的内心里也是在赏识你。

    孔子谈论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他比我庄重。”

    从这里,可以看到几个人不同的志向。子路先说,因为子路是师兄,岁数大,而且不懂得谦让。颜回后说,可是说的不是志向,而是品德,很虚无,这说明颜回在生活中没有什么具体的奋斗目标,只知埋头学习。

    颜回,后来的历史认为他是孔子最欣赏也是最喜欢的学生,可能也是。事实上,孔子甚至认为自己也不如颜回。

    颜回这样的好学生其实经常能够见到,从小就听老师的话,从来不干坏事,学习始终认真,基本不跟人开玩笑,开玩笑也没人笑。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孔子的话让颜回深信不疑,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后来孔子把颜回推荐去一个大夫家中做管家,上任之前人家要面试一下。于是问他:“准备怎么管理这个家?”颜回于是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主人听得发愣,都这么克己复礼,活着还有什么劲啊?不用说,婉言谢绝了他。

    孔子在卫国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前往陈国。可是在路过宋国匡地的时候,因为长得像阳虎,而阳虎当年曾经率领鲁军攻占匡地,对当地人民很残暴,因此,匡地人包围了孔子一行。最后尽管匡地人知道孔子不是阳虎,依然不允许他们通过。于是,孔子师徒仓皇回到卫国。回到卫国之后,才发现颜回丢了。为什么颜回丢了没人发现?因为他性格比较孤僻,不引人注意。而出门在外,孔子更倚重的是子路、子贡和冉有。

    发现颜回丢了,孔子很着急,以为颜回被宋国人给杀了。所以当颜回回来的时候,孔子喜出望外,脱口而出“我以为你死了呢”。结果颜回比较淡定,脱口而出一句“非典型性颜回语句”,跟老师开了个玩笑。

    这自然是孔子做官之前,这个时候孔子多数的杰出学生还没有入学。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并不多,因为颜回性格内向。颜回的志向其实就是做一个隐者,而子路的志向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前他的志向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死而后已之类,如今则是与朋友一起快乐。所以说,孔子对子路的教诲终于产生了效果,子路的世界观已经有了变化。而孔子的志向很明显,就是要当官,发挥才能,造福社会。

    6.4(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颜回的回答说明他并不关注外部世界,而只关心自己的想法。因此,颜回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只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却不关心这个世界现在是怎样,以及怎样改变这个世界。

    孔子的学生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因此,需要树立一个好学生的楷模给大家,颜回是当然的人选,老师动不动表扬一下,意思是大家向他学习。

    不知第三个月之后,颜回会不会违一回仁。

    子路的回答是:“知者让别人了解自己,仁者让别人爱自己。”

    6.5(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与?”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孔子的这番话有些耐人寻味,其中包含了多少无奈?

    “老师,颜回师兄的为人怎么样?”子夏问。

    6.2(5.26)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颜回的马屁拍的,也算是卓尔不群了。整部,这是最出彩的一段马屁文章。不过,颜回是真心敬佩老师。

    孔子真的很伤心,但是还有五味杂陈的意思。

    循循善诱,欲罢不能,好歹,颜回贡献了两个成语。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6.3(11.2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大家都知道颜回是孔子树立起来的模范学生,大家对颜回的印象也都不错,大家也都知道了颜路故意刁难老师的事情。这个时候,子贡最了解老师的内心,老师最喜欢颜回,肯定想厚葬他,可是碍于此前拒绝了颜路,所以表面上还要反对厚葬他。

    不妨回头看看3.4(9.27),同样的事情,放在子路那里就是不思进取,放在颜回这里就是品德高尚呢?其实,孔子也想颜回做官,也通过很多门路推销颜回,而颜回也参加了不少面试,可是,无一成功。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最模范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孔子能不无奈吗?可是,他又不好意思说颜回找不到工作,于是,只好表扬他安贫乐道。

    那么,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呢?下面,来说这个问题。

    有些奇怪的是,颜回为什么没有在孔子的学校中工作?孔子的很多学生都留在孔子身边担任助教和教务一类的工作,收入也算不错。那么,为什么孔子最赏识的学生反而没有留下来?孔子不留他?还是颜回不愿意留下来?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

