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举国皆圣贤,皇帝终颓废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高天流云 本章:第十四章 举国皆圣贤,皇帝终颓废

    明道二年很麻烦,但总体说来,也是赵祯的幸运年,这一年以年初时皇太后刘娥宾天起始,到年终时把皇后郭氏关进长宁宫为止,赵祯挣脱了在深宫中的所有枷锁,终于一身轻松,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他的新人生从改年号开始,此前无论是“天圣”,还是“明道”,都有日、月并行,人间二主的意思,这不行,要改,改为“景祐”。景,旭日当头,光华初现,天地必将豁然开朗!

    新年新气象,景祐元年的正月,他就做了一件石破天惊、震撼百代的大事情,这要从他颁布的第一道诏书开始,原文如下,请猜测其中的秘密——“天下承平久矣,四夷和附,兵革不试。执政大臣其议更制,兵农可以利天下为后世法者,条陈以闻。”

    这是向天下征集治国意见,在军队、农田方面,只要有利国利民的好办法,无论谁都可以写成奏章送上来,我会把它们定为法制,流传后世。

    看着很平常是吧?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但颁布之后,全天下立即震动,很多人甚至痛哭失声。有救了,皇帝终于看清了危机,来救我们了!这些人,主要都是农民。之所以痛苦,这涉及到了我们民族的生存环境。

    众所周知,我们是农业大国,尤其是古代,国家的税收几乎都从土地中得来,也就是说是农民养活了所有人,但到了宋朝的仁宗初年时期,他们已经活不下去了。具体的状况就是“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和籴、和买,这是官府向民间征收粮食、丝麻用具的专用名词,达到了上面所说的程度,就是提前预支,寅吃卯粮,农民要超前交好多年的税。

    之所以这样,都是“兵”闹的,就是诏书里所说的“兵农可以利天下为后世法者”中的兵,宋朝已经有20多年没在边关打仗了,可是每年农民都要像澶渊之战时那样向国家提供战备级物资!

    20年啊……那都是怎样支撑下来的?至于交上来的钱和物都到哪里去了,很简单,不断扩编的军队、不断壮大的官员队伍、给辽国和党项的“馈赠”,再加上给各级神仙佛祖修的庙还有和尚道士的生活费……没一样对国计民生有用。

    所以才要改,并且如果改,就是要触动国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要省钱,你想省谁的钱?军队、官员、辽国、党项还是神仙?

    动哪个都头大。

    于是赵祯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勤奋的程度瞬间超越父亲赵恒和养母刘娥,达到了历代皇帝中最勤奋的那位楷模赵光义的程度,每日上朝办公。而且不论大事小情,只要有奏章,他就全部亲自批阅。想想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最后连宰相都看不下去了,由吕夷简出面,劝他说注意休息,小心累死(若小事皆关圣鉴,恐非所以养圣神。)

    赵祯一脸严肃,回答这是我老爸交给我的差使,全天下啊,我敢放心躺着吗?(朕承先帝所托,况以万几之重,敢自泰乎?)

    那么就接着累,并且带头开始节俭。他下令先把自己后宫里的专职珠宝作坊给关了,每年从四川进贡来的绫、锦、罗、绮、透背、花纱等奢侈品也都减少三分之二。前一年两淮、河北等地遭灾的省份还有大部分百姓在挨饿,那好吧,从皇宫储备中提出几百万贯钱、绢送去,救助朕的子民。这还不算完,具体到他个人身上,他开始穿旧衣服,皇帝的衣服是洗了又洗,结果让皇宫里的下人们都暗地里笑话。

    这样的皇帝,以前还真没见过。

    这些都做完后,他下令全国停止再盖庙,和尚道士的人数也要减少,紧接着他就要向帝国的公务员们下手,这些人又胖又肥,每年都涨工资,而且还引经据典连带着他们的子孙后代、门客亲戚都享受各种福利,都是什么道理?要改、要狠狠地改!

