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爱下棋,尤爱象棋和围棋。以前下棋还得找个对手,没对手就下不成。现在方便了,要找人下棋,上网就可以找到大把的对手。天南地北,男女老少,中国外国,应有尽有。
下棋的网站都设计得不错,注册棋手都有自己的网名,网站记录每人的得分情况,分段分级,且把每人的得分和级别都显示在网上。你可别小看这一招,这可是招徕棋客的最好措施。爱下棋的人,谁不爱争个输赢?虽然不输钱输米,但谁不想多挣几分,提高级别呢?就像国内有些学校开家长会把学生的成绩按名次公布在教室墙上一样,谁知道每次家长会后有多少孩子的屁股会遭殃?
公布得分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下几盘,也可以选个比自己水平高的挑战一下。当然,你也可以选个水平不如你的做你的“下饭菜”(可以欺负的对象),但那是有代价的,赢了水平低的,你得不了多少分,但如果你输给了水平比你低的,你就要加倍丢分了。
爷爷是家里的下棋高手,但黄米下棋却是由太奶奶启蒙的。
黄米的电视瘾很大,如果没人限制他,他可以从早到晚坐在电视机前,看得废寝忘食,你走到他身边叫他,他都听不见,用太奶奶的话说:“我儿看痴了。”
我们怕黄米看多了电视坏眼睛,就想方设法让他多玩别的东西,比如带他出去购物啊,骑车啊,散步啊,等等,在家里就尽量让他多玩别的东西。
下棋就是“别的东西”之一。
太奶奶先教黄米下围棋,但太奶奶只会下“五子连”,两个人下,一人执白,一人执黑。如果谁最先把五颗棋子摆在了一条线上,就算赢了。基本战术当然是尽量破坏别人,成全自己。
经过一番讲解与练习,黄米知道怎么样算赢了,后来还学会了用自己的棋子去堵对方的棋子,破坏对方的连线计划。但他毕竟年龄小,不能考虑那么全面,所以堵来堵去,常常被太奶奶溜掉,率先将五颗棋子连成了一条线。
黄米这么小,又没谁给胜者发奖发糖,又没外人知道,但他就是那么在乎输赢,输了就愁眉苦脸,赢了就又蹦又跳,看来好胜心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有时他为了赢太奶奶,就跑去把奶奶搬来助阵,让奶奶告诉他怎么下。有时他求胜心太强了,干脆牺牲自己下棋的机会,让奶奶全盘代替,自己跑一边去等着,过一会就问:“奶奶,赢鸟没油?”
我很担心:“他这么好胜,这么怕输棋,输了就这么不开心,以后到社会上遇到挫折怎么办?”
老黄当然也担心,但见老婆已经担心了,就不能火上浇油了,遂作“黄大胆”状:“小孩子嘛,都是这样的,哪里能指望他这么小就不怕输呢?”
“可是你小时候不是挺输得起吗?”