    可以说,颜回就是孔子的完美版。或者说,孔子所标榜的,就是颜回所实践的。

    颜回年纪轻轻就白了头,从前的说法是学习太刻苦。其实不是,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愁的。

    孔子把自己的理想都灌输给颜回了,糟糕的是,颜回照单全收了。

    明朝的太监锦衣卫,清朝的奴才老佛爷,民国的壮丁人头税。望上数几朝,好像真没有什么值得留下来的东西。

    孔子的教学是因材施教,所以这样的话绝不会对子贡、冉有等人说,因为说也没用,只有颜回会去照着做。其实,这样的要求,孔子本人也做不到,这也就难怪孔子承认颜回比自己还要贤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现实解说是:不送礼,根本不看你一眼;不送礼,根本不听你说;不送礼,根本不跟你说话;不送礼,根本不给你办事。颜回说:我虽然傻,还是懂得送礼的。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就是颜回,远远超过对自己儿子的喜爱。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佞人太危险。”

    孔子也是没办法,这类学说,这种梦想,也就只能跟颜回说说。先不说这段话内容究竟对不对,但就可执行性来说,就根本是在做梦。就像问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你说是娶日本老婆,请中国厨师,看美国电影,找法国情人等等,听上去很完美,可还没办法实现。

    这一次,孔子介绍颜回去做卫国的大夫,卫国国君亲自面试。“颜渊先生,请问怎么治理国家啊?”颜回回答:“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佞人太危险。”卫国国君一听,这位脑子被驴踢了吧?不用说,又没戏。

    孔子净给颜回灌输这类东西,这不是耽误人家吗?

    这是颜回这辈子最具有幽默性质的一句话了。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6.10(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是后世书呆子的典型形象。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是啊,颜回连自己都帮助不了,怎么能帮助老师?

    总是受表扬,当然也要回报一下。仅从这段话看,颜回还真是个好学生,学得很扎实,话说得文采飞扬,已经很有学问。

    三好学生的标准不就是听话吗?

    6.11(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6.7(6.11)★★★★

    拍马屁是一门学问,拍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拍不拍则是另一回事。有的拍得高屋建瓴,有的拍得体贴入微。不过,只要是拍,领导都喜欢。

    颜回在穷困潦倒中死去,只活了四十岁,这让孔子失去了为自己正名的机会。模范学生这样的死法让孔子失望、伤心、愧疚。颜回死得这样早这样没面子,孔子知道自己是负有很大责任的。颜回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中,与现实严重脱节,而这都是孔子教导的结果。所以孔子一定在心里说:回啊,是为师害了你啊。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6.12(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世上最悲痛的哭其实不是哭别人,而是哭自己。孔子哭颜回也是这样,因为颜回的身上承载着孔子的理想和最高境界,颜回凄惨的去世象征着自己的理想的无情破灭。所以,与其说孔子哭颜回,不如说孔子哭自己。

    理想破灭是最让人绝望的,所以,理想要远大,远大到永远绝对不会实现,那就永远绝对不会破灭。所以,我们总是被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这是对的。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孔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而给他买椁。我现在是大夫的身份,出门是不可以步行的。”

    6.13(11.8)★★★★

    天丧予:哦,买嘎的。

    尽管看上去安于贫穷,内心里,颜回对于出仕还是很渴望的。颜回应该与孔子的母亲是同族,地位低家境贫寒,之所以来学习,当然还是希望出人头地。可惜的是,颜回的思想比孔子更保守,性格又迂腐,因此始终没有得到出仕的机会。为此,颜回内心非常焦急,不到三十岁就满头白发。最终,年仅四十岁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按照周礼,不同层级的人死了,下葬用的棺椁是不同的。所谓棺,就是最里面的一层,椁,就是外面一层。通常,棺比较薄,用木制;椁比较重厚,用好木或者石头。《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孔子的儿子孔鲤应当属于士这个阶层,下葬的时候应该是一棺一椁。大致孔子后来比较节俭,当然同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因此,葬儿子的时候有棺无椁。颜回的身份应该连士都不是,按照周礼,死后就是乱葬岗一埋就行,最多有个棺材。所以,颜路提出要给儿子用椁,确实是太过分。而且,自己又没有钱,要老师卖车,这是明显的刁难老师。对于颜路的无理要求,孔子还算给他面子,没有乱棍打出,也没有说撒泡尿自己照照之类,而是说自己需要车。

