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曹兵大举溃逃,刘玄德率领的蜀军全面占领汉中,上庸、金城诸郡相继陷落归刘,或是望风而降。申耽、申仪等汉中旧将闻知曹操已弃汉中逃走,寻思:“我等还为谁而战哩?”于是纷纷投效刘玄德麾下。
刘玄德颁发布告,安定民心,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百废齐举,步入正轨。如此一来,他的领地已然横跨四川、汉川,幅员辽阔,地域广大,昔日偏安一隅的小小蜀地,如今一跃而成为敢于睥睨群雄,堪与江南的东吴、北方曹操相抗衡的一大势力。
审时度势的孔明与众将交换意见,流露出劝进的意思来:“目下东西两川之百姓感服主公的仁义恩德,皆以为刘皇叔宜即王位,内定民生,外讨国贼,名正言顺也。”
文武将臣个个赞同:“早该如此了!主公倘若再推却,众人心都凉了!还望军师择机向主公进言。”
于是孔明作为文武百官的代表,与法正一同来谒见刘玄德,只道:“主公如今威震八方,德服四民,君临两川,名实兼备,此恐不单单是人之功,而是天之理法啊。主公不如趁此时择吉即王位,以应天意。”
刘玄德吃了一惊,慌不迭地摇头:“军师说什么哪?!玄德虽然身为大汉宗室,但无论到哪里都不敢忘记自己乃一臣子而已。如今天子龙据许昌,玄德若是仿效志骄气盈的曹操僭称王位,岂不是反汉?还有什么名分去讨国贼呀?”
“非也非也!如今又不是尊主公称帝,而是晋位汉中王。如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东吴称霸南方,曹操雄踞北方,宇内两分,各霸一方。主公若还是拘执于义、以谦让为美德而不肯为王,只会令天下胸怀统一大汉之志的诸英雄对主公的初衷产生怀疑,三军之心也会为之动摇。眼下天从地允,主公何不乘盛势步云阶荣进冠冕玺绶,南面而王?颁赏三军将士、依功勋定爵,与四民同享欢欣,这才是率齐群义、宁社稷、崇国威之大策呀!恳望主公勿再拘执常理,应天顺时。”
刘玄德仍是不肯应允。即便臣下及两川百姓众望所归,但没有天子的敕命,他是断断不敢自己僭立为王的。
然而孔明及法正、张飞、赵云等一班人轮番进言,劝谏不停,刘玄德终于推辞不过而依允了。于是命谯周起草了一道表奏,遣使者赍赴许昌请准。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沔阳(今陕西汉中以西)筑起了一座高大的仪殿及九重坛,方圆九里,分布五方,各设幡旗,文武百官依次序排列两旁,即位仪式即将在此举行。
许靖、法正请刘玄德登坛,进冠冕玺绶,正式面南称王。同时,嫡子刘禅也被立为王世子。
除此以外:封许靖为太傅;封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依旧封为军师,总理军国要事,兼任兵务总督;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文臣武将也各依功勋定爵封官。
刘玄德上奏天子的表奏末尾,有孔明及一百二十余名蜀臣的连署签名。当年秋天,朝廷正式准允刘玄德晋爵王位,并授予他“汉中王领大司马”的印绶。
曹操在邺郡闻听刘玄德自立为王,不由得怒起心头,破口大骂道:“刘玄德,你这个织席贩履的村夫小人,怎敢僭称汉中王?可恨!旁若无人的刘玄德,看来你是执意要与我曹某为敌!等着瞧吧,我发誓灭了你!”
魏王曹操像狮子般怒吼着,即刻聚集群臣于议事大厅商议,准备起百万大军前往两川与刘玄德一决雌雄。
此时,群臣中一人起身出班进谏道:“大王息怒,切不可因一时之怒亲劳车驾远征。臣有一计,可令刘玄德自受其祸,待其兵衰力尽之时,大王再遣兵前往征伐,必能一举成功!”
众人看去,原来是司马懿,字仲达,乃曹操近臣中近来最为看重的一位年轻英才。
曹操心中甚喜,忙问道:“如此自然最好。可是我怎能袖手旁观等着蜀衰亡?仲达莫非有何高见?”
司马懿对道:“依臣看,东吴孙权先前以妹妹嫁刘玄德,以后又趁隙招回东吴,自此两国关系交恶,加之刘玄德占着荆州一直不还,想来相互必定俱有切齿之恨。——魏王可差一能言善辩之人前往东吴,说动孙权兴兵攻打荆州,只道魏王愿为呼应,牵制刘玄德侧翼,只要晓以利害,必定百无一失,孙权定会起兵!”
“……嗯,以东吴之兵去攻打刘玄德?”
