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你管,还是不管?”萧瑀的表情有些委屈,他果决地问李世民。
“这些事情有些是要管的,可要查清楚再问罪。”
“陛下,你这是在为小人们开脱!陛下,臣生气了,臣不满!”
“满意不满意你都得先回家歇歇,且看明日我如何处理。”
于是萧瑀走了,一肚子不满,在从宫中回家的几重门间,他一直想象着李世民会如何对魏徵进行处罚。
翌日,开会,萧瑀同学破天荒地显得很高兴,然而,他等了个地老天荒,等到事情都说完了,还是没等到李世民下达任何处罚决定。唉,说实话,李世民才不想过问这些破事儿呢,面对态度坚决的萧瑀,他决定不予理睬。
李世民保持了少有的沉默。
萧瑀不高兴了,他露出一副不快的表情,好像在告诉其他人:我错了吗?
见李世民没有要说处罚的意思,萧瑀同学忍不住发话了:
“魏徵、房玄龄、温彦博他们有没有错?”
“有错。”
“有错该不该查办?”
“该。”
“那为什么皇上还护着他们?”
“散朝!”
在众人呵呵笑着四散的时候,萧瑀委屈地立在了那里,不肯动弹。他真的好伤心,好难过,他仔细算了一算,自从参与朝政以来,他的意见和建议竟然多数都被李世民忽略了,这日子过得真的很不舒服。如今就是不如往日,想当年先帝当政,他萧瑀就是说得不对,也没见有人会如此对待他。
世道变了。
受不了被冷落的感觉,萧瑀思前想后,觉得已经没有必要赖在朝堂上不走了。他上书一封,自愿退出御史大夫的行列,只担任太子少傅,不再过问朝政。毕竟,萧瑀同学知道李世民虽然颇有虐待他的嫌疑,但终归是珍爱人才的,自己上书表明心迹,皇上犹豫一番,最后肯定还是会留住他这个人才的。
于是他就这么上书了。
可令萧瑀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居然长舒一口气,直接给许了!
直接许了……
看来世道真的变了,刚劲的萧瑀决定用这种磨难来磨砺自己的品性,便乖乖跑东宫上班去了。
打发走这个烦人精后,李世民打算做一件大事。
他看着朝堂之下的文武百官,内心泛起一丝涟漪。自古以来,百官衣服全都是同一种颜色的,这是几千年来的规矩。从武德四年李渊下衣服诏开始,帝王和百官的衣服才有了定式。武德的衣服诏,除了规定皇帝的着装外,还列出了群臣穿衣的注意事项。总的来说,群臣的礼服有十种样式,但官服的颜色是没有区别的。
如此,百官乌压压一片,这要是帝王脑子不好使,一时间还真不知道上奏的人身为何职,是哪个部门的。
因此,八月份的一天,李世民忽然下诏宣布:
从今天开始,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四品、五品官员穿深红色;六品、七品穿绿色;八品穿青色;至于妇人参拜集会时候所穿,皆从其丈夫。
李世民的这个举措,曾被有识之士指责为“创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
从李渊颁布诏书之后,百官的职权区分变得非常容易了。
在老爸的基础上,李世民完善了职权与衣物颜色的搭配。
如果在这件事上,李世民的作为让一些人不爽,那么,接下来,他的举动会让他们受不了的。
考虑到百姓会因为各种原因迁徙,譬如中原人想要到西域发展啦,胡人向往长安啦,就必须经过边境。灾害年过去后,他要求,所有边境官员都不去阻挠流民迁徙。一个留不住百姓的国家,不是好国家,李世民对自己很自信。流民事件后,李世民下令,在一些地方开荒。
这次开荒意义重大,因为这两个地点,一个是费州,一个是夷州。
费州,原本是一片荒蛮之地,流放犯人到岭南一般就到这里,相当于今天的贵州。
夷州,是比岭南还往南的地方,隔着一片海,隋炀帝杨广同学曾经派人打过,这个地方还有个别名,就叫“琉球”。
大业年间,杨广同志打过三次琉球。
头一次,因为语言不通,大军过海,只掳走了一个人;第二次,大军打完后,为了表示安慰,只把琉球土著的长矛棍棒给没收了;第三次,有虎贲郎将率领大军征讨,俘虏男女几千人便撤退了。第三次的时候,为了解决语言和琉球土著不通的问题,虎贲郎将特意在军中找到了一个南海昆仑(类似巴布延、菲律宾、马来西亚人),据说他会讲琉球土著话,他负责沟通。
贞观时期,琉球已经成了大唐的夷州。
后来,我们把夷州叫做台湾。
一开始,李世民曾对魏徵抱怨说:“真是大乱之后难教化,现在天下刚刚安定,恐怕会很费劲。”魏徵似乎不爱给李世民面子,他反驳,“臣认为陛下在找借口。”李世民有些不懂,魏徵接着解释,“久安之民骄奢,骄奢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就好比饿人吃什么都香一样,现在这种情况,再好不过了!”
