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代,北齐的开国皇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精神病患者。这个精神病皇帝的名字叫高洋,他喜欢裸着身子,在房梁上疾奔。有人劝他注意安全,高洋便立即一刀将劝他的人杀掉。他还有一个美貌的嫔妃,很是宠爱,有一天,高洋召集群臣喝酒。正喝着,他突然从怀中掏出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扔到酒桌上,竟然是他最宠爱的妃子的脑袋,吓得群臣个个魂飞天外。
然后高洋隆重地为他的爱妃下葬,他披散着头发,光着两脚,跟在棺木后面,一边走一边弹奏着乐器,唱着悲伤的歌谣。高洋的母亲娄太后,见儿子神经成这个样子,很是生气,于是高洋就钻到母亲的床下,将床托了起来,把个老太后从床上摔下去,跌了个半死。事情发生之后,高洋深刻地自责,自感罪孽深重,就决意自焚以谢天下。他堆了薪柴,就往火里跳,吓得群臣拼命揪住他,直到最后太后被迫得没办法,亲自过来说原谅他了,他这才罢休。
皇帝居然是个精神病患者,这就让群臣们为难了。劝他吧,他精神不正常,杀了你也是白杀。不劝他吧,他更生气,后果就更严重。于是大臣们就聚在一起商议,想出许多保全性命的花样,就开始劝诫这位精神病皇帝。
先是一个开府参军上书,反对皇帝再发神经。高洋看了非常恼火,就问身边的大臣们:“此人是什么意思?”众臣道:“他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让你杀了他,他好流芳百世。”高洋愤怒地说:“老子偏偏不杀他,我看他有什么办法?”
另有一个典御史李集,也上书骂高洋,骂得很凶。高洋就命人把李集捆起来,丢进水里,过了很久再把他拖出来,问:“还骂不骂了?”李集回答:“只要我活着,就死谏不休”。高洋说:“算了算了,我服了你了,今天不杀你,快点走吧。”李集不肯走,坚持力谏,终于惹火了高洋,说:“这可是你逼的我,别怪我啊。”就命人将李集腰斩了。
总而言之,在这个精神不正常的皇帝面前,群臣束手无策,拿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但是有一个叫赵道德的人,却最是有办法对付这个疯皇帝,他的办法也奇绝,只要高洋一犯病,他就动手狠揍,打得皇帝满地乱跑。那么,赵道德又是如何制住这个疯皇帝的呢?
开始的时候,赵道德在皇帝面前也是没有特权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高洋杀掉。但是赵道德这个人,和其他大臣有点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赵道德这个人脑子特别地简单,不像其他大臣那么复杂。
其他大臣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总是三思而后行,琢磨着这样做,皇帝可能发疯病宰了自己;如果那么做,自己的性命就可能会保全。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做,都绕不过高洋的脑子,因为高洋精神状态不正常,喜怒无常。你用正常人的思维去判断他,无论怎么个搞法,都碰不对路子。
而赵道德由于心地纯净,全无杂念,他一不考虑皇帝的发疯因素,二不考虑个人的利益所在,看到不对就说,看到不妥就做,成为了北齐中唯一说话能够让高洋听得进去的人。
曾有一次,高洋大宴群臣,喝着喝着酒,突然哭了起来,说:“我贵为天子,英明神武,可是旁边还有一个国家叫西魏,硬是不肯服从我英明的领导,你们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听了这话,一个叫刘桃枝的都督跳了出来,拍着胸脯大叫道:“陛下,休要担惊受怕,给我三千骑兵,让我踏平西魏。”高洋听了大喜,立即赏赐给刘桃枝一千匹帛。群臣们看到这情形,谁都不敢吭声,唯恐吭一声被疯皇帝注意到,搞不好杀了你。只有赵道德火了,站起来说:“刘桃枝胡说八道,行军打仗的事儿,最是凶险,说什么三千骑兵踏平西魏,这种大话谁会相信?”皇帝高洋听了,连连点头,说:“赵道德说得有道理,那一千匹帛就不给刘桃枝了,给赵道德吧。”群臣见了,莫不是悔之不迭。早知道皇帝今天不杀人,还不如自己抢先说了这句话,现在可好……唉!
