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提问和回答自有妙招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赵凡禹 本章:第九章 提问和回答自有妙招

    发问的基本目的,是解除疑点,探求信息。发问能促使对方思索,规范对方言路,决定交谈的方向。恰当的提问往往能驾驭整个交际的进程,就像水龙头控制水的流量一样,正确而恰当的提问能决定你在这次谈话中所获信息量的大小。因此,在交际中我们必须审慎地、恰当地运用提问这一工具。

    回答对方的提问,从信息论的观点上看,是对提问的一种反馈。在人际交往中,一问一答是常见的交谈形式,没有问和答,交谈就成为一句空话。但并不是说应该对方问什么就答什么,对方怎样问就怎样答,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回答,力求答得好,答得妙。

    在日常交谈中,交际双方都应遵循同一律的要求,不得暗中转换话题。但有时候在某些场合,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又不得不有意识地转换话题。

    这是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一、对方的问题太敏感,不便回答;二、原话题达不到交谈目的,需要转移话题;三、原话题已充分展开,兴趣消退。由于这些原因,不转换话题就不能顺利地交谈下去,只有巧妙地转换话题,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使交谈顺利地进行。

    提问要有针对性

    譬如你所领导的三个人都完不成你布置的任务,你想对此事加以证实并问清原因。你有两个办法:一是把他们一起找来问:“是你们的一致看法吗?为什么?”一是把他们一个个找来问:“你的看法和他俩一致吗?为什么?”前一问就不如后一问。因为前者三人在一起,人类固有的从众心理会不让他们说出实话来。因此,场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2.适应对方的年龄、身份、民族、文化素养、性格等特点

    你对小朋友可以问:“你几岁啦?”对老年人就不宜这样问。对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问:“您多大啦?”就不如问:“您有三十多岁吧?”再如你可以对一个中国人问:“你在哪儿工作?”“收入不错吧?”“家里有几口人?”……这是关心尊重对方的表示。但如果这样来问一个美国人,就是打听别人私事的不礼貌行为。另外,被问人的性格也影响你的提问效果,必须要注意。如,被问人有的热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审慎多疑;有的高傲,有的谦虚;有的诚恳,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气质各异,你运用提问的方式当然也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或单刀直入,或迂回进攻,或敞开发问,或试探而进。

    在问答过程中,提问的人、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甚至提问行为的本身都会对被问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问人必须根据被问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位记者采访乡下一位老大娘,一见面寒暄几句,就句:“听口音,大娘是山东人,好象是鲁中的吧?”

    大娘一听就笑了:“你这耳朵真灵。是山东阳谷县人。”

    记者又问:“阳谷县?那不是好汉武松打虎的地方吗?景阳岗还有没有呀?”

    大娘谈起家乡来,话就更多了。她也不拘谨了,不把记者当外人,什么话都唠,甚至把村里的“内部新闻”也毫无保留地倒了出来。记者十分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身居异乡的人是最爱谈故乡的。记者的提问正把“兴奋点”选在谈故乡上,一下子就问到了“点”上,抓住了大娘的心理,真是“钥匙投簧锁自开”啊。这样的提问使原本陌生的人之间迅速地达到了心理相容和心理共鸣,也就搭起了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

    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在交际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一个“问”提出来,就决定了对方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也决定了双方的交谈程序和交际气氛。所以“问”具有一种控制能力,提问艺术也包括了这种控制技巧。

    回答问题本来是被问人的事,但有时问话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方的回答。如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担任要职。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委婉含蓄的拒绝,轻松幽默的情趣,既表达了自己不能泄密的原则立场,又没使朋友尴尬难堪,这种控制对方回答的提问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罗斯福接过对方的话头说“我也能”,但对方的话语却是罗斯福诱导出来的,罗斯福选择“能保密吗?”的是非之问,也就决定了对方必然会说“能”,而这恰好就进了罗斯福的“圈套”。

    两人问答时,气氛是紧张还是融洽,对交际效果很有影响。交际气氛可由提问的问题和方式来控制。如审讯犯人:“你昨晚去没去会计室?”“去过。”“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一个人。”“去干什么?”“偷钱。”“偷没偷?”“偷了。”运用选择问句的句式和严肃的语气,使气氛紧张,对罪犯心理产生压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控制自己由提问到表达的转变过程

    有时人们提问不是要对方解疑,而是要对方听自己表达,这就有个由自己提问到自己表达的转变过程。有两种方法可控制这个过程。

    一种是诱导提问法,即用一个问句诱导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然后接过话头,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如:电车上,一位先生给一位太太让座。这太太一声不吭就坐下了。先生问:“嗯,您说什么?”“我没说什么呀?”“哦,对不起。我以为您说了‘谢谢’呢。”这位先生的提问是为了引出自己后面对女方的批评,显得含蓄而不失分寸。

    另一种是步步设问法,即不立刻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连续设问,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做出肯定的答复,最后服从自己的思想。如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国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孟子问:“假若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王答:“和他绝交。”孟子说:“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王答:“撤掉他!”孟子又问:“假若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这时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这里,如果孟子首先就问第三个问题,那必然引起齐宣王的愤怒。孟子先设两问,诱导齐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后才提出“应该怎样处置不会管理国家的国君”这个他最终要提问的问题,这当然使齐宣王无以答对了。

    提问的4个要点

    在提问中问什么?怎么问?话题的选择是一大关键。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经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拣他的擅长来说。其实,提问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人乒乓球打得好,你就可首先问:“听说你打乒乓球很拿手,是吗?”和人交谈正像和人打乒乓球一样,问话人的提问正像打乒乓球时的发球,你以对方的擅长发问,就像特意发了个使对方容易接的球,他当然乐意还击,一来一往,谈笑风生,畅谈不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提问可称为“谈话的发球”。

    如饮食店的服务员问顾客:“您今天要些什么?”而不问:“您要些什么?”这个提问中加了“今天”两个字,虽看似无意,其实大有奥妙:因为他的提问就好像把顾客看成了老主顾,使顾客心里热乎乎的。

    提问句按句式分有是非问、选择问、一般问、特殊问等几种,什么时候用哪种,这就有个选择问题。如有家咖啡店卖的可可里可以加鸡蛋。售货员就常问顾客:“要加鸡蛋吗?”这样一问,就有的顾客选择了不加鸡蛋。后来在一位人际关系专家的建议下,提问就变成了:“先生,您是要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使顾客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选择了“加鸡蛋”,从而使销售额大增。

    提问时的顺序也对对方的心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诱导作用。同样一个提问,如果顺序一变,就会意思大变,所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大不一样了。如日本战后许多商店因人手奇缺,想减少送货任务,又不想影响原先承诺的送货到家等商业信誉。于是有的商店就将“是您自己拿回去呢,还是给您送回去呢?”的问话改为“是给您送回去呢,还是您自己带回去呢?”结果大奏奇效:顾客听到后一种问法,大都这样回答说:“还是我自己带回去吧。”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在听人谈话时往往注意后面的话,甚至多数人将一段话或一句话的最后一句当做结论性的话来看,所以,许多人在听到这种问话后就选择了后面的做法。这样,商店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不违背文明服务的原则。

