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预测模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程超泽 本章:多个预测模型

    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何时才能赶上和超过以上5个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问题进行过研究。

    中国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委托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从经济的综合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等10个方面对未来2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得出的结论是,1996至2000年(九五期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2000-2010年是7-8%,2010-2020年是6-7%,25年平均增速为7-8%。中国着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尽管增长速度呈现递减趋势,但还是在世界经济增长的高位上,从而保证中国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指出,2002后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平均经济增长率至少不会低于7.5%,到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整体规模将位居世界第3位,并将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大循环”理论的作者、现中国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建认为,按照目前改革进程,再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到21本世纪初会有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经济体制雏形出现。国际资本由于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饱和状态转而投向呈高速经济扩张的中国。因此,若结合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可看到21世纪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模式。中国经济发展将再次进入重工业化阶段,大约会给中国带来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将长期维持在10%上下。以此推算,到2010年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38350亿美元,届时中国14亿人口,人均产值为274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产值达到2500美元,是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此时,居民的物质消费可基本满足,需求转向劳务,由此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即进入所谓“后工业化社会”。而农村人口工业化进程更将持续到2020年。

    中国科学院国情份析研究小组成员更是乐观地预计中国的高速增长期将持续40年或更长些。他们利用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模型的计算结果,预测中国在1990-2020(205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率见表5.1。按照表上所列的增长速度,中国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等于1990年的10倍,203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等于1990年的19倍。美国1990年GNP为54475亿美元,1970-1980年美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8%,1980-1991年为2.6%,预计2002后30年内其年平均增长率将为2.5-3%。日本由于位于东亚,东亚经济高速增长对日本将由促进作用,日本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34%和32%)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2%和21%),故日本的长期年平均增长率可达到3-4%,虽然目前日本经济还没有复苏。预计德国2002后每年平均增长率为2.5-3%;俄罗斯由于基础小,人均GNP较低,其增长速度将较快,预计2002后的长期年平均增长率为3-5%。

    按照表8.1所列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00年中国的GNP约等于1990年的243%,按基准年汇率计算法算,中国1990年的GNP为10288万亿美元(1990年美元下同);2000年中国的GNP约为2.5万亿元;2010年5.4万亿美元;2020年为10.6万亿美元;2030年GNP为19.6万亿美元;2050年的GNP为52万亿美元。预计中国在2020-2030年期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俄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在世界上居于首强地位。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因此,下个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2林毅夫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他对“技术进步”及“东亚发展经验”的研究之上。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诸要素(生产要素的增加、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中,林毅夫认为“技术进步”对于2002后的经济增长至为重要。由于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言,必须靠自行投资开发新的技术,因而具有投资大、成功率低、商业利用率更低的特点。中国由于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因而可以通过摹仿、购买等方式迅速地实现技术进步,并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利用这一优势,日本经济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维持了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从60年代起也快速增长了将近40年。中国从1978年底开始走上快速增长之路,那时中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所以,林认为,单单利用这一差距,中国经济就能维持近50年的快速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京文教授等人利用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结合模型对2000-2050年5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中国50年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0年,经济增长保持平均8%的高速度;第二阶段是2010-2030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平均6%的水平;第三阶段是2030-2050年,经济增长维持在平均4%-5%的水平上,中国经济规模和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郭道丽在美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3%,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8%的假定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47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王小鲁博士根据过200147年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和制度贡献分析,对2001-2020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的基本结果之一是:未来20年中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4%,其中,2001-2010年为6.58%,2011-2020年为6.22%。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解三明博士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民。

    清华大学从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的朱恒源认为,在下个世纪中叶,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方面仍存在梯次结构,中国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市场与生产基地而参与世界经济,技术产品将在中国企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核心技术可能仍来自发达国家,不会完全外溢到中国。同时,朱先生也认为,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之上,对于经济发展成败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以计算机操作系统为例,INDOS系统在即书上并不比苹果操作系统耕具有明显优势,其在全世界取得成功更主要地取决于其庞大的市场占有率。鉴于此,由于中国在市场方面具有别国难以比拟的优势,所以中国仍有可能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极。前提是必须字保持国内稳定的大局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尽快完成资本及劳动力市场化的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现市场化原则的法律制度。同时通过改革瓦解消除目前阻碍市场化进程的一些重要因素。果能如此,朱认为经过30年,中国大体上可以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化体系,并在下个世纪中叶,成为与美国、欧盟、日本并存的世界经济一极。

