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西方的天空还是一片红烧云,刘辰星一家不受外面旱情影响其乐融融共进暮食的时候,大明宫紫宸殿灯火辉煌,三品以上的紫袍在职文官几乎都在,深绯色、浅绯色的五品以上相关在职官员更是挤满了。
晃眼一看,若不是天幕已经暗了下来,还以为现在是早朝廷议现场。
然而现在已经是傍晚时分,长安城各大城门,城里一百零八坊的东南西北四道坊门,皇城、太极宫、大明宫三座象征天下权力的宫门,都早在宵禁鼓声下相继关闭。
长安城有严格的宵禁制度,不是死人这等大事,别想宵禁后进出坊门,更别说需要女皇谕旨或者禁卫军才能打开的宫门了。
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有离开大明宫,大家也别指望今天还能离开皇宫回家了。
估计有了通宵加班,第二天直接在宫里上早朝的觉悟,一班三品大佬和五品高官们都有志一同地耐心耗在金殿内,当然也是现在大臣比后世明清的朝臣待遇好,现在的朝臣们就是早朝都可以坐着上,这会儿不是严肃的早朝,他们更是一人一坐榻坐着议事,自然要松活许多,长时间耗在金殿也能撑下去。
国家大事再重要,女皇的龙体事关社稷,同样是一等一的国家大事。
眼下已是要掌灯之际了,女皇毕竟年事已高,又手握天下大权,免不得有几分想求长身不老之心,这在历代帝王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君王都有不少,诸如秦始皇求仙的故事就耳熟能详,女皇即使头脑清醒,知道这个世上没有什么长身不老之事,心里仍多有向往那寿星翁,自是注重保养自己的龙体,该用膳时不能耽误,进食晚了不易消化也不行。
是以,女皇现在并不在金殿,离开用御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女皇从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开始代沈氏高宗皇帝处理政务,至今掌权已长达三十年之久,君臣多年对彼此还是了解的。
一班大臣趁着女皇离开用御膳之际,在金殿外的廊下囫囵用了一顿廊下食,估摸着女皇要回来的时候,就提前回了金殿。
沉默了一时,又到底不是早朝那样严肃的庭议,今日发生的事又颇大,怕是朝堂大地震也不为过,为官者又多追求一个稳,这样明显风雨欲来山满楼之前的平静,不觉叫人心思起伏,颇有几分坐立不安,渐渐地也不知从谁开始,金殿里开始小范围议论起来。
“听说太仓的粮食有问题,魏王今下午就开始负责调查了。“
“太仓管理严密,怎么可能有问题,若是有问题那就”话未说完,一片惊骇,下意识止了话。
“太仓资料冗长,不是一下就能查出来的,所以可能是我等误会了。”
“应该是我等想多了,魏王现在还在圣人左右,多半是配着用膳,毕竟圣人忧国忧民,如今大旱,圣人胃口多有轻减吧。”
估计沉默了太久,众人没谈上几句,只听殿外有远及近一声声传来太监的高呼“圣人至。”
霎那,金殿内一片鸦雀无声。
一众大臣忙不迭神色一正,从垂腿而坐的坐榻上起身,神情恭敬地面向大殿正中,拱手低头,恭候女皇圣架。
这样恭候站了大约半刻钟,才听到有脚步声踏进大殿。
左右千牛卫开道,宫女太监捧着香炉、盥盆等物紧随其后,最后才是又一队宫女太监举着御扇、簇拥着女皇姗姗来迟。
女皇跟平时一样,左手搭着陪了她几十年的御前大总管黄安,右手边略后的地方伴着内舍人欧阳子衿,再其后还有沈仲夷、魏坚等五位官员跟随,若是刘辰星在场,必然知道这五人就是今天下午来史馆藏书馆问资料的一波人。
女皇目不斜视,看也未看大殿两侧恭迎的臣子,缓步走到御案前的龙椅坐下。
不是早朝,又是傍晚了,没必要听什么万岁之言,女皇直接随意地开口道“众爱卿平生,都入座吧。”
这几字是对恭候的臣子说的,也是对沈仲夷等五人而言。
“谢圣人。”众人依言而行,在御案前的左右坐榻上相继入座。
女皇凤眸微眯,依旧威仪的目光逐一掠过在坐的大臣,声音也一贯不变喜怒,道“众卿都是朕之股肱之臣,为朝堂维系稳定的朝臣。朕连夜讲你们招你们入宫,有什么事,你们应该已经有耳闻,从被召入紫宸殿到现在已经有一个时辰了,也当有讨论一二,现在有什么想法就说吧。”
崔相为百官之首,这个时候少不得由他代为开口了。
“近十年间,四夷归服,财货丰盛,市井便利,我朝乃国泰民安的兴邦之势。此,多有奈圣人之英明,圣人内修德政,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尤其奖励农商,发展经济,恩泽万民,从永安年间全国三百八十万户发展至今人口达六百十五万户,几乎增长一倍,百姓富足,天下皆粮仓也不为过。”
永安年间,是女皇夫婿沈氏高宗皇帝执政期间。
女皇登基之初,虽对沈氏皇族多有忌讳,但对沈氏高宗皇帝还是承认的,生辰忌日皆有表态,故崔相提及沈氏高宗皇帝后并未惹女皇大怒,能继续言之。
“是以,如今大旱四月,朝廷官仓当能以赈之,即使关中太仓、官仓皆有猫腻存在,也还能移粟移粟就民或移民就粟都可,但当务之急还是当稳定先前局势,毕竟大旱乃在关中,在京畿之地。”
有了崔相开口,打开了局面,自有人接下来开口。
门下省侍中周元庸道“催公所言甚是,关中不能乱,长安更不能乱,当以救民安民为先。“
门下省侍中,为门下省最高长官。
这一开口,等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等有发言了。
尚书省仆射陈典道“圣人曾道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裕。故圣人令田畴垦辞,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是以,臣虽附议崔公和周公所言,却以为如若长安官仓有误,亦当与赈济并行,有过改之,同样是安民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