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把握变化的“极”点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王艳 本章:物极必反,把握变化的“极”点

    事物变化之一最大通则,即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

    ——《理想人生》“老子哲学”

    老子在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其想要表达的重点,就是冯友兰先生所概括的“事物变化之一最大通则,即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物极必反’。”

    对于这一古人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到的朴实道理,虽早已达到了人所共知的程度,但真正能引以为戒的人却并不多。比如历史上的名人智伯瑶,本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差一点就一统中原,可是不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最后他聪明的脑袋就被“反”成了夜壶。

    春秋时期,中原霸主晋国经过常年的争霸战争,国势渐渐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自为营,相互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垮,剩下四家,智、赵、韩、魏。其中智家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野心不小,对其他三家的土地虎视眈眈。于是他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其实是想借公家的名义来霸占其这些土地。

    智伯瑶的不良居心早就暴露了,大家对此也心照不宣。但是这三家当时还没有坐在一条船上,韩家首先割地给智家,魏家一看这形势,也不敢得罪智伯瑶,于是最后只剩下赵襄子寸土不让。火冒三丈的智伯瑶立刻命令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寡不敌众的赵襄子最后带着兵马撤退到了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

    智伯瑶围攻了晋阳城两年多也没有攻克下来,有一天,他去城外查看地形,突然有了办法,把绕过晋阳城向下流的晋水向西南边引来,就可以淹了晋阳城。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智伯瑶得意得昏了头,带着韩康子和魏桓子去显摆他的金点子。韩康子和魏桓子暗自吓了一跳,因为他们两家的封邑旁边也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正好提醒了他们,说不定有一天自己也会遭此厄运。

    正好赵襄子派人偷偷摸摸找到韩、魏二人,三家一拍即合,决定反过来结盟攻打智伯瑶。可怜的智伯瑶还在做着黄粱美梦的时候被赵襄子一刀砍下了脑袋。赵襄子还是觉得不解气,又把智伯瑶的脑袋做成沥水用的容器,“夜壶”这项发明就是由此而来。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会遭遇如智伯瑶的悲惨下场,但在物极必反的规律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须承受“过度”所带来后果。

    《尹文子·大道上》有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他有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漂亮,堪称国色天香。但这位黄公每与人谈起他的两个女儿,总是“谦虚”地说:“小女质陋貌丑,粗俗蠢笨。”这些话被一传十、十传百,以致他两个女儿的“丑陋”远近闻名,直到过了婚嫁的年龄,仍无人求聘。后来有个鳏夫,因无钱再娶,无奈之下,便到黄公门上求婚。黄公因大女儿年龄已大,也不再考虑是否合适,便一口答应了。婚礼完毕,这位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一看,不禁大喜过望,原来自己娶到的竟然是一位绝代佳人。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道黄公言之不实,于是一些名门子弟竞相求娶他的小女儿,自然也是天姿国色。齐国黄公本想得到一个谦虚的美名,但由于他谦虚过分,反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实在是得不偿失。

    如想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唯一的办法便是把握好物极必反中的那个“极”。这个“极”的界限究竟在何处,冯友兰先生做出了回答:一个可以适合一切事情的界限,是无法划出来的。就像我们平常吃饭,吃得适当,就对身体有益,吃得太多反而会生病。究竟什么样的分量才算合适,那是因人而异的。

    或许我们无法明确每件事的“极”在哪里,但只需细细品味,还是能发现只要用心把握,照着平易的大路走,将事情做到恰到好处,一样能避开物极必反的魔咒。


如果您喜欢,请把《冯友兰人生智慧书》,方便以后阅读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物极必反,把握变化的“极”点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物极必反,把握变化的“极”点并对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