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说话的心理准备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赵凡禹 本章:第四章 说话的心理准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会说话,其心理素质一般都优于常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培养。

    会说话体现的心理素质

    以口才素质和需要来说,口才家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培养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择其要者介绍以下三个方面:

    1.自信,我们以演讲为例,有些自信心

    弱的演讲者,在一次演讲中遇到失败,就一蹶不振,形成自卑和压抑心理,这对演讲是很不利的。其实,对演讲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应该辩证地看待并作具体的分析。

    有的演讲者常常为自己的容貌、服饰、年龄、性别而惴惴不安;有的演讲者以自己的职业“不高尚”自惭形秽;有的演讲者为自己演讲的内容过于平淡而认定难以成功;有的演讲者又以听众的文化教养、理论素质、欣赏水平不高或过高而感到忧虑、畏惧;等等。

    其实,有些不利因素,只要演讲者能够正确对待,想方设法加以改进,是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大可不必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特别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利条件,即使对演讲造成了某些干扰,听众也是可以理解的,演讲者完全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演讲上去,不要为一些小事影响了自己水平的发挥。

    《演讲与口才》杂志曾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

    一位大专女生,有一回她接到同学的电话,问她愿不愿意做“家教”。她很惊奇,以为是天方夜谭,疑惑地问:“我能行吗?”同学说:“行不行,你去试试看嘛?”被教的是个初中女生,智力稍弱,经她一段细心辅导,学习有了明显进步,不久又参加了“高中—大学”的一体化考试,结果初试告捷,顺利进入复试。初中生的家长很高兴,对女儿说:“能考上一体化,多亏了这位小教师,往后啥时候也不能忘了你的启蒙教师。”这位大专女生方才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家教才能。找到了自信,勇气倍增,毕业后也打算不要包分配,自己去南方闯闯。放弃实践,不敢试验,自信就找不到基石与支点;抓住机会,投入你的实践,找到的不只是自信,还有你人生的起跑线。

    2.自控冷静,是使人们的智慧保持高效和再生的条件。

    因为只有在头脑冷静的情况下,人们才能迅速认准并抑制引起消极心理的有关因素,同时认准和激发引起消极心理的有关因素。

    例如,社交中演讲者在遇到听众不愿听或提出责难的情况下,要想对恐慌和不满情绪加以抑制,就只有通过冷静的分析,找到真正的原因是在听众方还是在自己方面,具体原因是什么。脑子不冷静,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就发现不了问题,场面就会失控。所以,口语交际中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首先需要的是沉稳、冷静。

    3.只有冷静,才会有适当的自控。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反对者在下面鼓噪,其中一人高声大骂:“狗屎、垃圾!”面对听众可能产生的误解和骚动,威尔逊首相沉稳地报以宽厚的微笑,非常严肃地举起双手表示赞同,说:“这位先生说得好,我们一会儿就要讨论你特别感兴趣的脏乱问题了。”捣乱分子顿时哑口无言,听众则报以热烈的掌声。

    4.自强对于一个说话高手来说,其自强表现为不怕失败,不怕打击和挫折,敢于和善于从口语交际失败中一次次崛起,敢于和善于从挫折中一次次挺直腰杆走上讲台,有意识地在顺境、逆境、胜利、失败等各种情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以此来培养自己坚强的忍性。

    古代的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不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些古训,对于今天人们训练意志和坚强品德,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关键是要正确地看待失败。一次失败是人生的一杯苦酒,但不是人生的彻底失败。一个人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只要他不甘于失败,不气馁,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坚持不懈地讲下去,就会从失败走向成功。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最勇敢的人有时是最不幸的人。因此就有傲然抗衡胜利的意气扬扬的失败。”

    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要善于从失败中培养成功。障碍和失败,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稳靠的踏脚石。若肯研究它们、利用它们,便没有别的因素更能对一个人发挥作用。且回头看看,难道你不见失败在那里帮助过你吗?”他还说:“是失败使骨头紧硬;是失败化软骨为肌肉;是失败使人不可征服。”这些话对人们培养自己的自强心理,是很有启发的。

    了解说话时的心理类型

    人们当众说话水平的高低与心理状态不同的类型,在说话时便有不同的表现。心理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冲动型是指不顾后果,率性而为,情感强烈,缺乏理性的心理状态。这种类型的人,情绪往往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好似打开的煤气灶,一遇火星就会燃烧起来。其表现是遇事不够冷静,易动肝火,急于表态,喜说好讲,轻易决策。所发言辞大都脱口而出,不求周密,不讲策略,不计后果。要么噎得听者受窘而无法与其形成沟通交流;要么将自己全都暴露给听者;要么惹恼甚至激怒听者,使听者奋而对其反击。

