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行业——金融恐龙的宿命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陈斯文 本章:1、银行业——金融恐龙的宿命

    在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的银行长期为大量的国有企业提供资金,从而充当了渐进改革成本的主要支付者,而这种情势的存在,远远不是我们的银行所能够自主决定的。直到今天为止,这种“经济减震器”的角色,始终被包含在银行的主体功能之内,几乎成为我国银行业甩不掉的沉重负担。

    主题介绍:假如银行消失了——银行是如何赚钱的——银行业的大包袱

    1.1:假如银行消失了

    假如我们要寻找一个最令人羡慕的行业,那么则非银行业莫属。

    对于一个正常的经济体系而言,银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早从18世纪开始,初具雏形的近代银行,就被称为“资本形成过程的漏斗”,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在于银行对于企业的独特作用。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银行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毫无疑问的是,假如银行消失了,那么企业的资金来源便一下子缺失了一大块,正常经营的利润是微薄的,那些旨在于扩大经营的企业,就不得不付出极大的努力去寻找资金。

    这方面的例子可谓如牛毛般缤纷,事实上,在东南沿海的许多民营企业中,由于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贷款,使得这些亟需现金流来扩大经营的企业,不得不以高达120%的利率来向地下钱庄借贷,而这样的利率则意味着,年初借下一块钱,年底就必须偿还2.2元的本利,而这样的滚动速度,是企业卒难接受的,为此而陷入困境的企业不胜枚举。

    假如银行消失了,受到影响的还有个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我们的银行在提供私人贷款方面力度不足,但其毕竟是我们在安家置业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最有力帮助,如果失去了这一可靠的资金来源,那么我们每一个消费者就都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

    毫无疑问,无论建立银行的初衷是什么,其中都不可避免地蕴含了美好的成分,其提供的服务,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来说,可谓生死攸关,这也就决定了一点——世界的总产出增长速度有多快,银行业的增长速度就有多快。

    由此,我们了解到了银行之于经济体系中的不可或缺性,然而仅仅了解这些还不够,想要探寻未来十年中,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就必须对银行业做一番更深入的剖析。

    1.2:银行是如何赚钱的

    当我们了解到了银行业的特殊性质之后,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银行靠什么赚钱?

    大致来说,无论哪个行业发展,最主要的需求就是资本,而在资本的分类当中,尽管货币资本是最不可靠的一种,然而却具有最广泛的应用价值。而银行恰恰是货币资本的最大持有者,而这就决定了不论资金的需求来自于哪个行业,无论是制药、钢铁或者是我们申请购房贷款,银行都可以从中牟取利益。

    仅仅了解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详细来说,其实银行赚钱的模式很简单,其模式无非是从存款者和资本市场中拿到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贷给有借款需要的企业或个人,从利息差中间获取利润。

    比方说,假如一家正规的商业银行,从一个存款者拿到了一笔年利率为4%的存款,然后再将这笔存款以6%的年利率贷给借款者,这样一来,经过一进一出,银行就成功地赚取了2%的利息差,这笔钱就构成了银行收入中的净利息部分。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银行还会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向存款者或借款者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以及提供一些收费业务,这种非利息收入同样是利润的来源之一。

    把这两部分的收入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银行的净收入,由此,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就确定下来了。

    事实上,这种“坐等收利”的模式,还不足以保证银行在行业间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和普通的放贷者不同的是,银行通过集中大型而又多种多样的贷款组合,把自己的风险降低到了最低的程度,与此同时,它又可以通过储蓄业务,来获得稳定持续的流动资金,比起那些普通的放贷者来说,银行的危险最小,而收入却最稳定,这也就决定了银行业长盛不衰的基础,更确保了银行比起其他行业的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会对主要的商业银行给予帮助,而中国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由于我们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归属于国有,这一性质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的商业银行遇到了短期的资金链断裂危机,银行还可以向国家寻求帮助,而这种政府给予的“特别津贴”,是任何企业都难以得到的。这种贷款的实质,其实就意味着允许银行可以用近乎无息的代价借款。

    而另一方面,由于国有资本的强势存在,使得许多许多国有企业都可以获得垄断性的利润,而这些庞大的现金流又刘翔了何处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都依照规定成为了国有银行的超级储户。

    这种低成本的借款、加上巨额而稳定的储蓄资金,以及银行在贷款效率方面的优势,足以构成了银行在行业生存方面得天独厚的环境。

    在过去的十年里,这种优势体现得尤为明显,即便是在我们对行业内部某些机密性数据了解不深的时候,仍然为银行业庞大而夸张的利润而感叹,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很可能只是这条金融恐龙的一条腿而已,其庞大的身躯,甚至还未能进入我们的视线。

    1.3:银行业的大包袱

    一件事情的好与坏,往往只存在着非常微小的差别。

    拿我们的银行业而言,当国家资本在行业内强势存在的时候,带来的是银行业生存环境的独特优势,然而,这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已,当我们转换视角,从全局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现状,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相反的。

    由于银行掌握了大量的国有资本,这就使得它必须为政府代偿社会公平职能,尤其在面对国有企业的资金链紧张问题时,出自同门的银行,就必须为国有企业提供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而这种行为的本身,实际上已经与商业规律完全背道而驰。

    就银行来说,在提供贷款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利润最高的贷款者,而当国有企业以极低的成本拿到贷款的时候,追求利润的愿望就成为了泡影。

    更严重的是,在银行的应收账款中,国有企业往往拥有着最高的坏账率,出于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这些巨额的资金通常会采用体制内部消化的办法来解决。

    在美国的商业界,石油大亨保罗?盖蒂的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如果你欠银行100元,那是你的问题,如果你欠银行1亿元,那是银行的问题”。

    这样的情形正在当下中国银行业中上演,据业内人士透露,许多时候为了挽救一些效益不佳的企业,更为了挽救已经贷出去的巨额资金,许多银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部分国企投放贷款,以期其能够扭转经营状况。

    就这样,在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的银行长期为大量的国有企业提供资金,从而充当了渐进改革成本的主要支付者,而这种情势的存在,远远不是我们的银行所能够自主决定的。直到今天为止,这种“经济减震器”的角色,始终被包含在银行的主体功能之内,几乎成为我国银行业甩不掉的沉重负担。

    正是基于这一点的,中国银行业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与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机制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资本控制下的银行,便不能完全以盈利来作为主要目标,因此,许多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频频应用的市场手段,在我国却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而在当下这个资本迅速流动的时代,如此的软性束缚,无疑意味着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上先失一招。

    可以预见的事实是,在未来的十年中,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国有独资,而在于这种国有资本的产权关系不清,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理清国家资产所有者与银行经营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不能真正做到“企业归企业,银行归银行”,不能将银行的经营目标正规化、明晰化、市场化,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市场经营手段、也难以改变重重问题。


如果您喜欢,请把《2020期盼中国》,方便以后阅读2020期盼中国1、银行业——金融恐龙的宿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2020期盼中国1、银行业——金融恐龙的宿命并对2020期盼中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