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夜狼啸西风 本章:第一节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北宋帝国的江山,是宋钦宗赵桓丢掉的,但后世史学家们显然很公正:那真不是在帝国崩塌前临时接手的倒霉孩子的错,帝国之亡,亡于赵佶。

    赵佶亡国之君的名头是板上钉钉。

    在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赵佶已经公认是最有才华的一个。

    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大帝等天之骄子比起来,赵佶的政绩单很羞愧,但如果是矮子们里面拔将军,在亡国同行中比起来,我们依然认为赵佶同学的业务单是很“优异”的。

    首先赵佶同学的上台很平和,具有合法性、非暴力性和偶然性的特点。

    端王的上台很幸福,天下掉了大馅饼,六哥赵煦英年早逝且无子,老十一赵佶被幸运女神眷顾(女神的名字叫向太后),以一个文艺青年的身份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整个过程平和与偶然,相比较起来,令亡国之君队伍里的哥们羡慕:秦二世胡亥,改遗诏,杀扶苏;西汉末帝汉平帝刘衍,是上任皇帝八竿子打不着的堂兄弟,王莽随便闭着眼睛乱挑出来的;东汉末帝汉献帝刘协则是凉州草莽董卓杀到长安后迎立的;西晋末帝晋怀帝司马炽,是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司马越毒死其白痴哥哥晋惠帝司马衷后扶立的(司马炽是老二十五了,之前的兄弟在八王之乱中大都死掉了);隋炀帝杨广生在太平盛世,可同样得先把太子哥哥杨勇拉下马;唐朝末帝唐哀帝李柷,是朱温干掉其父唐昭宗李晔后扶立的。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讲究的是名正言顺符合正统,这点赵佶可以打满分。

    当然,这也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文官政治下的北宋帝国,皇权的传承可谓是平稳安全,竟然没有一位皇帝废立太子,难能可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监势力和后戚势力的严重被打压)。

    其次,亡国之君,大多上台之初便权力丧失,大都是权臣、太监篡政,要么指鹿为马,要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生没当家做主过几天,但是赵佶当了二十多年皇帝,他的地盘始终是他自己做主,蔡京也好,童贯也罢,一切皆在掌控之中,去留罢任尽在徽宗皇帝的一纸诏书。末代之君中能掌控天下如赵佶者,唯炀帝杨广与崇祯皇帝朱由检了。

    对于封建帝国来说,皇权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定息息相关,从这点来看赵佶得分也很局。

    从国力和财政上来看,赵佶从来不差钱,哪怕是在经历征方腊、征辽等一系列大耗国库财力的军事活动后。金军东路军围困开封,开出天价赔偿,最初赵桓说拿不出来,在东京城里大掠民财以满足女真人的要求,但金军撤退的时候,赵桓赔偿给金军的黄金二十万两、白银四百万两却是从国库里支付的(民间收搜的那些不知跑到谁的口袋里去了,成了谜案)。不仅如此,东路军撤退后,帝国随便组织了两次大规模解救重镇太原的军事行动,并没有感到财力的困乏,实在令人吃惊。

    事实上,后来南渡的赵氏王室能很快在南边建立稳定的南宋帝国,和各地稳定丰硕的财政收入关系很大。南宋王朝能在失去一半土地的情况下保持高额的财政收入(一度超万亿贯),离不开北宋时期打好的夯实基础。

    仅仅官府有钱,当然不算数,还得老百姓吃得上饭,在所有的末代王朝中,北宋帝国的境况弇得上最好的。商业繁荣兴盛,农民也基本吃得上饭(在封建王朝这很不容易),从《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及宋人的一系列笔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一个黄金时代。蔡太师说徽宗皇帝执政的前二十年是繁华太平盛世,倒也不是完全的浮夸,末代王朝流民遍地的情况并没有在北宋帝国末期出现。

    更直观一点的是农民起义,比起其他末代王朝铺天盖地的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绿林赤眉黄巾黄巢,徽宗时代的宋江方腊起义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山东巨盗宋江,张叔夜只用数千兵力就轻松搞定,方腊也只不过花了西北王童贯两三个月的时间。

    北宋末农民起义规模小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农民都还吃得上饭,只要这样,中国的农民真想去“均贫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并不多。赵佶是典型的文人,性格相对柔和,当政期间除了玩石头有些劳民伤财并逼反方腊是重大污点外,“劣绩”其实并不多。

    再来看看帝国的文化。如果赵佶不是皇帝而是任帝国的文化部长的话,他完全是合格的。徽宗时代,各种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官办太学发展到了顶峰,而由于他本人就是一名杰出的书画家,北宋的书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顶峰。

    军事上来说,帝国拥有“百万雄兵”,还有几百万预备役军人,雄踞西北的更有二十万精英部队,在徽宗朝将一向顽固的西夏人压得喘不过气,一改仁宗、哲宗、神宗、英宗四朝以来对夏的颓势。

    赵佶二十年的执政生涯如此雄起,确实会令其他王朝的亡国之君们汗颜。

    而赵佶从天堂到地狱,只用了一步。

    这真是赵佶个人的昏庸所导致的吗?

    有人给赵佶假设了很多如果:如果他的老爸赵顼多活四十年,他的七哥赵煦多活三十年,赵佶当不上皇帝,那帝国不会亡;如果不重用蔡京、童贯等奸人,帝国不会亡;如果不利令智昏与女真人结海上之盟灭辽,帝国不会亡;如果不仓促禅让狩猎南方把烂摊子给没有任何经验的胆小儿子赵桓,帝国不会亡。

    其实无论怎样假设,当家掌舵的是谁,都无法直面解决北宋帝国真正的几大危机。

    第一是在长期的士人政治下,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导致的军事力量的“积弱”。

    第二是中后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上的积弱进行的不成功改革导致新旧两党之争。旧不起来,新不彻底,时新时旧,导致了整个政治局面的反复混乱以及士人集团行政效率的下降和品德的颓败。在军事上则体现为战不彻底、和不死心,随时在战与和之间摇摆,这才是帝国真正的致命伤。

    第三是用金钱买回来了宋辽之间百年的和平,使自古以来历代中原王朝最重视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对北军事防线形同虚设。即便没有海上之盟,一旦女真人平灭辽人,这条防线也经不起新兴而强悍的女真人的冲击(所以说其实对于北宋帝国来说,军事上的致命伤不是与女真人联合灭辽,而是帝国过百万有薪水拿的兵士的战斗力和掌控军事指挥权的文官们的军事指挥水准)。

    几种危机环环相扣,在女真人的崛起面前爆发,让这个看起来体格强壮的中年帝国顿时暴毙。

    赵佶不过是一个不太适合当皇帝的文人,在不合适的时间地点被错误安置在了皇帝的位置上,潇洒而写意地过了大半生,最后以凄惨屈辱结束,惨淡收场。

    是帝国毁灭了赵佶,还是赵佶摧毁了帝国,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您喜欢,请把《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方便以后阅读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一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一节并对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