    但是,这种人心底坦荡,没遮没拦。就像竹筒里的豆子,啪啦一下倒出,倒完了,他就没事一般,转趋平静,往往也不存在怯场现象,兴致所至,常常滔滔不绝。

    梁山好汉中多有此类,如鲁智深、李逵、阮小七等。李逵与燕青外出,投宿一庄院,听庄主太公说宋江抢了他女儿,当即对燕青大叫道:“小乙哥,你来听这老儿说的话,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燕青劝他:“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李逵说:“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里,到这里怕不做出来。”然后不顾劝阻,一口气奔回梁山,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指着宋江大骂:“我平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待后来事实弄清,原来是一强盗假冒宋江之名,他才醒悟认错。他的这种心理素质不仅不影响他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反使人们更加认识了他的憨厚、坦荡,愈发可爱。但在当众讲话时,此类型的人需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以免不仅达不到表达的效果,还惹自己一身骚。

    理性型是一种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表现。这种人情感内敛,不轻易表达,并善于控制情感。遇事不急不躁,冷静处理;不轻易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表态;言辞常常深思熟虑之后才出口,较为周密、策略。这种言辞听者易于接受;即使不能接受,也不致产生很大抵触。但是,这种人在需要当机立断的紧急关头,有时也会误事。有些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等你深思熟虑下来,为时晚矣。并且,过于理性,会让人觉得虚伪、城府很深,没法获得听众心理上的认同。

    同项羽相比,其对手刘邦就属理性型。秦始皇出巡,刘邦也看到了,可他只悄悄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在本意上他与项羽是一样的,都想当皇帝。但他不像项羽那样冲口而出,剑拔弩张地要夺取皇位,而只是悄声赞叹,即便旁人听到,也无关系。他屯兵垄上,明明就是欲攻关中,与项羽抗衡,可在不利于己的鸿门宴上,却俯首帖耳地对项羽说:“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不仅博得项羽的信任,而且诱使项羽将告密者说出。后刘邦与项羽两军对阵,当项羽推出他的父亲要烹杀而逼他退兵之时,他竟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在他灭了项羽后,群请其由汉王尊为皇帝,他还说:“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经三让,不得已才勉为其难。

    对说话者来说,理性型心理是优于冲动型心理的。只要在紧急关头能够显出果断的气魄,恰当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便会受听者欢迎,于当众讲话是很有利的。

    优势型是指讲话者凭借其在职位、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在当众讲话过程中居于高位。如自己是领导、专家、教授、名人,而听众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者自己是大国、强大集团的代表,而对方代表的是小国、弱小组织。

    这种人当众讲话时往往会发表一些非同寻常的居高性言辞,或有意,或无意。如果是有意,他会高标自置,旁若无人;如果是无意,但由于其身份特殊,在听者听来,也会产生一种由上而下的压力。这在单向交流中,听者无从与之理会,只得任你去说。如系双向交谈,对方虽有应答之责,但会显得拘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方沟通交流的效果。

    优势型的人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是惟我独尊、自负固执,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听。另一种是敷衍塞责、不痛不痒,你听也可,不听也可。

    沈剑虹在他的《使美八年纪要》中记述这样一件事:沈在担任蒋介石的英文秘书兼翻译时,蒋一次宴请来访的外宾,请其中学时的英语老师董显光作陪。席间,外宾问蒋是否曾学过英文,蒋说:“学过,但老师不好,所以没学到多少。”外宾问:“谁是您的老师呢?”蒋扬手指着坐在旁边的董显光说:“这就是我的老师。”董显光窘极,在整个宴会中都显得神色不安,如坐针毡。蒋介石凭其总统高位,盛气凌人,全然不顾中国尊师的传统美德,这是优势型的典型表现。

    这种心理状况,沈剑虹还有一对比佐证:

    蒋介石与来访的约旦国王侯赛因会谈时,“蒋公像是父执一样,侯赛因则是恭敬的子侄”。而“蒋公和美国大使会谈时,总是非常和蔼有礼的。他总是倾听对方的谈话,并且很有礼貌地回答问题”。侯赛因虽贵为国王,但因国小、贫弱,蒋介石便以居高心理相对。而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虽仅一大使,但蒋介石就不能居高了。

    对当众讲话者来说,优势型的心理类型是要不得的,如不将自己摆在与听众平等的位置,或提高个人素质,加强自我修养,于当众讲话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综合型这是一种既没有无谓冲动,又不着意抑制,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其言辞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让人听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霖。

    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当众讲话时是必然受听众欢迎的。即使在某种场合,某个时间会让人不快,暂时影响交际效果,但时间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会醒悟,自然会觉得还是这种人好。

