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军再次穿越长城。
石抹明安率蒙军主力陈兵中都城下,完颜承晖亲自在城头督战。蒙军连续强攻数日,均无功而退。
成吉思汗命木华黎领兵攻打辽东、辽西,从四面包围中都,断其粮道,围城打援,终将中都城逼成了汪洋中的一座孤岛。再说宣宗自到汴京第二天,就开始后悔未令太子守忠南迁。在这件事上,他又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固执,置众臣苦苦相劝于不顾,坚持派出了一名特使从速前往中都宣太子回汴京议事。
太子守忠本是个养尊处优的角色,寻欢作乐还算行家里手,行军打仗无异于赶鸭子上架。自蒙军包围中都,他吓得连宫门也不敢出了。但不管太子勇敢也罢,怯懦也好,有他坐镇中都,守城将士的心中尚有些许寄托。岂知宣宗连这点寄托也无心留下。
太子听说父皇召他南归,喜从天降,匆匆将宫中一应细软珍玩搜罗一空,连夜打开后城门逃之夭夭,临走前对完颜承晖和穆延尽忠连句表示安慰的话都没说。宣宗的这种做法,令主帅完颜承晖内心苦不堪言,穆延尽忠则完全心灰意冷。
蒙军攻城甚急,急切间虽不能下,中都的守备力量却日渐削弱。成吉思汗成竹在胸。他安慰因久攻不下而产生焦躁情绪的个别将领:“守城者最忌消耗战。对于他们,粮秣得不到供给,兵员得不到补充。中原部队的局限性始终在于一旦卡住其粮道,就如同卡住其咽喉。况又经过隆冬,除向新都求援,我料完颜承晖别无良策。”
成吉思汗的自信不能说没有道理。完颜承晖在旷日持久的围攻中遇到了他无法克服的几个难题:一是城中储粮消耗殆尽;二是守城将士死伤惨重,兵员得不到补充;三是穆延尽忠无心军务,每与议事,必以言语支吾。完颜承晖开始考虑向新都求援。
金使赴南,潜出中都,成吉思汗了若指掌。他暗令放走金使,随后派石抹明安在汴京通往中都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截击援军。
转眼,蒙军围攻中都城已近半年,完颜承晖最害怕的情况出现了:城中断粮。派去求援的使臣出城月余杳无音信,穆延尽忠私下向心腹抱怨:“皇上倒是想的周到,到汴京还没坐稳龙椅就惦记着接走太子,对我们的死活却不闻不问。如今中都被围得像个铁桶,完颜承晖又倔又愚,再这么拼下去,只怕我们都要死无葬身之地。”
城中断粮,百官无事可做,各自忙于寻找生路。只有一个人,面对生死考验,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镇定。他,只是完颜承晖手下一名有职无权的年轻文官,蓄着垂至胸前的美髯,以致后来无论何时成吉思汗都不称呼他的名字,而是昵称他为“长胡子”。他就是其后在蒙古帝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代名相耶律楚材。
出身名门的耶律楚材,是辽东丹王突欲的第八代嫡孙。其父耶律履六十岁时方得此子,既感慨又欣喜地为新生儿取名“楚材”。取“楚地有材,晋实用之”之意,将辽国比作楚,将金国比作晋,父亲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在金廷大展宏图。
楚材三岁时,严厉而慈爱的父亲去逝,熟读诗书,深具文化修养的母亲将他抚养成人。耶律楚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才名渐播于金邦。其时章宗在位,闻耶律楚材之名特意召见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得知他是已故侍郎耶律履的三儿子,章宗十分高兴,鉴于耶律履之位早由其长子善才继承,章宗格外拔擢任用,将耶律楚材补为左右司员外郎。这一年是金章宗泰和六年,耶律楚材年方十七岁。也正是这一年,成吉思汗成为了全蒙古民族的大汗。
耶律楚材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术数、律历,多才多艺且风华正茂。只可惜日渐衰落的金廷无法给他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怀才不遇的失落感迫使他投向佛门,拜在了京都名僧万松长老的门下。
然而,参禅打坐并不能完全泯灭耶律楚材内心的宏伟抱负,他仍然渴望以一生所学,济世安民。
宣宗南迁,耶律楚材的两个哥哥善才、辨才都伴驾随行,只有耶律楚材被完颜承晖留下来辅以国政。奈何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中都渐被蒙古逼入绝境,局势已不是个别贤臣良将所能挽回。
