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晋封魏国公之后如何立嗣的问题极度关心的,并不只是司马懿一人。执掌着丞相府内人事大权的西曹掾——丁仪此刻也正在为此事忧心苦思。和司马懿相反,他拥立的对象却是曹操的次子曹植。
为什么要选择曹植作为自己拥立的对象呢?他的弟弟丁廙不止一次地问过他。丁仪却总是笑而不答。不错,从常理上看,曹丕身为长子,而且文武双全,被立为嗣是最有可能的。但曹丕为人器量褊狭,阴沉有余而豁朗不足,这样的人根本不能成就大业。丁仪一念及此,便不禁回忆起自己与曹丕当初那些恩怨情结来。
丁仪自幼博览群书,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忘,素有“神童”之誉。但正因他读书过多,又不注意休息调节,大大损伤了他的视力。到了二十岁时,他的左眼竟因感染热毒而盲,仅剩右眼视力勉强可用。少年眇目,对丁仪而言,是他心头一大隐痛。但这也正好成为了他励志有为的动力,逼着他一心精进,终于成为一代名儒,誉满关东,连曹操听了之后也情不自禁生出叹服之情,当下便以千金重礼聘请他入府任职,并准备将自己的爱女曹英许配给丁仪为妻。为了办妥此事,曹操特命曹丕亲携重礼前去延请丁仪。
不料曹丕的好友夏侯懋深爱曹英,便恳求曹丕不要将她许给丁仪。曹丕左右为难之下,便劝曹操道:“父亲膝下独一爱女,而英才贤杰遍地可寻,以礼相求,何人不可得?丁仪才识虽佳,却少年目眇,恐怕英妹看不上他,却又生出许多事端来,反而失去了重金礼聘丁仪的本意了!”曹操权衡再三,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没把曹英许配给丁仪。然而,曹操待丁仪进府之后,与他交谈之下,发现他果然才识英敏,谋略过人,不禁拍膝叹道:“丁公子实乃天下奇才!即使你双目皆盲,本相也该把英儿的终身幸福托付于你,何况你只有左眼失明?是丕儿以貌取人误了本相啊!”丁仪这时才知道原来竟有这么一出前戏。但他也没怎么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毕竟,丁仪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目眇难看,本就不宜配上丞相的爱女,倒是曹丕心底有鬼,反而对丁仪生出了几分隔阂,处处提防着他。丁仪见曹丕这般褊狭的见识,心头油然而生藐视之情,从此便与他形同路人,各走一边了。而且,丁仪透过这件事,看出了曹丕性格的缺陷,貌勇而意怯,敏感而狐疑,全然没有其父吞吐风云吸纳百川的恢宏气度与雄大魄力。这一切,注定了曹丕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君临天下。
而曹植就与他大哥曹丕不同。曹植生性聪达明快,心胸开阔,宽厚仁和,同时又博学多才,足堪为一代贤主。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择主而事,所以丁仪宁可选择立嗣难度较大的曹植作为自己投身效忠的对象,也不愿效仿其他臣子见风使舵去追随曹丕。
他想到这里,慢慢翻开了曹植送给他的一本诗集。他嗜好吟诗作赋,并且精于此道,但每一次读曹植的诗文,总有一种让他如饮甘醇的感觉。曹植的诗清新自然,畅达明快,妙语连珠,令人心折。那诗文中“青鱼跃于东沼,白鸟戏于西渚”,这是何等活泼的胸襟!“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这又是何等壮阔的气象!丁仪越读越觉意味无穷,不时地击节叹赏。
终于,从曹植那绚丽夺目的文章意境中回到现实中来,丁仪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曹植的文才的确是举世无双,可是这能作为他被立为世子的条件吗?这一点,丁仪不敢肯定。但他却准备以这一点切入现实,来帮助曹植打开通往世子之位的捷径。
他提起笔来,批了一张纸条,写道:“天下佳文须共赏,岂可独放我案头?待得诗名四方动,天光云影共徜徉。”同时唤来了门外的仆人,将案头上那本曹植送来的诗集,和着那条批语一齐拿起递给了他,道:“你将此诗集拿去给文学馆的博士们传阅,并请专人多为抄录,共抄三千四百本,三日之内务必完成,再分送朝中百官和各方州郡!”仆人接过诗集,奉命而去。
丁仪沉吟片刻,慢慢提起了笔,如举千钧重担,似乎十分吃力。终于提到了半空,稍一沉凝,他手中之笔又如蟠龙破云入地,在桌面铺放着的纸帛之上挥毫如风。
这也许是他这一生中写得最艰难而又最精彩的一篇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