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唐王朝却因为一位英雄的横空出世而得以延续,得以苟延残喘。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乱世的浑浊和污秽。他默默无言,以绝世才华、满腹韬略扭转乾坤。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的郭子仪。
他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开元年间郭子仪以武举登第。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任天德军(今属内蒙)使,兼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北)太守、朔方(今陕西北部)节度兵马使。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县)起兵叛唐,玄宗以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军(今宁夏灵武南)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诏命率本部军马东讨安史叛军,很快收复云中马邑(今山西朔县)、东陉(今河北属地)等十余郡,郭子仪也以功加封御史大夫。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西)人,以骁勇善战闻于军旅,郭子仪和他向有嫌隙,在世人心目中有两虎不能并存之势。当天宝十五年叛军猖獗,中原扰乱,玄宗遍求良将,并以河北(今河北地区)、河东(今山西地区)防务人选征询郭子仪的时候,郭子仪立即推荐李光弼堪当此任。在国难当头之际,郭子仪能秉公心、泯私怨,说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时人许之以高义,得到社会的普遍赞扬。这年6月,哥舒翰为叛军所败,潼关失守,京城震动,玄宗逃往四川。7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身边只有临时凑聚的乌合之众,军容不整,士气低落,而盘踞两京(长安、洛阳)的贼军,声势浩大,气势逼人。肃宗诏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勤王,大军西进灵武,使唐朝临时首都的人心士气为之一振,从此郭子仪的朔方军成为唐朝恢复两京的中坚力量。肃宗即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郭子仪大胜于潼关之后军威大振,攻克蒲州,收复永丰,自此以后,潼关陕西境内再无安史叛军的据点。10月郭子仪又大败安庆绪之军于陕州(今河南陕县)之西,安庆绪渡河逃至相州(今河南安阳),郭子仪护卫广平郡王李豫(后为代宗皇帝)入洛阳,东都人民夹道欢呼王师归来,给民心士气以极大的鼓舞力量。由于军功卓著,肃宗加封子仪为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不久郭子仪入朝谢恩,肃宗派御林军仪仗队迎于灞桥(今陕西西安市东)之上,肃宗慰抚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大败于邙山,鱼朝恩败退于陕州;河中军哗变,杀死主帅李国贞;太原军哗变,杀死节度使。朝廷担心哗变士兵与叛军合流,局面无法收拾,若派年轻将领前去弹压,不孚众望,没有权威。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再度起用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军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今山西新绛)。是年3月,郭子仪临危受命,上任前辞别肃宗。此时肃宗已卧病不起,无法接见。郭子仪奏请说:“老臣奉命,将战死于外,不见陛下,死不能瞑目啊!”他心系肃宗,忠于唐室,仍如往昔。肃宗召他至病榻之前,泣谓郭子仪说:“河东之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郭子仪洒泪而别。郭子仪至绛州住所,第一件事就是擒拿杀害主帅李国贞的贼首王元振等数十人,当众正法,伸张正气,遏制邪恶,以示惩诫。太原将领章云京亦效法郭子仪,擒诛贼首。从此以后,诸镇官兵军纪肃然,军威复振。