    上述研究结果中的研究目都各不相同:王小鲁博土和解三明博士只预测了经济增长率,没有预测经济总量,并且涉及的时间较短,不足以回答中国经济何时能够赶上几个发达国家的问题。李京文教授只预测了按人民币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没有预测按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也没有预测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因此没有进行经济总量的具体比较。中国科学院国情份析研究小组成员、林毅夫教授和郭道丽等的估计过于乐观,中国经济再维持30年或更长时间8%及以上的快速增长可能性不大。

    在众多预测模型中,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许宪春的预测模型也许是最为中性,也较为合理。在对中国和美国等5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历史资料、经济增长因素等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未来情况的判断的基础上,他试图对中国经济何时赶上并超过美国等5个发达国家的问题做出个人预测。

    目前,世界银行计量世界各国CDP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图集法(Atlas Methodology,为便于理解,以下简称汇率法),根据各国连续三年的汇率和本国与美、日、德、英、法5国的通货膨胀指数折算而来;二是购买力平价法(PPP法)。

    按汇率法计算的经济规模对比。2000年,世界GDP达到31.5万亿美元。其中,高收入的发达国家GDP达24.9万亿美元,占79.2%;中等收入国家5.5万亿美元,占17.5%;低收入国家仅1.0万亿美元,占3.3%。

    分国别(地区)看,美国以98828亿美元居第一,占世界GDP总额的31.2%;日本第二,为46771亿美元,占15.4%;德国第三,为18701亿美元,占6.0%;英国第四,为14134亿美元,占4.5%;法国第五,为12863亿美元,占4.1%;中国第六,为10800亿美元,占3.4%,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六位(参见表8.2)。若加上港澳台地区,达15592亿美元,占5.0%。表5.1列示了按汇率法计算的位于世界前十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及有关的比重情况,居第七到第十五位的分别是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西班牙、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荷兰,俄罗斯2511亿美元,居第十七位。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对比及对发展中国家的高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GDP高达44.9万亿美元,比汇率法的GDP高出42.6%。但是,购买力平价法的估算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被大大高估,而发达国家的相对规模大大降低。根据购买力平价法,低收入国家的GDP为4.9万亿美元,是汇率法的4.7倍,相应地,低收入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11%,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提高到了15.5万亿美元,是汇率法的2.8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了34.5%,比汇率法提高了17个百分点;但发达国家的GDP下降到2.5万亿美元,减少了0.5%,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下降到55.2%,减少了24百分点。

    分国别(地区)看,美国达96127亿美元,仍居第一,但比汇率法减少了2.3%,占世界GDP总额的21.4%,降低了10个百分点;中国高达50194亿美元,跃居第二,比汇率法提高了4.6倍,占世界GDP总额的11.2%,提高了7.8个百分点;日本降为33944亿美元,居第三,比汇率法下降了30%,占世界GDP总额的7.6%,降低了7.8个百分点;印度提高到23954亿美元,跃居第四,是汇率法的5.2倍,占世界GDP总额的5.3%,提高了4个百分点;居第五到第十位的依次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俄罗斯,其中俄罗斯达12194亿美元,是汇率法的4.9倍,从第十七位跃居第十位。

    2、主要经济大国人均国民收入对比

    按汇率法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对比。2000年世界人均国民收入(GNI)5170美元。其中,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2768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4倍;中等收入国家为197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低收入国家仅为410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9%,仅为发达国家的1.5%。

