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韩遂以及杨秋等关中诸将打出反叛的大旗后,迅速出兵占据了军事要地潼关,摆出一副凭险踞守的架式。据《典略》记载,马超等仗着人马众多,从长安到潼关之间,摆出了“列营阵”,即营寨一个连一个,从长安一直到潼关。
之前一直在长安的司隶校尉钟繇大概此时已经被迫退到潼关以外的河东郡,与在那里的夏侯渊会合。此时曹操还在邺县,他先派曹仁率部增援,曹操特意交代曹仁:“关西兵战斗力很强,到了以后做好防守,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据《魏书》说,曹操手下的参谋们普遍认为,关西兵很强悍,习惯用长矛,不派出精锐部队难以与之抗衡(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
在大家看来,马超、韩遂是最不好对付的敌人,他们大都出身于凉州,继承了自董卓以来凉州兵身上剽悍、野蛮的特点,打起仗来不要命,以前中原地区的队伍与凉州军有过多次交手的经历,但能完胜的战例很少。除非凉州军内讧,否则这将是一些很难战胜的对手。
但曹操似乎胸有成竹,他对大家说:“战斗的主动权在我不在敌人。他们虽然习惯用长矛,但是我有办法让他们没有用武之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
看到丞相胸有成竹,想拿马超当案例给大家上一堂战役课的架式,大家虽然信心不是很足,但鉴于对丞相出神入化的用兵韬略多有领教,所以大家相信这次战役虽然难打,但有丞相在一定没有问题。
经过短时间准备,曹操亲率大军出发,综合《三国志》里各人的传记,参加此次西征的重要将领,除先期抵达的曹仁、夏侯渊外,还有徐晃、张、朱灵、许褚等部,贾诩等谋士随征。
自徐他谋刺事件发生后,曹操出入都带着许褚(出入同行,不离左右),许褚目前指挥近卫部队,出征在外时负责保护曹操的总指挥部。
根据《三国志徐晃传》记载,祖籍河东郡杨县的徐晃此次随军出征,屯驻于河东郡的汾阴,离老家很近。细心的曹操不忘记专门赐给徐晃牛和酒,让他到先人墓前祭拜(遣晃屯汾阴以抚河东,赐牛酒,令上先人墓)。
随同出征的还有曹操的夫人卞氏和儿子曹植。卞氏之前不怎么随军出征,这次曹操带上她,可能是想营造一个轻松的气氛,让手下将士们面对关西联军时不要太紧张。但是,卞夫人此时身体不是很好(体小不安),到了黄河上的渡口孟津便留了下来。
这一段时间,曹丕的夫人甄氏跟婆婆卞氏的关系处得相当不错,卞氏对这个美貌无比但却是二婚的媳妇也越来越接纳。甄氏是个有心人,从曹冲死后她赶紧让娘家一个刚刚死去的姑娘跟曹冲主动结成冥婚之事上就能看出来,甄氏不仅是美人,而且特别会来事。
这可以理解,像她这样的出身,以及曾经做过袁绍儿媳妇的经历,不灵活一点儿很难自保。
据《魏略》记载,卞夫人随军出征后,身体又欠安,儿媳妇甄氏因为不能每天向婆婆请安而感到很难过,白天晚上不住地哭泣(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听说婆婆病了她马上派人骑上快马前去问候,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卞夫人情况正在好转,她有点不相信:“夫人在家的时候每次犯病都得有一段时间,这次怎么会好得如此快?你们一定是在安慰我!”反而更加忧心了。后来卞氏亲笔给她写了信,说病已经完全好了,甄氏才高兴起来(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悦)。
到第二年正月,卞夫人回到邺县,甄氏望着婆婆一副既悲又喜的样子,那情形让人感动(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卞夫人也哭了,对甄氏说:“你问我的病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常犯,我只是有点小毛病,十几天就好了,不信你看我的脸色(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后来卞夫人感叹道:“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媳妇呀!”曹植本年正好二十岁,他也参加了西征,在路上写了《送应氏》诗两首,应氏即应之妻,应之死前面已作过介绍。在这两首诗的序言里,曹植交代了此次西征的路线:由邺县向西,经过洛阳,然后进入弘农郡。曹植在洛阳还写了一篇《洛阳赋》,现在仅存四句。
曹操命曹丕留守邺县。此时曹丕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刚刚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可以独立设置官署。除此之外,还有崔琰等人辅佐,曹操把程昱也留了下来,协助曹丕处理军事方面的事务(参知军事)。曹操特别叮嘱曹丕,有事还要多向另外两个人请教,一个是张范,一个是邴原(太祖谓文帝:“举动必咨此二人。”)。曹丕于是把他们二位当长辈看待(世子执子孙礼)。
对于邺县、许县的守卫工作,曹操也做了较为细致的部署,为了统一协调留在邺县一带的各路人马,曹操决定选一个护军协助联合指挥,曹操最后选的这个人是徐宣。
徐宣字宝坚,徐州刺史部广陵郡海西县(今江苏灌南)人,陈登任广陵郡太守开拓东南的时候,徐宣是他的助手,后来被曹操调到到司空府工作。曹操对他很赏识,派他到外地任太守,又调回来当了一段时间的丞相府人事处处长(丞相府东曹掾),目前的职务是丞相府传达处处长(门下督)。
徐宣日后成为曹魏的重臣,陈寿把他与另一个曹魏重臣陈矫并称,说他们“刚断骨鲠”,是一个正直、敢言的忠臣。
