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客厅:对话虞锋与江南春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吴晓波 本章:CEO客厅:对话虞锋与江南春

    虞锋:竞争与否没得选择,你不能幻想这个行业只有你一家独占,市场经济的定义就是竞争,除非是高度垄断,否则你别无选择。

    江南春:很多人觉得赚钱是一种快乐,但是成就感并不是完全来源于金钱的,相对于金钱来说,我更喜欢工作。

    王延礴:《赢周刊》人物板块主编,《生于六十年代》丛书作者。

    甄静慧:《赢周刊》记者。

    根据CMMS(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最新的报告显示,室内液晶电视媒体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增长态势,其针对所有成年人的周到达率达到了17.6%,较另一个新媒体——因特网达到这个到达率所花的时间缩短了几年。据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的报告预计,今年国内楼宇液晶电视和移动电视屏的布设总量将达12万块,造就10.1亿元的新兴广告市场。在这块巨大的市场之下,分众与聚众,两家诞生于同一城市、业务完全相同的公司,上演了两场完全不同的大戏。两家对手之间,有太多的故事可以阐述,我们选择对话虞锋和江南春来对这两家公司以及他们个人进行全面的解读。

    虞锋:老派新派

    虞锋:1963年生,上海人, 2000年至今创办上海电洋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target Media),后注册为上海聚众目标传媒有限公司。

    ◎记者:聚众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时候,是怎样一个市场格局?为什么会让分众抢先?

    虞锋:我们基本上是同步的,他做上海我做北京,我们找来找去找到了同一家生产厂商帮我们加工视频产品,工厂找到我们两家,说你们都不要争了,你做上海他做北京吧。当时并没有想到做多大,但后来发现不做成全国规模不行,于是他到了北京,我也到了上海,于是开始了竞争。

    ◎记者:一些数据显示,你们之间的市场份额存在很大的差距。

    虞锋:你们指的是某家调查公司吧,他们给过我们一份声明,说这是对手出钱让他们做的一份东西。我们认为事实强过解释,他们的报表写得很清楚,说覆盖了50多个城市,但实际上只有20个,其余30个都是代理。

    ◎记者:代理不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吗?它可以低成本迅速扩张啊。

    虞锋:你说得没错,但打个比方,我是做上游的,作为品牌的拥有者,加盟者给我加盟费,除此之外我自己赚什么?所以我基本认为他们有亏。我们这种媒体,前期的投入是相当大的,但是当我把市场整理好了之后,每个地区当地都有很多客户,电信、移动、当地的烟草、酒厂之类,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经营产生效益。对全国性的客户来说,我们必须把相应的服务做到位,而直营的方式有利于服务。

    ◎记者:但表现在上市方面,直营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局限?

    虞锋:在我们看来,首先要把自己的节奏控制好,因为新浪、搜狐、盛大、e龙、携程等上市不久,差不多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果在此之前调整到位,可能就会避免。我们所用的策略就是在上市以前,把资金储备好,做好各种准备。

    ◎记者:我们知道分众5月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不知道你心里有没有急过?

    虞锋:在他上市的一年前,我就在考虑如何上市。这和我们的战略投资者有关系,分众公布的投资者名单有20多个,小的投资者会考虑如何上市,把自己的钱收回来。而大的投资者会考虑如何把基础打牢,使公司的结构更加稳固,而不是去争谁更早上市。

    ◎记者:那你们的目标是在哪里上市?有没有上市的时间表?

    虞锋:也许是纳斯达克,也可能是香港。具体没有,没有那么急。

    ◎记者:据我们所知,楼宇视频行业的竞争今天已经非常白热化,甚至可以叫做惨烈,选择这样一个行业,今天为止有没有后悔过?

    虞锋:我觉得相对其它行业来说,这个行业的竞争还远没有饱和,所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切入点,而且这个行业说起来大佬也就那么几家。如果是报纸,动辄上千家,才叫竞争激烈。

    ◎记者:但和对手分众之间,几乎是同城同楼间的较量,何况分众抢先上了市,对聚众应是蛮大的压力。而且,分众的江南春给外界的是一个杀戮型的咄咄逼人的形象,而你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教授型人物,不知道面对这样一个竞争对手,你是怎样的心态?