    为我国科学事业献身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典型。他逝世后,《人民日报》和《中国科学报》记者作了这样的报道:作为上级,他会与你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他的老同事说:“新松作风民主,绝不独断专行。有不同意见争论时,你甚至可以跟他拍桌子,摔帽子,外人这时搞不清谁是领导;但雨过天晴,他从不记恨别人。如果你坚持你的正确意见,他倒很欣赏你的坚强。”

    作为下级,他敢讲真话,敢作敢为。一个863项目要调整,但领导同志犹豫不决。蒋新松会上批评说:“在这个问题上,你朱主任应该负责。”时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的朱丽兰教授,今日谈及此事仍十分感叹:“蒋新松是科技帅才,有时我和他也争论,我觉得他这个人很有人格魅力,坦诚直言。一定程度上他帮我下了决心,我非常感谢他。我觉得每次跟他相谈都很有启发,在争的过程中,就得出结论了。”

    重视说话时的心理调节

    说话水平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心理素质高的人一般当众说话水平也高于常人,但通常情况,心理素质并非处于常态,大多是可以调节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当众说话的高低与其个人主观愿望与要求密切相关。一般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心理调节基础:

    主动性是指在当众讲话活动中具有明确的言辞发送目的,并充分认识交谈的意义,使自己的表达行为服从于讲话目的的心理。

    这种心理是讲话者思想的反映,并应贯穿当众讲话的始终,产生讲话的欲望甚至指导人的行为。比如你是一名军人、一位领导、一个党员或有良知的公民,当有严重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言行突然在你身边发生,你会被强烈的责任心驱使,站出来遏止,即使它可能产生恶果。像在长途汽车上勇敢站出来制止歹徒施暴的解放军战士徐洪刚,就是这样。

    1976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突然发难,要毛远新参与毛泽东文稿的整理,她故作深沉地说:“远新同志给主席当了一年多的联络员,对主席的思想和指示理解得最深。可是竟有人反对!还说了许许多多不该说的话!”王洪文随即别有用心地挑拨道:“你们知道是谁了吗?”叶剑英啪地一拍胸脯,大声说:“是我!是我叶剑英!”他狠狠地瞪了江、王等人一眼:“我跟着毛主席快50年了,中央还有比我资格更老的同志,他们都对毛主席忠心耿耿,理解毛泽东思想也同样很深很广。难道他们整理毛主席的文稿和档案材料就不适合?”本来叶剑英并不想讲话。不想江青、王洪文竟如此猖狂,咄咄逼人,一种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使他主动出击,揭露“四人帮”的丑恶嘴脸。

    坚毅性是指发言者在当众讲话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无论如何都不被外力的影响左右,坚毅顽强,勇往直前。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要全力维护自己所表达的立场,就需要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任你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不改初衷,善始必能善终。

    坚毅不是顽固。顽固是明知自己所言站不住脚却偏要坚持,对不同的意见,不管是否有理,一概排斥。而坚毅则是深信自己所言是正确的,别人只是一时无法接受、认同。自己可能也无法一时加以充分证实,但以后的实践必将会证明自己的正确。

    在上例中,叶剑英不同意毛远新留在中央工作,张春桥竟威胁说:“有些同志忘记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了啊!现在各部门都有叶剑英同志的不少说法,我劝你们需要注意了呢!”谁知叶剑英不为所动,呼地站起:“笑话!又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毛远新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硬要留在中央机关,还要列席政治局常委会,难道我们中央再没人了吗?我劝你们这些想办好事的同志,不要着急好不好?等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行了,你们再上,我们还没有死完嘛!”张春桥企图转移视线、扭转方向,但叶剑英心里明镜似的,始终不松口。最后,毛远新还是灰溜溜地回到辽宁了。

    果敢性是指讲话交流过程,遇有需当机立断作出决定、明辨是非的问题,需毫无怠慢地以恰当言辞勇敢地予以宣布。

    这种心理必须果断、坚决,也不可能允许说话人作全面、反复、认真的思虑。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当断不断,必为所乱。即使有很大危险,也在所不惜,不给对手留下申辩的机会。果敢不是妄断。妄断是情况不明,毫无把握,乱碰乱撞。而果敢是对情况有所了解,并有一定把握的心理反应。诸葛亮要是不了解司马懿为人多疑,不了解司马懿深知自己平生谨慎、从不冒险的心理,决不会果敢地大开四门唱空城计。

    上例中王、张、江、姚“四人帮”在政治局会议上狼狈为奸,大放厥词。他们在力主毛远新留下来的同时,又突然提出江青要进政治局常委会,由张春桥准备三中全会报告。公开亮出了篡党夺权的架势,形势危急。汪东兴给华国锋使了个眼色,华国锋立刻拿出党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敲敲桌子大声说:“同志们不要再吵了,现在双方态度都已经很明确了,有些问题远不是这次会议能解决的。根据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我决定:毛远新同志回辽宁去。三中全会要作政治报告,也应该由我来作,应该由我来准备。至于党中央的人事安排,经政治局讨论后再由三中全会通过。现在,我宣布散会。”说罢站起身,扭头就走。“四人帮”呆若木鸡!

