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四、鲁冠球:自己的梦自己圆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吴晓波潘强龙 本章:〇四、鲁冠球:自己的梦自己圆

    鲁冠球,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在40年时间里,这位土生土长的人把一个乡间的铁匠铺变成了一家跨国企业,鲁冠球也由此被称为“中国民营企业家里的常青树。”40年岁月里,万向横跨了中国所有的治理整顿、宏观调控与经济危机,却始终屹立不倒,这里包含了太多万向的生存智慧。

    1944年12月,鲁冠球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宁围乡一个叫童家塘的小村庄,从小家境并不富裕,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初中没有毕业就踏入了社会。种地显然是没有出路的,萧山虽处鱼米之乡的江南,却是江沙冲击出来的小平原,人口众多而地力贫瘠,当地最有名的特产只是萝卜干。

    在个人创业的第一个10年里,鲁冠球打过铁、摇过船,修理过自行车,办过粮食加工厂、农机配件修理厂。1969年,为响应当时“社社实行机械化,农机维修不出社”的号召,鲁冠球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带着7个创业伙伴和仅有的4000元钱投奔公社,人生的转折就此开始。

    40年来,鲁冠球用双手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第一家万向节产品出口海外的中国企业,第一家国内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家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乡镇企业,第一家成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供应商的中国企业,也是中国在美投资额最大的企业之一。鲁冠球几乎获得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所有荣誉,1991年5月,鲁冠球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美国《商业周刊》称他是“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之一”,《华尔街》杂志称其为“国家式的英雄人物”。

    功成名就后的鲁冠球不改本色,今天的他仍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习惯,生活简朴,为人谦虚,低调,很少抛头露面,尽管他的企业一年已有数百亿的销售额,但鲁冠球仍未离开当初创业的的家乡小镇,他用一种极其传统而又是异常稳健的方式精心打造着自己的企业王国。

    鲁冠球一生信奉实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是他的座右铭,他喜欢说两句话,一句是“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另一句则是“我们要靠实力取胜,一切都是干出来的。”

    “摔了跟头”也要“抓把泥”

    观点:我一生对事业的追求就是认一个字:干!干工作不是为了让别人理解,也不会因为人家不理解就停止对事业的追求,而是要改变贫困的现实,实现富裕的理想,只能用“干”字来解释一切,说明一切。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踏踏实实从自己做起才是惟一的出路。

    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生命的意志;也可以一次次失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须战斗到底。非凡的人生要靠自己去争取,命运只偏爱不屈的灵魂。而这个道理,少年时代的鲁冠球就已经懂了。

    之危机背景

    1962年的一天,辛辛苦苦在县里铁器社做了3年学徒,眼看就要出师的鲁冠球突然得到一个消息,由于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铁器社不得不精简人员,自己必须回家了。这一年鲁冠球刚满18岁,尽管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但现实告诉他,自己的工人梦破灭了。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遭遇竟会成为这个年轻人创业的开始,从此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收拾行李的时候,鲁冠球没有流泪,虽然他很不情愿,但心里憋着口气,他发誓这辈子不会当农民,他已经过够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做个农民能有什么出息呢,他不是不会种地,但就是不喜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鲁冠球幼小的心灵里就燃烧着一股不屈的火焰,现在考验他的时刻来了。

    没过多久,乡亲们就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活跃在江边的堤坝上,用殷勤的目光打量着每一个路过的人。每天天刚蒙蒙亮,鲁冠球就支起了小小的自行车修理摊,生意时好时坏,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他常常蹲守到深夜,从那时候起他学会了抽烟,任凭雨打风吹。后来他干脆把自行车摊搬到了防洪堤外,因为那里的空间大一点,晚上睡觉也有地方了。一天早上他醒来时,才发现夜里涨了大潮,也许是太累了,他没有任何知觉,幸好睡在草舍顶上才躲过一劫。但大难之后,并没有后福,修理自行车还是挣不了几个钱,有时候一整天也没有人光顾。不过鲁冠球没有灰心,他知道天上不会掉金子,地上不会长出来,一切只能靠自己去打拼。

    或许鲁冠球还有别的选择,初中肄业后他曾经驮着父亲走乡串镇四处行医,但看来自己不是从医的料,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城里当学徒了。那么除了修理自行车自己还能干些什么呢?