    虞锋:首先,竞争与否没得选择,你不能幻想这个行业只有你一家独占,市场经济的定义就是竞争,除非是高度垄断,否则你别无选择。其次,一定程度的竞争,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没有两家来做这个市场,能够发展这么快是很难的。

    ◎记者: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你和江南春做一个比较,江南春非常张扬,对媒体也非常愿意展示自己的风采,而你却很少告诉公众你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不是在刻意回避表露自己的内心?

    虞锋:竞争会带来压力,但是令人开心的是你会想到很多办法,有很多创造。可能是我相对来说年纪比较大吧,在业内有很多经历,所以会比较均衡,会全面考虑问题,现在自己做一个企业,不仅是一个战术的问题,而是要考虑通过什么战略把这个企业慢慢做起来,有很多的目标、流程、考核办法。对于企业来说每天都要做一些常规的事务,如果说每天亢奋得睡不着觉,这种状况不会持久的。企业是一个长跑,需要的是耐力,而不只是爆发力。这其实和个性没有太多关系,规划或者设计的时候存在激情,但是做事的时候都是要踏踏实实,不可能一觉醒来,就能颠覆这个市场。

    ◎记者:你的意思是否在说,无论多么新型的一个企业,都无法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

    虞锋:准确地说,任何企业都不能背离规律,都要把流程理顺,把考核做到位,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最重要的是企业要撑下去,一个企业如果不赚钱的话,那也走不远。

    ◎记者:一个市场要有多个竞争对手才能完善,那么,这个市场是不是太小,以至于只能容下两家,而没有第三者插足?而且,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如果一个户外广告公司,他手头有很多客户资源,也有资金实力进入这个市场,它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

    虞锋:国际资本认为,如何一上来就建立一个资本壁垒,让别人无法进来。他告诉我们,不要考虑这件事情要花多少钱来做,而是要看这件事做多大需要多少钱。这就让你考虑,如何能够迅速形成一个很大的规模,让后来者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记者:可不可以说一个企业的文化主要是由老板的个人风格决定的?

    虞锋:风格是没办法改变的,我不可能对业务员说,你把单子让我来做吧。做企业最重要的是把一个平台搭好,让那些最能干的人来做,你要相信别人有很多专业技能比你好。所谓企业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要把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出来,那才算是成功。这个时候我要考虑的是我要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搭好平台。如果业内最优秀的人,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体系培育出来的,那才是成功,而不是让我来解决具体问题。

    ◎记者:不知你们跟分众的不一样具体是什么?你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虞锋:不一样是阶段性的不一样,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大家都是航空公司的时候,你说能有什么太多的不一样。目前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切割这个市场的问题。当这个行业已经成熟,那么你就要考虑与竞争对手之间区别开来。比如说写字楼我们已经完全瓜分了,当向新的领域拓展的时候,例如我们发现大卖场、便利店也都不错,并开始进入,后来分众也进入到这些领域。

    ◎记者:在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去做商业楼宇之外的场所?

    虞锋:一开始说实话没有想过那么多,以为一个市场花个几百万怎么样也搞定了,但就是因为竞争,市场上的客户认为,你的覆盖面还是不够,才想到去开拓的。

    ◎记者:曾经和江南春聊过,他的视野还是蛮开阔的,比如他在开始做商业楼宇的时候,已经有了机场快线联播等等设想,看起来当时他已经有了战略性的布局。聚众在这个领域内的设想是否完备?

    虞锋:其实我们是专注于我们的目标人群离开家以后去哪些地方?这个媒体所影响的人群都出没在哪里?所有你会去的地方我都会把它覆盖成我的网络。所以我感觉新东西的发展是和技术、市场紧密相关的。有的东西想得早了未必有用,当然也不能比人家晚,有句话说,早三步可能是先烈,早两步可能是先驱,就是说,节奏要掌握好。尤其是今天互联网和新技术发展这么快的情况下,你更要想好下一步怎么走,但是想得太早未必是好事。

    ◎记者: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你通常会思考些什么?