魏徵的见解如此犀利,让李世民感觉很满意。
不过当时有一神人,名曰封德彝的,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他用不可置疑而又博学多识的口吻说:“战乱之后,人心狡诈。所以,秦朝严苛律法,汉朝采用霸道。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教化不成才被迫这样的,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就应该也这样办!”
他瞧了一眼魏徵,用老人家的口气道:“魏徵书生一个,不识时务,如果听信他的虚言,国家必败啊皇上!”
魏徵接招,顺势反驳,“三皇五帝教化子民,难道都是一路太平过来的吗?照德彝所说,古人淳朴,今人狡诈,几千年过去了,现在的人还不早就成妖精了?人主如何能治,天下如何能安!”
封德彝无法反驳。
朝廷开始按照魏徵的建议着手教化,广设学校。
除了教育,一个国家能正常运行,一定是要有刑罚的。
当初,李世民先生为了体验一下刑罚的残酷性,曾亲自跑到施刑的地方去观看了一番。也是赶巧,那天的那个犯人不知道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要受趾刑。趾刑,顾名思义,就是把犯人的脚指头给削掉。如果只这样,也倒真不算太过分,毕竟,在肉体刑罚法律化的古代,这已经很仁慈了。
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有一种情况就是字义的范围扩大。
趾刑,在古代,其实是断脚的酷刑。
拿砍刀直接将犯人的脚砍下来,犯人这辈子再也不能正常走路。李世民亲临现场,看后,郁闷了老半天。
他跑到刑部,问刑部官员:“这个砍脚的酷刑是谁发明的?”
“回陛下,殷商就有了,不是我朝的特产。”
“朕……朕看还是废了吧,改成别的形式,这样实在是太残忍了。”
回宫后,李世民左思右想,竟然还是坐不住,又找来熟知法律的人,参阅了很多法典。他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找出比断脚更残酷的刑罚。为此,他亲自免去了几十条死刑的定罪,将死刑改为无期。在律法严明的情况下,减去那些极端残忍的肢体伤害,是很有必要的。声明:法律不严明的时代另说。
李世民去陇西巡阅的归途中,在车上摸起一本随身携带的《明堂针灸书》。
这是一本讲述针灸的医学书籍,什么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人体内部构造,都有涉及,是世界公认的针灸宝典。李世民看得很带劲,直到书中有一句道“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他感觉心头一凉。
他摸了摸自己的背。
“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意思就是说,人体五脏经络,全都汇集于背部。但是,这跟刑罚又有几毛钱的关系呢?
