荈赋
灵山惟岳①,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②,农功少休,偶结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③,挹彼清流。器择陶简④,出自东隅。酌之以匏⑤,取式公刘⑥。
惟兹初成⑦,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杜育〕?—311字芳叔。西晋襄城郡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永兴中304—305,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监祭酒。永嘉五年311,京城洛阳将陷时,死于难。有集二卷。
〔题解〕陆羽在《茶经》里列举古代六首咏茶诗词歌赋中,除南朝宋鲍令晖的《香茗赋》是咏茶的文学作品之外,其余几篇只是在作品中有咏茶的词句。在今存的中国古代茶文学作品中,杜育这篇《荈赋》占有突出的地位,是一首吟咏品茗意境的优秀作品。它以俳赋形式和典雅、清新、流畅的语言,写出了结伴同游秋日茶山的农夫们采茶、制茶和品茗的优美意境。
〔笺注〕①灵山惟岳起六句:描写茶园所处天时、地利的生态环境。茶园秉承天地钟爱,为沃土甘霖,灵秀之气所孕育,虽时至初秋,仍显葱翠碧绿,充满勃勃生机。
②月惟初秋起四句:作者写,在初秋之日,趁农事闲暇之时,邀请好友结伴同游茶山采茶、制茗的情景。
③水则起二句:点明烹茶水品,是取茶山脚下岷江中之清洁活水。
这正如唐代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所言:“烹茶于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岷江在四川省中部,又名都江、外水汶江,源出岷山北部的羊膊岭。
④器择陶简起二句:是谓在调制茶汤时,是选择浙江越窑所生产的精美陶器。以巴蜀对越地而言,故称“出自东隅”。《荈赋》对制茶、煮茶的具体方法未明点,按《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于瓷器中,以汤浇覆之。”
⑤酌之以匏:匏,《说文·包部》按:“匏属葫芦科,学名与瓠同。
盖与瓠同种,而微变者也。”:“瓠之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俗言之就是:“葫芦瓢无柄者曰瓠,有柄者曰匏。
⑥取式公刘:公刘,是古代周部族祖先,相传为后稷的曾孙。在其豳邑其地在今陕西省旬邑县、彬县一带都城营建宫室落成庆典,盛宴臣下、宾客时,以“匏”为酒具,相庆豪饮,称之为“酌之以匏”,并相袭定为国宴礼仪方式见之于《诗·大雅·公刘》。古代公刘“酌之以匏”的饮酒方式,对后世影响较深远,多有仿效者。
⑦惟兹初成至结句:是言腴含甘霖玉露的香茗。经煎煮后茶汤所呈现的景象:较粗的茶末下沉,较细的茶之精华部分浮在匏瓠之面,白色沫饽,胜似春雪,灿若初春阳光;其味鲜爽,芳香四溢。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①并序
余闻荆州玉泉寺②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一作鸭。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热,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侄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迭,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③,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④,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⑤,顾惭西子⑥妍。
朝坐⑦有余兴,长吟播诸天⑧。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西北。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出生于此。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曾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因称“李翰林”。贺知章誉其为“天上谪仙人”。后人称其为“李谪仙”。其诗与杜甫齐名,又被称为“李杜”。
〔题解〕此诗约作于天宝中。李白因在长安遭权贵谗毁,抱负不得施展,于天宝三载744,按:是年正月改年曰载春“赐金还山”,离长安作第二次漫游。后在金陵与族侄僧人中孚相遇,蒙其赠诗与仙人掌茶,诗人以此诗为谢。在唐代的诗歌中,这是早期的咏茶诗作,可以说它是唐代茶文化百花园中,一枝报春的梅花。
〔笺注〕①仙人掌茶:据湖北省《当阳县志》与《玉泉寺志》所载,仙人掌茶创始于唐代中期荆州玉泉山玉泉寺,创制者为李白宗侄、玉泉寺中孚禅师。此茶后来失传。湖北当阳县玉泉寺茶场,于1981年恢复试制仙人掌茶取得了成功。该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汤色清澈,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滋味鲜醇爽口,清香雅淡,回味甘甜隽永。
②玉泉寺:是我国佛教着名寺院之一,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它与江苏南京的栖霞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山东长青的灵岩寺,素称“天下四绝”。在北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有僧舍三千七百余间,僧侣曾达一千多人。玉泉寺现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地区单位之一,亦是湖北省的旅游胜地。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而仙人掌茶也是游客慕名必尝的佳茗。
③玉泉山:一名堆蓝山、又名覆般山。在今湖北当阳县城西15公里。
超然屹立,气势磅礴。唐代张九龄有咏玉泉山诗:“万木柔可结,千花敷欲然;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在山麓有玉泉古刹,寺侧有珍珠泉,沸涌如珠,晶莹清澈。玉泉山胜境独擅,素有“三楚名山”之誉。
④宗英:即指中孚禅师,是诗人赞其是李氏宗族中非凡夫俗子之辈。禅伯:禅,佛教名词。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禅伯,是李白誉其侄中孚在佛门清修有成,在僧侣中已享有受尊敬的地位。