    但就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时,仁宗皇帝突然昏倒了。他太累了,辛勤工作,废寝忘食,一个多么出色、可敬、可爱的领导人啊,人民该怎样感谢你。但结果却是招来了一片骂声,而且骂的内容不是诅咒,而是蔑视。

    赵祯在宋景祐元年八月十一日昏倒,人事不知,长达数天。开封城里鸡飞狗跳,动员一切力量召集所有御医会诊,最后的结论是——病因不详,没法下手。

    于是堂堂的大宋皇帝就只能躺倒在紫禁城里变成疑拟植物人,大家仔细观察,看他会自动苏醒,还是终于咽气。最后还是他的姑妈,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女儿,魏国大长公主救了他一命。姑妈大人顶着谋杀皇上的罪名给他推荐了一个太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太医治疗的方法实在过于生猛。

    “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就是说,要用针灸,但是下针的地方是皇帝陛下的心脏下方,想想那里有多敏感,是不是和华佗当年要劈开曹操的脑袋治头疼的风险系数差不多了呢?!但是效果是那么的诱人,太医许诺,是立即苏醒。

    可谁敢信呢?下一瞬间,众多的皇后、皇妃、皇亲、大臣都拥了上来,一个不可一万个不可……但魏国公主用一句话和一个办法把他们踢到一边:第一,出了事我去死;第二,先找个太监来,在心脏下边要下针的地方先扎一次。

    结果那个太监全须全尾,能跑能跳。好了,手术立即进行。效果非常好,仁宗真的立即就苏醒了过来,并且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经过观察,真的好像没留下任何后遗症(真的吗)。于是历史记住了这位太医的名字,他叫许希珍,立即被授为翰林医官,并且奖励巨款。许先生用这笔钱在开封城西建了一座扁鹊庙,还没修好,全国各地就拥过来一大批慕名学医的学生,当时朝廷也凑趣,干脆把太医局也搬家,就立在这座扁鹊庙的旁边。

    以上就是宋仁宗突然昏倒症的开始,以及他神奇苏醒的过程,但是赵祯本人转眼之间就恨不得再次昏倒,并且长眠不醒,再也不见这个讨厌的世界,和那些混账无赖的人了!

    他八月份昏倒的,七月末一个让中国历代所有皇帝、大臣、百姓都痛不欲生又无可奈何的灾难发生了——黄河改道。

    黄河经常决口,但改道级的崩溃是不多见的,5000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共8次。这一年的改道级别,可以在中国历史上排进前10,仅次于14年之后的另一次,那次就进了前8。多灾多难的民族,操心废力的仁宗,他的命运是多么的好啊。

    这次是先决口,地点在京东的横陇段,决堤而出的洪水席卷人畜,漫过大名府地界,再折向北流,地方官们全力抢修堤坝,仍然无济于事,只好任其改道。从此之后,中原大地上河患频生,近80余年里,再也不得安宁。

    赵祯苏醒之后,就面临了这样的局面。没有办法,灾来了,只好救灾,再烦再累,都只有咬牙挺着。他动员已经微薄到所剩无几的财力,投入到灾区中,尽量抢救自己的黎民百姓。就在这样危急困难的关头上,他听到了指责谩骂声。

    那是关于他昏倒的所谓“内幕”。分成明、暗两个渠道,已经风行全国,变成了官员百姓们一体把玩寻味的趣味谈资。

    先说暗的,东京开封城里发生的事,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居然知道得最详细,当地留守推官石介(注意,北宋二介,唯石与唐,这是真正的人物)给新上任的枢密使王曾写信,汇报情况。说他听到了皇帝废掉皇后,宠信美人,达到了“倡优日戏于上前,妇人朋淫宫内,饮酒无时节,钟鼓连日夜,”的程度,然后皇上才昏迷不醒的……整个一个贪淫好色,纵欲过度的报应!

    赵祯气得浑身发抖,心中更是苦辣酸甜五味俱全。难以置信,这就是他的臣子,仍然还是抓住他废皇后的小辫子不放,他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居然都等于零!一阵悲凉涌了上来,这么苦、这么累,图的都是什么?就换来了这个?

    正在思索,京城内部就有了新的奏章。这回是正式的言官,知谏院的左司谏滕宗谅(范仲淹好友、同年)上书,他的总体意思是劝皇帝注意身体,疏远内宠,这都是好的,但请看他用的具体语句——“……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则多臝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说赵祯上朝的时候又黄又瘦又疲倦,像个被女人掏空了的色鬼,处理事务的时候没精打采,像个白痴一样对国家大事不上心。

    好,好啊……这比石介说的更精彩,外面传的是昏迷的原因,京城里已经判定他变得痴呆了!赵祯再也无法忍耐,他把滕宗谅直接踢出京城,到外地去当官,接下来就轮到了大宋朝之后30年内各代官员们追悔莫及,因为皇帝开始心灰意懒。

    有恨意难平,赵祯独处深宫,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自小受到了最正统的儒家教育,当皇帝就是要勤修政务,整顿朝纲,节俭自身,厚爱黎民。这些他做得还不够好吗?那么为什么当年师傅们所说的百官拥戴、同心同德的局面就是没有出现?