临行前,曹操发布命令说:“现在大军要远征,但后方也没有完全平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应该选派一个清正、公平有威望的人统率留守的各部(得清公大德以镇统之)。”于是正式任命徐宣为留守部队联席参谋长(左护军)。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曹操亲自率大军向潼关方向开进,很快进入弘农郡。弘农郡位于如今黄河以南的豫西、陕南一带,与潼关相邻,目前是前线。曹操认为这里很重要(此西道之要),于是调贾逵过来担任太守。前面说过,在高干反叛过程中,郭援联合弘农郡的张琰共同发动叛乱,贾逵在平叛过程中立下大功。
叛乱平息后,曹操本要重用贾逵,但贾逵的父亲此时病逝,按礼制他要在家里守孝三年。守孝结束后,先是被司徒府聘为处长(司徒掾),这只是个闲差,当时有本事的人都在司空府里当差。可能曹操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贾逵的职务,目前仅让他以议郎的身份担任司隶校尉钟繇的军事高参(以议郎参司隶军事)。
在曹操眼里,贾逵是个有本事的人,他又是河东郡襄陵县(今山西临汾)人,在弘农郡参加过平叛,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所以委以重任。曹操在弘农郡召见贾逵,寻问他如何治理地方(召见计事)。贾逵的回答史书没有记载,但记录下了曹操听完之后的反应是“大悦之”,曹操甚至对左右说:“假如我们的省部级官员都像贾逵那样,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
贾逵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去世,死时五十五岁,这时候曹操、曹丕都已经去世了。贾逵死后获得了很高声誉,大家认为他政绩突出,为人刚正不阿。但是,后世对他的儿子贾充的评价却不怎么样,正是他弑杀了曹操的孙子、曹魏的第四任皇帝高贵乡公曹髦,毫不掩饰地投靠了司马氏。
贾充的女儿、贾逵的孙女贾南风更不得了,据史料记载,她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丑女,身高约合一米四左右,她的公公司马炎说她“丑而短黑”,长着一个朝天鼻,“地包天”的牙,眉毛附近还有一大块胎记。就是这样一个怪物,由于父亲贾充是晋朝的重臣,因而成为太子司马衷的妃子。贾南风的老公司马衷是个白痴,即晋惠帝,大权都由贾南风把持,她委任亲信、滥杀无辜、暴戾成性,最后导致了晋朝的“八王之乱”。
不过现在不用紧张,现在贾充还没有出生,贾南风来到人世也是四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启用贾逵为弘农郡太守,曹操对与敌人相邻的弘农、河东这两个郡稍稍放下心来,因为河东郡太守杜畿也是个很能干的人。据《三国志杜畿传》记载,马超反叛后,河东郡虽然与敌人相邻,但没有人响应叛军(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大军开到前线,贾逵那边刚刚上任,还不能打开工作局面,后勤保障大多由河东郡供应(军食一仰河东)。
杜畿的确是个能臣,他把这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到此战结束时,非但没有造成物资上的亏空,反而节余了二十多万斛粮食。曹操专门下令对杜畿进行表彰,并提高了他的品秩(增秩中二千石)。
现在,曹操率大军赶到了潼关城外,双方以潼关为攻防焦点展开布防(夹关而军)。
潼关是著名的古关口,地处关中平原的最东端,是如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黄河自北向南流来,在此突然折向东,形成一个直角,潼关即在黄河的拐弯处。
根据《水经注》记载,潼关的得名与黄河水有关,《水经注》说黄河向南流来突然变向,河水撞击关山,“潼浪汹汹”,所以这里名为潼关。潼关的地势很险峻,它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黄河天堑,东面的塬地居高临下,中间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形成了“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险地。
但是,通常所说的“关中”“关东”“关西”指的并不是潼关,而是东距潼关约一百五十里的函谷关。函谷关位于如今河南省灵宝市北面的王垛村一带,东距河南省三门峡市约一百五十里,西距陕西省潼关县也是约一百五十里,它紧靠黄河,关口建在峡谷中,这道峡谷名叫函谷,因深险如函而得名,它的长度也是一百五十里左右,函谷关在它的东出口,潼关位于它的西出口。
在东汉以前所提到的都还是函谷关,历史上开始设潼关的居然是曹操。据《通典》一书记载,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在函谷的西出口建关,也就是潼关(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自那时起到现在,函谷关逐渐湮没无闻,而潼关的战略位置日益显要。
现在,曹操率领人马就驻扎于潼关以东,而他下令为预防关西兵乱所修建的潼关此时正在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控制中。
一场大战眼看就要势不可当地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