    说话时的自卑心理调节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卑感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起源于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信任、不自信、胆怯和痛苦的感觉。从普通心理学上说,自卑感一般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如智力、记忆力、判断力、气质、性格、技能等欠缺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自卑心理容易使人孤独、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人的某种能力缺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

    调节和克服自卑感首先要培养自我意识。即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自我认识,进而对自己心理和身体特征的研究而形成自我意识;或者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而形成自我意识等。其次要自我强化,即通过自己的行为结果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古希腊的演讲家德摩西尼从小有口吃的毛病,而且讲话时姿态也不好,老是一个肩高一个肩低,还爱不停地耸动。在崇尚口才的古希腊,像他这样的自然条件要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演讲家是很困难的。因而他十分苦恼,心中有很强的自卑感。不过,他并不气馁,没有被自卑所压垮。相反,他以超常的毅力和吃苦精神进行刻苦训练,每天清晨站在海边口含石子练习演讲。回到家中在两肩的上方悬挂两柄利剑,面对一面镜子练习演讲,以避免两肩抖动。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德摩西尼终于练就了一口滔滔不绝的好口才,名列古希腊“十大演讲者”之首。最后要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即不断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行,且不比别人差。纵使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也要鼓励自己增强自信。

    说话时的羞怯心理调节

    人都有羞怯感,在某些交际场合中,由于各种原因“羞于启齿”是很正常的。但是社交活动中,说话是人们传情达意、交流思想的手段,如果“羞于启齿”就会造成交际障碍。

    美国的一个心理调查表明,在宴会上与陌生人相处时,有四分之三的成年人会感到局促不安,至于在一些演讲场合,由于羞怯心理造成的演讲失败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说话时的羞怯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任其发展。

    因此,只有克服交谈羞怯的心理障碍,说话才能轻松自然,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为此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克服“无知”,勤于说话训练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要进行自我暗示,不断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另外要精心准备。林肯说:“即使是有实力的人,若缺乏周全准备,也无法做有系统、有条理的演说。”精心准备至关重要,只有精心准备才能胸有成竹。

    有一位英国演讲新手要去向一群教养水平很高的听众讲话,尽管他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还是不放心,就去请教英国著名的演讲大师法拉第先生,什么是听众已经知道了的东西。法拉第干脆利索地回答道:“他们一无所知!”

    说话时的表现欲调节

    人都喜欢表现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演讲活动也就是一种自我表现。一个演讲者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意识,因为适当的表现欲能激励演讲者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成为推动演讲者崭露头角、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但表现欲过于强烈,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公众接受的限度,就会把崇高的演讲活动变成纯粹的自我表现,这样的演讲者,在演讲前会显得跃跃欲试,急于想赢得听众的掌声和喝彩声,对自己的期待值很高。如果演讲成功,赢得了掌声,他会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自豪感;而要是听众并不买账,会场掌声稀疏,会后评价不高,颇高的期待值和一己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他又会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或自轻自贱,悲观丧气,成了泄了气的皮球。

    由此可见,过分强烈的表现欲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心理障碍,而要克服这种障碍,我们主要得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端正演讲动机,明确说话目的;

    正确看待荣誉、看待成功,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对荣誉产生过分奢望和贪婪;

    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对自己作过高的估计,更不要自视甚高,打肿脸充胖子,千方百计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那样反而会让人瞧不起。

    说话时要学会自我控制

    当众讲话前,发言者不可能预料到讲话过程中会出现何种变故,如没有一定自控能力,往往自乱阵脚。同时一句话说出去,在听众中也可能会激起不同的反响,甚至有的反响会大大出乎意料,如果这时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局面,情况可能会越来越糟,越来越有失自己的水平。所以,在说话时,是否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说话水平的标志。

    自制能力指的是说话者在整个说话活动中能够自觉、灵活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辞的能力。

    当众讲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受心理的支配和制约。该不该说,怎样说,何时起始,出现意外如何应对等等,能不能够自我控制,直接影响着当众讲话的效果。

    自制力与一个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所以要结合前面所述心理素质一节加以培养,这种基本能力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消除说话者害羞、恐惧、不敢说或不敢大胆说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说话者在遭遇意外之时,情感不致大幅度波动而造成言辞的失误。

    掌握控制怯场的方法

    怯场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因紧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者说话时显得拘谨不自然。