    虞锋:我从来不会去看管理方面的书籍,而是看乱七八糟的东西。把思考当成一种习惯,就能不断得到新的启发。比如说现在看到这份报纸,如何能够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做得好的东西我能不能借鉴、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

    ◎记者:做企业也许会有投机心态,比如说,赚钱还是比较重要的,把盘子弄起来,地圈下来,服务可以交给别人做。

    虞锋:我以前是做股票的,我看到很多人,一个股票从1块做到10块就卖掉,再买个10块的做,然后10块又跌到5块,我是觉得不断地变换,还不如看好一样东西,不断地把它做好,如果这个行业很好的话,为什么不把它从一块钱做到50块呢?其实啊,钱的数字在一定时候对你没有任何意义,把一件事情做好之后,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有什么必要重开炉灶,再去赚其他的钱呢。

    ◎记者:也就是说,你仍然对这个行业很有信心?

    虞锋:对。坦白地说,你们说这个行业的竞争痛不痛苦?我觉得相比于原来的一些快速消费品行业比如日化业的竞争来说,这个行业只有两家在做,而且整个行业的力量和格局还是很弱的,这是个非常新颖的行业,它的发展、格局、人才、竞争力度都不如一些非常成熟的行业,那我为什么不能把它带得更高更远些,而一定要退掉换个行业再开始呢?看到前面有个金矿,为什么不把它挖深一点?从赚钱的角度看是这样,更何况它是个媒体,能给你无限的想象力,还有更多的延伸服务等你开掘。

    ◎记者:你的心态在创业新锐里属于比较成熟和老派的,对你的年龄来说,想象力重要吗?

    虞锋:非常重要。你说中国为什么缺乏国际性的企业?跟老外比绝对是中国人聪明,但正因为此,他会觉得这个挣钱那个更挣钱,所以我们的企业十几年的历史就算长的了,这在于有没有在一个行业里挖深挖透,使它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所以你说我老派,可能我更在意于我能不能把这个企业带得长远深透。我不敢说大话,至少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我会把这个企业带好。

    ◎记者:你有最大的遗憾吗?

    虞锋:坦率地说,没有把它想得非常的清楚就开始做了,这当中在摸索,所以在这过程中也是失去了很多时机。话说回来,由于是个新的东西,双方的博弈是长久的,所以这个学费还是交得起的。

    ◎记者:也就是说你还是有过焦虑的?

    虞锋:没有焦虑肯定是假的。这个焦虑不光是对分众之间的焦虑,还有对市场的焦虑,到底多少个客户能接受你?这没有个标准,客户也不知道,所以你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客户。

    江南春:不屑争辩

    江南春:1973年生,上海人,2003年5月起担任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记者:你从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传统的广告代理事业,为什么突然会转行打造“分众”这样一个新媒体概念,当中是否有什么机缘巧合?

    江南春:从2002年开始,我就意识到广告代理这个行业需要发生变革了。我记得最早是在2002年的一个网络节上,我大力鼓吹:广告代理这个行业,利润越来越薄,竞争越来越残酷,要进行转型。他们就说,转型成什么呢?我说要转型成新媒体:第一,这个新媒体要利用高技术使中国的媒体表现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第二,它一定是一种分众型的媒体,面对特定的族群——而这些族群正是某些消费品或消费场所的领先消费群或重点消费群;第三,新媒体一定要创造新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创造出新的广告市场;第四,一定要具备强制性收视的优势。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至今,中国市场其实已经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社会阶层越来越细分化,产品定位同样也越来越细分。我举个例子:上海有个老牌子的洗发水叫“蜂花”,以前很多人都在用它,到前几年几乎全民都在用潘婷、海飞丝,但现在还在用蜂花的都是些什么人?我想大多数是下岗工人吧?用飘柔是工薪阶层吧,用沙宣是白领吧,用欧莱雅是中产吧,用资生堂恐怕就属于准贵族了。所以说,产品与市场正在走向细分化,因此它必然需要一个细分型的媒体,来打动它的特定消费群。

    ◎记者:从鼓吹这样一个概念,到决定自己亲自尝试去做,这个过程当中你是否也曾经有过犹豫?

