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华为真相》出版已近两年了,期间,有很多朋友追问我为什么要弄这样一本书,我一直没有机会很好的说明,今受吴晓波先生嘱咐,对该书背景作个回顾。
刚开始是华为独特的存在方式吸引了我们,比如高薪、企业文化、比如异常低调而让人感到神秘,这个时候我纯粹是因好奇而关注华为的。但当我更深入的了解它以后,发现这个企业值得研究,我就开始探讨它发展壮大的内在规律,以期对中国企业的成长有所帮助。在当时,关于中国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管理案例研究的书并不多见,充斥书店的多是诸如《松下幸之助》之类的外国案例。发现和总结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经验,成为我开始这项工作的初衷。当然,作为一家发展迅猛且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有一些不足甚至弊端并不足为怪,发现和总结这些弊端形成的深层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无论是对于华为的成长还是其它企业来讲亦都十分必要。
现在看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选择华为还是正确的。其一,时至今日,“巨大中华”中惟有华为和中兴通讯发展势头最为良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其次,华为是唯一一家发展到现在还比较为人看好的民营企业,且是非上市公司。在一定意义上,研究华为就是研究中国的民营企业,研究中国的民族高科技产业。
总之,选择华为是因为华为的特殊。
当然,作为一家发展迅猛且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有一些不足甚至弊端并不足为怪,发现和总结这些弊端形成的深层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无论是对于华为的成长还是其它企业来讲亦都十分必要。
因此,在《华为真相》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们谨小慎微,惟恐无意中伤害到了华为,毕竟,能够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容易。华为不但是两万名华为人的,更是中国的和世界的。正如我在该书后记中所说:本书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对中国最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命运走向的关注,对民营高科技公司发展过程的深层次解剖,对中国最具争议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人文关照。
作为媒体中人,有接触和采访华为人的便利条件,尽管这种便利在实际操作中并非那么便利。记者的职业敏感性让作者觉得华为是一个极有价值、值得好好研究的企业案例。但是,华为一贯低调,甚至刻意远离媒体,导致媒体对华为的报道少之又少,更没有一本书完整的讲述华为的发展过程,这更激发作者对华为的追踪和探询。
我们可能没有经济学家看问题更专业更深刻,但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可能比较适合写一些调查研究性的文章和书籍。
写作过程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采访过程。由于华为一贯低调,任正非一般不接受任何媒体记者的采访,在内部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员工都与华为签署有保密协议。因此,即使是离开华为多年的华为人,面对关于华为的询问,一般都保持沉默,在任的华为人更不愿与记者配合采访。采访对象难找,找到后又难以让对方充分的信任你、顺利采访、了解到核心的内容,这是采访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在采访过程中作者除了正常渠道外,还使用了一些非常手段,甚至是冒着一定的危险。在采访几名华为前任高层的时候,作者总是自告奋勇的请他们吃饭,甚至连他们的停车费用都是作者执意带交的。这些各个都是身为老总、身价不菲的华为前任高层当然并不稀罕作者提供的饭菜,但却为作者的诚意多打动,与作者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有一次,一位老总与作者先是在深圳五洲宾馆谈,从白天谈到晚上,之后又转移到作者的办公室继续。就是凭着这股真诚和永不言弃的毅力,作者突破了多位华为前任高层。其次,到华为公司总部也是一大难题,华为大门口有严密的保安措施,一般人根本无法接近。作者利用记者的便利条件,多次跟随省市领导前去参观。后来又以一些借口,独自前去,当时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
通过采访一大批华为人及20多位海内外传媒朋友、研究民营企业的专家学者。华为的发展脉络在我面前逐渐清晰,透过华为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事件,隐藏于表象背后规律性的东西亦逐渐被挖掘出来。所谓“真相”主要就是指这些不被公众所广泛了解、曾经被人误解的东西。我努力通过对华为全景式的描述,告诉公众一个真实客观的华为。
当然,限于当时的水平,《华为真相》仅描述了华为内在规律的一小部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尚需进一步挖掘。
于是,就有了我第二本关于华为的书——《华为的经营管理智慧》。到这个时候,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出现了——原来我在探寻中国商业思想家的成长轨迹。
华为因为任正非而成功,任正非因为思想而杰出。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是一个。
商业思想家与企业家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在具体的企业经营中,发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商业规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企业管理理论;后者或者仍旧局限在具体的企业经营中,没有理论上的突破,或者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心得体会,但难以系统化、理论化。与之相对应,前者是通过自己的商业思想驱动、驾驭企业的运作;后者则依旧是通过所控制的金钱资本约束企业行为。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任正非在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思想。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规模之争,不是新老之争,不是快慢之争,而是先进与落后之争,观念的先进与落后、执行力的先进与落后、管理的先进与落后……落后是永远的,先进则是暂时和相对的。
除了一些极其偶然的因素,诸如幸运外,我们不得不承认,成功者大都有成功的内在原因。探询这些成功的因素,虽然不能直接让学习者取得成功,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很多可以避免的失误,向成功又迈进一大步。
《华为真相》出版后,香港《亚洲周刊》和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都问过我同一个问题:其他企业家能从《华为真相》中学到挽救企业于危难,或成就企业于卓越的方法吗?我明确地告诉他们:不能。因为,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问题,企望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是不可行的。但是,成功者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这就是全球那么多商学院存在的原因。《华为真相》以及《华为的经营管理智慧》,都试图通过剖析华为这个典型企业,找到解决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的方法。但这种目标显然是极为奢侈的,因为,能否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还在于企业家本人,其它都是一种辅助的工具。我更希望《华为的经营管理智慧》及《华为真相》让处于迷茫中的企业家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果如此,写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曾经有记者问,你认为华为还能走多远?这是我极力想探讨清楚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尽管华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华为整体上还是非常优秀的,在中国企业尤其是国内民营企业中算是第一流的应当之无愧。有“生生不息的文化”(任正非语)的华为,再生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哪一处受到损伤亦会在适当调整后很快修复。因此,我丝毫不怀疑华为走向世界,成为一家真正的国际化公司的能力。如果华为倒了,整个中国的企业就没有希望了,如果整个中国的企业没有希望了,整个中国就没有希望了。
需要指出的是,华为走向真正国际化步伐的快慢以及步伐是否殷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自己过去的扬弃。
我给自己定位为关注、记录、研究中国本土企业及本土商业思想家的成长,以经济的视角书写中国历史。
华为是我重点关注的企业之一,目前来看,我对华为所做的研究还太少,太浅薄,这将是我今后继续的工作之一,诚挚地欢迎更多前辈批评、指点。
1参见《隐形冠军》(中文版)第6页,赫尔曼·西蒙著,邓地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后来找到的企业中有少数的例外,比如个别的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