⑤无盐:本为古地名——战国齐邑。齐国丑女钟离春、齐宣王后,即生于此邑。诗中“无盐”即钟离氏之代词。因其貌其丑,四十未嫁,自谒齐宣王,陈“四殆”之说,于是齐宣王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谏。即拜无盐为正后,齐国大安。诗人用“清镜烛无盐”等二句,赞誉中孚所投赠之诗,意境空灵脱俗,如明月宝鉴一般。似乎大有“片石孤帆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见诸于唐代李颀《题璿公池》
诗的深邃意境,以至令诗人自惭形秽,有如齐国丑女钟离春,羞见越国美女西施一般。这虽为谦词,但也流露出李白仕途不遇,求仙未成的复杂心理状态。
⑥西子:春秋时越国西施的别称,越苎萝人,传说越王勾践败于会稽,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饰以罗谷〔hú,薄如轻雾的绉纱〕,教以容步,习于士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吴王,夫差许和。越王卧薪尝胆,生聚教训,终于打败吴国。西施归范蠡,以游五湖而去。
⑦朝坐:指中孚在寺院里坐禅诵经。
⑧诸天:即指“三界诸天”。佛教把世俗世界划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皆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
秋晚招隐寺①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
万畦新稻傍山村,数里深松到寺门。
幸有香茶留释子②,不堪秋草送王孙③。
烟尘怨别唯愁隔,井邑萧条④谁忍论。
莫怪临歧独垂泪,魏舒⑤偏念外家恩。
〔李嘉佑〕719—779字从一。唐代诗人。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进士及第。曾任鄱阳、江阴令。监察御史等职。其间曾在肃宗宝应元年762罢任,漫游吴越。
〔题解〕诗僧皎然,在唐代中期开创以茶代酒的茶宴之先河,。作有《九日与陆处士饮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等倡导以茶代酒的茶诗。这种崇尚俭德之风的茶宴,多在寺院里举行。寺院在举行法事活动时,以茶宴招待僧俗宾客;文人雅士,也以茶宴为亲友饯行。
〔笺注〕①招隐寺:在江苏镇江市南3公里的招隐山中。该寺建于南朝宋初年。
②释子:佛教称谓。全称为“释迦子”。意为释迦牟尼之弟子。诗人在诗中以“释子”作为出席茶宴宾客之代称,是表示他对佛教的虔诚和尊敬。
③王孙:为贵族之后裔。《史记·淮阴侯传》:“吾家王孙而进食。”
集解:如言公子也。《文选》马融《长笛赋》“游闲公子,暇豫王孙。”
唐代诗词里常以“王孙”作为同辈友人之代称。白居易在《草》一诗中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之名句。
④井邑句:这是由于刘展进犯江淮和史思明叛乱,致使繁华富庶的江南呈现万户萧索的景象。刘展为唐宋州刺使兼淮西节度副使。在其欲谋反的意图泄露之后,唐肃宗采纳所谓“欲擒故纵”之计,继又授其统领淮东南、江南西、浙西等三个方镇节度使的兵权。刘展重兵在握之后,于肃宗上元元年760十一月举兵叛乱。曾一度攻陷了润、升、苏、湖、扬州等数十州县,给江南广大地区造成了深重灾难。
⑤魏舒:字子阳。晋任城人。《晋书·魏舒传》载: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曰:“当出贵甥。”舒曰:“当为外亲成此宅相。”舒在晋武帝265—290年在位时为司徒,为时人所景仰,并厚报了宁家对他的养育之恩。
送陆鸿渐栖霞寺①采茶
采茶非采绿②,远远③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④,何时泛碗花?
〔皇甫冉〕717?—770?字茂政。唐代诗人。润州阳丹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天宝十五载756进士及第。授无锡尉。官至右补阙。
〔题解〕陆羽因避“安史之乱”,南游到太湖之滨,时任无锡尉的皇甫冉与其结为好友。陆羽以皇甫冉任所为依托,到周围地区茶山进行采茶活动。此诗约作于肃宗至德二年或乾元元年757—758。
〔笺注〕①栖霞寺:在南京市东北约22公里栖霞山中峰西麓,创建于南朝齐永明元年483。
②绿:即荩草。载:绿竹、荩草可入药、作染料。
“非采”说明采绿易,采茶难。
③远远起五句:诗人言其友人陆羽为研究栖霞野生茶叶,于清明前后,不辞辛劳,攀险峰,上层崖,采摘在春风里初展的嫩茶芽,当采满筐时,日近黄昏,只好在山人茅屋借宿。
④王孙草: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木,六月茎顶部开黄花,根部可入药,而此诗中的“王孙草”三字是另有所指。王孙:是指陆鸿渐。
王孙原谓贵族之后裔,一般泛指公子。唐人在送行诗中,往往不直书友人的名字,而是以王孙为代称。草:是指陆羽在栖霞山采制的新茶。
切盼友人早日归来,在品饮春茶时,以畅叙阔别之情。
陆鸿渐采茶相遇
千峰待逋客①,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②,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皇甫曾〕?—785字孝常。唐代诗人。涧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皇甫冉之弟。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及第。官至殿中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于唐代宗大历九年774春游湖州时,同陆羽相识,结为好友。
〔题解〕北诗在明代陈继儒辑《茶董补》收入时,题相同,作者却署名皇甫冉,但《全唐诗》皇甫冉卷未收入此诗。而是收在皇甫曾卷内。清同治《上饶县志》收入时亦署名皇甫曾。据此推断此诗当为曾所作无疑。此诗约作于德宗贞元初785或之前,时陆羽隐居上饶。
〔笺注〕①逋客:谓隐者。《文选》载孔稚珪《北山移文》:“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此诗前四句,是诗人赞颂陆羽,说千峰万壑都在迎接这位陆隐士前来采茶。而富有采茶经验的陆羽,深知只有到那人迹罕到的悬崖溪涧之间,才能采到珍贵的茶茗。
②幽期起四句:是诗人抒发同陆羽分手后的怀念之情。诗句感情真挚,委婉动人。述说自分手后急切盼有重逢相聚之时,可是你却孤身远在山寺之中采茶、品泉,受尽凄苦;岁月悠悠,无由相见;惟有在面对孤灯的长夜里呼唤友人的名字,而回应的仿佛只是一声声敲磐的声音,从遥远的山寺中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