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初夏,我从剑桥毕业了。临行前收到系主任的亲笔签名的来信,祝贺我取得了Distinction——英国硕士毕业的最高成绩,也算是为自己在剑桥的研究生生活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挥手告别了生活了一年的剑桥小镇,甚至还没来得及参加毕业典礼,就登上了回国的飞机。剑桥的这项规矩也是有趣的,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好几次学位授予典礼,毕业后十年间随便何时回去拿学位都没问题。所以,我对自己说,等过几年我非常想念康河的时候再去吧。
朋友写信来不解地问我:我不相信你真的舍得离开剑桥那么美的地方;不相信你真的舍得告别那么多姿多彩的异国生活。
有那样的成绩似乎接着留在国外读博士也是顺其自然的,我又喜欢学生,喜欢校园里清新简单的氛围,喜欢埋首书丛挥霍时光。去美国的全奖拿到手了,到处写email跟身在美国的朋友们讲:我要来了,来见你们,来拥抱你们!对于那片土地,我全部的印象就只限于从洛杉矶机场的窗户向外看去的惊鸿一瞥。那初秋的阳光闪耀在我八年前的回忆里,遥远而模糊。终于可以有机会将过往的记忆延展为实实在在的生活,我却犹豫了。我是知道自己的,不管走得多远,一定有这么一个洞,一掉,就顺着它回到中国。国内总有东西牵扯着我的心思,不仅是人,也是那“声色犬马”的生活。就是那么俗气的一个人,没办法的呢!
于是,回来了。钻进出租车里,司机熟悉的乡音让我确信自己回来了;回到家里,妈妈爸爸没完没了的唠叨数落让我确信自己回来了;走在大街上,摩肩接踵漠视交通规则的红男绿女让我确信自己回来了;永和豆浆店里一碗热腾腾的豆浆一份咸粢饭团让我确信自己回来了。生活不再是绿水青山的悠闲清爽,小小的烦恼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可奇怪的是,心,却就这样踏实起来。也许像我这样的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那样,即便能够飘洋过海,去到另一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可心,却往往不与身体同步。就如那句英文谚语:East, , .中文里亦有与之对应的句子: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可以走遍万水千山,却是不能够“四海为家”的。我也许像一艘船,可以漂泊远行,但这艘船已经有了一个厚重的锚——从小便熏染着我的中国文化就是锚。有了这锚,我才可以放心启航。
偶然读到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很有共鸣:
中国的文化,我也不认为它是什么凌驾全球的伟大,更不认为它有真正本质上的独特,我们其实对印度、埃及、希腊甚至阿拉伯的文明都认识得太肤浅、太轻率。但因为汉语是我的母语,因此中国文化就成为我安身立命的依靠,从大海回川流时不得不回到的上流源泉。我珍惜这个源泉,但是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源泉是世界上众多源泉之一。我的文化身份认同,是画在很大一张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小点。
回来后才发现,自己从来也没有真正离开过。
一切安顿好了,生活进入了一种常态。我又开始在键盘上敲敲字,把在剑桥的生活整理记录下来。写字,对于我而言有着两重意义。一来,它是为了完成一种承诺,对自己的,也是对朋友们的。在剑桥的时候,无论多忙,我每天都要腾出一些功夫来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贴在网上自己的blog上。我的文字是写给相通的灵魂看的,它是我与自己的心灵,与朋友们的心灵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我想,再多变的生命总也有一些自己坚持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空间身份的转变而改变吧。写作,就是我的一种坚持;二来,写字让我始终对生活保持一种敏锐的触觉,我是这样地爱着这纷繁人世间的万种风情,并庆幸能够在文字的组合中将生命中每个平凡却独特的细节纪录下来。文字,绝不仅仅是文字本身,它始终与思考和情感相联。有真情才希望倾诉,有思想便希望有所表达,我相信付出感情的文字,就会被感情收藏,这就是作为一个写作者生命的延续,是她最终朴素无华的财富。我所描绘的剑桥,是我所见着的,我所经历的,引起我思考的,让我深深热爱的那个剑桥,因而,它是独一无二的。