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南下是要收拾郑国,顺便救一救宋国。
攻打郑国跟救援宋国并不造成矛盾。
郑国是个老牌投降国。
哪怕郑国硬气一把,晋国也绝对有信心收拾掉。
晋国的国君,还有众“卿”,应该预料到楚国会出兵干涉,只是绝没有想到楚共王会征发三十多万人一起北上。
弭兵大会才过去多少年
晋国国内的内斗还没有解决。
楚国内部的矛盾那么快就得到解决啦
“君上,我等此次南下为讨伐背盟之郑国而来”士燮先定了一个调子,才接着往下说“事先未料楚君集大兵北上,是否暂避锋芒”
没人去讲郑国大败宋国的事。
不是在晋国的意料之中,相反他们对郑国能击败宋国感到十足意外。
败退的宋军才离“商丘”多远,不退往“商丘”却朝“汋陵”的方向跑
要是郑军进逼“汋陵”的话,宋军是不是该沿着睢水向上游继续跑
这跑着跑着,是不是要直接跑来“雍丘”啦
宋国是晋国的小弟,他们有难又进行求救,晋国怎么都要拉一把。
只是,宋国这个小老弟现在正在干什么
国君和多数“卿”对宋国的作为感到好气又好笑。
宋国与楚国比邻,又不是第一次遭遇楚国的入侵,很多次都能打得有模有样,甚至还能打得有来有往。
没听说宋国近期遭遇过什么大败,国内的内乱也很快就得到平息,实力方面并没有大降。
宋国能跟楚国打得有来有往,对上郑国却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谁爱信不信,反正俺们是不信的
又不是不救,是吧
晋国的信誉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差,小老弟何必搞这么一出呢。
不过,也能理解。
不是只有郑国要打宋国,还有个楚国。
楚共王一下子带上三十多万人北上,真的很唬人的
很多列国全国的人口都不一定有十万人,一些二流国家也就几十万人,一流强国的总人口才破百万,超强国家也就是两三百万总人口的样子。
宋国的总人口大约是七八十万的样子,跟郑国没多少差距。
楚共王在楚国进行了征召,又带上郑国、陈国和蔡国,合起来三十余万。
别管那三十多万人到底有多少能打,又有多少是凑数的。
三十多万,差不多就是宋国总人口的一半了
宋国要是不怕,才怪。
晋国的国君和众“卿”知道楚共王带来三十多万人,其实也懵了。
士燮不顾对宋国有保护的责任,提议暂避锋芒,算起来是打算舍弃自家的脸面,要顾全整个晋国。
所以,他真的是一名厚道人。
国君一脸迷糊地看向栾书,问道“元帅意下如何”
栾书沉吟了一下,并且接下来还是继续沉吟,没打算太快表态。
这一次晋国又是四个军团齐出,中军和下军是满编状态,上军和新军则没有。
郤氏只调来五个“师”的士兵,分到上军两个“师”,新军三个“师”。
上军的中行偃调来两个“师”,再加上郤氏的两个“师”,也就四个“师”。
晋军一个满编“军”的士兵为三万七千五百人,一个满编“师”是七千五百人。
几位“卿”麾下的兵力拢共十七个“师”,排个战斗力高低的话,实际上能打硬仗的“师”不会超过七个。
公族撑死了就一个半“师”,并且晋国赏赐攻打许国都城“夷”,已经被人看透,压根就不堪大用。
剩下的一些没被编入各军团的贵族,合起来大约是三个“师”的样子,只是太过于零散了一些。
用最多六七万真正的战兵去跟楚国血拼,是不是有点托大
心里有笔账的士燮看了栾书一小会,视线转向其余的“卿”,希望能够获得支持。
老范家觉得自己挺倒霉。
去年因为卫国的事情,老范家的信誉度几近破产。
宋国会搞那么一出,其余人怎么想,士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他认为正是因为老范家在卫国那边失了信用,才导致宋国害怕晋国不支援。
这就很难受,也恼火了。
士燮觉得还没到跟楚国硬刚的时候。
最起码要先内部取得共识,众“卿”不要将一些精锐留在国内互相提防,能够带到战场之上。
别带来一大堆凑数的啊
胸不平,不是,是内部不平,何以平天下
是不是
士燮一圈看下来,纳闷几个“卿”是个什么状况。
老范家都愿意放弃支援宋国,你们在纠结些什么
估计是因为气氛过于沉闷的关系,栾书向中行偃打了个眼色。
中行偃一再犹豫,还是开口说道“战与不战,岂是晋国一家之事不若招来鲁、齐等国”
智罃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自家人的关系,开口说道“自当如此。”
晋国一贯的国策就是折腾中原列国。
尤其是晋国有大动作,更不能让列国有安生日子过。