    江南春:决定自己去做,是因为我看准了楼宇电视联播网,它完全符合我以上所说的四个要求。看准了这一点,我就想到,为什么我老是去跟他们讲应该如何如何做,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做呢?其实我完全可以自己做一下嘛!于是我就决定成立分众,并致力打造高级楼宇联播网。

    ◎记者:今年你似乎已不满足于楼宇电视的一片江山,开始向其他领域进军了。

    江南春:分众本来就不仅是在打造一个楼宇电视——它是一个户外电视的产业,而户外电视里则包括楼宇电视和卖场电视等,这些只是一个产业里不同的频道而已。今年我们开始做卖场频道,而我们的楼宇电视也开始分化出高尔夫频道、机场巴士频道……这帮助我们更加细分市场,直面最精确的人群。例如机场巴士更集中针对商旅人士,而高尔夫则是中国顶尖的精英人士。

    ◎记者:取得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可以说是分众快速成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知道当时分众的办公室就在软银对门,后来软银果然也成了分众的投资商,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巧合还是你“早有预谋”?

    江南春:我不是故意的,应该算巧合吧。因为分众成立前,永谊的办公地点就是在软银对门,我一开始搬进去的时候还没开始做分众这个项目呢。后来软银投资分众后反而搬走了,现在离我们有500米的距离。

    ◎记者:跟以往相比,上市后的分众在经营、管理、人事等方面是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江南春:上市后第一个改变肯定就是得到了资金支持。融资后无论是销售还是布点,步伐都加快了很多,这种提速大概是从今年4、5月份开始的。我可以给你这样一个数字:截止今年一季度,分众在全国的液晶屏数量是1万8千台,但到了6月底,已经是4万多台,短短几个月的增长比过去两年的两倍还多。

    ◎记者:很多人都说,分众的江南春与其说是老总,还不如说是分众的超级业务员,事实上你以前也跟我们提到过,去年你个人的广告销售量也占了整个公司销售量的7%,那么上市后你觉得你的个人定位是否会发生改变?2005年和2006年的江南春还会是超级业务员吗?

    江南春:我承认我跟普通的CEO相比,更倾向于管销售工作——这个可能跟我的出身有关系。如果一个老板是做财务出身的,那他可能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财务管理上。我以前是做广告代理出身的,所以管销售比较多也是正常的吧。上市后,我想我还是会偏重于销售方面的管理,但不再是面对具体的客户,而是面对整个市场。市场为销售提供基础,这是我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想公司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侧重的一面,不会因为我把更多精力放在市场促进上,其他方面就出问题。因为我们公司的内部管理如行政、人事、财务后台管理等有我们的CFO在管;战略和市场研究则是首席战略官管理得比较多;现在分众的管理层增加了不少人员,在收购、兼并、公司战略方面,来了许多人,我们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手上都有很多工作。

    ◎记者:具体点说你在做什么?

    江南春:我是业务的推动者。现在公司一线城市的广告已经非常满了,所以现在我在主推二线城市的广告成长,当然一线城市也有许多增长的战略,包括价格成长的战略,人口成长的战略等。上市后,我主抓销售工作还是很明显的,但不作个人销售,主要支持各个组达成销售目标。但有些特别大的客户比较喜欢找我,这种情况现在还存在,我就叫我的助理去具体操作。因此今年我的个人业绩可能还会在公司里占5%左右。

    ◎记者:上市后你的身价一下涨了很多,外界好像有不少人怀疑你上市的目的,到底是真正想把分众长期发展下去,还是想圈钱,你如何看待这种质疑?

    江南春:我想这种怀疑并不是针对我一个人的,每个上市企业的CEO,一开始都会面对这样的猜测,你是不是要圈钱啊?我觉得没有必要回应,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现在,我比上市前更忙了,很多人觉得赚钱是一种快乐,但是成就感并不是完全来源于金钱的,很多人都知道相对于金钱来说,我更喜欢工作。

    ◎记者:可以说,从商业楼宇联播网这个概念进入大多数人眼球时开始,聚众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分众的宿敌了。直到今天,争论当初到底是江总还是虞总先发现商业楼宇联播网的声音还没有停歇。

    江南春:我觉得要是到今天还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我从来不去争楼宇联播网是谁先发现的——发现这个词很奇怪,我觉得有必要吗?如果你真的需要知道是谁先发现的,应该去看看这两家公司谁先成立,谁先着手去做这个楼宇联播网。但到了今天,像分众这样的公司再去跟别人争论谁先提出创意,实在没有必要了,我对此已经毫无兴趣。

    ◎记者:不再有兴趣争论这个问题,是否意味着你觉得上市后的分众已经跟对手拉大了距离,双方不再势均力敌呢?