    巧妙回答的8种方式

    所谓变答,是应答者面对别人不怀好意或咄咄逼人的问话,不答不妥,直接回答又非常为难时所采取的一种机智巧妙地改变答话内涵的答话方式。这种答话可以以攻为守,化害为利。

    1950年代,由于台湾当局频频活动,一度造成海峡两岸局势紧张。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有意发难:“请问,对台湾问题,贵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

    我外交人员冷静地回答:“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倒真有点担心,如果贵国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政府是否能具有维持现状的能力。”

    我外交人员的回答有意地改变了话题,避免了正面作答,又引出使对方最头痛的问题,使对方不好再行追问,显得有礼有节有利。同时,答话中带着强烈的讥讽:自家政府连现状都难以维持,还是应该回去关心关心本国政府的措施吧!这样以进攻来作为防守的变答,既不失尊严,又能从气势上压垮对方,让自己把握主动权。

    “文革”期间,一位农民在傍晚行船,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从桥上经过,向下警觉地而不客气地问道:“什么船?”农民不动声色地答道:“水泥船。”那个干部又问:“干什么的?”农民仍从容地答道:“行船的。”旁边的人听罢,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段对话中,问者带有责问甚至审问口气的两句问话,被答话者巧妙地岔开,使问话的人非常尴尬。

    按理讲,行船的农民是了解问话的用意的,所谓“什么船”,是问装的是什么东西,绝不是问船的质地。而他却有意岔开去,使问的人不好再问。所谓“干什么的”,是问行船去做什么事的,而不是明知故问行船与否。农民又以没有提供任何话语信息的“行船的”岔开去,这就让干部的两次问话两次落空,等于白问。这其实反映了当时农民对某些干部和政策的一种不满与排斥情绪。

    所谓拈答,就是运用修辞学中的拈连手法,将对方话中的中心内容(语言)进行另外的一种解释,以此作为自己回答问题的主体内容。王蒙新时期的小说与他当年的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变化。有一位读者在一次座谈会上直截了当地向他提出,你能不能再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格时,他说:“不论有多少好心的读者希望我保持‘组织部’的‘年轻人’的风格,但是,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来,我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再不是‘年轻人’……”

    这段话,巧妙地运用了拈连手法,语意双关,把读者的关心、自己的因素、事情发展的必然性等问题全部作了回答。特别是“被迫离开了‘组织部’”这句话,将蒙冤受屈二十多年的流离生活之痛皆蕴藉其中,同时也表明:自己文学道路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可能原地踏步,一成不变。后一句“再不是‘年轻人’”,与前句结为一体,含蓄地说明:因为时间的推移、年龄上的悬殊、文学道路的艰辛、思想上的成熟、语言运用的老练,以及时代需要创新等因素,自己不应该也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风格,变是自然,而不变却意味着倒退。

    说话作文,引用名人名言、哲人睿语、方言俗语、民间歌谣等,以佐证自己的答话,增加其可信度,这样更能显得新鲜生动、活泼有趣,增强感染力。

    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去丈夫后,看中了朝中品貌兼优的宋弘。一次,刘秀召来宋弘,以言相探:“俗话说‘人地位高了,就改换自己结交的朋友;人富有了,就改换自己的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人在生活穷困、地位低下时候的朋友不能忘记,最初的结发妻子不能让她离开身边’。”

    刘秀运用俗语来试探宋弘,以期得到宋弘的共鸣,让他来娶湖阳公主。而宋弘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为所动;但是既不能含糊其辞,留下后患;又不能直来直去,冒犯皇上。宋弘巧妙地引用古语,言辞委婉而又毫不闪避地表示了自己的决绝态度。

    错答,就是故意将回答的内容向错误的方向来解释的一种答话方法。错答不是科学论辩中的应答方式,但作为一种语言技巧,它却能非常高明地摆脱不必要的麻烦与纠缠。

    俄国有一个民间故事:一只熊要找人较量一番,它先是遇到一个小孩,就问:“你是不是人?”小孩子说:“我现在不是人,我将来是人。”后来又碰到一个老头儿,它问:“你是不是人?”老头儿说:“我现在不是人,我从前是人。”

    错答不同于一般的谎答,因为它从某个特定角度,或从宽泛意义上讲是对的。在小孩子看来,小孩非人;在老头儿看来,老头儿非人;合民俗,通情理。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是错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是人。老人与小孩的回答就这样富有哲理情趣而又不合科学道理。在似错非错、似真似误、痴人说梦、扑朔迷离的云雾中,就让老熊上了当。

    人们经常遇到出言不逊或有意为难的问话或对话,这就需要应答者巧用心智,将计就计,“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顺着对方的话将对方的话语推回去,使之作茧自缚,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一次,我党干部同国民党反动派辩论,在我方义正词严的雄辩面前,对方理屈词穷,进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叫嚷说,同我方讲理是“对牛弹琴”!我党干部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下的话语,将计就计,随即反驳过去:“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将原来的一个成语,通过巧妙地利用句读,将四个字中的第一字截取下来,使介词活用成肯定性动词,自成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并且巧妙地将乱说一通的反动派所做出的论辩,比喻为如同牛弹琴一样。一个巧妙的推答,蕴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起到了痛击敌方,使我方终于取得彻底的胜利。这种顺手牵羊的推答,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一般地说,答话者都应让问话者讲清楚,再作回答。可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方话一讲完,就会揭开某种秘密,难以收拾;或顺问作答,难以应付。因此,估计到对方所问内容,在对方未讲完的情况下,截住话头,迅速作答,一可迁移其他听众的注意力,二可使问话者有所领悟,改换话题,铺好台阶,便于圆场。

    八场闽剧《洪武鞭侯》第七场,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两人微服至民间察访,不料在酒店中被不愿为官、甘当布衣的陈君佐认出来了。

    朱元璋:店家,取上好菜饭。

    店小二:是!

    陈君佐:(闻声察觉)呵!

    朱元璋:(见陈君佐)先生不是淮阳陈君佐吗?

    陈君佐:(急离座,欲跪)臣……

    朱元璋:(急阻)寻,寻什么?莫非是寻酒寻肉!

    陈君佐:这个……

    朱元璋:彼此原是布衣深交,今日正可重温旧谊,何必多礼呢?