“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肯定也是很怕输的。你放心,等他长大了,他自然会输得起了。”
太奶奶还教黄米下象棋,不过太奶奶的下法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下法,而是太奶奶称之为“打象棋”的下法。那种摆了棋盘,分成红绿两边厮杀的,太奶奶才称作“下象棋”。
“打象棋”的玩法,是把所有的棋子都翻过来,背面朝上,码成两个两个一对,排成一长列。然后两位棋手轮流“抓牌”,等把棋子都抓完了,两人就可以看看究竟抓到些什么棋子了,然后合并同类项,把一样的棋子摆在一起,仍然是背面朝上,不让对方看见我方的兵力。
棋子按官阶和战斗力大小决定谁可以“吃”谁,吃掉了对方的棋子就归自己所有,可以把敌方的兵力收编,算成自己的兵力,再拿出去打敌人,一直到一方被另一方吃光为止。
“打象棋”的时候,上次的胜方先出棋。先出棋有巨大的好处,所谓先发制人是也。先出棋的人每次出多少颗棋子,对方就必须拿出多少颗棋子出来应战。每次只能出一种兵力,比如“炮”就只能跟“炮”一起出,而不能跟其他棋子混在一起出。但对方如果没那么多清一色的棋子,就只能把几种棋子混在一起出,这种混合兵团是最弱的兵力,即便你把“帅”和“士”混在一起出,也不敌人家两个“兵”。
我在这里讲起来很简单,但要教会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这些规则,还是很难的。首先是认识那些棋子就要花不少时间,好在太奶奶陪黄米玩,也就是混时间,没有什么培训目的,所以两人慢慢码棋子,慢慢“抓牌”,慢慢学认棋,可以花掉不少时间,一老一小玩得挺开心。
爷爷来了之后,就主要是爷爷陪黄米玩了。爷爷“段位”当然比太奶奶高,很瞧不起“打象棋”之类的雕虫小技,要教黄米真正的“下象棋”。
爷爷把棋盘摆了出来,先教黄米布阵:“将”摆在最中间,两边是“士”。
黄米因为认识那些棋子,学布阵还比较快。爷爷大为兴奋,以为家里出了个象棋天才,马上来教每种棋子的基本走法。
这个对黄米来说,就太难了点,记不住那么多规则,更不会举一反三。爷爷有点气馁,但准备继续推进,让黄米在实战中学习规则。
于是爷爷开始教黄米战略战术。但孩子太小了点,一个“当头炮,马来罩”就教了好久还不会。爷爷少不得要批评两句:“怎么搞的?爷爷不是教过你了吗?怎么还在‘马马叫’呢?”
爷爷看孙子睁着大眼睛,有点惊恐地看着自己,知道急于求成了点,遂缓和了口气说:“看,如果爷爷把炮放到这个中间,你就把马支出来,放到这里,看见没有?好,再来。”
爷爷把炮架到中间,专等着黄米的马来“罩住”。但黄米因为支错了几回马,挨过爷爷的批评,心下胆怯,拿起“马”,看着爷爷,不敢落子。
爷爷知道自己太严厉了点,把孙子吓着了,赶快换成鼓励的眼神:“不怕,大胆些,落子!把马支出去。”
黄米还是不敢落子,怯怯地说:“要奶奶下。”
爷爷的声调又不自觉地严厉起来:“那怎么行呢?是你在下棋,又不是奶奶在下棋,怎么能叫奶奶代替你下呢?”
黄米愣了一阵,把棋子丢了,跑去找太奶奶:“太奶奶,你陪我玩。”
奶奶知道了,过去批评爷爷:“陪小孩子玩玩就行了,别搞成正规培训班了。他还这么小,哪里能一下学得跟大人一样?你看你把他吓成这样,那他下棋还有什么乐趣?”
爷爷怪不好意思的,连忙去太奶奶那里叫黄米,屈尊俯就说:“宝宝,来,爷爷跟你‘打象棋’。”
黄米还是有点怕爷爷,不过奶奶和太奶奶一直鼓励他,也就大胆地跟着爷爷去“打象棋”了。
以爷爷的“段位”,成天陪着孙子“打象棋”,少不得对奶奶咕噜几句:“其实宝宝年龄也不小了,人家谁谁谁,不就是两岁开始学下棋的吗?”
奶奶开导说:“他不愿意学的时候,你逼着他学,那也是学不好的。人家两岁学棋,是不是本身就有那个爱好呢?要不就是人家师傅教棋的方法比你好一些?”
说到教棋的方法,爷爷就不好多说了,再说就是他这个师傅不如人家谁谁谁的师傅了。
奶奶进一步开导说:“你的任务是陪他玩,别让他看太多电视,别让他摔倒碰伤,你别总想着一下就把他培养成你下棋的对手,让他陪着你玩。”
艾米听说了奶奶“训”爷爷的事,很担心,私下跟老黄说:“爷爷会不会生气了,一拍屁股跑回加拿大去了?”