    江南春:我感觉,自从分众上市后,分众、聚众这两家公司已经开始了错位发展。我最近也在留意关于聚众的一些报道,你知道卖场是分众继商业楼宇联播网后打造的一个全新的重点频道,但聚众已经表明他们不要跟着我们做卖场了,但他们会进入两个新领域——公寓楼和便利店。而这个领域恰恰又是分众不太会进入的,所以我们两家已经各自走向了分岔路,不再像以前那样有非常直接的竞争。

    ◎记者:你觉得聚众放弃卖场,以及分众不进入公寓和便利店,大家是否都是出于同一个考虑:为了避开对手的锋芒,走差异化道路呢?

    江南春:我不进入公寓和便利店,是因为我不认同这种发展思路。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楼宇电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针对了高端消费人群;同样,卖场频道的目标人群也是很清晰的,就是以我妈妈这样为主的人经常去卖场的家庭妇女,她们是家庭用品购买的决策者。

    但我们反过来看便利店,便利店频道只是一个终端媒体,在便利店里挂一个电视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影响你对某种饮料或零食等的购买欲望,如影响你到底购买康师傅冰红茶好还是统一冰红茶好,或者买蒙牛还是买伊利——效果仅此而已。

    做公寓楼我觉得同样是不大可能的,公寓楼只适合贴海报。为什么呢?也许你可以做一些很不错的、高收入人群居住的公寓楼,但它同样有两个不可解决的问题。一是人流量——公寓的人流只是写字楼的1/10,这很明显吧?第二个是等候时间——一个白领早上上班等一次电梯要一两分钟,但回家等电梯等十多秒就很了不得了,所以公寓楼的等候时间也是写字楼的1/10,这就决定它与便利店一样,不可能做十二分钟的广告循环,最多只能做三分钟,否则消费者得花48天时间才能把一个循环的广告看完。我们说楼宇电视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因素是价格优势。在覆盖同样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基础上,楼宇电视是当地电视台1/10的价格,但如果公寓的人流和等候时间都是写字楼的1/10的话,后果是它的价格是电视台广告的10倍,这样哪里还会有广告主愿意投入呢?

    所以,我们坚持做商业楼宇联播网和卖场联播网,并不是害怕竞争,而是不认同这两个市场。我始终认为商业楼宇的一个液晶屏可以供1000人去看,它的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但公寓楼人流低,只适合做低成本的广告如海报,而且海报也不需要等候时间,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说什么了。

    ◎记者:你对分众在商业楼宇联播网领域内保持远远领先于对手的地位一直很有信心,那么你觉得在这个几乎没有技术门槛的行业里,要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分众凭的是什么?

    江南春:关键点在于分众聚集了一批对这个产业非常了解的人。我本人从事了十几年广告代理业,从毕业到现在没有做过其他行业,我是在这个行业里长大的,非常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的评判模式及受众的区分等。我们的首席战略官陈岩是实力媒体户外副总经理,原来负责整个实力媒体户外广告的采购和选择,他完全可以站在买家的角度考虑问题;陈从容是凤凰卫视华东区总裁,是做电视出身的,可以从电视广告的角度去分析很多东西;刘雪渊是经理人杂志的总经理……有这么一个专业的团队在经营,很难走出错误的路;另外我们不会追求形式上的点的增多,我们不追求虚的,只追求实实在在的广告效果。所以说,我们成功的关键是做什么事情都可以站在广告主的角度去考虑,而评价一个媒体的唯一标准恰恰就是广告主认同度。


如果您喜欢,请把《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方便以后阅读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CEO客厅:对话虞锋与江南春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CEO客厅:对话虞锋与江南春并对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