    反而是死死地揪住了他生活里小节大做文章,难道他只有把自己关在透明的屋子里,每时每刻都接受检查,让他们都看到,他只有工作,没有家庭,至少是没有女人,然后才是合格的人生?!

    呸——!

    他的眼前闪过了10年之前的一些嘴脸,还是这些臣子,当年在刘娥的管制之下统统地战战兢兢,他的养母随便擅权逾礼,为所欲为,除了最后的底线之外,见过哪个臣子敢说半个不字?就算是上书,也都是小心翼翼斟词酌句,生怕铁腕太后有半点的不高兴。

    可真应了那句话——敢对天使咆哮,却不敢对恶魔呲牙。一切说来还是都怪他自己,都是他纵容的!于是痛定思痛,他强迫自己要变得狠一点,当男人嘛——!不过下一瞬间就再次泄气。

    大臣们再次拥了上来,这次的表情变得亲切而沉痛,目标就是要让他永远健康。陛下,您知道您是怎么搞成这个样子的吗?对,是女人,具体来说就是尚、杨两位美人,都是她们的错。请把她们驱逐出宫,立即执行,再也别让她们缠着您了。

    赵祯摇头,绝不。可惜他病还没全好,身体虚弱,反对得很不坚决。于是大臣们不依不饶、说三道四、没完没了,我们都是为了您好啊——最后竟然使出了必杀技,把隐居在深宫里的“小娘娘”,当年对赵祯最好的养母杨太妃也请出来了。

    婆婆出面,总能赶走两个小扫把星了吧?不,赵祯仍然摇头。为了自己的幸福,还有以后的独立生存权力,他坚决地守住了最后的底限。但接下来崩溃的方式就变得超级搞笑,让他从此之后再也不愿回首,不然都会有心理障碍的。

    决定性的一击竟然是他的贴身生活伴侣,大太监阎文应。话说此太监忧国忧民忧圣上,忧虑过分就变得神经兮兮,每天利用职务之便给赵祯来了个全天候骚扰。赵祯24小时养病,他就1440分钟不停地“哀告”。

    赶走美女,赶走美女,赶走美女……赵祯都快抓狂了,结果某一瞬间意志突然崩盘,他的头不小心地点了一下。

    就这一下,阎文应立即在他面前瞬间消失,出现在皇宫的另一端。他指挥人手把尚、杨两位美人塞进两辆毡车,拉出宫门,再关门了事。据记载,那一天两位美人痛哭流涕,说什么也不肯走,可大太监的吼声威力无比:“你们这些宫婢有什么可说的?上车!”

    第二天,宫中传出圣旨,尚美人被勒令出家当道士,杨美人有鉴于在耳光门事件中很安静,被从轻发落,可以“别宅安置”。就是说,换个地方睡觉,只是迁出了皇宫。消息传出,普天同庆,只留下赵祯孤零零一个人躺在深宫内院里,他默默地猜,下一批女人是什么样的?

    终究会有的吧?美丑不论、高矮不详,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回不再是太后指定的了,但仍然不会是他所喜欢的!

    受伤复受伤,强悍的心灵会选择报复反抗,赵祯却在失落和迷茫中度日,直到他的身体渐渐康复。那时已经是深冬腊月了,那一年京师久旱,突然降了一场大雪,赵祯心有所动,率领着两府大臣亲自去开宝寺、上清宫、会灵观谢雪。当天各处仪式走过,拜神成游乐,一行人登上了开宝寺里的13层木塔,一瞬间,赵祯突然无比真切地触摸到了他父亲的心灵。

    登临塔顶,俯览大地,眼前一片白茫茫大地无边无沿,赵祯乱麻一样的心灵渐渐地舒展了,人事繁扰,何日是头,不如清静!

