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三部曲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自1964年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15周年诞辰的主打节目隆重推出后,便以几近完美的艺术形式,气势磅礴的恢弘景观,高亢激昂的流行歌曲,脍炙人口的歌舞场面,以及洋溢着彤红大色的时代情怀,成为中国文艺巅峰上一座高耸的里程碑。如今已度过了40余年漫长的历史长河,通过岁月的风霜打磨,历经光阴的沙海淘金,她丝毫也没有褪色,《东方红》不愧是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文艺经典作品。
忽如一夜春风来
1964年,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整已经运作了四个年头,经过党中央及时扭转乾坤,终于“人定胜天”地突破了三年自然灾害的重围,依靠广大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齐心协力共闯难关,狂热的“大跃进”运动所带来种种负面的严重影响,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1964年的国庆节,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颇感舒畅的一个国庆,因为这一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15周年,十年大庆,五年小庆,摆脱了昨夜噩梦般的阴影,15周年的庆祝,就在周恩来总理的事必躬亲的提前悉心操作下,将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非常庆祝”,特别是总理深爱着的文艺界,有了一项暂时秘而不宣的大动作。
1964年年初,周恩来和陈毅外长应邀访问非洲,非洲人民用热情奔放、载歌载舞的场面,作为盛大的欢迎仪式。此时此刻,周恩来的眼前豁然一亮,咦!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吗?歌与舞的大联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一定的气势,受到非洲人民的歌舞相迎,周恩来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了。
阳春三月,周恩来与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陈毅外长出访斯里兰卡回国后,途经云南,昆明军区用文工团演出的歌舞节目表示欢迎,在演出现场,周恩来望着舞台上演员们动人的舞姿,无形中打开了他感情丰富的闸门,不久前置身于非洲歌舞场景当中溢于言表的兴奋之情,又一次让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周恩来对着陪同观看演出的随从领导,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国家的民族传统艺术是会演、会跳、会说、会唱的,你们以后不要把歌舞分开,还是又歌又舞优美。”周恩来的胸臆间始终荡漾着一种歌舞相连、歌舞连天的浓郁情结。
一个月后的第八天,周恩来抽出身来,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获奖舞台话剧作品座谈会。他对身边和周围到会的夏衍及获奖的《激流勇进》、《一家人》、《丰收之后》等剧的编导胡万春、黄佐临、蓝澄等人,就有关文艺作品如何很好地反映时代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语重心长地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和意见:“文艺作品的主流,还是要写工农兵;还是要下去蹲点,而且要长期地深入生活,才能写得生动、深入。”顿了顿,周总理又接着说:“我们自己的经验也是这样,不长期摸索,是说不出内行话的,总是有些隔靴搔痒的。”最后,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对那些不成熟的作品,主要是帮助,不要责备,使它逐步地丰富起来。”座谈会无疑收到了实质性的效果。
1964年的6月23日,周总理在接见参加当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各演出团、观摩团的负责人、主要演员和创作人员的时候,再次掷地有声地重点强调:“‘戏剧革命’首先还是要做人的工作;普及与提高,二者不能偏废,但是,重点在普及,要多注意从普及中提高;要多强调思想性,然后来提高艺术性;要强调生活实践,深入生活,生活到工农兵中去,然后来提高艺术实践。”高屋建瓴的指导性话语,进一步把文艺创作的宗旨意义和发展方向表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