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郎教授认为,在这七个环节中,后面六个环节是需要大量大学生去做的,第一个环节则是基本不需要大学生的,而中国恰恰在国际分工中分到了所谓“6+1”中的“1”,即生产环节,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产业是低端制造,所以导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
讲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说那是因为大学生多了,供过于求了。这样的回答当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是在同义反复。就好比说一个人死了,是因为它生命结束了一样。大学生就业难本身的含义就是说大学生供过于求,我们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过剩”,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吸收不了这些大学生就业,以及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们的大学生数量是真的多了吗,还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格局出现了问题,本来可以吸收这样一个数量水平的大学生,最终却不能吸收呢?
近年来,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用以解释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那就是郎教授提出的“6+1”理论。
郎咸平在许多不同场合阐述过这个理论。他认为,今天的国际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的竞争阶段。产业链包括七大环节:一是原料与生产,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仓储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在这七个环节中,后面六个环节是需要大量大学生去做的,第一个环节则是基本不需要大学生的,而中国恰恰在国际分工中分到了所谓“6+1”中的“1”,即生产环节,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产业是低端制造(对产品物质形态的制造),这种产业根本不需要大学生,中国在“6+1”中的需要大学生的“6”中极度欠缺,所以导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
乍看这样的“理论”,似乎无懈可击,许多媒体跟着起哄,说郎教授完美地解释了中国大学生为何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实际上,郎教授这回的确找对了门路,只可惜日理万机郎教授注定只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下去。这种“6+1”理论的解释只能是肤浅的,停留在表面,到探究问题的根本时则有了很大的偏差。
暂且不谈这种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错在哪,先看看“6+1”理论本身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