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花钱费事搞了一座超级建筑,又大兴土木重建邺城,绝对不是搞形象工程,也不是钱多了花不完闹着玩,而是有深谋远虑的。
从政治上讲,作为帝国目前的丞相,曹操不打算回许县办公了,他想把根扎在邺县,不说与献帝分庭抗礼,起码在事实上也要另起炉灶。所以,他不惜血本大力修建邺城。
至于修建铜雀台,出发点跟公孙瓒修易京、董卓修坞倒也差不多,主要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从前公孙瓒的易京曾将强大的袁绍集团拒于门外长达数年之久,曹操北征乌桓路过易水河畔时,一定会去参观一下那些杰出的建筑,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台”这种建筑形式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在火药没有普遍使用,攻城技术还很原始的情况下,高大的城堡仍然是最安全的地方。
至此,邺县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被抬升,帝国名义上的首都洛阳,以及现在的临时首都许县都难以与邺县相匹敌。
如前所述,由于经济发达、商品丰富、教育水平高,邺县也成为达官贵人们向往的居住地。张燕、臧霸等非嫡系将领,以及北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都主动把家眷送到邺县居住,一来向曹操表达忠心,二来也享受一下最现代、最时尚的生活。
邺县云集了各种权势人物以及各地来的富豪。现代人爱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广东不知道自己钱少”,那时候天下的人都会说“不到邺县不知道自己官也小、钱也少”。
但是,通常这样的地方也是最难管理的。
根据《魏略》一书记载,曹操在谯县练兵期间,听说邺县一带治安情况不好,特权人物太多,不尊重法律法规(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曹操琢磨必须给邺县派个够狠的角色去,好好整顿整顿。
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地区公安局长(洛阳北部尉),当时的情况大体与邺县很相似,特权人物不把法律法规放在眼里,曹操看着很恼火,以霹雳手段整治社会治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方面,曹操既不缺胆量,也不缺经验。
但是现在这些事曹操不可能亲自上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邺县找一个合适的父母官,于是他命令有关部门物色合适人选(乃发教选邺令)。
有关部门很快把人选报了上来,却是一个正在服刑的犯人,名字叫杨沛。曹操知道这个人,杨沛字孔渠,司隶校尉部左冯翊万年县(今陕西临潼)人。有两件事让曹操对他印象深刻,一件事是杨沛当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县长时,遇到大饥荒,前面说过,当时有一年桑椹连熟两次,正是这一年杨沛要老百姓多搜集桑椹并晒成干,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最后攒下了一千多斛,藏在库房中。这时曹操率军前往洛阳迎接天子,路过新郑县,部队正为没吃的发愁,杨沛主动前去拜见,并献上这一千多斛桑椹干,曹操大为高兴。
另一件事是,曹操后来任命杨沛当长社县令,曹洪有个宾客当时在长社,仗着曹洪的势力不遵纪守法。杨沛不管那一套,把他抓起来先打顿板子,把脚都打折了,然后还没完,干脆下令杀了。
曹操就喜欢这样不畏权势、执法严峻的官吏,因为年轻时他就是这样做的,当他听说杨沛的作为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太祖以为能)。杨沛后来升为九江郡太守、东平国相、乐安郡太守,政绩突出。但是,他与当地驻军将军因为什么事发生了矛盾,以至于产生斗争,有关部门立案调查,杨沛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髡刑五岁)。
杨沛被推荐到曹操面前时仍在服刑之中,曹操对这个人选表示满意,下令任命杨沛为邺县县令。这时曹操大概还在谯县没回来,就在那里专门召见了杨沛。曹操问他用什么办法治理邺县,杨沛回答:“竭忠尽力,遵守并宣扬法律,按法律办事(竭尽心力,奉宣科法)。”曹操很高兴。曹操回头对跟前的人说:“诸位,看清楚了,杨县长可不是好惹的呀(诸君,此可畏也)。”
曹操下令赐杨沛奴婢十人(生口十人),绢一百匹,一来回报他当初献上桑椹干的功劳,二来对杨沛即将上任表示支持和鼓励。
听说杨沛要到邺县当县令,曹洪、刘勋等人赶紧派家人骑上快马回去给家里人传信,要他们收敛点儿,千万别犯到杨县长手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曹洪不用介绍了。刘勋以前也提到过,他跟曹操年轻时候就相识,后来到袁术手下任职,袁术任命他为庐江郡太守,袁术死后,孙策谋取庐江郡,刘勋不是对手,投奔老朋友曹操。因为跟曹操“有旧”,刘勋被封了侯,颇有权势。但他仗着这层关系,傲慢不守法,说话又不注意(自恃与太祖有宿,日骄慢,数犯法,又诽谤),最后被人告发治罪。
杨沛的事还可以再多说一点。他当邺县令多年,因为政绩卓著,后被提拔为西部边防军的师长(校尉)。
曹操有一次带队西征,杨师长所部负责黄河上重要渡口孟津渡的守卫工作,曹操已经过了河,身边有个工作人员(《魏略》称是中黄门,但那是宦官,曹操当时身边不可能有宦官,可能是警卫员、秘书一类的工作人员)忘了拿一件重要东西,过了河又想回去取,于是向杨沛手下索取船只渡河。
杨沛手下人不答应,双方发生了争执,杨沛过来问这个人:“有没有通行证(有疏邪)?”这个人回答说没有。杨师长闻听大怒:“那我怎么知道你不是临阵逃跑呢(何知汝不欲逃邪)?”然后招呼手下要揍这位老兄。
后来杨师长还算给面子,没有下手狠揍,但把这位老兄的衣服都给弄破了。这个人见到曹操当面诉苦,曹操问明情况,笑道:“你碰上杨师长,没死已经算是万幸了(汝不死为幸矣)!”
这件事传出去,杨沛名气更大了,曹操后来提拔他担任长安特别市市长(京兆尹)。
然而,曹丕继位后在用人方略上有所变化,不太看重实际工作能力,更注重出身和名声,杨沛这样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实干型人才不受重用,最后给了个闲职无所事事。
杨沛这个人做事情不考虑个人利益,不去逢迎达官贵人,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以后没人待见了,就连经济上都陷入困境,家里没有佣人,房子是向侄子借的,后来勉强在河南一个叫几阳亭的地方弄了二顷荒田,盖起个简易房居住,弄得妻子儿女跟着挨冻受饿,死后靠同乡好友和一些老部下才得以安葬。(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几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杨沛的结局有点可惜,只能说世道变了,像他这样刚正廉洁的人在曹操时代很受推崇,之后由于世风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的施行,选官政策更倾向于豪门世族,更注重虚名,他就只好坐冷板凳了。
更可惜的是,像这样有工作能力、敬业肯干、刚直不阿、廉洁从政的好干部,居然在《三国志》里连一个传都没有,如果不是裴松之做注时引用了《魏略》中的一段文字,我们对他的了解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