    陈君佐:这位莫非是太……

    朱元璋:他是太不知礼了。标儿,这就是我常常提起的陈君佐先生。

    陈君佐听见朱元璋声音之后,立即想行君臣之礼,刚按习惯称臣时,朱元璋即截取话头,利用“寻”与“臣”语音相似,又由于陈离座之举动,语和境相随,抢口问他“寻什么”,自然地搪塞开。当陈君佐脱口想说“这位莫非是太子”时,朱元璋又截断问话作答,说“标儿”“太不知礼”,“太”字恰巧成了引出答话的媒介。这一答,既巧妙地解答对方的疑问——是“标儿(即太子)”,又遮掩了别人的耳目。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复杂为简单,化艰深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遇到一些棘手的提问,或难以用通常语言表达的问话,如果用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来回答,就会胜过几多话语——这就是喻答。

    1936年11月,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史良被捕后在法庭上与法官、检察官进行了多次论辩。其中,针对七君子的电报与西安事变的所谓联系,有这样一段对话:

    检察官问:你们给张学良的电报引起西安事变。

    史良答:比方刀店卖刀,买了刀的人也许用来杀人。检察官的意思,难道杀了人要刀店负责么?

    这件事如果就事论事,可能既费口舌而又说不清。史良只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即刀店与买刀者杀人的关系,严正地指出自己的观点:西安事变要由发电报的人负责与杀了人却要刀店负责同样是无比荒谬的。这样,既指出检察官“你们给张学良的电报引起西安事变”的推论不能成立,又讽刺了检察官的愚蠢与蛮横。

    由此可见,巧妙的喻答既充满睿智,以简驭繁,又有深入浅出的功效。

    转移话题的10种技巧

    即使一个最好的话题,也有兴趣低落的时候,这时候,可以停止对原话题表示意见,自然而然地引出另一个话题。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到唐老师家采访。

    小记者:唐老师,您的大作《中国诗歌发展史》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想请您谈谈撰写这本书的经验,好吗?

    唐老师:(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唐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转换话题)

    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的和愿意谈的话题,于是唐老师便由“蚕头雁尾”讲起,讲得非常细致、非常认真,也很起劲。在讲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双方彼此增进了感情。这时小记者才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这本书的。”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这样既缓和了气氛,又达到了谈话的目的。

    在交谈中,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立即打断,巧妙引开。例如:张三患胃癌住院,为了稳定病人情绪,需要瞒住病人。一天,张三的妻子正在给他吃药的时候,儿子闯进来冒失地问:“爸爸,听说你这病是胃……”妻子立即打断儿子的话,说:“胃溃疡,不要紧的。”这一打断后的转移话题,巧妙地利用儿子话中“胃”字,引开了关于“胃癌”的敏感话题,将病情轻松地引到了“胃溃疡”上面。这就既防止了丈夫病情的泄露,也让儿子知道了自己的冒失,可谓一箭双雕。

    把正在谈论的话题向前引申一步,导致新话题的出现。例如:山东五音戏《王小赶脚》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二姑娘:你家都有什么人?

    王小:我家就有一个病恹恹的老娘。

    二姑娘:有做饭的没有?

    王小:早先俺娘好好的,都是她老人家给我做饭;现如今她病了,我得自己生火做饭了。

    二姑娘:唉!我是问你有了媳妇没有?

    王小:光个老娘还养不了哩,人家谁跟咱?

    二姑娘:我给你保个媒吧?

    上面的话题转移过程是,由“家里有什么人”引申到“谁做饭”,进而引申到“有媳妇没有”,再引申到“给你保个媒”。话题的转换像一环连一环,自然连贯。

    顾名思义,就是在交谈时故意不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而是转移到谈别的无关的问题。这是因为在交谈中,有些问题我们不便直接表态,想回避这类问题可又不想因为中断交谈而使对方尴尬。这时使用答非所问这个方法来转移话题就非常合适。例如:张科长和李科长喝酒,张科长喝醉了,说:“老李,你说,昨天陈部长批评我对不对?我为什么就不能长工资?他这是不是故意整我?”李科长说:“咱部里又出了一件事你知道不?小黄写农村党员思想现状的调查报告,在《内部思想通讯》上发表了,还加了编者按……”在这里,李科长使用的就是“答非所问法”。

    在交谈中,想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切不可一味地纠缠在原话题上,而应根据原话题的某一点,转移到对自己有利的另一个话题上。例如:某剧场服务员怀疑一个男青年没买票,说:“同志,请把票拿出来看一下。”男青年因服务员怀疑他而不满,一边拿出票,一边吵闹,训斥服务员。服务员赔礼道歉仍然止不住男青年吵闹。服务员严肃地说:“政府有明文规定,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你违犯了规定,请跟我出来一下。”话题一转,青年软了下来,乖乖地坐下看戏了。服务员也就坡下驴,教育他几句,就离开了。

    日常用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例如“老”字,仅《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有17种含义,以“老”字打头的词条148个,这就给岔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经婚姻介绍所介绍,一对大龄青年男女初次相见,介绍所的同志当场悄声地问男青年:“你看怎么样?”男青年冒失地大声说:“老点!”一下子使在场的人都陷入了难堪之中。但那个女青年谙熟谈话艺术,笑着说:“这位同志很坦率,第一次见面就说我老成,真难得!”难堪的局面打破了。这个女青年就是把年龄大的“老”改换为成熟有经验的“老”,利用一词多义,巧妙地岔开话题。

    在农贸市场上,一个小伙子高声叫卖:“又长又嫩的蚕豆,快来买啊!”一个大娘看了一眼说:“你的蚕豆老了。”小伙子机灵地说:“大娘,你说对了,我的蚕豆老多了,种了一亩多地,长得很好,能收好几千斤,自家产的,你老要买,咱少算点钱,秤头高一点。”于是,大娘留住脚步,其他人也凑了过来。这个聪明的小伙子就是把与“嫩”相对的“老”,改换成表示“极”“很”等意思的“老”,并与“多”连在一起,变成了表示数量“老多老多”的意思,岔开了原来的对自己不利的话题,做活了生意。

    日常用语里很多词所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常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利用这种模糊性,就可以把话题中某些概念转换为与它相近的另一个概念,岔开原来的话题。1950年代,我国政府发表人在北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了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和对外方针之后,请记者们提问题。一位西方记者站起来说:“请问发言人先生,中国可有妓女?”对于这一不怀好意的问话,发言人坦然自若,双目盯住这个记者,思索一下,正色回答:“有。在中国的台湾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一阵掌声。发言人的回答,是用“中国的台湾省”这一表示局部的下位概念置换了“中国”这一表示整体的上位概念,巧妙地岔开了西方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在现代汉语里,同音异义字很多,音同义不同或音相近而义不同,这在书面语言里是界限分明的,不容混淆。由于谈话用口语,以声传义,不见字的形体,这就有了相当的含混性。利用这种含混性,抓住同音异义的词语,就可以巧妙地把话题岔开。请看下例:

    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曹禺:《雷雨》

    鲁侍萍利用“萍”与“凭”音同义不同,把话题从认周萍为自己的儿子岔到责问周萍为什么打人上来。由于音相同义相异,仅一字之差,话题全改。

    求新好奇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要求,在新与旧、平与奇这根杠杆上,人们的注意力总是愿意往新与奇的一端倾斜。谈话中的话题至少有一方是感兴趣的,如果能再提出一个更新鲜更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兴吸引过来,自然地岔开原来的话题。例如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时,常常这样问:“妈妈,这张照片上怎么没有我呀?”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就可以把话题岔开,说:“薇薇还没长大呢,等长大了,也穿这样漂亮的衣服,照彩色的照片,好吗?”孩子听了,一定会很高兴。孩子看见火车,也常常问:“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句说不清楚,孩子也不一定对你的解释感兴趣,最好早杷话题岔开,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薇薇去姥姥家时,咱们就坐这么快的火车。”孩子一定会高兴地拍着小手,述说起去姥姥家的事。这是因为孩子对穿漂亮衣服照彩色照片比照片上为什么没有她更感兴趣,对去姥姥家比火车为什么跑得快更感兴趣。所以,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话题也就随之改变了。

    谈话都是在特定的时境中进行的,眼前的景物、周围的人物、室外的天气、室内的陈设、身上的服饰、手中的物品、传来的声音……总之,凡能进入视觉、听觉范围内的一切,都能吸引谈话人的注意力,随时可以成为交谈的话题,特别是当这些事物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在强烈的心理震动下,常常会下意识地中断谈话去关注正在发生的激变,这就为岔开原来的话题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可供转换的话题。第21回讲了一个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筋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曰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筋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刘备在惊慌落筋之后,机敏地利用眼前出现的天气变化,从容地说了一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把谁是英雄的话题轻松地岔开,自然地引出畏不畏雷的一番谈论,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从而化险为夷。正如后人赞诗所言:“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如何把拒绝说得动听

    说话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不能忽视细节问题。在职场上说话有很多的讲究,诸如有些话不能明说,有些话不能直说,需要拒绝别人时,要采取巧妙的方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话要说得委婉含蓄等等。这些都属于职场上说话的细节问题,只有细节问题处理好了,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否则就会弄得一团糟。正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为难的事,有时别人有求于我们,可是我们又实在无能为力,这时,就要拒绝对方,但拒绝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会既不得罪人,又能让别人欣然接受。

    许多时候,人们在工作中要面对朋友、同事、客户与主管的许多要求。有些要求可以满足,但有些要求因碍于公司规定或其他原因必须拒绝。没有人喜欢被拒绝。因此,你在拒绝别人时先不要急切、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因为直接拒绝别人,轻则影响双方往后的合作与相处,重则让人觉得你不够大方。

    为了最大化地降低拒绝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你需要掌握一些说话技巧,秉持理直气“和”的原则,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又能婉转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1)倾听之后再说“不”

    当你的同伴、客户或朋友向你提出要求时,他们心中通常也会有某些困扰或担忧。

    拒绝对方之前先要认真地倾听。首先,请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一些,这样自己才知道如何帮他。接下来,再向他表示你了解他的难处,若是你处于此境况之下,一定也会如此。

    倾听能让对方先有被尊重的感觉,在你婉转表明自己拒绝他的立场时,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伤害他的感情,不要让人产生你是在应付的错觉。

    如果你拒绝对方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负荷过重,那么,倾听可以让你清楚地界定对方的要求是不是你分内的工作。

    有时候听了对方的意见,你会发现协助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增加经验。这时候在兼顾目前工作的前提下,牺牲一点自己的休闲时间来协助对方,对自己的职场生涯绝对有帮助。

    (2)多一些弹性与关心

    你在拒绝对方时,除了可以提出替代性建议,隔一段时间还要主动地去关心对方。

    有时候,拒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方会不定时地提出同样的要求。若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关心对方,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则可以减少拒绝带来的尴尬与负面影响。当双方的情况都得到改善时,就有可能满足对方的要求。

    对于业务人员,例如保险业者面对顾客要求自己却无法满足时,这种主动关心对方的技巧尤为重要。

    (3)婉转地表达拒绝

    你在拒绝对方之前,可以首先倾听对方的要求,以便针对他的情况,建议对方如何取得其他人或组织上适当的支持。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会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当你开始说“不”的时候,态度必须是温和而坚定的。好比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让人容易入口。同样,委婉地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更容易接受。

    当对方的要求有悖于公司或部门规定时,可以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权限;在自己工作已经排满而爱莫能助时,要让对方清楚你的处境,说明如果耽误工作会对公司与自己产生的不利影响。

    若是对方因为你的拒绝而表现出愤怒或作出威胁时,你也不需要立刻响应,而要多用同情心来缓和他的不满与挫折感。

    在拒绝别人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外,更需要发自内心的热情与关怀。若只是敷衍了事,就会让人觉得你不是个诚恳的人,对人际关系伤害更大。

    当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你要认真加以考虑,看看这件事自己是否能胜任?是否违背自己的道德良心?然后再作决定。

    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情面,即使是无法做到的事也接受下来,那就表示你的心太软。即使是很照顾你的上司委托你办事,但实在是做不到,你就应果断明确地表明态度,说:“对不起!我不能接受。”

    如果你认为这是上司拜托你的事不便拒绝,或因拒绝了会使上司不高兴,从而接受下来,那么,以后你的处境就会更加艰难。如果因畏惧上司报复而勉强答应,答应后又感到懊悔,那就自讨苦吃了。

    当上司所说的话有违道理时,你可以断然地拒绝,这样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假若上司欲强迫你接受无理的难题,那么这种上司便不可靠,你更不能接受。

    尽管下属隶属于上司,但下属也有他独立的人格,不能什么事都不分善恶是非地服从。倘若你的上司以往曾帮过你很多忙,而今他要委托你做无理或不恰当的事,你更应该毅然地拒绝,这对上司来说是负责的,对自己也是有益的。

    此外,限于能力,无论如何努力都做不到的事,也应拒绝。但是有一个前提,即是否真的做不到,应该确实地衡量一下,切不可因怀有恐惧心理而不敢接受。经过多方考虑,提出各种方案后,是否再加上勇气来突破它?认真考虑后,感到实在无法做到,才可拒绝。

    当然,拒绝更要讲究方法,如何才能让上司接受你的拒绝呢?一般来说,拒绝上司的要求时,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触类相喻,委婉拒绝

    当上司提出一件让你难以做到的事情时,如果你认为直言答复可能会让上司损失颜面,那么这时你不妨说出一件与此类似的事情,让上司自己感觉到问题确实有难度,从而自动放弃这个要求。

    (2)佯装尽力,不了了之

    当上司提出某种要求而你又无法满足时,就应设法营造一种让上司感到你已尽全力的感觉,从而让上司自动放弃其要求。

    通常情况下,上司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总是念念不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回音,他就会认为你不重视他的问题,而对你产生一种反感、不满的情绪,这样,对你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然而,如果你能让上司看到你已尽到最大努力了,即使不能满足上司的要求,他也不会抱怨,甚至会对你心存感激,主动放弃让你为难的要求。

    (3)利用他人的掩护说“不”