    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很快冒了上来,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鲁冠球发现每到收获时节乡亲们都要把粮食运到城里去加工,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能办一个粮食加工厂呢?想到了说干就干,他跑遍亲朋好友四处筹了3000多块钱,悄悄买来脱壳机、轧麦机、碾粉机、电动机等家什,他不怕别人割自己的“资本主义尾巴”,但还是不要过于声张得好,可就在这个时候,电动机从支撑架上掉了下来,差点闹出人命,乡领导闻讯赶来,他的粮食加工厂还没有开张就流产了。更惨的是,为了这个小厂,鲁冠球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但倒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背了一屁股债,为了应付频频上门的债主,他不得不以1/3的原格变卖机器,最后无奈之下卖了家里的一间房子。生活是残酷的,本想闯出一番名堂,结果却成了不折不扣的“败家子”。

    按理说这个时候的鲁冠球该收手了,他已经吃够了创业的苦头,运气从来没有光顾过自己,反而是一次次备受命运的捉弄,但很快人们吃惊地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小铁匠铺又开张了,顶着严酷的高温,这个年轻人带着几个伙伴整天叮叮当当地挥舞着大铁榔头,没黑没夜地干起来。最让鲁冠球感到难受的,不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而是常常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连转战了七八处,每当风声紧时,他的私营小厂随时有可能关门。但半个世纪后,正是从这个铁匠铺走出了一家跨国企业,很多前来参观的人走进万向的总部时,会不经意地与那个不到80多平方米的铁匠铺原址擦肩而过,那当年热火朝天的打铁声仿佛依然在四周回荡。

    很多年以后,鲁冠球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曾这样总结:“人说‘世上三样苦,打铁摇船磨豆腐’,我除了没有磨过豆腐以外,其余的苦头都算是吃过了。我深深感到,创业确实要吃苦流汗,谁流的汗水多,谁的业绩就创得越大,一分耕耘总是有一分收获。当然,要不断创业,就得不断付出辛勤的劳动。”直到今天,鲁冠球的身体里还残留着当年打铁留下的碎片。

    用“干”字解释一切

    观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人也是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气;不是智慧,而是信心;不是机遇,而是一种韧性。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鲁冠球的回答很简单:吃苦流汗!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随时会遇到意外的危机,会遭遇到环境的不公,会不得不做出各种妥协,也会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只要自己不打倒自己,谁也比想打倒你!

    之危机背景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终于结束了东躲西藏的打铁生涯,意外地当上了公社原有农机厂的厂长。

    对于这次突然光临的机遇,鲁冠球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代社会是讲求高效的社会,也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机会是存在的,但不可能永远存在,更多的时候,机会只在一瞬间存在,只有具备主动精神的人,才能立即抓住它,而犹豫迟疑、等待观望的人,永远只能是与机会擦肩而过。机遇总是等着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没有规划,没有准备,机遇来了也会溜掉的。我们小时候捕鱼,鱼顺水而游,如果你事前扎下了笼子,它流过来时不就挡住了吗?没准备好就会手忙脚乱。”事实上,当初公社领导之所以找到鲁冠球,也是看到他已经扎好了“笼子”。

    鲁厂长并不好当,虽然他连想也没想就一口应承了下来,满腔热情地揣着这些年一分一厘挣来的4000元钱和铁匠铺所有的家当,以及7个创业伙伴投奔了公社,但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事业环境,鲁冠球可以甩开膀子干了,但在整个70年代,他同样不是一个幸运儿。为了小厂的生计,鲁冠球白天带领大伙儿抡大锤,看起来什么挣钱就生产什么,打犁刀,制铁耙,到后来又做起了轴承、失腊铸钢、喷油嘴、万向节,晚上却要为原材料和产品销路发愁。即使这样,在那个举国上下停生产闹革命的年代里,他还常常要被各种莫名其妙的“经济问题”勒令靠边站,造反派经常要他到公社里去“讲清楚”,一折腾就到大半夜,但无论多晚,鲁冠球也要到车间里转转,有人劝他自身难保,厂里的事还是少管管,鲁冠球听了后心里总是很不平静,他清醒地知道在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之前,忍耐是惟一的选择。

