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苹果公司任资深经理的迈克尔·罗普(Michael Lopp)在回答苹果为什么能设计出那么多酷毙了的产品时,为我们介绍了苹果产品设计流程中的两个关键点:
完美原型:苹果要求,即便是产品的设计原型,也要实现得完美无缺。拿软件的用户界面设计来说,原型界面的每个像素都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达到完美的外观效果。显然,这需要在设计阶段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也很好地避免了决策时的歧义和不确定性,减少了后续的反复。
10→3→1:在开始阶段,苹果的设计师通常会着手设计10个左右的不同方案,然后从其中找出3个明显较好的方案。虽然目标是找到3个候选方案,但从10个方案开始的做法,可以赋予设计师更大的灵活性,不至于在开始阶段束缚设计师的手脚。随后,设计师通常会花上更长的时间,围绕那3个候选方案展开讨论并最终选出最好的一个。
正如罗普所说,苹果是在设计的最初环节,就要求设计师做到极致。“追求完美”是苹果的设计师们一进入公司,就挂在嘴边的信条。
当然,这句话的分量对不同人也不完全一样。对普通设计师而言,完美主义也许只是个理想化的目标,可以追求但不必强求。但对帮主乔布斯来说,完美主义其实就是他的生命,如果某件事做不到完美,那简直比杀了他还痛苦。
早年开发Macintososh的过程中,乔布斯用近乎偏执狂的架势,要求工程师们把用户根本看不见的主板电路做得漂亮、养眼,要求设计师仔细调整键盘上每个标点符号的外观,反复比较主机机箱的不同候选颜色……
在研发iPhone的时候,设计团队尝试过数百种不同的手机外壳,有的方案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有的方案之间明显不同,还有一些方案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材质。最终,由乔布斯拍板,选定了其中一款设计。但就在离手机正式发布还有几个月的时候,一天,乔布斯突然被自己的潜意识惊醒,他发现,自己对此前选定的外壳方案又不满意了。他驱车赶到iPhone设计团队。那些已经连轴工作了很长时间的设计师们对乔布斯的出尔反尔敢怒而不敢言。
“乔布斯就是创造产品的米开朗琪罗。”杰伊·艾略特评价说,“他会不停地在画布上涂涂改改,直到他肯定自己已经得到了满意的方案为止。”
在苹果,人们把乔布斯这种临发布前的出尔反尔称做“重启”。一旦乔布斯对此前选定的设计方案不满意,他就会像重启一台电脑那样,“重启”整个设计流程,废掉此前辛辛苦苦得到的一切,从一个他认为合适的环节重新开始。这对设计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但对产品而言,这是通向完美的必经之路。
乔布斯经常告诫员工,一定不要因为想当然的困难而放弃对完美的追求。乔布斯总是给员工讲这样一种糟糕的过程:“当设计师把一个出色的创意拿给工程师看的时候,工程师总是说:‘这不可能,我们做不出来这个,根本没有可能。’于是,设计师只好屈服于工程师,让工程师在‘可能’的情况下完成产品设计。最终,当他们把设计图纸拿给制造部门的时候,制造部门的人就会说:‘我们造不出来这个。’就这样,每个环节的人们都占足了口舌上的便宜,却丢弃了完美的产品。”
1997年刚回归苹果的乔布斯和艾维一起完成iMac的彩色透明设计后,他们在工程部门就碰到了这样的麻烦。当乔布斯和艾维把设计原型拿给工程师看的时候,工程师们竟然找出了38个理由来说明这个创意为什么无法实现。
乔布斯说:“不,不。我们就要做这个。”
工程师们说:“好吧。但,为什么呢?”
乔布斯对他们说:“因为我是CEO,而且我认为,这东西能够实现。”
工程师们很不情愿地服从了乔布斯的命令。但最终,iMac的市场表现证明,乔帮主的坚持是对的。
其实,乔布斯在完美上的追求也并不只限于苹果的产品。有一位曾在加州帕萨迪纳(Pasadena)苹果专卖店工作的销售,名叫伊恩·麦多克斯(Ian Maddox)。他刚刚到苹果专卖店工作不久,那家专卖店就开始重新装修地板。每天晚上等最后一名顾客离店之后,施工队就开始把一块块地砖掀起来,换上新的地砖。新的地砖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深灰色花岗岩,是乔布斯亲自挑选的样式。“那地砖铺在专卖店里非常漂亮。”麦多克斯回忆说。
新地砖铺好后不久,一天清早,专卖店还没开门,麦多克斯发现所有经理都神情紧张地在店里集合,甚至还包括极少露面的区域经理。原来,乔布斯这天早上带了四五个人,亲自来到这家专卖店,检查新地砖的效果。
麦多克斯发现,乔布斯对新的地砖并不满意。新地砖刚铺上时非常漂亮,但因为使用的接缝剂不够好,顾客一踩就会留下难看的污迹。地砖才铺好几天,整个大厅的地板就显得污秽、脏乱。
看到乔布斯很不满意,麦多克斯和专卖店经理们都很紧张。他们战战兢兢地看着乔布斯。这一次,乔布斯不仅仅是不满意,而是大发雷霆、火冒三丈。乔布斯命令专卖店经理,地砖必须被全部换掉。结果,施工队又被叫了回来,认真清洗了每一块地砖,使用新的接缝剂重新铺设了整个地板。
乔布斯曾不无自嘲地对记者说,自己追求完美可能也是一个弱点,“有时,‘做到最好’是‘做得很好’的敌人。”
的确,乔布斯对完美的追求已经深入到了苹果的每一项工作中。这种追求如果把握不好,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所谓“完美”,有时也会事与愿违。例如,苹果公司在乔布斯回归前,销售不断下滑,占有率急剧下降,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里,苹果的领导者和工程师们仍坚持认为,苹果电脑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产品,市场上的颓势只不过是机遇不好罢了。
亲身经历了那一段艰辛历程的李开复评论说:“现在看来,正是这种片面追求完美的思维方式害了苹果。道理其实很简单,从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到苹果公司的设计师们,只知道一心沉醉在对完美产品的追求中,却因此丧失了市场的先机。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却欠缺从竞争对手那里虚心学习的自省。他们对用户有高度的同理心,但却不知道用积极的态度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的确,苹果电脑看上去很酷,跑起来很快,用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但它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无法与其他公司的产品兼容,价格又居高不下。最终,苹果公司只能像他的创始人那样,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李开复为我们廓清了一个明确的界限——要玩完美主义,就要像回归后的乔帮主那样,在洞悉未来、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追求完美,如果像当年研发Macintosh时那样,置用户对价格、兼容性等问题的关注于不顾,片面追求所谓的“完美”,就必然败得很惨。从这个意义上讲,乔布斯的完美主义,在帮主回归前和回归后,也有着不一样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