    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要么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的气氛、形势所压迫;要么顾虑自己说得不好或说错;要么担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对手,因而畏首畏尾,诚惶诚恐。

    其实,这种心理障碍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绝,可一与外人交谈,他就难以启齿;有的人平时在三两个人的场合可以口若悬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说明他不是不能说,而是有心理障碍而非讲话能力所致,只要破除这种障碍,怯场也就会消失。

    破除怯场心理障碍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豁出去了。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都有一个艰难的“第一次”。美国罗斯福总统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的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脸孔朝天。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态,管他三七二十一,整个人也便放开了。

    2.加强训练。如朗诵、自言自语,与陌生人大胆交往、与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多听别人当众讲话等。

    3.视而不见。就是自己在发言前,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眼中不能有听众,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去表达。一位教师第一次登台讲课效果就不错,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备课时我心中一直想着学生,可一上讲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放松自如了。”

    4.作好准备。这在非即席发言中是容易做到的,对当众讲话的话题要有所了解,事先可广泛收集资料,打好草稿,这样讲话时就可作到心中有底,临场不乱。

    说话时要掌握主动

    每个优秀的讲话者都明白在讲话中把握主动,有效控制现场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交往中,说话人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客观反应如何,现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是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把握的。即使是事前有较充分准备的单向交流,在进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自己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些情况会干扰、阻碍讲话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一个人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所说的话就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1997年11月1日,在美国访问的江泽民主席应邀到哈佛大学演讲。美国的一些抗议者违反了事前不准用高音喇叭的规定,在会场外高声嚷嚷。但江泽民的演讲毫不为之所动,按计划圆满完成。与会者凝神倾听,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在回答听众问题时,第一个提问的美国女士问道:“您访美一开始就说那些抗议者的喊声是噪音,现在会场外还有抗议者在喊叫,您是否认为他们也是噪音呢?”江泽民回答说:“自从我来到美国,这些人就一直跟着,整天喊,这可是体会到了美国式的民主。请注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美国式的民主。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热烈鼓掌)。今天我在这里演讲,虽然我71岁了,但听力很好,仍然听到外面的喊声。我的办法就是尽量使自己的声音高过外面的声音(长时间热烈鼓掌,笑声不断产生)”。这一回答,本身就是一种控场能力的表现,同时又告诉人们应当怎样控场。无怪他的演讲和答问被波士顿的报纸称为“有世界级政治领袖风采”。

    沉着处理冷场

    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中,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嗯”、“噢”之类应付。

    冷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言者的话没有吸引力。听者仅仅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场完全应由说话人负责。

    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因为它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言者既要发言,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控制的办法是:

    发言简短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华达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忱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华达商场正式开业!”

    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变换话题当众讲话时遭遇冷场可通过暂时变换话题的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

    双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比如你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电视直播,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在半夜里爬起来观看,对你所议显得毫无兴趣,出现冷场。这时,你就应及时转移话题。

    中止交谈任何发言者都不愿碰到冷场。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又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长时间的冷场对交流双方都是残忍且浪费时间的。比如你同他谈足球他无兴趣后,变换话题他仍无兴趣,就不可再谈下去。这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

    另外还有一种在说话时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搅场,搅场就是恶意破坏现场秩序,使发言者不停被打断,甚至被迫终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如上课、作报告、大会发言、演讲等场合,听众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

    搅场出现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听者本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要搅。二是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言之无物,听下去纯粹是浪费时间。三是讲话内容听者不感兴趣。

    作为发言人,对搅场的出现只能自己去控制。那种依靠与听者有利害关系的他人出面干预、压制,或者自己愤而退场之举,都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样做,产生的负面效果可能会更差。因此,发言者必须正视搅场,主动实施控制。

    控制搅场的办法要区分不同原因。

    对第一种原因的搅场:坚定信心、置若罔闻。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库钥学会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时,还未开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声浪。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共和党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按事先准备的讲下去。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了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

    对第二种原因的搅场:谦虚谨慎,自剖自责。

    1986年菲律宾大选,竞选者科·阿基诺夫人曾被人指责为啥也不懂的家庭主妇。她上台发表竞选演说,不少人以这种眼光看待她。反对派则公开叫嚷说她只配围着锅台转,要她回去烧饭菜。她一开口便说:“我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对政治和经济都不甚了解,也没有经验。”这诚恳、真挚的大实话使听众一下静了下来。接着她又说:“对于政治,我虽然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听众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对第三种原因的搅场: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某厂宣传部长按厂的宣传工作计划,到一分厂宣传时事政策。分厂一些工人正为下岗问题忧虑。但在这节骨眼儿上又不敢不来听。当分厂厂长讲了部长要宣讲的时事政策内容后,台下一下炸开了锅,吵吵嚷嚷,不可开交。部长扯开喉咙大喊道:“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台下顿时静了下来。部长故意停了一下才说:“我爱人下——岗——了!”台下先是一愣,随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部长就从自己爱人如何主动要求下岗讲起,将夫妻的对话、儿女反对的言辞维妙维肖地描述一番。待听众情绪完全调动起来后,才简要讲了讲为什么要下岗、当前下岗的形势等问题。事后,大家都说部长真会讲话。