    那个时候的鲁冠球常常骑着三轮车在一江之隔的杭州城里晃悠,看到一个废品收购站就两眼冒光,他可以耐心地在别人家的门口一等就是半天,为的是收点人家看不上的边角废料,这些废料对他的小厂来说已经是宝贝了,为了节省燃料,他也会跑到煤厂门口捡些还能够二次使用的煤渣,要知道,厂子里的伙伴们还都焦急地等着他一天的收获呢。有一次,鲁冠球破天荒地收到了100多斤废铁,他顾不上歇口气就返回乡里,过渡口时,已是满头大汗的他被落山的太阳一照,额角闪闪发亮,附近的农民见了,啧啧地说,“阿球头角发亮,时运来哉!”

    1973年春天,鲁冠球率领的农机厂好不容易生产出了一批犁刀,这批犁刀的材料颇为特殊,它们的前身是意外购得的废炮筒,都是难得一见的好钢,是职工用电焊一点点切割开来的。但生产出来后,县里的计划早已饱和,无法再包销,于是鲁冠球想到杭州城里市碰碰运气。当鲁冠球抱着一线希望赶到杭州农机公司时,迎面扑来的却是一盆凉水,对方连他带去的样品都没正眼看一下,就以计划已满拒绝了他的来意。望着辛辛苦苦打出来的犁刀,鲁冠球心里不是滋味,但他没有抱怨一声,而是小心翼翼地把犁刀堆在一个角落里,带着几分不舍悄悄地离开了。转眼到了第二年春耕时节,农具供不应求,农机公司急得团团转,这才突然发现在墙角里的那堆犁刀,一看质量好,规格也符合,这才有人想起了去年上门来的那个年轻人,结果鲁冠球不仅卖出了犁刀,而且利用对方的急迫心理,争取到了每年50吨钢材的原材料指标。如果没有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今天年销售额数百亿的汽车配件王国又如何想象呢?

    但苦恼还是随时缠绕着他,吃苦不要紧,最让鲁冠球感到气闷的是得不到理解,因为在有些人眼里,他鲁冠球虽然是个能人,但也是个不怎么安分的“危险分子”,一个不牢靠的人。

    这样的遭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厂里搞了汽车轮胎螺栓,急需上马一台相关加工设备,鲁冠球得知当时的萧山齿轮厂正好有这样一台设备可以低价转让,于是只身前往协商。好不容易谈妥了,回程时已是半夜时分,鲁冠球只好露宿山脚下,一夜下来被虻虫盯得满头大包,脸变形得没有了人样,但当他第二天兴冲冲地赶回厂里时,却遭到公社领导的痛批,说他无组织无纪律,遇事爱自己做主,有自大情绪。鲁冠球一口气上来忍不住要声辩一番,但转念一想,就是不为别人干也要为自己干,受点委屈不算啥,于是到了喉咙的气又生生咽了下来。

    在那个年代,做企业并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因为不是党员,鲁冠球有时候更是欲哭无泪。一次,鲁冠球带着厂里20多名销售员从长沙开完订货会乘火车回杭州,途中其他乘客抢了他们的座位,双方争执起来,结果乘警赶来,当得知鲁冠球是社办企业的人,而且不是党员,不由分说地把叫到餐车里训斥了3个多小时,直到杭州才肯作罢。对方的逻辑很简单:这个年头不是党员就是坏人。很少有人知道,即使到了80年代,鲁冠球的工厂有了些起色,但由于种种莫须有的原因,一心想入党的他竟然苦苦等了10年,他多次上缴入党申请书都被挡了回来,以至于每次厂里开支部大会时,好心的书记都安排到外地出差,这个时候的鲁冠球只能找个地方一醉方休。

    然而即使受再多的委屈,鲁冠球干事业的脚步却一刻未曾停歇,在那个不过80多平方米的小厂里,他一住就是十几年,两个孩子都是在厂里出生,除了结婚时带妻子去过一次西湖外,十几年再没有去过半次。