然而群臣并不清楚,这番话,无论谁说了,都会惹得皇帝发火杀人,只有赵道德说了,皇帝才不会发火,因为赵道德心里没有杂念,激不起高洋心中的杀机。
这次事情过去之后,高洋又发了疯,他骑了匹马,要从很高的陡岸跳到河水里去,大臣们谁也不敢阻拦,谁拦他,他杀谁。这时候赵道德冲了出来,上前用力地拉住马缰绳,把高洋拉了回来。高洋大怒,说:“你不让老子开心,今天老子就杀了你。”就命令手下将赵道德拿下。赵道德回答说:“想杀你就杀好了,等我到了地下见到你爹,看你爹他生不生气。”
听了赵道德的话,高洋难过地低下了头,就吩咐人放了赵道德,说:“我是有点太放纵自己了。这样吧,以后我再喝酒闹事,你就狠狠地揍我,千万别客气。”赵道德答应了一声:“好!”冲上前去,抡起大耳刮子,照皇帝的脸上就抽,高洋见他玩真的,吓得掉头就跑,赵道德不依不饶地在后面追,一边追还一边喊:“你是个什么玩意儿,竟然这么祸害天下。”从此以后,高洋的癫狂真的收敛了许多,对赵道德也尊敬有加,言听计从。
在这个故事中,赵道德所面对的风险,是官场上最高的,一言不合就掉了脑袋,这种事遭遇到的概率极低。但赵道德在这件事情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也是官场上的老世故老乡愿所无法达到的。
在官场上,任何一个掌握权力的人,都和高洋一样,因为身居高位,所以会感受到决策时的强大压力,一旦决策失误,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会为此事负责。高洋的这种表现,就是外界的强大压力与内心的极度放纵糅合在一起,导致了他人格的崩溃。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暴君,都是因为人格崩溃而出现了行为乖张的举止。在这种情形下,他们急需重建自我人格,在和这一类状态的人物打交道的时候,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那么你就会失败。
在高洋面前,还有一个劝谏的典御史李集,他却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丢掉了自己的脑袋,而赵道德却没有。这两个人的区别就在于李集的劝谏纯粹是无的放矢,而赵道德的劝谏,却恰好击中了疯皇帝的脉门上,其言其语有助于高洋自我人格的重建,所以高洋立即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依赖。
有心机的大臣劝谏,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脑袋,如果脑袋保不住,那就用脑袋换取清名。这一类大臣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纯系是从自我出发,丝毫不理会疯皇帝高洋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的劝谏,所说所谈,其言其语,无非是强迫高洋做一个明君,可这活如果高洋干得了的话,他至于疯掉吗?正是因为高洋无力面对复杂的政局,化解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才需要群臣们帮忙,可是这些大臣张嘴闭口,全无半点建设性的意见,这只能让高洋感觉到更大的心理压力,疯得更厉害。
而赵道德只不过是提到了高洋的父亲,这就让高洋在绝望中迅速地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多么希望父亲还在世,能够指点他,帮助他化解心理的压力。正是因为有这种隐秘的心理需求,他在内心深处,立即将赵道德与他的父亲等同起来,这就赋予了赵道德教训他的权力——父亲打不争气的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纵然高洋是个疯皇帝,在这种情况下,他最多也只是撒腿逃走,反抗的心思,那是绝对不敢有的。
这样我们就揭开了心地纯净的年轻人在官场上能够获得成功的奥秘。这秘密就在于,这样的年轻人,在官场上最易于激发起老前辈们的父爱,视之如子侄,爱护有加。例如大明末年,史可法入京赶考,到了京师之后,卧睡于一座破庙中,恰好士大夫左光斗途经于此,翻阅了史可法的书稿,对这个勤奋的年轻人油然而生出莫名的好感,于是到了考场之上,大笔一挥,史可法就登龙官场了。此后,朝中士大夫与太监阉党展开了决战,却因为明熹宗昏庸,左光斗及朝中知名士大夫悉数下狱。史可法不敢直面与阉党为敌,就易装为乞丐,去监狱里探望恩师,被左光斗破口大骂逐出。左光斗之所以骂史可法,那是因为他在心里将这个年轻人视为自己的儿子,担心他受到自己的株连。正是靠了这些知名士大夫的提携和保护,史可法才成名天下。
明代的史可法,与北齐时代的赵道德,其成功的心法别无二致,区别只在于赵道德替代了北齐高洋父亲的角色,而史可法替代了清流士大夫左光斗子侄的角色。这两条心路的成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赵道德与史可法的心地纯净,倘若有丝毫的杂质,也无法获得对方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