    其实,对于颜回的弱点,孔子非常清楚。

    6.14(11.11)★★★★

    圣人与腐儒的区别在哪里?变通。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方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子贡的回答是:“知者洞察别人,仁者爱别人。”

    就这样,大家不听孔子的话,用士的规格葬了颜回,一棺一椁是肯定的。孔子心里高兴,不过表面上还要坚持原则,还要假装抱怨学生们不听话,因此说了上面的话。

    孔子就是这样,面子看得超级重。还好,子贡超级聪明,把老师的内心摸得很透,处处都安排得很妥帖,这也就难怪孔子晚年对子贡十分依赖。以子贡的情商,如果不经商去做官,一定也很成功。

    6.8(12.1)

    6.15(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颜回难道注定只能是个平民了?他出仕总是落空;子贡没有按照老师的意愿出仕,选择了经商,总是赚大钱。

    上面这段话,从前的解释是: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这样的解释显然是错误的。

    庶,就是平民的意思。屡空,完整说是“屡试屡空”,说明颜回多次想出仕都没有成功,如果说颜回从来就没有试图出仕,怎么会是“屡”空?后世为了让颜回完美化,故意曲解这段话。

    这是颜回去世之后,孔子所作的一个反思和比较。最听自己话的颜回最没有出息,而不听自己话的子贡总是发大财,为什么呢?孔子反思。如果颜回再来做自己的学生,自己还会那么教他吗?

    有史以来,在听话的学生和不听话的学生之间,往往是不听话的学生更有前途。

    后世常有人说“君在,臣何敢死”,这成为一句标准的拍马屁句式。譬如,“老板没醉,我们怎么敢醉?”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孔子还是很怀念颜回,这样的好学生再也难找了。

    这是颜回去世之后,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其实,这是孔子对颜回优点的最精准的描述,也能由此看出颜回的人品确实非常好。与颜回相比,尽管孔子小一批的弟子中也有学问不错的,甚至子夏的学问比颜回还好,但是在“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上,真是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颜回。

    不过换一个角度,颜回从来不把怒火发在别人身上,从来不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那么自己需要承受多大的内心压力?那真是“所有事情都一个人扛”,再加上前途无望,内心忧郁,早早白头和早早夭折不是必然的吗?

    子路这样的人朋友比较多,活得很快乐;颜回这样的人没什么朋友,活得比较没劲;孔子这样的人志向太高远,活得比较累。

    6.17(11.7)

    另一个角度说,子路是俗人,子贡是贤人,颜回是圣人。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同问,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又问,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附 颜回,圣人还是腐儒

    略

    6.18(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可是,就是颜回这个比孔子境界还要高的人,对孔子的学说却没有多少贡献。

    颜回学习很努力,总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可问题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学来干什么呢?用在哪里?能不能用?这些,都是颜回没有考虑的。学而无用,这也是悲哀,或者说是个更大的悲哀。

    如果方向错了,走得越远就越糟糕;如果是没有用的知识,学得越努力就越没有用。这是颜回的问题,更是孔子的问题。简单说:这是教育的问题。

    有一天,孔子问子路:“知者怎样?仁者怎样?”

    6.9(15.11)★★★★★

    整个就一穷快活,没事偷着乐那种。穷,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今人有言:白天没鸟事,晚上鸟没事。说的就是颜回这样的人吧?