    1982年底的一天,鲁冠球又一次主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按照惯例,县里开会部署第二年工作时,一位领导在总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时,随口说了一句“企业也可以搞搞承包”,此时正坐在第一排的鲁冠球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喊道:“让我来试试!”为了这一天,鲁冠球已整整在公社里苦干了15个春秋。1983年春节刚过,鲁冠球就与公社签订了承包合同,为了搞承包,他甚至把自家的祖屋和价值数万元的花木做了抵押,从此他的人生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观点:做任何事一定要沉住气,一定要有理想目标,然后看有没有实力,只有时势造英雄,没有英雄造时势。做事情有了起点,不等于有终点,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终点。在潮起潮落中,谁想竞争取胜,就得拿出实力。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从一开始就能够认识到专注的价值,世上没有什么比做到专注更难的事情了。正如鲁冠球所理解的那样,专注不仅是一种追求,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境界。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并没有太大差别,鲁冠球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切成功都是时间的函数。

    之危机背景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年近70的鲁冠球常常喜欢正午时分站在办公室窗前,俯瞰着如织的人流拥进不远处的职工食堂,当有人问起他打算什么退休时,他总是大笑着摇摇头说没有时间表。这个时候的鲁冠球已经成了中国企业界的传奇人物,此时此刻,全中国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两辆用着他的企业所生产的万向节,全世界奔跑的每10辆汽车中也至少有一辆使用着他的产品。

    还是1979年,当时的鲁冠球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砍掉厂里所有其他的产品,专攻汽车万向节,正是这个决定为日后的万向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不过有一点更非寻常的是,昔日的很多同行们大多早已偃旗息鼓,只有鲁冠球和他创办的万向一啃就是30年。

    对于一个真正的男人来说,没有风险的生活就没有价值,鲁冠球从骨子里就是个喜欢挑战的人。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有企业的复苏,很多乡镇企业感到体力不支,头晕眼花,鲁冠球却打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方:自然界有个名词,叫“生态平衡”,光有老虎没有猴子还不行哩!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如果没有乡镇企业也会出现‘经济生态’的不平衡,乡镇企业这只“猴子”不是关在动物园里,只让人家参观的,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有人担心“猴子”会被“出山老虎”吃掉。其实,只要你自己有身“好功夫”,那是吃不掉的。俗话说,老虎会攀岩,猴子能钻洞;老虎跑遍山,猴子还能上树呢!中国市场、世界市场这么大,“老虎”、“猴子”尽可以各显神通,自占一方嘛!我的结论是,老虎出山好,猴子照样跳!

    事实上,鲁冠球的万向一开始连只“猴子”都算不上,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干些拾遗补缺的活儿。

    1980年春的一天,鲁冠球兴冲冲地带领一班人马装载着满满两卡车刚刚生产出来的万向节第一次赴山东胶南参加全国性的汽车配件订货会,谁知到了会场却被告知没有资格参展,理由是乡镇企业概不接待。于是,鲁冠球只好在门口摆地摊,还被人从楼上泼了一身洗脸水。但鲁冠球并没有打退堂鼓,蹲守了几天后,他听说交易大厅里成交冷清,原因是国营企业都是带着指令而来,价格与买方谈不拢,于是马上决定按部定价下调20%,消息传出,当天就销出212万元,占全厂全年产值的2/3多,从此万向名声大振,全行业都知道了浙江萧山有个叫“钱潮”的万向节。

    有意思的是,鲁冠球的工厂一开始竟是从生产进口万向节起步的,今天为人们所称道的国际化也是被逼出来的,道理很简单,那时候的乡镇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没有任何优势,没谁把一个小小的万向放在眼里,鲁冠球他们要技术没技术,要实力没实力,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8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鲁冠球从北京得知因为进口汽车万向节型号多、批量小、质量高、工艺精、利润薄,国内企业都不愿意生产,正愁找不到突破口的鲁冠球眼前一亮,马上向有关领导拍了胸脯。其实这个时候,厂里所有的职工恐怕连进口万向节碰都碰过,简直是有些异想天开了,有谁能相信,一家都是农民出身的乡镇小厂能在进口产品上折腾出什么名堂呢?

