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禅师论语禅解雍也第六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蕅益禅师 本章:蕅益禅师论语禅解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禅解】

    只是论“临民”之道,不是去批点子桑伯子。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禅解】

    无怒、无过,本觉之体;“不迁”、“不贰”,始觉之功,此方是真正好学。曾子以下,的确不能通此血脉,孔子之道,的确不曾传与他人。

    有所断故,名为“不迁”、“不贰”。若到无所断时,则全合无怒、无过之本体矣。孔子、颜渊,皆居学地,人那得知。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清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禅解】

    卓吾云:夫子论仲弓如此耳。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禅解】

    颜渊心“不违仁”,孔子向何处知之?岂非法眼、他心智耶?

    “三月”者,如佛家九旬办道之期。“其心”、“其余”,皆指颜子而说,只因心“不违仁”,得法源本,则其余枝叶,日新月盛,德业并进矣。此方是“温故知新”。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禅解】

    有志气,有节操,羞杀仲由、冉求。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禅解】

    说一“命”字,便显得是宿业,便知为善无恶果。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禅解】

    乐不在箪、瓢、陋巷,亦不离箪、瓢、陋巷,箪、瓢、陋巷,就是他真乐处。惟仁者可久处约,约处就是安处利处。若去箪、瓢、陋巷非可乐,则离境谈心,何啻万里。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禅解】

    从性天生文章,便是“君子儒”;从文章著脚,便是“小人儒”。即下学而上达,便是“君子儒”;滞于下学,便是“小人儒”。若离下学而空谈上达,不是“君子儒”,亦不是“小人儒”,便是今时狂学者。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禅解】

    卓吾云:真能得人。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禅解】

    道不可须臾离,信然信然,何故世人习而不察,日用不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禅解】

    “质”如树茎、“文”如花叶,还有一个树根。由有树根,故使茎枝、花叶皆是一团生机。“彬彬”者,生机焕彩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禅解】

    卓吾云:不直的都是死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禅解】

    知个甚么?好个甚么?乐个甚么?参!

    卓吾云:不到乐的地步,那得知此?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禅解】

    “不可语上”,须以上作下说、为实施权也。“可以语上”,方知语语皆上,开权显实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禅解】

    晓得民义,便晓得鬼神道理。惟其晓得,所以能“敬”能“远”,非以不可知而“敬”之“远”之也。不能“先难”,便欲商及获与不获,知难非难,则请事斯语,欲罢不能,岂获与不获,可动其心!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禅解】

    形容得妙。“智者”、“仁者”,不是指两人说。“乐”者,效法也。智法水,仁法山。法水故动,法山故静。动故乐,静故寿。

    山水同依于地,动静同一心机,乐寿同一身受,智仁同一性真。若未达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则“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矣。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禅解】

    总是要他“至于道”耳。

    吴因之曰:齐固要脱皮换骨,鲁也要涤胃洗肠。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禅解】

    此问大似禅机。盖谓君子既依于仁,设使仁在井中,亦从而依之乎?夫子直以正理答之,不是口头三昧可比。

    陈晏昭曰:“宰我此问,深得夫子之心。盖在夫子,设使见人坠井,决能跳下井中救出。但此非圣人不能,不可传继,故夫子直以可继可传之道答之。如大舜方可浚井,以听父母之?,彼有出路故也。若寻常孝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矣。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禅解】

    “学于文”,乃就闻以开觉路,不同贫数他宝。“约以礼”,乃依解而起思修,所谓“克己复礼”,不同无闻暗证,所以“弗畔”。“畔者”,边畔。以文字阿师,偏于教相之一边暗证禅和,偏于内观之一边,不免罔殆之失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禅解】

    卓吾云:“子路不说”,全从夫子拒弥子来,意谓既曰“有命矣”,缘何又见南子?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禅解】

    “博施”“济众”,果地化他之德,“欲立”、“欲达”,因中二利之始。子贡求之于果,不知明其真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是以己及人,正是自、他不二。只向一念观心处下手也。“立”,即不思议止;“达”,即不思议观。

    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观心则易,故去“能近取譬”,是“仁之方”。“方”,法也。

    “立人”、“达人”,正是“博施”“济众”处.“尧舜犹病”,正是“欲立”“欲达”处。“仁”,通因果;“圣”,惟极果。尧舜尚在因位,惟佛方名果位耳。


如果您喜欢,请把《论语禅解》,方便以后阅读论语禅解蕅益禅师论语禅解雍也第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论语禅解蕅益禅师论语禅解雍也第六并对论语禅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