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民奔小康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向华 本章:一、全民奔小康

    小康图景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文中提到,1979年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6个壮劳力,从队里分了10000元,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和“农村里的高干”。

    今天,“万元户”这个词已经成了过时的历史名词。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11759元,增长了30多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3587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都平均每年增长7%。

    2005年,据国家建设部公布,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已远远超过16平方米的小康指标。从1989年至今十几年的时间,中国住宅标准刷新了3次。

    1988年之前,中国没有高速公路,汽车更是少得可怜。2002年,中国高速公路突破两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逼近3000万辆,全国销售的700多万辆各类汽车中,超过60%为私人购买。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盲数以亿计,农村孩子上学依然艰难。1991年4月,一位摄影记者在安徽省边远山区发现了一个叫苏明娟的普通小女孩,并拍下了那双着名的“我要读书”的大眼睛。2005年,“大眼睛”苏明娟已经从安徽大学毕业。

    从填饱肚子到食不厌精,从手头拮据到家有余款,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社会,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满足生存需要到追求舒适生活……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逐步勾勒出一派忙碌而幸福的小康生活图景。

    大同之梦

    “小康”,是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的梦想。

    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小康”一词最早出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达了先民对大致摆脱艰苦劳动、享受富裕生活的向往。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的《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的对话里得到了系统的阐述,意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

    “小康”是基于生产力发展而表现出的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的社会理想形态,“小康社会”则是建立在小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社会和谐形态。然而,从古代到近代,由于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实现小康的路径。直至现代化工业的实体和思想进入现代中国之后,小康社会之路才逐步清晰起来。

    对现代中国小康社会的探求自孙中山开始。孙中山认为,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真正强国富民。他在《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认为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诸多自身弱点,孙中山小康社会理想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真正把小康社会千年梦想付诸中国实践,并试图使小康社会思想理论化、科学化的,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毛泽东的答案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消灭阶级和世界的大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创造性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社会发展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个“小康”的社会,第一次用“小康”一词来表达中国的现代化概念。邓小平还进一步思考和勾画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发展战略为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目标的指引和鼓舞下,中国经济创造了2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包括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不断的进步。

    在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之后,把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发展到全面小康社会,就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因此,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小康社会的思想,使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外延由单一的经济范畴拓宽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更多范畴和领域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十六大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高度概括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具体的规划。

    至此,“小康”的概念得到了清晰、准确的表述,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

    小康社会建设中不仅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进步与建设也同样令人鼓舞。“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逐渐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如果您喜欢,请把《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方便以后阅读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一、全民奔小康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一、全民奔小康并对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