    分国别(地区)看,卢森堡以人均国民收入42060美元居第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1倍;列支敦士登第二;瑞士第三,为38140美元;百慕大第四;日本第五,为35620美元;美国第七,为34100美元;德国第十七,为25120美元;俄罗斯第114位,为1660美元;中国第141位,为840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2%;印度第159位,仅为450美元。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对比。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即使是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GDP数额,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相对较多,人均水平仍然不高。2000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世界人均国民收入为7410美元,高于汇率法43.3%。其中,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为2777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比汇率法减少了1.7倍;中等收入国家为568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6.7%;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为1980美元,是汇率法的4.8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从1.5%上升到7.1%,提高了5.6个百分点。

    分国别(地区)看,卢森堡以人均国民收入45470美元仍居第一;列支敦士登第二;美国第三,为34100美元;日本降到第12位,下降了7位,为27080美元;德国居第20位,为24920美元;俄罗斯居第79位,提高了35位,达8010美元;中国居第124位,提高了17位,为3920美元;印度居第153位,仅提高了6位,为2340美元。

    3、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及发展前景预测

    按汇率法计算的经济差距及发展预测。根据常用的汇率法,2000年中国GDP为世界GDP总额的3.4%,分别为美国的11%、日本的22.3%、德国的57.7%、英国的76.3%、法国的83.4%。21世纪后30年或20年来看,这美国、日本和德国3个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并不显着,都在2.5%左右。预计到2020年,如果中国GDP平均保持7%的增长速度,上述发达国家平均保持2.5%的增长速度,中国的GDP将上升到美国的25.9%、日本的52.7%、德国的1.4倍、英国的1.8倍、法国的2倍,从而超过德、英、法而居世界第三位;到2050年,如果中国经济平均保持6.5%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平均保持2.5%的增长速度,则中国的GDP规模将上升到美国的74.4%、日本的1.5倍、德国的3.9倍,从而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1978-2000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这一增长率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大致相同。从表8.2可以看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都持续了20年左右,并且高速增长期内的年平均增长率也都比较接近,即都在9%左右。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必然会出现减速的情况。事实上,最近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表现出了这种趋势。

    从表8.3还可以看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日本经济表现为长期的低速增长,1973-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81%,与高速增长时期的9.22%的年平均增长率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一时期情况最好的年度也只有6%左右的增长率,并且出现了两个年度的负增长,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1%。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则仍然保持了7%、5%和6%以上的较高年平均增长率。只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表现较低的增长率或出现负增长。香港经济增长率位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能够避免像日本经济那样,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长期陷于低速增长区间,因为同样经历高速增长的亚洲四小龙都没有陷入这样严重的困境。同时,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同,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较大;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美元,仅相当于同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828美元)的2.3%,新加坡(23063美元)的3.7%,韩国(9728美元)的8.8%,中国香港(23323美元)的3.7%。这些方面既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中国具有潜在的广阔市场。这些因素都说明中国经济具有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因此,笔者认为,除非发生极为特殊的历史性事件,中国经济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会经历一个逐步减速的过程,但不会陡然减速。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样比例的经济增长率所代表的经济数量和质量是上升的,因此经济增长率的逐步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量和生活质量上升幅度的逐步减少。

    根据以上判断和近些年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做出如下假定:本世纪第一个10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长7.5%,以后每十年减少1个百分点,即2011-2020年,年均增长6.5%;2021-2030年,年均增长5.5%;2031-2040年,年均增长4.5%;2041-2050年,年均增长3.5%。2050年以后,年均增长3.0%。

    在价格和汇率不变的假定条件下,世界银行公布的按美元表示的中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上述经济增长率的假定,中国未来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如表5.4所示:

