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可以唱的,但过分整齐的句式,对音乐有很大制约。隋、唐时期,民歌非常发达,这些民歌在不断的演唱活动中,也就不断被加工、改造、完善、提高,而成为一种艺术歌曲。这种艺术歌曲,在当时被称作“曲子”,它已由简单整齐的绝句,发展为体制较大、句式长短错落的形式,这实际已经是词的先声。
“曲子”在隋代就已经产生了,并且已经流入宫廷。宋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今天,我们可以定为隋代曲子的,就有《泛龙舟》《穆护子》《安公子》《杨柳枝》《河传》等好几个。
曲子在唐代大为流行,除了上面提到的《河满子》《竹枝词》《采莲曲》等以外,还有《五更转》《十二时》《十拍子》《杨柳枝》《浣溪纱》《望江南》《菩萨蛮》《虞美人》《鹊踏枝》《拜新月》《倾杯乐》《南歌子》《鱼歌子》《生查子》《内家娇》等。
清光绪年间,在敦煌发现大量遗书,其中有不少唐代的“曲子”,被称为“敦煌曲子词”,计一千一百多首。这些曲子绝大多数是民间的歌唱,不仅形式更为清新活泼,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更广泛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