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人民币里面它的资金是怎么构成的?
●资源从民营经济大量转移到公共建设部门,从而形成公共部门是过热。而民营经济过冷的局面。
●你们的薪水增长率减掉通货膨胀率,有多少人是挣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负的。
●真正雇用了90%从业人员的是谁?是占据我们经济总量的民营经济。
●如果金融危机影响到他们的消费,他们不进口了,我们出口不了怎么办呢?
我对4万亿人民币究竟要怎么使用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各位想想,我们把大量的资金投资在基础建设上对不对,同时我再请问各位一句,4万亿人民币里面它的资金是怎么构成的?其中1万亿人民币是中央政府出,1万亿人民币是地方政府出,另外2万亿人民币是通过银行融资。首先,地方政府的1万亿人民币我很担心它出不了,为什么很担心?因为任何国家都一样,在经济逐渐走向萧条的时候,税收会大幅减少,而且我们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很大一部分和房地产有关,包括房地产的各种税收以及拍卖土地的收入,占了我们财税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当然了。其他还有所得税、企业各种税收等等。
可是目前房地产是非常萧条的。而且各地拍卖土地的情况都不乐观,不但价格奇低。甚至常常有流拍的现象。另外一方面,企业的经营也比较困难,税收自然而然大幅度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在广东地区,很多地方政府的税收从2008年9月份开始大幅下跌了。如果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税收大幅下跌,地方政府如何支付这1万亿人民币?当然了,有些观点认为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债券,但这个说法目前又被政府否决了,还是从财政收入当中出这个钱。不过我认为非常难。因此,最稳妥的钱大概就是2万亿人民币的银行融资。
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2009年的财税收入有问题的话,很可能他们也会转向银行继续融资,所以到最后,我很担心银行融资又变成了一个最后的手段。刚才问过各位读者了,银行融资的钱哪里来?我相信民营经济的资源又会被银行挤压出来,转到政府去做基础建设工程。而其结果会造成一个特殊的二元环境,也就是说资金由民营企业部门转到公共建设领域,因此公共建设部门就会慢慢膨胀,而民营经济就会慢慢萧条。这就是现实情况。
而且,2008年11月上旬到下旬的股价走势就开始反映出二元经济了。原先股指是1700多点,由于政府提出4万亿人民币的救市方案,使得股价涨到接近2000点。请你们想一想,是哪些股票在涨?是钢铁,水泥、大型机械,大型国企等等的股价涨了,因此拉动大盘上涨到了2000多点。
再请你想一想,民生必需品、消费品等等民营经济这些领域的股价涨了没有?你会发现没涨。也就是说,又是大概20%、30%的部门,拉动了股指涨到2000点。当然到2008年11月下旬,股指还是继续下跌了。我告诉各位,股价的走势充分反映了我刚刚告诉各位的二元经济现象,也就是说4万亿人民币投下去之后的必然结果,就是资源从民营经济大量转移到公共建设领域,从而形成公共部门是过热,而民营经济过冷的局面。这种过热跟过冷并存的现象,也反映在11月整个月我们整个股市的走势,就是过热的部门带动了股指的上升,而过冷的部门却没有带动股指。到了11月下旬,股价又开始下跌,你发现情况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乐观。这种过热部门拉动股指的现象并没有持续,而是在反复。这让我非常担忧,担忧什么呢?担忧我们太早决定了这4万亿人民币的用途。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美国政府学习,随时保持弹性,哪里需要资金就用到那里,而不要一头扎在基础建设上。
读者认为我们每年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有这个必要吗?首先我想从观念方面和全国老百姓跟政府进行沟通。我们以2008年为例,2008年GDP的增长率还可以到达9%。经济增长率达到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它意味着实值产出的增长。比如说今年有瓶矿泉水,明年是110瓶矿泉,110瓶和100瓶相比就相当于增长了10%。这里,我们是不谈矿泉水的价格的,价格涨也好跌也好,我们是不看的,我们看实际的矿泉水从100瓶涨到110瓶,这就是10%的实质产出的增长。所以我们这个GDP的增长率就类似以于矿泉水从100瓶涨到110瓶,价格不重要。
我想请问各位读者,如果排除掉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就是说利润增长率减掉通货膨胀率的实值利润增长率,有多少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是正值?还有你们的薪水增长率减掉通货膨胀率的实质薪水增长率,有多少人的薪水增长率还是正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负的。
如果你们的实值薪水增长率、实值利润增长率是负的,而GDP的增长率是正的话,各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那就是大量资源从民营经济转移到公共建设领域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仍然可以取得亮丽耀眼的GDP增长率,可是我们付的代价,就是由于民营经济丧失资源,而使得各位更贫穷了。所以这不是我所愿意见到的。而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政府在用这4万亿人民币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政府救市的目的是正确的,速度是果断的。但是在救市手段方面,我们还是僵化了一点。以美国政府最近这两个月出台的政策来看,美国政府的弹性政策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我们不应该回避问题。对我一个学者而言,我认为4万亿人民币应该用在刀口上,也就是说要将4万亿人民币通过政府的力量,用到与民生相关的行业上去。讲得更极端一点,这个4万亿人民币。我不希望它用于公共建设领域,因为我从来不认为通过造桥铺路就能让大部分人都充分就业,当然我从来不否认造桥铺路可以增加建筑工人的就业量。
请大家注意,真正雇用了90%从业人员的是谁?是占据我们经济总量70%的民营经济。是他们雇用了我们全中国绝大多数的就业人口。虽然这些基础工程的建设确实也需要雇人,可是雇的人数量再多,也远远比不上占我们经济总量70%的民营经济。而且数量相差非常大,所以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民营经济因此失去资金来源,造成衰退的结果,那么会使得大量人员失业。而大量人员失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虽然公共部门能够解决一些就业问题,可是公共部门的就业范围毕竟小,就业人数也有限。而民营经济一旦衰退,所造成的失业量是很大的,那是很可怕的,所以这点我们要注意。
我承认虽然投资公共建设领域也会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是如果钱用在刀口上的话,救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应该把这个钱用在最有效率的领域,最需要钱的领域。而公共建设领域目前是不太需要钱的。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那时我们的消费还是比较旺盛的,大概占了整个GDP的60%。当时投资基础建设所创造的效益是非常高的,到了今天,和90年代相比,为了创造同样的效益,今天的基础投资必须提高3倍,你要投资3倍的钱才能创造出和90年代差不多的效益。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基础建设做得太多、太滥、太低效了。我们的基础建设,即这种所谓的钢筋水泥占的比例有多高呢?已经高达55%了,而消费却被压缩到35%。而且我担心消费的比例还会持续下滑。如果整个社会的消费持续下滑,那怎么撑得起整个宏观经济?
而且我们整个民营经济的产能占GDP的比重高达70%,而我们的消费只能吸收掉一半,另外一半产能过剩了,这部分怎么办?过去是靠出口,但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如果金融危机影响到他们的消费,他们不进口了,我们出口不了怎么办呢?那就会出现大量工厂倒闭,大量人员失业。而且目前这种趋势正在发展,这是我非常担心的。
如何将这4万亿人民币用在刀口上呢?我认为,要拿4万亿人民币来提高消费之用,而提高消费不是单纯叫老百姓花钱。我们要改变一个观念,我们天天讲要扩大内需,那什么叫内需?就是国内的需求叫内需。我们能不能换个思维,提高供给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