    从表8.4可以看出,按2000年价格和1998、1999、200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3年平均汇率计算,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260亿美元,是2000年2.1倍;2020年达到41783亿美元,是2000年的3.9倍;2030年达到71372亿美元,是2000年的6.6倍;2040年达到110839亿美元,是2000年的10.3倍;2050年达到156349亿美元,是2000年的14.5倍;2060年达到210120亿美元,是2000年的近20倍;2100年达到685420亿美元,是2000年的63.5倍。中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将达到15505亿美元,超过法国(14554亿美元);在2006年将达到16668亿美元,超过英国(16391亿美元);在2012年将达到25248亿美元,超过德国(25150亿美元);在2056年将达到186689亿美元,超过日本(186429亿美元)。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许宪春在《经济研究》上以实际汇率变化发现,1960-2000年,世界一些主要货币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都分别上升了213%、13%、30%、109%和47%,平均上升了82%。1960-1996年,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也都是上升的,分别上升了240%、51%、87%、140%和77%,5个国家和地区平均上升119%。1960-1996年上述5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汇率之所以普遍高于1960-2000年,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实际上都发生了贬值情况。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同处于亚洲,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这些国家和地区曾经经历过的经济增长过程。根据这些国家和地区上个世纪后半叶实际汇率的变化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50年左右,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将是上升的,并且上升的比率不会低于50%。根据上面的分析和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许宪春做出以下两种假定,第一种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维持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水平,2011-2050年提高100%,并且每年增长幅度相同;第二种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与第一种假定相同,2011-2050年上升200%,并且每年增长幅度也相同。第二种假定的实际汇率增长幅度接近于日本20世纪后40年的水平。第一种假定的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每10年提高18.92%;第二种假定的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每10年提高31.61%。在任何两种假设中,中国经济于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12年超过德国都是没有问题。但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来说,在第一种假定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于2030年达到100935亿美元,超过日本经济(98105亿美元),在21世纪中国经济赶不上美国经济;在第二种假定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于2026年达到89405亿美元,超过日本经济(88879亿美元),将于2048年达到414459亿美元,超过美国经济(408382亿美元)(参见表8.5)。

    许宪春认为,第二种假定是一种过于乐观的假定,上个世纪后50年,只有日本、瑞士等极少数国家的本国货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上升了200%。相对来说,第一种假定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大些。所以,在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经济赶上并超过日本经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可能的,但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到本世纪末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从人均国民收入来比较,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200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2%、中等收入国家的42.6%、发达国家的3%,分别为卢森堡的2%、日本的2.4%、美国的2.5%、德国的3.3%、英国的3.4%、法国的3.5%。预计到2020年,假设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平均增长6%,上述发达国家增长2.5%,则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将上升到美国的4.8%、日本的4.6%、德国的6.5%,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善;到2050年,如果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平均增长5.5%,发达国家平均增长2.5%,则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将上升到美国的10.4%、日本的10.0%、德国的14.1%,差距仍然相当大。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经济差距及发展预测。根据购买力平价法,200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2.7%,为发达国家的20.6%,分别为美国的11.5%、日本的14.5%、德国的15.7%、英国的16.6%、法国的16.1%,比汇率法提高了不少。预计到2020年,如果人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速相同,假设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6%,上述发达国家增长2.5%,则中国的入均国民收入虽有上升,但仍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1/3,分别为美国的22.5%、日本的28.3%、德国的30.8%、英国的32.6%、法国的31.4%;到2050年,如果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平均增长5.5%,发达国家平均增长2.5%,则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将上升到主要发达国家的2/3左右,分别为美国的48.6%、日本的61.2%、德国的66.6%、英国的70.4%、法国的67.9%,仍有相当的差距。

    对中国和目前经济总量世界排名前五位国家的未来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预测,许宪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于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12年超过德国,本世纪中叶,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在本世纪内很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2000年的水平。

    但是,必须看到:

    第一,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需要辩证看待。中国经济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会有一个缓慢减速的过程。但是,同样比例的经济增长率所代表的经济数量是上升的,而且增长的质量将不断提高。

    第二,中国GDP的构成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比如信息产业、机电工业、金融服务业等,对于经济总量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万元GDP的能耗和固定废物排放量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第三,人均GDP是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志。即使到2050年,中国GDP跃居第二位,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中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差距。这说明了加快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但尽管这样,从趋势上看,中国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将越来越快。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正逐步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迈进。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方便以后阅读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多个预测模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多个预测模型并对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