    性格决定命运,不能什么事情都赖老师,老师混得也不如意。

    6.1(2.9)

    “嗯,你就算个士了。”孔子说,尽管子路品味不高,可是至少还算有想法。

    《荀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下面来分析几个人的答案。

    “嗯,你就算是士里的君子了。”孔子说,子贡显然比子路要高明了。

    孔子并不喜欢颜路,颜路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学生,对这批学生,孔子常常会赞扬冉耕、曾皙、子路等人,可是从来不提颜路。颜路对老师也有很多意见,特别是儿子颜回跟着老师之后,听上去常常受表扬,可是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反而在家里啃老。颜回的死,颜路非常伤心,同时恼火怨恨老师,认为是老师耽误了自己的孩子。因此,带着怨气,颜路来找孔子,并且提出一个非常没有道理的请求。

    颜回的回答是:“知者了解自己,仁者爱自己。”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好学生啊,就是好学生。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子路的回答说明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他的目的自然是做官。

    子贡的回答说明他希望了解这个世界,从中找出规律去适应和利用,自然,他的目标是经商,了解别人了解市场,在商战中获胜。

    听可不倦怠,不容易。开会不睡觉,更不容易。

    从理想来说,当然是颜回最高子路最低,子路不追求自由,子贡追求身体的自由,而颜回追求思想的自由。

    眼看着模范学生颜回找不到工作而愁白了头,而几个总是被自己批评的学生,譬如冉有和子贡混得风生水起人模狗样,孔子要反思了。随后在修撰的过程中,孔子发现子夏这样的平时总是跟自己争论的学生才是对自己最有启发的,才是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人。于是他恍然大悟:颜回是个好学生,可是,对自己没什么帮助。

    6.16(6.3)

    孔子在回答樊迟的问题时曾经说过“知者知人,仁者爱人”。此外,孔子还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境界基本上与子贡相当。也就是说,确实达不到颜回的境界。

    有的人比较闷,善于思考,不善于交流。虽然善于思考,可是不表达出来也不行。孔子这段话让人想起中潘金莲说武大郎:一叫不回头,再叫合身转。说起来,武大郎也是个有思想的人。

    基本上,颜回就是一个三好学生,永远听老师话的三好学生。或者说,就是个书呆子,或者说是腐儒。贤是贤了,可是也确实没有什么用途。他永远在精神层面上说话,永远活在自己的梦想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不到平衡点。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弟子颜路的儿子,比孔子小三十岁。颜回的性格与他的父亲截然不同,性格沉稳好学,不与人争。每次孔子上课的时候,颜回都不会举手提问,可是下课之后与同学们谈论,却非常能够发挥,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得非常好。所以孔子一开始以为他比较愚钝,后来发现他非常聪明。

    有一次,孔子和子夏聊天,说起了子夏的师兄弟们。

    同样的问题,问子贡。

    “他这人坚持原则,这点比我强。”孔子说。

    “那子贡师兄呢?”

    同样的问题,问颜回。

    “那子路师兄呢?”

    “他比我勇敢。”

    “那子张呢?”

    此时孔子七十岁,这一类的事情都不会自己亲自出面,多半由子贡和冉有去操办。所以,有钱的子贡和有权的冉有决定厚葬颜回,怎么说也要弄个一棺一椁,搞块风水好一点的坟地葬了他。老师反对,可是反对无效。

    “那既然他们各自都比老师强,为什么他们都要向老师学习呢?”子夏问。

    “我告诉你,颜回坚持原则但是不懂得变通,子贡虽然敏锐但是太好强,子路勇敢但是不知退让,子张很庄重但是不懂得妥协。他们四个人的优点放在一起,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真正的聪明人,要懂得进退屈伸。”孔子这样回答。

    此时已经是孔子晚年,颜回的死给他很大的打击。颜回的丧事他本来可以不用管,可是内心的愧疚让他不得不管。其实,以孔子的财力以及子贡、冉有等人的财力,厚葬颜回没有问题。如果颜路不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孔子完全有可能用棺椁来下葬颜回。可惜的是,颜路提出这样的要求,孔子又当场驳回了他,反而没办法厚葬颜回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说论语》,方便以后阅读说论语第六部分 颜回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说论语第六部分 颜回并对说论语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