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镇里有位王施主,年纪和戒嗔一样大,可能是同龄人的缘故,王施主来寺院里时喜欢找戒嗔聊天,有时候会说一些他的事情。
王施主是去年的大学毕业生,这几年,工作并不好找。王施主说,上学的时候他曾经有着很远大的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也幼稚地以为在城市里上大学便是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步。
但等到找工作的时候,王施主才发现现实和理想之间像平行线一样,找不到交点,看不到希望。
王施主说,自己的学校一般,能力也一般,毕业之后联系的几家单位都不是很满意,想想在外面工作生活也艰难,收入低支出又多,还不如回到小镇,收入虽不高,但是胜在开销少。
王施主便这样回到了镇里,他凭着家里的一些人脉,在镇里的一家单位上了班。
刚上班的人,通常表现得相当勤奋,王施主自然也不例外。这一年来,王施主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到单位,除了打水、扫地,还给同事们都泡上茶。
领导分配工作的时候,王施主也事事抢先,做得又快又好。
这样的行为自然得到了一致的赞誉,同事都夸王施主勤劳肯干,王施主便干得更加起劲了。
转眼过了一年,单位里又来了新同事,王施主心里便松了一口气。他觉得自己终于从单位的新人混到了有资历的老人,作为老同事也该做些清闲点儿的工作了。至于前一年来,自己额外承担的工作,也是时候交接给新同事了。
可是新来的同事,却和王施主不一样,更没有像去年的王施主那样任劳任怨。他上班后只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情,分配工作时也没有抢先的表现。
那段时间,办公室里的水没有人打了,地也没有人扫了,至于泡茶,当然也要大家自己动手了。
王施主原以为,不久之后新同事便会在同事们的压力下改邪归正,但意外的是,同事们的不满居然并没有针对新同事,而是私下里认为王施主变得懒惰了。
对于此事,王施主自己更是觉得愤愤不平,所以时不时地便向戒嗔诉苦。
事实上,戒嗔认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很怪的,如果一定要较真,那么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公平的。
人们往往在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时,会采取不一样的标准,对好人要求高,对坏人反而要求低。
一个天天迟到早退的人,偶尔连续正点上班,便会引发同事们的赞叹,至于平日里公众印象好的人,只要做了一件错事,就很容易成为反面教材。
于我们而言,在遇到种种不公平的时候,去寻求这种绝对的公平,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因此刻意地降低自己想要的标准,那便是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