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稀里糊涂的起义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宏杰 本章:第九节 稀里糊涂的起义

    造反,在现代汉语里是最雄性、最革命、最光荣的词汇。然而,在旧时代的语言里,却是最丑陋、最罪恶、最让人避之不及的两个字。

    造反不仅意味着一个农民要冒满门抄斩的风险,而且要与他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规范或者说“纲常”为敌。与我们高喊的“造反有理”相反,广大农民们受的教育是“造反有罪”。正如宋江所说,上山入伙,“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

    只有死到临头时,农民们才会把手伸向了身边那本来伸手可及的粮食:

    “民有不甘心死亡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间有(被捕)获者亦恬不知畏,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如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

    反正怎么都是一个死,相比之下,饿死和做强盗被杀死相比,还是被杀死为好。因为死前,毕竟能饱食几天。

    中国的农民“起义”,更多时候是一种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后的歇斯底里,而不是一种有计划、有意识、有组织的行动。

    一人带头,群起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缺的只是“出头的椽子”。

    这些“起义领袖”们,其实不过是一群被饥饿折磨得丧失了理智的人。

    他们中并没有谁想到自己的行为是“起义”。然而,从抢到第一袋米开始,他们就成了盗贼,成了最罪恶的人,他们稀里糊涂中,发现自己居然成了整个社会的敌人和猎物,成了官兵围剿的对象。他们只好随手拿起身边的菜刀和锄头,试图抵抗一下。

    于是,“起义”开始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第九节 稀里糊涂的起义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第九节 稀里糊涂的起义并对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