上元二年四月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矜拥代宗即位有功,把持朝政,猜忌元老重臣,对郭子仪更加防范,奏请代宗罢郭子仪兵权,召回长安管理肃宗陵墓事务。郭子仪回京后,将肃宗写给他诏敕20卷,献给代宗,使其洞察自己报国忠心,以释猜忌。代宗阅后诏答说:“我不德不明,使大臣产生忧疑之虑,深以为愧,望勿以为怀。”时叛军首领史朝义尚盘踞洛阳,朝廷派雍王李适为元帅率师征讨。代宗欲以郭子仪为副帅,恰值鱼朝恩、程元振杀大臣裴茂等人,扰乱朝政,郭子仪之任命也就搁置起来。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陷泾州,刺史高晖被俘投敌,引贼深入京畿,劫掠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东),逼近京师。代宗无计可施,再次启用郭子仪,出镇咸阳。上次罢职,旧部散失殆尽,这次受命出征,只访求到旧部20人。没有战马,只得借用农民耕田牲畜以代。郭子仪赶赴咸阳之日,蕃军已渡渭水,代宗避难陕州(今河南陕县),蕃军进驻长安,扶持李承宏为儿皇帝。这次兵难,朝野皆咎责宦官程元振,程惧,不敢还京,挟天子迁都洛阳。郭子仪上表恳请还都,以安定天下。十一月代宗还京,赐郭子仪铁券以记功,并图形于凌烟阁以彰其忠义。
吐蕃之难方平,叛将仆固怀恩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又引吐蕃、回纥、党项联军数十万南下,郭子仪出镇奉天(陕西乾县),坚壁以待,贼军不战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仆固怀恩又诱引叶蕃、回纥、党项、羌、浑等蕃兵及山贼30万贼兵南下,天子亲征,急召郭子仪屯兵泾阳,以1万人抗击30万之众,被贼军围困数重。郭子仪命李国臣、高升二将拒其东,魏楚玉挡其南,陈回光挡其西,朱元琮挡其北,郭子仪本人率甲骑2000出没于前后左右,以为疑兵。胡人见而问唐军:“此是谁?”答称:“郭令公也。”回纥将惊道:“令公尚存?”回答说:“正率众将抗敌。”回纥道:“仆固怀恩妄称令公已亡。既健在,能见之否?”郭子仪免去盔甲,布衣以出。回纥众将大惊,伏地请罪。郭子仪以酒相待约盟而散,终于化解了危机。
郭子仪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之一,最独特最值得后人效仿之处,不是他的兵法和战绩,而是他为人处事的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他的高妙处。
《太平广记》中评价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始人伦之盛无缺焉。”翻翻历史书,我们就会知道,一个人要想权倾天下而满朝不忌恨,功盖群臣而君主不猜疑,有多么大的难度!数千年历史也只郭子仪完满地做到了这一点。
郭子仪善于化解敌意,辛酸事往肚里咽,能忍常人所不能忍。郭子仪对皇帝至忠至诚,赏罚必信。遭到皇帝宠臣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时,他在皇帝诏书下达时立即回朝,没有丝毫怀疑犹豫,所以谗言总是不能成功。
在郭子仪带兵破吐蕃、灵州时,宦官鱼朝恩派人挖掘他父亲的坟墓,地方官没有能够捉到盗墓的人。郭子仪从泾阳回朝进见皇帝,朝廷内外都担心发生事变。君臣见面时,皇帝告诉郭子仪这件事,郭子仪没有怒发冲冠,他流着泪说:“我带兵多年,都不能禁止士兵盗掘坟墓。如今有人掘我先父的墓,这是老天的报应。我没有什么可埋怨的。”
又一次,鱼朝恩约郭子仪至军中清点兵器,将军元载派人告诉他,军中的气氛可能对郭子仪不利,最好多带一些人去,以防不测。郭子仪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只带领十来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见到后问郭子仪为什么敢只带这么少的人,郭子仪说明了情况。朝恩非常惭愧,流着泪对郭子仪说:“如果您不是我应该敬佩的长者和君子,怎么可能这样做呢?”
安史之乱后,降将田承嗣割据魏州,他为人狠毒,目中无人,不听朝廷号令。郭子仪所派的使者到达魏州时,田承嗣却向西跪拜,并指着膝盖对使者说:“这膝盖好久没有下跪了,今日却为郭令公屈膝。”
郭子仪带兵多年,从他手下提拔起来的将领有数十人,这些人大多被封为王侯。郭子仪却能使他们同进退,如同指挥士兵一样。
郭子仪的府宅占亲仁里的四分之一,中间通到永巷,家中有三千人出出进进,但无人知道他的居处。唐代宗从不当面称呼他的名字。他的八子七婿都是朝廷显贵,各房孙子加在一起多达几十个,他不能全部认识。到请安时,只好点头示意。郭子仪富贵一生,荣华一世,作为一个臣子,他已经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继位,郭子仪被尊为尚父,加封太尉兼中书令,其余的职务都不再担任。食邑达到二千户,政府每年发给1500百人的粮食,200匹马的草料。两年后,郭子仪生了重病,皇帝派人前去看往,郭子仪已不能活动,只能点头谢恩,不久去世,享年85岁。皇帝宣布停止上朝5天,令群臣前往郭府吊唁,丧葬费用均自国库支取。郭子仪被安葬在唐肃宗陵墓旁边,安葬之时,皇帝与文武百官一同痛哭流涕,赐谥号“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