    敢于应付各种责难

    责难就是责备非难。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所谈有疑问或不同意见而提出问题和反对意见。一般来说,这是善意的。另一种则是恶意的,故意刁难,搞恶作剧,以达到让发言者难堪、出丑的目的。

    对责难的控制办法,也要区别对待:

    1.对善意的责难应尽己所知,认真、负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解答对方的问题。

    只要不是涉及国家、组织机密和有伤风化等内容的,都应有问必答,不可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搪塞。如果确实回答不了,要老老实实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讨的话语。

    前面所举宣传部长到分厂宣讲时事政策,一女工站起来问道:“你老讲形势好,为什么全国到处都在下岗?”部长说:“下岗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恰恰说明形势好。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人浮于事,没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门又事多等人做,这正常吗?一个工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没市场,大家都发不出工资,还不如让一些人下岗转行,去干社会需要的事。这样,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大家又都有钱可挣,不比要死不活地吊着好吗?”

    2.对恶意的责难应针锋相对,坚决、果断地予以驳斥或揭露。

    手法上可以多样化:或反唇相讥,或以牙还牙,或幽默风趣。总之,不能让其企图得逞。在这种情况下,不予理睬、拒绝回答,或者发火、生气,或者令其离开或自己离开,都是不恰当的:一是会助长其气焰;二是混淆其他听众的视听;三是有损自己的形象。

    加拿大在同中国建交前,国内有一股敌视中国的恶势力。外交官切斯特朗宁在参加议员竞选时,有人站出来反对他说:“他出生在中国,是喝中国奶妈的奶汁长大的,身上有中国人的血统!”切斯特朗宁立即驳斥道:“我喝过中国奶妈的奶,这是事实。但喝过中国奶妈的奶就具有中国人的血统了吗?诸位先生,你们不也喝过加拿大的牛奶吗?你们身上是不是也有加拿大牛的血统了呢?”

    美国前总统布什一次在演说时,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他打开一看,写的是“傻瓜”。他若无其事地笑道:“以往别人递纸条都是提出问题,而不落姓名;而这张只落了姓名却没有提问题。”巧妙地将本想辱骂他的恶语,转移到辱骂者身上。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

    有人曾作过调查,想搞清楚人们进行口才训练的原因和内心愿望是什么,调查的结果惊人的一致。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基本是一样的,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当人们要我站起来讲话时,我觉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我最大愿望就是可以在公众面前自信、泰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且逻辑清晰,内涵丰富,让人折服。”

    我们不妨从别人的经验开始我们的信心训练。

    卡耐基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当众讲话训练大师,在他的一生中所收到的感谢信可以堆积如山。他的学生各行各业、三教九流都有。所有这些人都感到需要自信,需要在公开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能力,好让别人接纳自己的意见。他们在达到目的之后,就满怀感激地抽空给卡耐基写信,以表示谢意。

    看一下这一个个成功的范例,或许可以让我们从感性上认识到获得出色的当众讲话能力并非什么很难的事情,他们的经验可以让我们“从战略上藐视敌人”!

    莱利先生是洛杉矶的一位商人,他曾避开在各种集会中讲话的机会,但被选为大学勤学会的主席后,必须主持会议,逃避习惯了,但必须上场时,他怎么办呢?卡耐基先生告诉他一定可以成功,只要他坚持训练。经过三年的训练,三年后,莱利先生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已排满演说的日程表,甚至有一次英国首相被邀请在一次会议上演说,负责介绍这位政治家的不是别人,正是莱利先生。就是这位先生,三年前还在求问卡耐基自己是否有朝一日能够当众讲话?而现在他的演讲能力进步如此神速,同他的心理素质及自我认识和控制能力密切相关。

    根特先生以半百年龄开始训练,而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有一位叫彼得森的医生,是位热心的棒球迷,经常去看球员们练球。不久,他就和球员成为了好朋友,并被邀请参加一次为球队举行的宴会。

    在侍者送上咖啡与糖果之后,有几位著名的宾客被请上台“说几句话”。突然之间,在事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宴会主持人突然宣布说:“今晚有一位医学界的朋友在座,我特别请彼得森大夫上来向我们谈谈棒球队员的健康问题。”