    如果上司要求你做某一件事时,你很想拒绝,可是又说不出口,这时候,你邀请你的两位同事,和你一起到上司那里去,然后你再向上司提出拒绝。

    当然,在私下里你们首先应商量好谁是赞成的那一方,谁是反对的那一方,然后在上司面前争论。等到争论过一会儿后,你再出面轻轻地说:“原来如此,那可能太牵强了。”而靠向反对的那一方。

    这样一来,你就可避免直接向上司说“不”,就能间接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样,就会给上司以“你们是经过激烈讨论后,绞尽脑汁才下结论”的印象,双方都不会有受到伤害的感觉,从而上司会很自然地自动放弃对你的要求。

    如果最近几天公司非常忙,某个员工要请假,或者别的经理想从你的部门暂时借用一名员工,你很可能会不用考虑就回绝:“不行。”

    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一些平常你可能同意的要求却不得不回绝。

    下面这些情况是你非坚持立场不可的例子:

    (1)不能批准员工休假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按照安排休假计划的规定办事;二是这段时间其他员工正在休假。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应该让员工知道他没有遵守规定。你应该明确地告诉他:“很抱歉,那个星期是我们盘点存货的时间,一个人也不能缺。你知道,正因如此,咱们公司才规定每年的一月份安排休假。”

    当员工的请假要求与别人预先计划好的休假产生冲突时,你要让他知道,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请假的要求,并且你已经批准。按照“先申请先安排”的批假原则,你不能批准他的请求。

    (2)要求加薪或升职

    当那些特别尽职尽力的员工向你提出加薪或升职的请求时,上司是很难一口就加以拒绝的。尤其是请求者的职位、薪酬早该变了,但因公司现在生意清淡,预算紧缩,或还有其他不利的因素,要说“不行”更是难上加难。

    这时,你最好向员工说清楚不能提职或加薪的真实原因,以便获得他的理解。

    (3)要求改变上下班时间

    当有需要照顾子女、交通不便等客观问题出现时,员工一般都会向上司提出能否改变自己上下班的时间,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时能与员工配合,帮他们渡过暂时的困难当然很好,但现实情况并不一定总能行得通。

    如果员工感到你对他的困难漠不关心,他会感到非常失望,甚至可能另谋高就。

    如何拒绝员工的这种合乎情理但又不能兑现的请求呢?具体处理时要尽可能灵活,探讨各种可能的办法,这样即便不得不否决员工的请求,你为此所作的努力也有助于消除员工的怨恨。

    有些时候,可以准许员工偶尔稍许迟到或提前下班,对上下班时间作些灵活变通,往往可以解决问题。不然,你迟早会发现下属自行其事确定上下班时间。

    有时你可准许某个员工提前下班,而有时又不得不否决这类要求,这时一定要跟员工讲清楚真实原因,否则,他们会认为你办事没有原则或偏袒某些人。

    (4)要求调到另一部门

    如果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请求调动,那就尽快批准,这样,你也就可以少费心力了。但是如果是你最得力的员工要求调动,而且正逢大忙时节,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顶替时,千万不要断然拒绝,因为那样会打击一个好员工的积极性。

    你应该让他好好谈谈请调的具体原因。你会发现促使他调动的原因可能与工作无关,可能是他与某位同事关系紧张,也可能是由于通过调整工作可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等等,通过交谈,你才会发现问题具体出现在哪里。

    如果谈话毫无结果,没有什么能使他改变调动的想法,你只有拒绝。但要尽可能减少由此给他造成的不利影响,尽量给他一线希望。比如,你可以说:“现在不能调,等过两个月再看看有没有机会吧。”

    这样做不仅为你赢得了考虑其他可能性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员工请调的想法也可能发生改变。无论如何,要对员工的调动要求表现出关心,这样就可以减轻拒绝对员工造成的伤害。

    在交谈中,一般应该遵循有问必答的原则,对对方的提问给予回答。但有时有一些问题确实是不便回答或不必回答的,对这种情况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委婉地拒绝回答。

    拒绝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的世界,拒绝别人不得法,可能失去交情,被人误会,甚至遭人唾骂与仇视。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不妨学几招拒绝的方法,这样就能做到拒绝得法情义在。

    (1)默认不答

    在交谈中,有时对方提出的问题正中下怀,道出了心中之所想,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便于明朗地表示态度,说出具体看法,对这样的问题,常常是默认不答,表面上拒绝,实际上是默许。比如:

    甲方:阁下的声明是否表示贵国政府对会议的成效有所怀疑?

    乙方:我不这样说,你可以随便解释。

    在这一问答中,乙方对会议的成效确实是持怀疑态度,只是出于某种原因不方便说出来。一句“我不这样说”,就是以表面上的拒绝掩盖实际上的默许,无论甲方对问题怎样解释,正确与否,对乙方来说,都不留任何把柄。

    (2)推诿搪塞

    这种拒绝回答的方法是对提出的问题不作实际性的回答,而是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说也可以不说也可以的话去搪塞。《吕氏春秋·淫辞》里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没有钟表,只能以太阳的方位来确定时间的早晚。楚国的庄伯叫他父亲去看看太阳在什么位置上,他父亲不愿意去,就回答说:“太阳在天上。”庄伯又说:“去看看太阳怎么样了。”他父亲回答说:“正圆着呢。”庄伯着急了,就明确地说:“是让你看看是什么时候了。”他父亲回答:“就是现在这个时候。”这样的回答就是推诿搪塞,对每个问题都作了回答,但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其实质而言,是拒绝回答。

    (3)装聋作哑

    在对方提出问题时佯装没有听见,当然就用不着回答了。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会谈。一次会议休息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说,美国研制成一种威力巨大的炸弹。这是用暗示的方式来试探斯大林对原子弹所持的态度。

    斯大林却像没有听见一样,未露出丝毫的异常表情,也没有做出任何回答。以至许多人回忆说,斯大林好象有点聋,没有听清楚。其实,斯大林听得清清楚楚,会后他告诉莫洛托夫说:“应该加快我们工作的进展。”两年后,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无独有偶。1953年6月,年已79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百慕大参加英、美、法三国会谈。他以自己年事已高为借口,时常装聋,在需要回避的问题上就装作没有听见,不予回答。而在他感兴趣的问题上就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法国外长皮杜尔讨价还价,使与会者颇感头痛。艾森豪威尔幽默地说:“装聋成了这位首相的一种新的防卫武器。”

    (4)诙谐幽默

    这是在对方提出问题后,机智地以诙谐幽默、玩笑打诨的话语作为遮掩,避开对实质性问题的回答。

    某县要举办一次歌咏比赛,一个社会声誉不太好又根本不懂艺术的个体户找到大会主持人说:“我赞助10000元,你安排我当个评委怎样?”大会主持人一拍对方的肩膀说:“老兄,你钱多得没处花了吗?这10000元扔在这个会上,不如扔到河里,还能看到个水漂漂儿。”在一句玩笑打诨的话语掩盖下,避开了对实质性问题的回答,巧妙地拒绝了对方提出的要求。

    (5)自言自语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教授多湖辉总结出了一条拒绝他人要求的经验:人们碍于面子,推拒话不好正面说出口。如果装作自言自语说出心中所思所想,对方便会知趣而退。美国出版家赫斯特在旧金山办第一张报纸时,著名漫画大师纳斯特为该报创作了一幅漫画,内容是唤起公众来迫使电车公司在电车前面装上保险栏杆,防止意外伤人。然而,纳斯特的这幅漫画完全是失败之作。发表这幅漫画,有损报纸质量;不刊这幅漫画,怎么向纳斯特开口呢?