用现代人的理解方式,自家在打生打死,千万别让邻国有猥琐发育的机会,要不被偷偷发展起来,此消彼长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韩厥无声地点头,表示支持。
国君眯起眼睛看向栾书。
刚才,他可是有看到栾书偷偷向中行偃递眼色。
中行偃见得到赞同,像是信心大涨那般,又说道“正所谓孤掌难鸣,晋虽强却不可无友邦。如今宋国有难不救,信用何在”
又有几个“卿”点了点头。
士燮脸色就有点不好看了。
他琢磨着,自己是以大局为重,退让了一两次,老范家就成了谁都能挤兑的小角色啦
只是,以他厚道人的性格,选择用沉默来应对。
换作是郤锜,信不信直接发飙
栾书在频频地打量郤氏的一叔二侄。
郤锜全程沉着一张脸,有点事不关己的意思。
郤犨则是全程笑眯眯,像是很注意在听,也很感兴趣,却一点开口说话的欲望都没有。
倒是郤至一脸的若有所思,盘算着什么要紧的事情。
中行偃与栾书眼神对视了一下,再次开口说道“或可遣使见楚君”
“楚君可知我等盘踞于此”郤至声音听上去很温和,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中行偃稍微愣了一下,问道“新军佐何意”
郤至比较直接地说“如若楚人不知我等在此,岂不自曝行踪。”
他这差不多就是直接指着中行偃的鼻子骂,什么都不懂就别瞎哔哔了。
偏偏中行偃自己一想“对啊楚人未必知道,派人过去真的是自曝”
小弟被喷得一脸懵逼,栾书不得不亲自上阵,问道“新军佐若有高见,尽可道来。”
决定当个看客的国君看得津津有味。
他就喜欢几个“卿”怼来怼去,要是能开口互喷就更完美了。
郤至说道“此次我等南下为讨伐背盟之郑国,岂可因楚出大兵而无功而返”
栾书颔首,赞同道“合该如此。”
郤锜有些意外地看向栾书,很纳闷栾书怎么突然讲起了道理。
其实,国君也感到意外,不由说道“难得元帅与新军佐意见并无左右。”
听听。
满满的嘲讽味道。
这是国君该说的话吗
不过,鉴于国君即位之后大多数时间不干人事,他们没感到意外,只能当作没听见。
士燮在接下来还是几次反对,认为最合适的做法就是收兵退回晋国。
比较诡异的是,栾书和郤至成了同一个阵营。
栾书没讲得太明白,不想回去的态度却是非常明显的。
郤至则是说的话有些呛人,认为一旦这一次不战而退,以后没有谁会再尊重晋国。
所以,打不打得过,他们这一次都要跟楚国打。
只是怎么打,主动权应该掌握在晋国手里,不是被楚国牵着鼻子走。
几个不想选边站的“卿”,比如韩厥和智罃看到栾氏和郤氏能不再斗,内心里多少是有些藉慰。
成了里外不是人的士燮好几次被怼,后面只光顾着生闷气了。
会议之后,几个“卿”对自己的军团下达命令。
“雍丘”是不能待了
下军拔营向东南,沿着睢水朝“汋陵”开进。
韩厥得到的命令是,先决绝郑国子罕的这一支郑军,表明保卫宋国的决心,再解放宋国的战斗力。
一旦下军击败子罕率领的郑军,需要接手宋军的指挥权,合兵之后再郑国的都城“新郑”逼近。
中军、上军和新军则是分散,一路扫荡郑国的城池和村落,后面一样是朝“新郑”靠拢。
这样做的安排比较直接,他们必须先在郑国身上取得足够多的收获,提振军心士气的同时,收集所能拿到手的物资,不与楚军交战就罢了,一旦与楚军交战就是战争的军需品。
所以,抢到了什么东西,栾书命令先记录再集中起来,想分就等战事结束。
国君一千万个赞同栾书的提议,开口讨要保管战利品的权力。
栾书尽管并不同意,只是并没有开口拒绝。
其余的“卿”觉得现在事情这么大条,国君近期长进了不少,不至于再闹出什么幺蛾子吧
因此没有“卿”对国君保管战利品提出异议。
倒是祁奚事后知道,忧心忡忡地找了国君一趟,要求国君保证不胡来,得到保证还是不放心,想插手保管却被拒绝。
这一下,祁奚可以用自己的项上人头担保,肯定是要闹出幺蛾子的
他去找到了吕武。
而吕武从新军序列脱离,一时间也没有得到哪个军团的大佬征召,跟许多一起来纳赋的贵族一样,成了一帮预备役力量。
他们暂时跟随国君一起行动。
对此,吕武不免会多想,是不是反复横跳的次数多了,不受到各个“卿”的待见了呀
然而,并不是那样。
其实是栾书和士燮认为吕武该到中军服役,很直接地被郤锜给怼了。
智罃则是希望吕武到下军服役,只是韩厥态度比较暧昧。
中行偃在南方时跟吕武相处得非常不错,表达吕武可以来上军,暴脾气的郤锜却是不乐意。
而吕武刚从新军脱离,郤犨和郤至才不会再次征召。
结果,吕武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