懂些经络的人(或者说读过金庸武侠的人)都应该知道,人体最重要的两大脉,一为任脉,一为督脉。任脉在前,督脉在后。
背部汇集了巨多无比的穴位,一以贯之,自上而下。学过神经学基础的都知道,脊椎正是人体神经的汇集之所。人的脊椎一旦异常,可以出现诸多看上去与脊椎毫不相关的内脏疾病。这些疾病涉及内科、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及皮肤科等。
在车马颠簸中,李世民想到了杖刑,打脊的杖刑。
古代的杖刑,根本不像电视剧上演的那样好受,用一根溜光的大木棍,让犯人穿着衣服挨揍。
古代的刑杖并不如此唯美,它是用生荆经过简单工艺制作而成的,身长两米(六尺),粗如杯口,犯人需要脱了裤子,露出妖孽般的后背。从尧舜禹时代,杖刑就已经成为责罚罪犯的主要手段之一了。和“三言二拍”上经常出现“打脊”二字。在古时候,女人做了错事,别人骂的时候就是这样骂的:
打脊的贼娘!
这是一句发狠的话。
负责打人的也都是官府选的青年男子,力气很大,也很有职业操守,说打就打,绝不手软。(女的都是女官或嬷嬷打,比方说紫薇挨的就是容嬷嬷的揍。)
抽到最后,背部鲜血淋漓,血肉模糊,场面十分悲惨。
读过针灸书,李世民认为,背是健康之源,不可乱打,以后就以臀为背,从今往后,鞭笞不可再打背部。杖刑打屁股之风由此开始,诸位同学,如果有挨揍打屁股,而不是打脸或者背的,都应该感谢李世民,如果不是他,淘气的孩子可就惨了。
减轻刑罚,对法制是好是坏呢?
根据史料来看,情况非常好。
李世民此举不仅没让犯罪率上升,反而出现了一个奇迹。这一年,整个大唐总共才有二十九个死刑犯(岁断死刑二十九人)。有几百囚犯,农忙时节,被李世民放回家里种地,种完地以后,一个不落地又回到了监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没有缘故。
贞观四年(630)的最后一个月,寒冬。
高昌王麹文泰,携妻儿,另加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从高昌来到了长安,他们入朝拜见李世民。
高昌,就是现在的吐鲁番。
西域诸国国王见平日里治国治得不错的高昌王都入朝了,也想领着使者组团来朝。于是大家上表,说经过讨论,大家都想去长安拜拜,何如?李世民批准。为了迎接这百国嘉宾,麹文泰的属臣屁股墩儿还没坐热,就被朝廷派到前方去接洽。
第一,他们路况熟;
第二,他们语言通。
泱泱大唐,威武雄风。
我有嘉宾,也有魏徵。
在这个万众欢腾的日子里,一向喜欢唱反调的魏徵同志又一次唱起了反调:
“文泰来朝,浪费民力,现在又有那么多国家都来朝见,不论对西域诸国还是大唐来说,都不是好事。朝拜花费甚多,边民不胜其弊……”
“你的意思,就是不要再往来了?”
“臣以为往来是一定的,但劳民伤财是一定不能的。让边民之间相互贸易,互通有无才是长法。如果每天接待从这些国家来的领导,就是体现大国的实力,那干脆不用做别的了,在朝廷安排个流水席,整天吃吃喝喝,方显大国风范。臣认为,现在这种做法对双方百姓都有害而无益。”
李世民怅然若失,立刻令人去追文泰的那些属臣。
还是麹文泰的属臣厉害,朝廷刚派出去,路都走了一半了。
快马追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一脸愕然,最后才明白,堂堂天可汗,竟然会害怕那个叫魏徵的大臣。
什么事儿啊!
……
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贞观之初,大臣们都上书说,‘人主应该独运权威,绝不可将权力拱手让给臣下。’还有的说,‘为了扬我国威,一定要征讨四夷。’只有魏徵劝朕一定要偃武修文,他说,‘中国强大,四方自然服气。’朕采纳了魏徵的意见,才能有今天。现在颉利被擒,各族酋长带刀宿卫,四方各族亲如一家,这都是魏徵的功劳。”
叹了口气,李世民替魏徵委屈,“只可惜封德彝死得早,没让他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