绝望的情绪笼罩了朝野上下。耶律楚材每日以书本消磨时光,掀动书页,低声吟诵,毫无动摇颓唐之意,与惊惶失措的同僚恰成鲜明对比。
完颜承晖仍在城中望眼欲穿地盼着援军的到来,却不知援军根本来不了了。
原来,宣宗接到完颜承晖的求援密报后,当即派御使中丞李英率十万大军火速增援中都。救兵如救火!宣宗于此千钧一发之际派出了嗜酒如命的李英,真可谓昏聩至极。
李英贪酒,几乎到了没有酒就什么也做不成的地步。援军一路之上行动异常迟缓。那李英更是每日泡在酒缸中。好不容易到了霸州,早已候在这里的石抹明安指挥伏兵四面杀出,金军一触即溃,李英也在半醉半醒中做了酒鬼。侥幸杀出重围的金兵仓皇逃回汴京。石抹明安并不派兵追赶,只命人割下李英首级,回师向成吉思汗复命。
成吉思汗派人携带李英首级和劝降诏书来到城下,要守军将领转呈主帅完颜承晖。劝降书中写道:中都乃人间天堂,若毁于战火之中,实为天大憾事。望完颜丞相审时度势,顺应民意,献城来降,仍不失王侯之位,且有大功于中都百姓。而今援军主帅李英已死,中都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已成孤城一座,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倘若元帅终究执迷不悟,难免玉石俱焚,城毁人亡。
完颜承晖就拿着这封信和李英的首级召集众将议事。听说援军被阻,诸将面面相觑,黯然无语。完颜承晖连连追问,众将仍旧装聋作哑,呆若泥塑。
完颜承晖无奈说道:“本帅誓与城池共存亡,以报皇上托国之恩。穆延将军,你意如何?”
穆延尽忠正色答道:“某断不会屈膝北侍。”
“如此甚好。将军有何打算?”完颜承晖不抱希望地试探。
“依某之见,我军只能寻机突围,除此别无良策。中都不过一死城耳,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你想逃跑?”
穆延尽忠毫不相让:“莫不成元帅有把握保得城垣不破?”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生为人臣,岂可惧死贪生!”
穆延尽忠咽下了差点脱口而出的更为刻毒的话:你死也是白死。只是哂然冷笑。
“诸君有愿与本帅共赴国难者,请随本帅到城头督战。”完颜承晖说完,诸将仍如庙里的泥菩萨一般,不复一言。
穆延尽忠以挑衅的目光睨视着完颜承晖,脸上闪现出讥嘲的冷笑。
完颜承晖如同掉入了冰窟,一颗心从内到外都冷透了。大难临头,诸将不思尽忠报国,只知明哲保身,中都焉有保全之理?罢,罢,罢!人各有志,难以相强。人生在世,生者何欢?死亦何惧?
完颜承晖神思恍惚地回到丞相府,换上朝服,独自巡视城中防务。
断粮数日,将士们将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极度的饥饿使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目光呆滞。完颜承晖没有走完一圈便回到府邸,他已是心力交瘁、欲哭无声了。
入夜,借着昏淡的烛光,完颜承晖奋笔疾书。
在呈给皇上的奏折中,完颜承晖详述了中都半年多来的守备情况。在奏折的后半部分,他一一列举了术虎高琪弄权误国的罪行,恳请皇上以中都城破为鉴,从此举贤任能,卧薪尝胆,重振大金国威。最后,他向皇上谢罪,说自己没能守住中都,有负皇上重托,失职之罪,万死莫赎。
写完一生中的最后一本奏折,完颜承晖传来心腹家将,嘱他设法将奏折转呈皇上。家将含泪拜辞而去。
完颜承晖黯然辞别家庙,回到书房。这位忠耿一生的大金贤臣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的道路。
次日凌晨,蒙古大军在石抹明安的率领下强行攻破城池。穆延尽忠将宫中宝物搜罗一尽,放火烧了宫殿,从城后出逃。
至此,中都彻底陷落。
部分蒙将鉴于中都军民固守,以致耗费了诸多人力物力,建议屠城,以示惩戒,石抹明安及时阻止了这一野蛮行径。他说:“国以民为本,国无民取其国有何意义?况且杀戮无罪者,只能增强对方抵抗的决心。似此短视之举,绝非大汗本意。”
石抹明安的话很快传到了正在独石口避暑的成吉思汗耳中。成吉思汗对石抹明安敢于力排众议、坚持原则的行为尤为嘉许,传旨以明安所言作为蒙军日后的攻城方略及安民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