“荆州危急,汉川即濒近危殆,而汉川若失,则蜀势将危如累卵。不管怎么样,只要江南虎视眈眈觊觎在侧,刘玄德便无一日可以安眠,即便倾两川之兵他也要救荆州之危。到那时再出兵取汉中,刘玄德首尾不能相顾,我魏大军便如孙子所说的,是知‘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而战,则战无不胜矣。”
“妙哉妙哉!”曹操大喜,随即选派满宠为使者,星夜赶往东吴。满宠数次来往于魏吴之间,也曾多次担任外交使者。
却说东吴孙权冷眼旁观魏蜀之争,心里明白,东吴今日的安泰只是暂时的,明日可就没这份安泰了。
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入报说曹操使者满宠到。
孙权先征求老臣张昭的意见。
张昭说:“想必曹操有讲和之意,请求两国修好,主公不妨以礼待之。”
孙权依其言,命人引满宠进来相见。分主宾坐定,礼毕,便询问来意。
满宠道:“魏与东吴原本无仇,之前无非是误听诸葛孔明的挑唆,中其诡计,才致使两国连年征战不止,生灵涂炭,结果到头来得利的既非东吴也非魏,而是眼下盘踞蜀汉两川的刘玄德呀!如今魏王曹操遣在下为使前来,也是出于反省,欲与东吴结成唇齿之谊,共讨刘玄德。”说着,呈上曹操的亲笔书信。
孙权读了曹操的信,心下甚为高兴,以宾礼设宴款待满宠。
满宠从孙权的脸上看出来了,暗自思忖:“今番的交涉算是成功了!”不觉陶醉于美酒中。
然而他回到驿馆安歇后,吴侯的宫殿内直到深更半夜依旧是一副紧张忙碌的景象。所有重臣全都汇集一堂,围在孙权周围,围绕“如何回复魏王的书信”而展开评议商讨。
“魏王的雄心自然仍是一统天下,故此今番来使显见是曹操的计谋。虽然如此,若是回绝魏的要求,东吴便将直接承受魏的重压,他日两国再起兵端,岂不是让令蜀渔翁得利,情势有所好转呀?”谋士顾雍首先表态。这也代表了多数人的意见。
毕竟东吴颇具国际眼光及忧患意识,目下最为理想的自然是不和不战,尽量避免与魏正面冲突,而诱使其兵锋转向别处,东吴则趁隙专注于自我发展,进一步充实国力,等待雄起的时机。
诸葛瑾则提出一策:“不妨先送来使满宠返回许昌,改日东吴专遣使者前往如何?此期间另差使者往荆州。眼下驻守荆州的是关羽,可携主公书信去向关羽陈说天下大势,使其与东吴协力。关羽若是肯与我东吴协力共破曹操,便可断然拒绝曹操,与其决一死战,东吴也绝不会失败的。”
张昭打断他的话问:“倘使关羽不肯呢?”
“倘若那样,则可立即答应魏的请求,助曹操攻取荆州!”
“太妙了!通达权变,太好了!不过诸葛兄,只恐结果不出后者呀。以深得刘玄德信任、忠诚无比的关羽来说,一封书信便能够轻易其立场,与我东吴同心协力么?我看难哪!”
“不错,单凭外交手段着实难令其改变立场。不过关羽是个在感情上非常脆弱的粗犷豪杰,臣的计策便是联姻:臣听说关羽育有一男一女,其女儿年幼尚未许配,若告诉他主公世子愿迎娶其女,两家结好,想必关羽会高高兴兴答应的吧!”
孙权点头表示赞许。事不宜迟,便决定派诸葛瑾为使者前往荆州;与此同时,曹操那厢则先遣使者前往,先摸清双方的外交底牌再决定东吴的对策不迟。——商议既定,次日便准备妥了书信及许多礼物,送满宠先回许昌。
使者的船刚刚起帆,诸葛瑾所乘之船便跟着出发了。
船到荆州。关羽自然知道是军师孔明的兄长,但闻听是东吴的使者,并不出迎,而是悠然地等候诸葛瑾登堂。一见面,便问道:“此来有何贵干呀?”一副武人的粗莽之态。
诸葛瑾却并没有不悦,反而觉得关羽这副样子憨直淳朴,于是答道:“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听说将军有一女,适值妙龄,我家主公孙权恰好有一子,东吴之人皆以为绝好世子,不知将军可有意将爱女嫁与吴侯世子?”
关羽一听,浓眉虎髯当即倒竖起来,盯着诸葛瑾的嘴角,冷冷地一口回绝道:“没有!”
诸葛瑾还执拗地追问:“为什么?”
关羽终于按捺不住,勃然发怒道:“什么为什么?!我关某的虎女安能嫁给犬子!”
诸葛瑾慌忙缩一缩身子。他觉得,似乎自己若再多说一个字,关羽那柄剑立即便要脱鞘而出,朝自己脖颈飞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