    当天晚上,赫斯特邀请纳斯特共进晚餐,先对这幅漫画大加赞赏,然后一边喝酒,一边唠叨不休地自言自语:“唉,这里的电车已经伤了好多孩子,多可怜的孩子,这些电车,这些司机简直不像话……这些司机真像魔鬼,瞪着大眼睛,专门搜索着在街上玩的孩子,一见到孩子们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听到这里,纳斯特从座椅上弹跳起来,大声喊道:“我的上帝,赫斯特先生,这才是一幅出色的漫画!我原来寄给你的那幅漫画,请你将它扔入纸篓。”

    这里,如果赫斯特直接拒绝刊发纳斯特那幅漫画,一定会伤害纳斯特的自尊,弄得不欢而散。而他利用自言自语方法,流露出内心思想,既使对方自己做出放弃的反应,又不伤和气,保全了面子。

    (6)先承后转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式的拒绝,犹如当头一盆冷水,使人难堪,伤人面子。先承后转法,是一种避免正面表述,采用间接地主动出击的技巧,即首先进行诱导,引人入彀,当对方进入角色时,然后话锋一转,制造出“意外”的效果,让对方自动放弃过分的要求。

    俄国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有一次在巴黎举行演奏会,获得巨大成功。有一位贵妇人对他说:“伟大的钢琴家,我真羡慕你的天才,可是票房的票已经卖光了。”鲁宾斯坦手中也没有票,又不愿给演奏举办者增添麻烦,当然不想答应她的要求,但是,他没有直接拒绝,因为直接拒绝攻击性太强,锋芒太露。因此,他采用先承后转法,把拒绝间接化。他平静地答道:“遗憾得很,我手上一张票也没有。不过,在大厅里我有一个座位,如果您高兴……”贵妇人非常兴奋地问道:“那么,这个位置在哪里?”

    鲁宾斯坦答道:“不难找——就在钢琴后面。”

    这样的座位自然是属于钢琴家自己的。但是,由于这个拒绝是间接的,直接语义上的同意提供座位,让对方心里产生满足感,然后间接暗示“反弹”出座位的虚幻性,使对方的心理预期落空,既风趣幽默,又使人从紧张中得到松弛,很自然地接受你的拒绝。

    (7)略地攻心

    这种方法的内涵是:了解对方问话的特性和目的,试探对方的心理,然后发动心理攻势,使对方自我否定,放弃不合理的请求。一位语文教师,其弟因民事纠纷,别人要与之对簿公堂,这桩案子恰好由这位语文老师昔日的得意门生接手处理。一天晚上,这位老师前往学生家,希望他能念师生情谊,将手腕往他弟弟这边扳一扳。法官左右为难,一不能枉法,二又不能得罪恩师。法官说:“老师,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您是我最钦佩的一位语文老师。”老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每个老师都有他的长处。”法官接着说:“您上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尤其是上《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那一课,至今想起来记忆犹新。”语文老师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我不仅用嘴在讲,简直用心在讲。薛蟠犯了人命案却逍遥法外,反映了封建官僚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是啊,‘护官符’使冯家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凶犯薛蟠居然逍遥法外……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法官感叹地说:“记得当年老师您讲授完这一课后,告诫学生们,以后谁做了法官,不要做‘糊涂官’,更不要判‘糊涂案’,学生一直以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这位语文老师本来已设计好了一大套说辞,但听了学生的一席话,再也不好意思开口了,自动放弃了不合理的请求。

    (8)反口诘问

    有些问话,不便于答复,这时你不妨顺其话题反口诘问,诱引对方自己去说,从而达到拒绝的目的。

    我国前足球教练高丰文,某年五月率队南下,在与香港队大战前夕,香港记者想探听“军情”,便向高丰文提问:“你将怎样对待香港队惯用的打法?”拒绝回答这一问题,似乎不够礼貌;要是回答,又近乎“泄密”。怎么办?高丰文采用了反口诘问法。他镇静地反问道:“你说香港队的惯用打法是什么呢?”这个记者冷不防被问住了,只得改口退守:“大概是防守反击吧。”高丰文立刻补上一句:“我不是郭家明(香港队教练),我不知道他如何布阵。但不管香港队怎样变化,我们都一样准备。”答语坦率而自信,机灵而礼貌。

    (9)巧妙闪避

    有些问题,正面回答很难讲清楚,那就不妨巧妙地避开话锋,说说另一些相关内容,通过旁敲侧击,引导听话人深思,在思考中自求答案。如有位青年问刘吉:“有人说留长发、蓄胡子是精神污染,你也这样看吗?”刘答道:“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头发长,胡子也长,可他们是共产党的老祖宗(大笑,鼓掌)。毛主席和周总理头发不长,胡子也没留,他们同样是我们尊敬和热爱的导师。”刘吉讲了两种情况,让提问者思考。巧妙的闪避,圆满解决了几句话很难解答清楚的问题。闪避成功的关键,是找准闪避的方向。一般是寻找可以类比的事例进行闪避。

    (10)相反应对

    在拒绝对方的问题时,采取撇开问题的策略,不从正面回答他人的提问,而是处处从问题的反面来应答。这样可以避开不必要的正面阐述,出奇制胜,掌握主动,令对方的愿望处处落空。

    武宝信领导育青厂职工经过艰苦奋斗,大胆创新,成功地研制出了“粉刺露”,于是,很多厂家要买他的配方,而且一开价就是五位数,但都被他拒绝了。

    有一位外商死命缠住他不放,百般劝说和引诱他,并愿出20万美元买下配方。

    武宝信嘴里蹦出一个字:“不。”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呀。”外商劝诱道。

    “可学者有他自己的祖国。”

    “美元不方便,我可以兑换成人民币给您送来。”对方仍不死心。

    “我的方子可不是那么便宜。”武宝信说。

    “武先生是嫌钱少?”外商眼里闪出希望之光。

    “不,我是说,世界上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是便宜的。我的配方金钱买不走。我要留给我的国家。”

    以上述两人的对话来分析,外商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呀。”武宝信若是沿着外商的思路正面作答,必然要谈谈自己对“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这一问题的看法。而外商说的这句话并没有错,有一定的道理,但若直接作答,不免入其彀中。于是他话锋一转,从反面作答:“可学者有他自己的祖国!”入情入理,简单干脆,一下就把对方的话顶回去了。

