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的诗歌意象常常是晦涩含混。这是一种故意的模糊,以便使读者的眼睛远离现实集中在本体理念上。
——查尔斯·查德威克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象征主义风行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意念含义,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诗的任务就是沟通两个世界,而象征则是沟通它们的桥梁。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一面固然增强了它们间的沟通,但又使诗歌几乎成为神秘的谜语。
象征主义流派出现于1886年。巴黎有一个笔名叫让·莫雷亚斯的年轻诗人,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这个称号来称呼当时包括波德莱尔在内的前卫诗人。宣言获得广泛热烈的响应,成为象征主义开宗立派的标志。
在象征主义这个名称之前已有象征主义的艺术萌芽。的作者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先驱式的人物。另一先驱是《玛尔佗萝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亚蒙。至于马拉梅、兰波和魏尔兰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大师,虽然在他们发表作品的时期,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尚未通用。莫雷亚斯发表宣言时,马拉梅和魏尔兰、兰波的主要作品都早已问世。
象征主义虽然走的是抒写个人感情的老路,可是它与浪漫主义的抒情是大异其趣的。它撇开日常生活中的浮浅的喜怒哀乐,着力于描写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如马拉梅所说意在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为此,象征主义注重对诗的语言进行改造。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征主义不满足于对日常事物的真实再现,它的诗人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在于造成一种雾里看花的艺术幻境,让读者在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中体会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理想的诗境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的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散文诗的音乐感并不亚于格律诗,有时反而胜过格律诗。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盛世。马拉梅的(1893年)、拉弗格的遗着《善意之花》(1890年)以及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年)……组成了象征主义文学的百花园。到1891年,象征派“文学宣言”的作者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接着,许多象征派诗人也开始另寻自己的艺术之路。至此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土崩瓦解。但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却影响到了20世纪法国的重要诗人瓦莱里、克洛代尔、亚默甚至圣琼·佩斯等,这些人都被评论家列为后期象征主义者。
象征主义的影响既不限于法国,也不限于西方世界,它还飘扬过海开放在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坛上,戴望舒、李金发等的诗歌都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诗歌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