    走下木塔,赵祯命人在他新置的经筵之所——迩英阁、延义阁里的屏风上抄写了《尚书·无逸篇》,让来讲经义的帝师们先看到皇帝的心灵走向,再由他们把这一信息传播天下。按说这一章是讲士大夫不可好逸恶劳,要时刻勤奋,这很好,皇帝是要继续他的奋斗岁月,不过他的具体表现却是——集诗书、修礼乐。

    中华之礼乐,自西晋五胡乱中华之时已经散佚流失,残缺不全,至所谓的盛唐时已经掺杂了大量的胡风,再无纯正古乐。又经过五代十一国之乱,本来的面目更加无法追忆。赵宋立国,文华昌明,至今己逾70年,虽然历经整归,也仍然粗鄙。现在赵祯要求全国选材,集成新礼乐。

    至于修书,就是拜真宗年间八大王赵元俨府上的那场大火之所赐了,当时烧了大内左藏库不说,还把崇文馆、秘阁中的珍藏图书也一网打尽,是等于把中华文明从唐末历经五代之乱硕果仅存的一点余脉也烧尽,怎不让人欲哭无泪?

    所以赵祯召集馆阁(崇文馆、秘阁)、两制(翰林院、知制诰)等相关人员,重修经、史、子、集,尽量恢复原有图书。

    皇帝亲自监督,效果非常的好。半年之后,礼乐先一步修成,经办人叫李照。他把新乐汇编成了一本书,叫《乐书》,修成之后,多次在崇政殿演奏,请皇帝和两府大臣试听。紧接着宋朝的官方学者们都不甘人后,冯元、聂冠卿、宋祁等人合著了一部共81卷的礼乐巨著《景祐广乐记》,而宋祁又高人一等,他意犹未尽,自己独立成书,叫《大乐图义》,共两卷。

    修书的进度慢些,因为工程实在浩大。但一年半之后,经、史共8435卷校勘完毕,子、集共12000余卷校勘完毕,宋朝馆阁重开,文章典籍终于又有了依据!

    皇帝这样表率,宰相立即跟进。中书省的各位大佬以吕夷简为首,具体由参知政事宋绶执笔,写成了一部《中书总例》,也就是说中书省政事堂的宰相们怎么干活儿,这本书里什么都有(总例)。

    书成之后,吕夷简喜不自胜,他张开了,注意是怀抱,来抚摸着这套书,然后逢人便讲——自从有了这套书,就算只是个蠢人,也能当宰相了。(自吾有此书,使一庸夫执之,皆可为宰相矣。)之所以敢这样自信,首先一点,从书的卷数上就可以看出。

    一共是419册!或许吕夷简得全身展开,上面用手、下面用脚尖,才能“抚摸”完全这套书……文人们的天堂到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被赵祯指使得团团乱转,累得七窍生烟,但是快乐似神仙,再也听不到半句骂皇帝的君子宣言。

    也许他们真的满意了,皇帝如此用心地去做“正事”。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注意到了,皇帝再也没有每日视朝,对于救灾、黄河防汛这样的事,也不见再有大动作,至于整治军队、土地这样的根本国策也再没了下文,这样的日子除了不拜神之外,已经完全恢复到了真宗朝末年的时候!

    历史在倒退,希望太渺茫,而这时就再不见那些了不起的言官们有什么奏章!

    到了这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那些所谓的名臣、诤臣们都是些什么货色,他们在意的都是些什么了。那绝不是百姓的生活,或者国家的富强,而是支持着他们成为超级人类,可以自由享受人生的礼教大防。比如,上下有别、皇后是举国人类的妈绝不可轻废,皇帝不可以多搞女人之类的陈词滥调,仿佛这些一旦破灭,那么下一瞬间这个地球都会爆炸消失。

    如果这些还保持着,一切就都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都很靠谱。其实说白了,这也证明了这些人都会干什么。除了陈词滥调维护旧传统,他们什么也不会!

    当然,这也怪不了他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就像我们现在就集体反对克隆人体胚胎一样,谁知道几十年之后这会不会成了眼角膜捐赠之类的善举呢?我们所要知道的,就是当年那些传说中的神明一样的名字们,如吕夷简、范仲淹、富弼、文彦博,还有欧阳修、韩琦等人的本来面目,确切地讲,是落在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眼里,他们都是怎样的。

    好了,下一位终于轮到欧阳修出场,文人的天堂,那些风流韵事只有在上面的前提下,才能品出来它们是个什么味道,而且到底是不是需要羡慕和颂扬。


如果您喜欢,请把《如果这是宋史(叁)·仁宗盛世卷上》,方便以后阅读如果这是宋史(叁)·仁宗盛世卷上第十四章 举国皆圣贤,皇帝终颓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如果这是宋史(叁)·仁宗盛世卷上第十四章 举国皆圣贤,皇帝终颓废并对如果这是宋史(叁)·仁宗盛世卷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