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读者)
作为从学龄前开始的李斯粉丝,我老想用“泪飞顿作倾盆雨”之类明显只能在QQ上实现的表情来表达对曹三这本书的感受。写李斯或提到李斯的小说,我不敢说“看”过很多,倒确实是“扫”过不少,有名无名的,男作者女作者的,可惜,目力所及,李斯要么是一个政治符号或历史符号,要么就是一个毫无新意的青年才俊之类,不时冒出一个秦宫侍女或荀老师家姑娘,搞不好还会成为韩非李斯师兄弟争夺矛盾的对象。在主要描写李斯之死的作品中,当赵高出场时,李斯又会摇身一变,成为秦国的大忠臣,大冤案对象。如此种种,对于一个粉丝来讲,还不如闭目塞听,自己动手制造精神食粮来得实在。
就在我一边收集资料,一边考虑要用多少年、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这项事业时,无意间在天涯上看到了曹三的连载。这个题目起得,着实俗套无比,而李斯同学起家的开头,仓鼠厕鼠之辩,写出来也的确不怎么好看,于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无聊的权术小说,无非是借古人之行贩卖厚黑的私货。就没有再看下去,后来因为偶然从中间看起,当真是惊才绝艳,不看则已,一看则一发不可收拾,看得口舌生津,齿颊留香,恨不能找碗白饭来就。写文如攀山,看文如倾水,一时翻完N帖,怅怅然飘出去,一半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一半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那文却在灯火阑珊处”,只不过曹三这文,说不上红满天涯,却也多少有点小名气,算不得“灯火阑珊”了。
李斯并不是个好人(这里的好人的意义就如你第一感觉的那样,当然不是好人卡的好人),就算是李斯的铁杆粉丝,只要稍对其有了解,也不会喊出什么“历史冤枉了李斯”之类的脑残话。但,不是一个好人和是坏人、是小人乃至是坏符号或小人符号,还是有着天差地别的,在写作上,那就是后几者更轻而易举,更投机取巧,更不用动脑。
其实我并不在意一个作者把李斯写成什么样的人,只要他不是空口无凭想当然,只要他不是无中生有乱创造,他把李斯理解成什么样的人,那是他的自由。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评价文章我看了太多,骂得多狠我已经置若罔闻,倒是夸奖的话会让我有所警觉--这人出于什么立场来与主流唱反调说李斯好话的?喜欢一个非主流所绝对标榜或反标榜的人的好处,你可以轻易的找到自己的理解,而不会长期地被一些成见或道德评价所限定。譬如,要想知道曹操是个什么人,我得花好大力气,把那些成见一一丢掉而从史料和他自己的言论中还原才行。
然而李斯却或多或少是属于主流反标榜的那一批了。我总觉得我会在那么小的时候喜欢他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我当时不能理解官方论调的是非评价,仅仅从事迹介绍上去认识了他。我也确乎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对他有什么道德上的是非感觉,仅仅是喜欢这个人而已。长久以来,追逐名利都成为李斯为人的一个最有力的反面论据,而那个仓鼠与厕鼠的比喻更不容置疑地把他的人品打进了下下册。在对名与利的渴求俨然成为主旋律价值观的当下,在各式各样或明或暗的官场指南权术教程堂而皇之地摆在各大书店的新书台的现今,对李斯的评价,固然不能说翻身就翻身,但在稍知历史的人的心目中,他也和许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家伙们一样,其实也不妨把他放下来透口气。
南开大学的教授孙立群在百家讲坛讲李斯,使用的倒是很多年前的批判价值观,我作为一个老粉丝是早已习惯的(并且仍然在听到那些熟悉的史实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差不多哭着看完最后两集),但曹三却为此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来向孙教授质疑,李斯真的如此之糟糕?我确实为此感激他,不是因为李斯在他的笔下看起来好了那么一点点,是因为他说的“男一号不能太坏”,他说的“写了这么久,没有激情也有了感情”,不管道德评价如何,能值一写的人物,总该有些魅力,既然有些魅力,那作为作者就该努力发扬,而非像和人物有仇一般,尖酸刻薄,竭力唱衰,以显自己之鄙视功力,讨读者之阴暗欢心。写历史时,有些作者总喜欢冷眼向洋,评头论足,整本书看下来,感觉最高明的一个人,不是主角也不是反派BOSS,乃是作者大人本人。曹三在这本书里,固然也发了很多议论,以至常常跑题,但人物却仍然是人物,对他要表现的人物,他是尊重的,也是谦虚的。(看得出来,所有女性是除外的,嘛,不过算了,越是口口声声女人如何的人,越是理论脱离实际,想象压倒现实。所以古龙的女朋友都不来看他才是对的,脑子进了水才会来看他吖)
与表面看起来的轻松、调侃不同,曹三始终是郑重的,不仅仅是因为偶尔出现的语气堪称古典的抒情片断,而在于,尽管叙事修饰时有夸张,在议论和分析、特别是大段的议论和分析时,他却总是平和和认真的,在发表观点的同时,也向读者传达着这样的一个信息:这些是我相信的,现在我告诉给你们。而不是得意洋洋的“事情其实是这样的,怎么样,现在知道了吧?”写到此处,我在想,也许让我最终喜欢上这本书的,其实不是丰富广博的知识,不是优美流丽的文笔,而是作者认真平实、有一说一的态度。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名为“流血的仕途”的书中,并不像通常所想像的那样对权力斗争津津乐道,乐在其中。说得更准确些,津津乐道的人物是有不少的,但那不是作者,甚至不是李斯。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认真地投入和对待职业生活的人,越是不会把自己身处其中的环境和赖以谋生的手段拿来当成炫耀和谈资。
我读网文的时候,总是留着心眼,不看得太进去。这个时代只要会上网会打字就能写书,随即涌现大量三观不正的作品。错字连篇满口胡话的东西,看两眼就决定点小红叉,而看似正直充实的文字,往往会看到后来才发现大大的不对味(这个是所谓的地雷罢),当初喜欢上这部作品,可因为那个“流血的仕途”的题目,仍然没有对它放下心来,也就泛泛地浏览。直到看到如下的段落:
“19世纪英国首相帕斯麦顿曾经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都什么论调?化外之民,犬戎蛮夷。有奶便是娘,动物便是如此,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难道就不能有更高一点的精神境界?”
不可否认,这么一段话出现在一部仿佛以权术为卖点的文章里,其实是有点诡异的。但也正是这段话,让我最后放下心来接受这篇文章。我喜欢李斯但我不认同他的很多为人,那么作为一本写李斯的书,比把他骂得狗血淋头更不能让我接受的是,肯定(我认为)根本不应该肯定的东西。即便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而是最坏的时代,天纲绝、地轴折、人理灭,礼崩乐坏,道废纲弛,人总是还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权利对不对。也许把这段话放在这里,还算是一种聪明的选择,至少还有一部分人,在关心权术时不经意地会扫到。总好过一本正经地大声疾呼出来,迅即埋没于一堆讪笑和板砖。
不要理会封面上“读一遍参透历史 读两遍醒悟人生”的夸大其辞,不要理会封底上毫无技术含量的空话推荐,不要理会黄易风格和广告语模式的大小标题们,甚至不要理会“流血的仕途”这个毫无新意和品位的标题党书名。这本书的价值不因这些东西而存在,也不因无视它们而改变。真正阅读的快乐,不是来自这些夸张而空洞的提示,而是来自对文本本身的观赏和品味。而这本书,从内容,从文笔,更从写作态度,是值得发自内心的观赏和品味的。
(搞到最后,我也变得这么正经了……)