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时代规律:体制变革,引发意识的全面更新换代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陈斯文 本章:3、大时代规律:体制变革,引发意识的全面更新换代

    市场经济的大幅度铺陈,固然是导致我们茫然无措的原因,而为了去追求自由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我们就不得不承受与整个旧经济体制的剥离,甚至是对抗。

    我们眼之所见的种种景象,统统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三大资本在中国经济体制下的博弈,构成了所有经济现象的内因!

    主题介绍:体制冰火两重天——尚未完结的变革——政商博弈的败局——资本的三方角力——正在失灵的政策

    3.1:体制冰火两重天

    这是一个很难用只言片语说清楚的话题。

    之所以难以言说,是因为关于经济体制的讨论,甚至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王朝就已经势同水火,锐不可当。

    国家利益的本身要求于国家必须要具有经济活动主体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对于国内的商业行为是压仰的,正因为如此,国家与民众双方构成了经济主体的本身,如果国家强势,则国内的商业行为必然会遭受到压抑,相反,如果一任商业行为自行其是,又会对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有了这样的基调,历数中国各个朝代,无不深入的介入到经济活动中来,推行与商业法则完全背道而驰的经济制度,这在客观上就必然的形成了针对于商人的钳制行为。

    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一些城市的企业家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叫“一只眼睛盯市场,一只眼睛盯市长”。

    企业家们的口号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这种看似幽默的调侃,实则是在一个难以承受的制度下,商人们发自内心的抱怨与牢骚。

    究其原因,中国是传统官本位思想极其严重的国家,商人之所以怕官,正是由于官员群体是国家的代表,更是经济制度的执行者,一俟制度上有风吹草动,与国家关系密切的商人,便可以及早抽身,避免倾覆的命运。

    因此,尽管就当时来说,中国企业家们已经获得了超乎寻常的经济地位,却难以在那样的经济体制下获得太大的自由,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商业之外的众多挑战,国家在政策上一个细微的变化,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企业家们的心血与精力。

    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在社会化生产实现之前,国家对经济尚可采用计划体制,但当自然而然的商业流通,促使一个又一个枢纽城市形成的时候,在这种人多地薄、资本密集、技术流通的大埠再实行计划体制,就显然已经落伍。

    单一的计划经济无论如何都不足以涵盖全部,当国家管理者意识到商品经济的氛围越来越浓,经济制度的商业性强化,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3.2:尚未完结的变革

    事实上,经济制度变革的内因,只是经济规律推动的产物。

    这一经济规律,就是中国历史上旷日持久的大辩论,终于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必须由民众来充当。

    或者说,是由民众运行,由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制度占得了上风。

    从现代先进国家的模式来看,繁华的大都市,构成了国家活力之所在。一座发达商业城市对经济的贡献,远比死板的普通城市更具力量,更具有发展前景,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正因为如此,国家管理者绝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其次,国防的需求是刺激经济制度趋向于商品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爆发的边境战争中,使国家面临着必须更大程度地掌控资源的迫切要求。

    传统的计划经济,已经很难支撑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尤其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中,情况就更加恶化。

    实际上,中国建国后持续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窘,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技术装备的匮乏上。

    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军工体系,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的死板,管理技术的落后,国防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使得国家的管理者体验到了商品经济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合适的管理技术被发明并进一步采用,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再者,以中国国土之庞大,在客观上也要求于更为成熟的经济体制。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需要对国家的全部资源了然于心,除了传统的人力资源与土地外,还需要调动适用的资源来支持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包括了水利、矿山、工厂、高科技产业以及大量的公共设施,这些都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与技术可以承担的。

    技术的进步首先需要一个成熟的商业市场,死板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来未能满足于这种需求。

    城市的发展,国防的需求,大规模的国家管理及现代化建设,所有的这些强势力量都将将国家的经济体制导向更符合现代理念的模式,而这样的趋势,必然会对计划经济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当“致富”不再是可耻的行为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出离了旧体制的桎梏了。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事实告诉我们,想要和过去彻底说再见,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3.3:政商博弈的败局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当我们从一间黑暗的屋子中走出,走到光明的地方时,眼睛一定会感到本能的不适应,甚至会习惯性地继续向暗处流连,以克服强光带给我们的刺激。

    当我们都习惯于把眼睛紧紧地盯向政策,习惯了畸形的政策依赖时,往往就会忽视市场经济的核心与关键,忽视掉市场规律。

    与“黑屋”到“阳光”的转变不同,适应一个新经济体制需要更漫长的周期,加之我们原本的一无所知,因此,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们对于市场的畏惧感和对市场规律认知的无力感也就越来越深刻。

    当计划经济的列车,在固定轨道上隆隆驶过数十年的时候,想要在一瞬间将它推向另一条轨道,就自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摩擦、甚至是碰撞。

    在这个已经过半的大时代中,发生的任何一次碰撞与摩擦,在今天看起来都是那样的激烈,关于这些事件的讨论直到今天还在进行,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具有相当鲜明和独特的中国式特征。

    在2002年的1月份,给中国企业家们带来寒冷的不止是冬季,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于昔日的饮料产业明星健力宝上。

    在这一年里,健力宝不再是因为它骄人的销售业绩,也不是大手笔的广告造势而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此相反,全社会讨论的是它的产权归属。

    在这场政商博弈之中,地方政府与健力宝之间发生了产权明晰化思路上的分歧,最终前者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抛弃后者,这样的破裂,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快速衰败。

    政商破裂!