“不会的,爷爷是个懂道理的人,知道奶奶说的没错。”
不知道黄米是怎么判别出爷爷的棋艺比太奶奶高的,总之他后来就很佩服爷爷,觉得跟爷爷下棋才是正宗,不怎么爱跟太奶奶“打象棋”了。
有时黄米还没起床,或者在跟别的人玩,爷爷就抓紧时机上网下几盘“真的”。有时正下着,黄米来了,爷爷就请求说:“宝宝,爷爷正在跟别人下棋,还没下完,如果现在停下,爷爷就算输了,要丢好多分呢。你先在这里玩一会,等爷爷下完了再陪你玩,好不好?”
黄米可能并不知道什么叫“丢分”,也不知道丢分的严重性,但他可能从爷爷的表情上猜出来,这个“丢分”对爷爷来说是奇耻大辱,万万不能让这事发生。
刚开始时,他在旁边等一会就等不及了,跑去找别人玩。有时他一个人在上下楼梯,或者一个人在玩,被奶奶看见,就赶快领着他去找爷爷,看到爷爷正全神贯注于下棋,就批评爷爷:“你怎么让他一个人跑了?要是出了事怎么办?做爷爷的人了,怎么还光顾着玩呢?”
爷爷很不好意思,赶快关了电脑,来陪黄米玩。但事后总有点惋惜,对黄米念叨说:“看,就是刚才奶奶把爷爷那盘棋中途打断了,爷爷就丢了二十分。其实那小子不行,爷爷肯定下得赢他,最多十分钟就能下完。”
念叨多了,黄米也能懂,知道输赢对爷爷来说至关重要,也知道是他跑掉才让奶奶发现爷爷的秘密的。后来如果遇上爷爷正在鏖战,他就等在旁边,不到处跑。
太奶奶看见了,不好直接去批评爷爷,只把奶奶叫来看:“我儿真可怜,爷爷在网上下棋,我儿一个人‘志志摩摩’(傻呆呆的)在那里玩。哎,男人啊,到老都长不大,一玩就玩忘形。”
奶奶知道黄米不愿意她发现爷爷的秘密,遂不多说,只站在那里看着黄米。奶奶看见黄米自己玩一会,又走到爷爷跟前去,依在爷爷身上,看爷爷下棋。爷爷正专注于厮杀,见孙子来了,就拍拍孙子,许愿说:“快了快了,这盘马上就完,你在边上玩一会哈,别乱跑,跑了让你奶奶看见,又要批评爷爷了。”
于是黄米又到一边去玩,还警觉地四处张望,看奶奶有没有发现。
奶奶有时忍不住了,说:“宝宝,来跟奶奶玩吧。”
黄米不情愿地“嗯”一声,表示不同意。(这个“嗯”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如果是直直的,降调的“嗯”,那就表示同意。如果是直直的,升调的“嗯”,那就表示疑问。如果是转弯抹角又升又降的“嗯”,那就表示不同意。)
奶奶教他:“去把爷爷的电脑关了,让他下不成。”
黄米又不情愿地“嗯”一声。
奶奶说:“你不关他的电脑,他下了一盘又一盘,一天都没时间跟你玩的。”
黄米替爷爷声辩说:“爷爷快鸟。”
爷爷得意地说:“还是宝宝懂爷爷!看你奶奶把你爷爷说的,好像爷爷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宝宝知道爷爷哈?爷爷怎么会下了一盘又一盘呢?爷爷说到做到,下完这一盘肯定不下了。”
爷爷见孙子如此体贴,也不好意思让孙子久等,就草草收兵,来陪孙子玩。黄米大概是觉得爷爷为他做了太多的牺牲,总想讨好一下爷爷,也可能是怕爷爷跟他下棋也是讲输赢的,所以有时见爷爷跟他“打象棋”的时候老是输,就拿出自己的好棋要送给爷爷:“爷爷,给你!”
爷爷被他逗乐了:“好家伙,你还可怜起我来了?你以为我下不赢你?我是让着你的呢。好,这回不让你了,把你杀个丢盔卸甲!”
爷爷不费吹灰之力就赢了一盘,黄米不仅不沮丧,还帮爷爷喝彩:“爷爷赢鸟!爷爷赢鸟!”
奶奶在一边看得热泪盈眶,事后讲给我们听的时候还忍不住眼圈红红的,有点哽咽地说:“我宝宝真会体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