    作为一位已从医30余年,有丰富卫生保健知识的人,按说对这类问题是小菜一碟。他可以坐在椅子里向坐在两旁的人侃侃谈论这个问题谈一整晚。但是,要他当众,即使面对很少的人讲这个问题,那却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令他不知所措,他心跳加速,而他每一沉思,心脏就立即停止跳动。他一生中从未作过演讲,而他脑海中的记忆,现在全飞到爪洼国去了。

    结果呢?宴会上的人全在鼓掌,大家都望着他,他摇摇头,表示谢绝。但他这样做反而引来了更热烈的掌声,纷纷要求他上台演讲。“彼得森大夫!请讲!请讲!”的呼声愈来愈大,也更坚决。

    他心情非常矛盾,他知道,如果他站起来演讲一定会失败,他将无法讲出完整的五六个句子。因此,他站起身来,一句话也没说,转身背对着他的朋友,默默地走了出去,深感难堪,更觉得是莫大的耻辱。

    他不愿再度陷入脸红及哑口无言的困境了,他开始进行当众讲话训练。他有极为迫切的需要。他希望拥有演讲的能力,他锲而不舍地练习自己当众讲话的口才。

    通过努力练习,进步简直是一日千里,刚开始他紧张的情绪消失了,信心愈来愈强。两个月后,甚至开始接受邀请,前往各地演讲。他现在很喜欢演讲的感觉及那份成就感,以及所获得的荣誉,更高兴从演讲中结交到更多的朋友。纽约市共和党竞选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在听过彼得森大夫的一次演说之后,立即邀请他到全市各地为共和党发表竞选演说。如果这位议员了解到他所赏识的这位演讲家,一年前曾抱着羞愧与沮丧的心情逃避其第一次的当众讲话,那么,这位议员的嘴巴不知会张多大。

    一次,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找到卡耐基。他对卡耐基说:“我这一生每逢要说话时都很紧张。身为董事长不能不主持开会。董事们个个都已熟悉多年,大家围桌而坐时,我同他们对答如流,一点困难也没有,然而一旦起身说话,我竟然一个字也说不出。这种情形已有多年。我不奢求你的训练有帮助,这个毛病已经根深蒂固了。”卡耐基说:“你既然认为我帮不上你的忙,干嘛还要找我?”“只为了一个原因,”他答道,“我有一个下属以前内向腼腆,每次见我都眼观地面,很少说话,但最近每次进办公室时,他都显得神采奕奕,信心十足,头颅高昂,还主动和我打招呼,甚至有一次开会时竟然当众作了10分钟发言,我惊讶于他的变化,后来才知是因为他参加了当众讲话的训练。”

    卡耐基告诉他,定期来上课,并照课程的要求做,不出几星期,就会喜欢在听众面前讲话了。

    这位董事长果然来参加课程,并且进步神速。三个月后,卡耐基邀请他参加阿斯特饭店舞厅里的3000人聚会,并谈谈自己在训练中所获得的收益。为了以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去除讲话的恐惧,他推掉了自己的约会,如约在聚会上发言,卡耐基说让他讲两分钟就行,结果对着3000人,他足足说了10多分钟。

    类似的奇迹还有很多,许多人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其中,有好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远远超过自己所希望的擢升,在商业上、事业上和社会上达于显赫的地位。也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正确的时刻,一场演说就足以使大功告成。因为在这样一场演说中,人们可以以别的经验为梯,摘取当众讲话的信心、勇气和技巧。

    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当众讲话训练中,受训者首先必须将自己投入未来的形象中,然后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盯紧目标永不放松,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到,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不难想象自信流畅、口若悬河的讲话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有多么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广交朋友,在社会活动中游刃有余,当我们憧憬这美好的前景时,就要下定决心为这光辉的目标开始奋斗,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吧!有位商人曾撰文指出:“干我们商业这行的历史中,不少人是借着讲坛上的杰出表现而蒙器重的。许多年前,有位青年,当时是堪萨斯州一处小分行的主管,在做了一场精彩无比的讲演之后,今天已是我们的副总裁,掌管业务。”

    能够起立,从容不迫地娓娓而谈,这是你的最低目标。美国雪弗公司的总裁亨利·柏莱特说:“与他人做有效的交谈,并且赢得他们的合作,是我们往上爬的人选中所积极追寻的一项能力。”

    想象一下起身讲话,凭借语言的力量控制场面,操纵听众的那种力量感、强劲感与成就感。有位经过训练掌握了当众讲话技巧的人说:“开始说话前两分钟我宁可挨鞭子,就是开不了口;可是说到临结束前两分钟时,我又宁可吃枪子儿也不愿停下来。”