    这种明显符合商业规律的现象,却是何等地不为我们的经济体制所允许。

    但最终,我们却还是容忍了这样的事件,并眼睁睁地看着科隆电器、华晨汽车等名噪一时的优秀企业,一步步地踏进末路。

    政商破裂只是新旧经济体制转型下,政商博弈的一个景象之一,由这种博弈所引发的失败与出局,只不过是大时代中体制转轨所碰撞、摩擦出来的几点火星而已。

    而这种历史性的事件,恰恰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体制不但在变革,而且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变革。

    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发现了规律的运行方向。

    3.4:资本的三方角力

    说到规律的大方向,我们就必须要认清身处的环境,因为那是一个纷乱复杂、风险重重的世界。

    市场经济的大幅度铺陈,固然是导致我们茫然无措的原因,而为了去追求自由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我们就不得不承受与整个旧经济体制的剥离,甚至是对抗。

    和所有的发达商业国家不同,在我们的经济体制下,还存在着一支强大的力量。

    这就是国有资本集团。

    正是这股力量,支撑了我们的国家经济体系运行长达数十年之久,直到现在,它们都还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本支柱,更是国家所直接掌握的战略性资源。

    对于这样一位曾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共和国长子”,对于这样一棵曾果实累累、根深叶茂的老树,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国有资本的变革、壮大和保护都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主要方针。

    家长的“偏向”难以避免,以至于我们的民营资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要默默地承受着庶出的境遇。

    如果说,家长“偏袒长子”,尚且情有可原,那么对于“外来和尚”的照顾,就更加令人难以接受。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下,来自国际的资本,一直受到税收等多个方面的优待,这使得本就显示出极强实力的国际资本,变得更加气势凌人。

    如此一来,萌芽于民间的民营资本力量,就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

    而我们眼之所见的种种景象,统统可以归结为一点:

    三大资本在中国经济体制下的博弈,构成了所有经济现象的内因!

    于是,我们终于成功地找到了这一切的症结,找到了那个隐藏于迷雾之下的规律。

    然而,面对这样的规律,我们却是更加感觉到茫然与危机。

    3.5:正在失灵的政策

    2006年火爆于中国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有这样的台词:

    “形势逼人,形势喜人。”

    同样的,越是处于纷乱之中,我们就越是容易占到最大的便宜。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着对“快刀斩乱麻”的崇尚,更有着对“杀出重围”的期许,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任何时代,这样的英雄气质都在我们身上存在着。

    而面对纷乱的形势,这样的气质正是成功所必需的心态。

    更值得我们欣喜的是,尽管形势逼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方向却是毫无疑问的,这种渐变的端倪,已经在过去的大时代中露出头角。

    初露的端倪就是:我们的政策效应正在失灵。

    回顾已经走过的2008年,那无疑是危机重重的一年。保证就业、保证经济增长、保证社会稳定、保证民众生活水平等话题,已经从过去的巷议杂谈,悄悄地上升到了政治议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挽救股市、挽救楼市、挽救出口企业、挽救中小企业的救市政策陆续出台。

    于是我们看到,银行降息了,房贷宽松了,出口退税优惠了,企业贷款审批了,面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来自社会内部的危机,面对各方利益群体的自我救赎,政府终于按捺不住,不得不重拾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杀手锏。

    然而和过去不同的是,在政策的刺激下,股市却仍然萎靡不振,楼市春天迟迟不至,出口企业仍然举步维艰,中小企业继续山穷水尽,可以说,这些政策的效用已经大不如前,甚至到达了一种极为微弱的程度。

    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答案是肯定的前者!

    原因很简单,当我们的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政策的效用必然会逐渐减弱,一切行动与趋势,都不得不唯市场规律马首是瞻。

    可以预见的是,那个期待着用政策博弈来获取自身利益的依赖时期,正随着体制的转型而逐渐成为过去时。大时代的全新产业,大时代的全新规则,就这样随着大时代前10年的远去,逐步向我们走来。

    然而,我们将会以怎样的实力去应对?

    我们不清楚,除非我们努力找到其他的规律。


如果您喜欢,请把《2020期盼中国》,方便以后阅读2020期盼中国3、大时代规律:体制变革,引发意识的全面更新换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2020期盼中国3、大时代规律:体制变革,引发意识的全面更新换代并对2020期盼中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