    运用相反应对法,关键在于头脑里要多一些唯物辩证法,事事来个一分为二。因为任何问题都有它的两面性,若局限于一点论,就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面,不免失于偏颇。若能坚持两点论,既看到问题的正面,又看到其反面,就能对问题把握得更全面,更准确。

    因此,在应答时应尽量冲破思维的局限,避开问话人原有的思路,另辟蹊径,多侧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这样就能找到回答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逻辑学“同一律”的要求来看,相反应对法似乎没有遵守同一律,离开了话题,但实际上却是紧紧围绕着话题作答的,只不过是别开生面而已。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策略才显示出了它特有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11)以虚击实

    这种方法即是用虚幻、虚假或子虚乌有的事件去迎击对方本来比较“实”的问话,这是拒绝辞令中常用的方法。它可分两步完成:第一,先避开实质性的问题,不作直接回答,免得纠缠不清。第二,选择一个纯粹夸张了的事实去回答对方,这就是就虚,即虚答。因为这种答案显然是虚假的,这就使问话者明显感到不可信。由此而及彼,于是在问话者脑中便很快形成一种逻辑推理,顺理成章地推出另一个事实也是假的结论。从而,无需多费口舌,原来那种“实”的结论也就被彻底否定了。这种战术,不仅能有效地避其锋芒,而且能有效地击“实”,即先退后进,以退为进,反戈一击,成功地实现完全否定对方论点的目的。

    一位记者问某总统:“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到30亿美元!”表面上看来这一提问好像是对他家庭情况的一般性提问,实则用意很深,完全是针对总统是否廉洁而来的。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若是矢口否认,别人不会相信;若是照实说来,显然不妥。那么,应该怎样回答好呢?

    总统听后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哈哈大笑,反问道:“一位外国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这里,总统没有就他是否拥有30亿美元一事直接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一个更大的显然是夸张了的数字,以嘲讽的口吻反问记者,这实际上就是间接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12)以少胜多

    这种方法的灵魂是用最精练的语言回答最麻烦、最不好回答的问题,把拒绝用最少的话表达出来。但这种简洁不是直白而干脆的否定,而是在说话之前深思熟虑,舍去一切废话,以少胜多。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领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显然,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还是国家的机密问题,若是照实回答,一是泄露了国家的机密,二是正好让美国摸了底去。若不回答吧,又有失外交礼节。因此还真是个难题,但莫洛托夫不愧经验丰富,他只用了两个字,就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难题。你能猜到是哪两个字吗?

    莫洛托夫绷着脸吐出一个英语单词——“足够”。“足够”是个数理概念模糊的词,没有明说苏联当时有多少颗原子弹,很恰当地回避了这个不便公开的秘密。但是,这个词中又隐含着一种判断:即苏联有原子弹,不仅有,而且足以对付美国。这样又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苏联的自尊和力量。可谓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13)避难就易

    对一些十分难以正面回答的难题,不去正面硬碰,而是知“难”而避,从比较容易突破的方面作答,这是避难就易法的精髓,也是拒绝辞令中比较简单而机智的一种。

    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常为此询问大臣:“我的字怎样?”大臣们也无不夸奖说:“您的字好,天下第一。”有一天,宋徽宗问米芾:“米爱卿,我的字怎么样?”米芾是书法大家,书法胜过宋徽宗,如恭维皇帝第一,必然要委屈自己;如夸耀自己第一,又必然会使皇帝扫兴,这还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难题。聪明的米芾灵机一动,说:“臣以为在皇帝中,您的字天下第一;在大臣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听了心领神会,不得不打心底佩服米芾的机智。

    米芾若是正面地直接回答徽宗的问题,就必然要将自己与徽宗进行直接的比较,这样就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现在他另辟蹊径,将人依照身份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一类是臣子。这么一分,就避免了他与皇帝之间的直接冲突,既赞扬了皇帝,使之高兴,也同时肯定了自己。

    拒绝回答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逆势状态,必然在对方心理上造成失望与不快,大者令人暴跳如雷,小者令人微微颦眉。掌握拒绝回答的方法,就是要把由于拒绝回答而造成的失望与不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使自己能从无法回答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又使对方能够接受拒绝而无可挑剔。

    (14)围魏救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赵。孙膑没有直接进兵邯郸,而是以重兵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使魏军不得不回兵救大梁,赵国之围自解。说话中的问答与军事上的攻防也有相似之处,把围魏救赵的方法用于拒绝回答上,就是不受对方提问的牵制,不跟在后面去回答问题,而是采取攻势,提出最令对方头痛的另一个问题,使其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计划。

    请看一次某外国记者与某国外交官的这样一次答问:

    记者:我想知道问题贵国所能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

    外交官: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有点担心,如果贵国的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仍有维持现行统治的能力?

    在答问中,外交官先把记者提出的问题搁置起来,却另外提出一个最令某国记者头痛的问题,使其陷入无法回答的困境。这样,某记者提问所造成的攻势自行瓦解,而他也就无须对原来的问题做出任何回答了。

    (15)回以自解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在有些时候,对方的提问是明知故问,想借你的口来证明一点什么,这时你就可以用回以自解的方法来回答,以免授人以柄。一次,黄文欢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记者问:“你在给你的同胞的信中说越南已经不再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附属于外国,你说的这个外国是谁?”显然,那时的越南依附于哪个国家,并非什么秘密,记者是明知故问,并想由黄文欢亲口说出来予以证实。但黄文欢不想在此时此地对这个外国直呼其名,于是,机智地回答说:“你问这个外国是谁,我可以说。即使我不讲这个外国是谁,所有的人都知道它是谁。”巧妙地将问题扔给他自己来回答。这种拒绝回答的方法就像弹球一样,把对方抛过来的问题又顺势弹回去。既然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提出问题的人也一定知道,那就请他自己来做出正确的回答吧。

    (16)模糊应答

    这种方法的内容就是:努力寻找一些伸缩性较大、不甚精确的话语,来回答一时难以明讲的问题。

    1986年3月6日,在我国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个外国记者提问:“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全会作了一次报告,你对其中的国际部分有何看法?”我国新闻发言人回答:“这个部分很重要,我们将注意研究。”这里就是使用了模糊应答法。这部分内容重要到什么程度,我们持什么看法,将从哪些角度研究等等,都没从正面作明确回答。告诉他的,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想法或意思。这种方法在外交、对敌斗争等场合使用较多。如在答复对方的邀请时,常常说:“将在适当的时候访问贵国”。在涉及某些不便表态的问题时,就经常这样说:“对此,我们已注意到了。”“很遗憾,我无可奉告”等等。

    (17)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重在一个“先”字,贵在一个“制”字。当你了解别人将要说一些对你不利的话或让你办一些你不想办的事时,你可抢先开口,或封、或堵、或围、或压、或劝(明确告之对方免于开口)、或截(打断对方的话题,用其它话语岔开)。这样就能牢牢掌握交际的主动权,达到自己拒绝的目的。