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思索剑桥的日子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古老与年轻、深邃与平和、优雅与随意、紧张与闲适、传统与先进……这些似乎矛盾的品质却在剑桥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而正是剑桥的这些“矛盾”使得我生命的层次感更加丰富。比如说,剑桥人既可以在传统的魅力中自如的生活又能够不断地突破传统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待未来,很少有人从“传承”的角度看待未来。是剑桥使我懂得了我们最大限度地传承过去,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展未来。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确实很难确定,但至少知道下一步是从过去走来的,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要做未来的开创者,也要做好人类文明最好的传承者,让未来从最好的文明传承中诞生。再比如说,剑桥大学是一所真正国际化的学府,我周围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和职业背景。虽然平时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大家都有很多的交流和融合,但每个人都会特别注意维护甚至是强调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我同一屋檐下的房友Simon来自苏格兰,但凡参加正式的宴会活动他一定都会穿上色彩鲜艳的苏格兰格子裙。他还送给我好几本介绍苏格兰的风景或历史的画册,一再地向我强调:虽然同属大不列颠王国,但苏格兰文化与英格兰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和异国同学的相处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祖国文化对于我根深蒂固的影响。我想,所谓全球化,应该意味着各个国家的人民同时身兼国家与全球公民的双重身份;而要成为一名全球公民,并不要求我们对所在地文化身份做出否定,正相反,它意味着更加努力地去捍卫和推进国家或区域文化的多样发展。
至今,我仍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剑桥之于我的意义。只是有一种预感,它对于我的影响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慢慢展现,深邃而绵长。剑桥所给予我的绝不止于一张名校的文凭,也绝不只是一段异乡的求学岁月,是它的丰富开阔了我的视野,豁达了我的心胸。无论此身何处,我将始终珍惜剑桥学子的这一身份,并永远充满感激。
我用文字记录下我在剑桥求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却是,为了与它告别。是的,我热爱剑桥,但我也深深地明白剑桥不是我的真实生活,它是一个为真实的生活做准备的地方,所以我注定了不会在这里久留;正如我知道在离开这里之后,我注定会想念这里,用一生一世,深情地怀想和追忆。
智利作家阿扬堤说过:“我终于了解了生命,原来,生命就是失去。” 她这样形容:你失去幼婴是因为他变成孩子,你失去孩子是因为他已成长为少年。 我们自身何尝不是如此,在长长的一生里,欢乐总是乍然一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人生路上,失去的永远至为宝贵,所以人们习惯于带着脉脉温情去怀旧,留恋那些“踏雪鸿踪,留做指爪” 的片断。然而,积极的生命并不会因为失去而伤感,而是学着在失去与告别中去拥抱人生新的挑战。
剑桥是一座美丽的“象牙塔”,但它只是我生命中的一站,我终将从这里步入社会,将我所接受的教育成果变成智慧,应用于生活。大概只有书呆子才会终生让自己处于学习状态中而非生活状态中。 我一直相信知识不是孤芳自赏的资本,而学会将知识用于生活的细节中去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人生历练。我记录下剑桥生活的点滴,因为珍惜,但更是因为要告别——告别异国求学的经历,告别单纯的校园岁月,也告别那个曾经的自己。然后,大踏步地,走向未来。我,不再是剑桥的我了;但剑桥的风景已经永远融在我的生命里,在我的文字里。
记得,我是在晨光微曦中与剑桥道别的,一年里所有的情绪鲜明如昔,我依然不舍,却不伤感畏惧。
离别的时候,更应该微笑的,因为我看见自己丰盛的拥有,我于是向她微笑了,因为隔着愈来愈远的距离,所以,只要我不抬起手来擦拭,她便不会看见我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