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人民日报》批戏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澍 本章: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人民日报》批戏

    当时的全国上下,正在大规模地批判另一出地方戏——《三上桃峰》,“四人帮”正是利用这出戏,来彻底批倒批臭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此之前,西影厂还曾筹备把这出戏改为《三下桃园》搬上银幕。如今,时过境迁,风云突变,这出曾受到多方好评和称赞的戏,转眼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相比之下,《园丁之歌》因题材单一,查找不出后台,而暂时难以大批。所以,江青暗授机宜,一方面要集中火力继续狠批《三上桃峰》,另一方面,江青在张春桥批示“可以先发两篇,看看反映再发别的文章”和姚文元批示“此剧的路线及其歌颂的人物,都是错误的”之后,也批示道:“《园丁之歌》的电影应上映,上映的同时发表批判文章”。为此,江青还专门点名湖南省,别有用心的让湖南省先写第一篇批判《园丁之歌》的文章,在省报发表。

    1974年7月19日,国务院文化组向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和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正式发出《关于批判通知》,通知内容说:“湘剧高腔《园丁之歌》,是一个内容有严重错误的坏戏。它的要害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招魂,向无产阶级反攻倒算……”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初澜”的文章——《为哪条教育路线唱赞歌》,并在原标题上加上“教育”两个字,主题更加集中。随后,全国报刊相继群起攻之,发表对《园丁之歌》的批判文章近百篇,一时形成气候,初步达到了江青居心叵测的效果。

    毛泽东看戏

    1974年11月,毛泽东主席回到湖南休养,他已经得知《园丁之歌》遭到批判,故亲自点看了这部湘剧戏曲艺术片。

    或许是毛泽东对影片究竟为何遭批而特别留意?也或许是对家乡那熟悉的唱腔,同华国锋一样倍感亲切,他看着电影,很快融入剧情,陶醉于家乡非常熟悉的声腔音韵之中。一个小时左右的影片很快看完,毛泽东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这一鼓掌,使陪看的工作人员倍感意外,这一鼓掌,也让大家怔过了神来。对于影片中通过一个后进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正确帮助、培养和引导下,端正学习态度的故事和情节发展与安排,很好地揭示了懂得了做人道理,更懂得了学好文化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和建设自己的国家的主题。“我看是一出好戏!”毛泽东一语定乾坤。《园丁之歌》尽管被错误地遭到批判,却让主席的一句话,给彻底地翻了身。既然主席一言九鼎,而且态度明确,再继续批判岂不是自打耳光,自讨没趣?

    1975年的7月25日,毛泽东就影片《创业》的编剧张天民上书问题给予批示,湖南省委、省文化厅受其鼓舞,也加紧提出《园丁之歌》的平反问题,赶在风口上的江青,一时虽然慌了手脚,但一向不肯认输的她,却对此问题抱着葫芦不开瓢,她在静观其变,她在伺机行事。终于,随着1975年底全国又一轮大批“右倾翻案风”的政治运动,江青卷土重来,趁机发挥,她又借《园丁之歌》大做文章,湖南省要求平反《园丁之歌》的报告,被当作“右倾翻案风”的典型,连同影片一起再入地狱。

    此外,江青还精心组织拍摄了《决裂》、《反击》、《小将》、《芒果之歌》等所谓教育题材的影片,去对抗弱小无力的《园丁之歌》,同时也为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摇旗呐喊。于是,这部普通的戏曲艺术片,在政治斗争的风浪尖上,起起落落,反复沉浮,在中国电影的特殊时期,出现了这样一道独特的奇观。直至“四人帮”在1976年10月垮台之后,《园丁之歌》才彻底地重新获得了新生。

    “新版李向阳” 和重拍片《平原游击队》

    如今已经54岁的李铁军,在举手投足之间,除了依稀可辨当年轰动全国的重拍片《平原游击队》里新版“李向阳”的影子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男子的稳重与干练。几十年来舞台、影坛和商界的风尘磨砺,使得久经沙场的李铁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只是昔日“电影明星”的头衔,而是人到中年之时的厚重阅历和渴望平和心态的坦诚相见。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方便以后阅读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人民日报》批戏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人民日报》批戏并对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