    曹操准备攻打吴国。吴国主将周瑜足智多谋,精通兵法,是曹操灭吴的一大障碍。恰巧曹军中有一个名叫蒋干的人,与周瑜有些旧交,自告奋勇向曹操请求让他去东吴说降周瑜。曹操大喜,命令蒋干立即启程。蒋干风尘仆仆地到了江东,叫门人通报说,他要求见周瑜,周瑜听说蒋干来了,便知道他来干什么,不禁心中暗笑,我周瑜岂是这等朝秦暮楚,见利忘义之人,你未免太小看我了。他决定来个先发制人,挫败蒋干的企图。

    一见面,周瑜便开门见山地说:“子翼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是为曹操做说客的吧?”蒋干没有料到周瑜竟有这一手,毫无思想准备,被问得哑口无言,支吾了好久,才说:“我们老朋友相逢,怎样能说到这些呢?”席间,周瑜又对众将说:“这是我的同窗好友,虽然从江北来,却不是曹操的说客——你们不要怀疑。”并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说:“你佩上我的剑作监酒,今天宴饮,只叙朋友交情,如有谁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就斩了他。”蒋干大吃一惊,始终不敢开口提劝降之事。宴后,周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生于世上,遇到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听,计必从,祸福与共,即使是苏秦、张仪、陆贾、郦生那样的人再生,口若悬河,舌如利剑,又怎么能说动我的心呢?”就这样,周瑜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使蒋干始终不敢提起半句劝降的话头。后来,他自己反而中了周瑜的离间计。

    细分析起来,周瑜先发制人的策略有如下特点:

    先封——抢先一步,单刀直入,直接点破蒋干来吴的企图,先封死蒋干的口,使之不便开口。

    再压——在酒席上,派太史慈作监酒官,并且明定“只叙朋友交情,如有谁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就斩了他,”使蒋干慑于酒令而不敢开口。

    后围——以“大丈夫生于世上……祸福与共”等话来堵蒋干。这番话慷慨激昂,晓之以义,导之以理,就等于告诉蒋干,是大丈夫就当如此,只有小人才会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蒋干不识时务,硬要说出劝降的话来,岂不是把周瑜和他自己都当成小人吗?这就更使蒋干难以启齿。

    紧接着前几句话,顺势说出了“即使是苏秦、张仪……又怎能说动我的心呢?”暗示蒋干不需开口,不必枉费心机白费口舌了,这样一环扣一环,自始至终压住蒋干,使他欲说不能,欲说无词,计划全盘落空。

    (18)诱导否定

    这种方法是指,在对方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回答,先讲一点理由,提出一些条件或反问一些问题,诱使对方自我否定,自动放弃原来提出的问题。

    1972年5月27日凌晨,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情况,当他说到“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9枚”时,一位记者问:“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回答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一个记者急忙说:“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这一问记者们都傻了,只好尴尬地嘿嘿一笑。在这里,基辛格就是采用诱导的方法,诱使提问的记者陷入自我否定之中,从而跳出了回答这一敏感问题的困境。

    拒绝回答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逆势状态,必然在对方心理上造成失望与不快,重者让对方暴跳如雷,轻者令对方颦眉不快。我们学习和掌握拒绝回答的方法,就是要把由于拒绝回答而给对方造成的失望与不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既使自己能从无法回答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又使对方能够接受你的拒绝而无可挑剔。

    很多人在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不能完成的工作时,往往会粗鲁地说“不”。这是失败者的表现,这种态度,不仅会疏远与对方的关系,而且还可能在双方之间形成一种敌视的状态。

    毕达哥拉斯说:“最短、最老的字——‘好’或‘不’——需要最慎重的考虑。”

    能够带着和善的脸色说“不”,是一种困难的拒绝行为,因为小时候如果我们敢对父母说一个“不”字,必然会遭到责备或反对。于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的意义变成长久的沉默、精神上的不悦或退缩,在这种状况的积压下,“不”就带着生气和毁灭性的效果了。

    你应该学习带着和善的脸色说“不”,用像说“好”时一样的轻松打消“不”所带来的生气和痛苦。

    (1)练习温和且坚定地说“不”

    不论你现在说“不”的语气或态度如何,你可以学习更有效率、更温暖的方式。即使你在困扰之中,仍能坚定地说“不”,决不会失去友谊。

    (2)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小孩

    如果你已经是有独立个性的成人,不再需要不断地接受父母的安抚,今天你说“不”,反而会获得尊重。

    (3)排除争议

    面对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冲突时,用和善、简短而坚定的态度说“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善地表现你的自信和坚定,也能使别人接受你所传达的信息。

    (4)看着对方

    当你说“不”时,你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你的态度可能是说出和你心中想的相反意思。当你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身体动作所表达出来的讯息和你说出来的一样重要。如果你的态度显得笨拙而没有信心,那么又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呢?

    (5)不必解释

    当你对所作决定提供理由时,一个冗长的解释会让人误认为虚伪,他们认为你是由于动机不良才会想说服别人来同意你的决定。你是值得敬重的,所以没有必要作任何解释,更没必要列出一长串的理由和依据。

    ⑴准许自己多用点时间考虑问题。即使你是个绝佳的决策者,有时候你也会需要几天时间来决定重要的事。你可以用一种肯定的表达方式:“我需要考虑一番,但很快就会给你答复。”

    在你未准备妥当之前,不要立即答复“不”或“好”。

    尽量利用时间作一个你可以贯彻的决定。

    ⑵用肯定方式说“不”。学习使用“没有讽刺或伤害”的声音。用真诚肯定来传送信息,现在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说“不”。

    假设一个朋友向你借钱而你不能借时,首先用些真诚肯定,然后简短地说出你的意思,再用一些真诚肯定来结束话题。

    如果可能的话,利用肢体语言,把你的手搭在朋友肩上,可以增进谈话以外的效果。

    ⑶改正别人的错误。比说“不”还要困难的事,是用和善的态度指出别人的缺点。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别人有错时,小孩子不要多嘴。”如果我们违反告诫就会被责备,但等到我们长大后,这种观念阻碍了迈向成功的道路。所以,你必须学习另一种说话方式,就是面对不愉快状况时,依然能指出别人的错误。

    即使你对别人的表现(或错误)非常沮丧,你也要坚定态度,让他接受你必须表达的意思。

    假设你与一位能干的员工之间有了问题,他耽搁了一项计划使你很沮丧,你可以先说出欣赏他的话,再让他知道你的感觉,而仍能维持他的工作情绪与效率。

    让他有所反应是很重要的,问题解决之后,你可以将主题转到一些令人快乐的事情上,这样彼此都能继续愉快相处。

    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的相互关系上,但是你的批评与希望要简短,真诚肯定的次数要多些,这将使你在与别人交谈时,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您喜欢,请把《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方便以后阅读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第九章 提问和回答自有妙招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第九章 提问和回答自有妙招并对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