    现在就开始想象自己面对着观众。想着自己满怀信心,迈步向前,开讲后全场鸦雀无声;感觉感觉在你发表高见之际听众贯注的表情;感受感受你离开讲台时山呼海啸的欢呼与掌声,并听听聚会结束后个别的听众对你的赞扬。

    哈佛大学最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曾写下6句话。这几句话可能会让你找到打开信心之门的金钥匙。“倘若你对某项结果足够关心,你自然一定会完成。如果你希望做好,你就会做好。若你期望致富,你便会致富。若是你想博学,你就会博学。只有那样,你才会真正地期盼这些事情,并一心一意地去做,而不会费许多心神再去胡思乱想其他不相干的杂事。”

    有一位医师谈到当众讲话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益处时,说了下面这段话:

    “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看到你的脑海和心灵。学着在个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念给别人。在你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便会发觉:我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心目中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形象,产生前所未有的震击。”

    “从这份处方,你会收到双重好处。你学着对别人讲话时,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而你整个人的性格也会愈来愈温和,愈来愈美好。这意味着你的情绪已渐入佳境,情绪既已渐入佳境,身体当然也就渐入佳境了。在我们现代世界里,不论男女老少,都得当众讲话。我个人并不清楚它在工、商业中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利益,我只听说裨益无穷。可是,我确实知道它在健康上的益处。只要有机会,便对几个人或许多人说说话;你会愈说愈好,我自己就是这样;同时你会感到神清气爽,感到自己完整而圆浑,这是你从前感受不到的。”

    “这是一种畅快、美妙的感觉,没有任何药丸子能予你这般的感受。”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我们就必须把充沛的信心和有效的当众讲话当作靶心,积极而主动地射出我们的一箭。

    保持100%热情

    要想获得自信心、勇气以及能力,以便在向人们发表谈话的同时能够冷静而清晰地思考,这并不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般困难。就像你完美地完成其他事业一样,任何人只要对它充满火山熔岩般的热情,并肆意释放出其潜在的能力,就定能成功。

    你一定要具有果敢的决心,并把这种决心转化为一个单词,一段讲话,一步行动,倾尽全身心地训练培养。

    有位商界的传奇人物,在大学时代,他初次起立讲话时,却因言辞不足而失败,老师指定的五分钟讲演,他讲不到一分钟,便脸色发白,匆匆下台。

    但他坚强地承受了那次失败。他立下决心要做个优秀的演说家,片刻不懈,最后终于成为政府的经济顾问,令人瞩目,他就是蓝道尔。谈到当众讲话时他说:

    “我的讲演排得满满的,现身的场合有厂商协会的午、晚餐会,还有商务部、扶轮社、基金筹募会、校友会等。我曾经在密西根州的艾斯肯那巴发表爱国演说,于慷慨激昂中投身一次世界大战;我曾与米基·龙尼下乡做慈善讲演;与哈佛大学校长柯南和芝加哥大学校长胡钦斯下乡宣导教育;我甚至曾以极蹩脚的法语做过一场餐后演说。”

    “我想我了解听众要听的是什么,以及他们希望它被怎样地讲出来,对于堪当事业重任的人而言,这其中的窍门是:只要他愿意去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蓝道尔的经历说明,在努力成为有效的说话者的过程中,成功的意志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坚强的意志和明朗的思想决定了在当众讲话技巧上的进步会有多快。因此,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用毅力来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态度轻松很重要

    正如前面所言,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有天生的演讲家。历史上有些时期,当众讲演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与优雅的演说方法,因而,要想做个优秀的大众演说家那是极其困难的,是经过漫长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现在我们却把当众演说看成一种扩大的交谈。以前那种说话、动作俱佳的方式,如雷贯耳的声音已经永远过去。我们需要的是言简意赅,常人可以理解的真挚的思想和话语,而非华丽的词藻、严谨的修辞和泛泛而谈。

    当众讲话不是一门闭锁的艺术,并不像许多学校那样容易学到知识,必须经过多年的美化声音,以及苦学修辞学,多年以后才能成功。平常说话简单易学,只要遵循一些简单的原则就行。对于这一点,大师卡耐基的经验可以证明。1914年,他在纽约市青年基督协会开始教授学生时,讲授那些低年级的方法,同他在给大学新生演讲的方式大同小异。但是他很快发现,把商界中的大人当成大学新生来教是一种很大的失误。因为学生们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在面对听众时有足够的勇气直起腰来,做一番明确、连贯的报告。于是他抛弃教条,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和那些学生互相交流和切磋,直到他们报告词达意尽、深得人心为止。事实证明,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气氛中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可见,当众讲话并非是古代那样精致的艺术,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点。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保持轻松与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将引领你体会训练的快乐,并最终走向成功。


如果您喜欢,请把《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方便以后阅读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第四章 说话的心理准备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第四章 说话的心理准备并对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