    然而路终归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决定了搞进口汽车万向节,剩下惟一要做的就是怎么完成。

    大家想出的办法是,照着实物绘图纸。鲁冠球打听到当时的进口汽车集中在天津港进关,想办法通过当地海关搞清楚进口汽车的实际去向,然后派人大江南北分路跟踪,好不容易找到一辆进口汽车后,就恳求驾驶员允许他们利用晚上的停车时间把万向节卸下来,按照实样描成草图,再赶在早晨出车以前把万向节装上去。就是这样用最原始也是最费力的办法,万向开始了各种进口汽车万向节的试制,随后他们带着研制出来的样品对号入座地又找到驾驶员,再次请求用他们的产品替换,保证上门服务,免费安装,只有一个要求,将使用情况反馈给他们,便于改进。今天这样的创业故事听起来已像是天方夜谭,但事实上万向就是这样开始的。

    整个80年代,鲁冠球用力最多的是产品质量,价廉质优是他手中惟一的武器,但要过质量关又谈何容易。他的农民队伍起点实在是太低了,全厂高中生只有2名,初中毕业已经是高学历了。现实是令人尴尬的,很多工人一边嚼着甘蔗一边上班,嚼剩的甘蔗皮工作现场随处可见,工人们看不懂图纸,不习惯用千分尺、游标卡,几乎没有质检制度,全面质量管理三个英文字母缩写(tQM)中只认识一个字,称之为“皮蛋”,出了废品怕惩罚就干脆扔到田野里、河塘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鲁冠球就是带着这样一支刚刚洗脚上田的队伍,踏上了日后国际化的征程。

    1980年初春,万向发生了一件日后影响企业发展的大事。一天,鲁冠球收到了安徽芜湖客户的一封来信,信中说“贵厂的产品价格虽公道,但有些万向节出现了裂缝”,经过一番沉思之后,鲁冠球马上决定派人到大江南北寻访所有客户,把有问题的产品统统背回来,免费调换合格产品,谁知竟有3万多套次品被追回,堆在仓库里像个小山包,价值40多万元。

    40多万元在当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人建议修补后再降价处理,但鲁冠球却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来处理。在报废产品现场会上,作为一厂之长的鲁冠求首先做了自我检讨,并请扣除自己半年奖金,说完就第一个扛起装满次品的草包向镇废品收购站走去,在他的带动下,身后排起了一条长龙。由于这次损失,万向职工半年都没发奖金,但却唤醒了全厂的质量意识。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鲁冠球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几乎是想尽了办法:他拿着鞭子把所有职工赶进业余补习班,谁不愿意就缓调工资,甚至罚款;不惜一切代价引进人才,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为了进入当时机械工业部确定的国内3家万向节定点生产厂行列,鲁冠球派人搞到整顿条例对照标准逐项整顿,在后来的检查中得分居同行之首,硬是以乡镇企业的身份挤了进来,按规矩,作为全国生产万向节惟一的乡镇企业,万向本来连参选的资格都没有。

    1984年,鲁冠球第一次打开了国际市场,美国汽车零配件领域排名第三的舍勒公司找上门来,订了3万套万向节,1987年,这家企业提出今后万向的所有出口产品都必须经过他们的公司,否则就将削减每年20多万套的采购量,鲁冠球当即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他不信这个邪,也不想将企业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戏剧性的是,一年之后,舍勒公司又回来了,而在第一次合作的16年后,万向竟将这家企业收入囊中,成为世界上拥有万向节专利最多的企业。

    鲁冠球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9年春,就在美国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他却一反平日的低调,投资数亿在家乡奠基了电动汽车产业园,做汽车是他毕生的梦想,为这一天的到来,他已经足足准备了半个世纪。回首来时路,他曾意味深长地说:“人世间的事物,别人要打倒他很难,怕就怕被自己打倒。历史告诉我们,城堡往往是从内部攻破,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要通过市场竞争把它挤垮是很难的,就怕自己站不住,未来的胜利,关键还是靠我们自己,靠强大的精神力量,靠对事业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惟有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您喜欢,请把《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方便以后阅读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〇四、鲁冠球:自己的梦自己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〇四、鲁冠球:自己的梦自己圆并对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