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能顺着弱势群体再说一说“下岗”的事?毕竟它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也已成为能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其他改革的变数之一。
有人说:“资本主义老老实实,失业就是失业,共产党想出个‘下岗’新名词。”我们说不对。下岗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新名词,并不等同于失业。下岗的职工,仍是企业职工,享有原企业的下岗工资和某些福利及劳动保障,譬如住房、医疗保障等,尽管有的无法兑现,至少在法律上保有了这些权益。至于下岗是不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是否应该一直保持下去,我不敢断语。但我以为,计划经济时代普遍就业本质是“三个人饭五个人吃”,吃“大锅饭”。如果现在也这样做,那现在1200万~1300万下岗职工也自然无问题。但是吃“大锅饭”就必然牺牲效率,经济上不去,其结果是普遍贫穷。换言之,普遍就业是以普遍贫穷为代价的。所以,从现象看,出现1300万人下岗是不好的,但是站在历史高度看,它表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的转轨,它表明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活力正在形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当然,也应该看到问题另外一面,国家必须致力于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要用法制确保公平竞争。只要竞争之后确实“劣汰”,社会就是高效而稳定的,1300万也出不了什么大问题。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出现某些领导者以权谋私,借下岗排斥异己,或者官僚主义,无所用心,结果不是“劣汰”而是“优汰”,社会就会不稳定了。要是有波兰团结工会的“瓦文萨”下岗,那就会有号召力,闹出大乱子的。当然,这绝不是说对下岗工人不要关心。下岗工人也是弱势群体,如何关心他们,我前面已经讲了。
我想两极分化的问题,也要辩证地看。为了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讲过不少话。甚至还曾对外宾说过,如果产生了百万富翁,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但真正收入文选时,这句话被删了,因为现实生活当中已经有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也有了。
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矛盾。他讲不要百万富翁是指资本主义剥削致富,中国要防止。但劳动者也不可能同步富起来,他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然,这也可以说明邓小平修正了自己观点,只要不是剥削,是劳动致富,是合法致富,百万富翁不是越多越好吗?这就更完整全面了。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首先涉及到什么是共同富裕,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要认真研究,反正不能平均主义。至于什么时间达到,反正短不了,是个历史时期。邓小平讲的是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事。他充分估计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艰难性,也说明他是实事求是的典范,实话实说。
当时有整理讲话的同志想把“几十代人”圈掉,结果他亲笔加上去“几十代人”。同时,这也表明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性,哪怕“几十代”也要奋斗到底。
这段话是在南方谈话里讲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原话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
所以还是要牢记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重温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的“两个务必”。要把“两个务必”化为行动,戒骄戒躁。不要人均GDP刚过2000美元就骄傲了,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贫富差别等等,所有社会矛盾都想马上解决,动不动提“全民”,吊高了全民胃口,又一下子做不到,只能激化矛盾,破坏社会和谐。
幸福经济学有个结论: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下时,人的幸福感是随着物质收入的增长而成正比的。到了1万美元以上,人的幸福感就变了。有车有房了,人就想做好事了。更多的好人就想做更多的好事了,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一鼓作气冲向人均GDP1万美元以上。
那么,您是否觉得现实的做法还是扩大中等收入?
是的,扩大中等收入是比较现实的做法。不要期望没有贫富差距,没有贫富差距就不会有奋斗。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只要这矛盾不要成为对抗性矛盾。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共建共享是必需的,共建就是“各尽所能”,共享就是“各取所值”。我们的任务是把彼此的距离在必要的范围内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缩小一点。但是归根到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才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对农民要扶贫,对弱势群体要有政策倾斜,但是过犹不及,不能走极端。马克思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知识分子视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称为“脑力无产阶级”。后来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得到了全世界,不再是无产了,代之“工人阶级”更普遍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人阶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一代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化,他们终究会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将会占80%乃至90%的。我们一定要事先看到这一点,高度重视这一点,重视知识分子,重视中等收入阶层。我们的一切决策,无论是教育、金融、分配乃至房地产业的决策,都要考虑一点:是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还是损害他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